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共生理论视域下我国融合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反思

上一篇

下一篇

杨银, 赵斌. 共生理论视域下我国融合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反思[J]. 教师教育学报, 2018, 5(6): 1-7. doi: 10.13718/j.cnki.jsjy.2018.06.001
引用本文: 杨银, 赵斌. 共生理论视域下我国融合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反思[J]. 教师教育学报, 2018, 5(6): 1-7. doi: 10.13718/j.cnki.jsjy.2018.06.001
YANG Yin, ZHAO Bin. The Dilemma and Refl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Inclusive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iosis Theory[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18, 5(6): 1-7. doi: 10.13718/j.cnki.jsjy.2018.06.001
Citation: YANG Yin, ZHAO Bin. The Dilemma and Refl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Inclusive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iosis Theory[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18, 5(6): 1-7. doi: 10.13718/j.cnki.jsjy.2018.06.001

共生理论视域下我国融合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反思

The Dilemma and Refl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Inclusive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iosis Theory

  • 摘要: 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融合教育自提出以后很快成为国际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当前,我国融合教育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在融合主体的接纳态度与行动支持、教师专业能力与合作意识、融合课程与教学、融合资源投入与共享等方面仍然面临困境。基于共生理论视角对融合教育困境进行理论反思,提出构建融合共生的社会文化环境、建立教师专业学习社群、调整课程与教学、完善资源配置等建议,以期为推进融合教育、提升融合教育质量提供借鉴。
  • 加载中
  • [1] 方俊明.融合教育与教师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4(3):37-42,49.
    [2] 郭文斌,张晨琛.我国融合教育热点领域及发展趋势研究[J].残疾人研究,2017,9(3):63-69.
    [3] 洪黎民.共生概念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展望[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1996,8(4):50-54.
    [4] 杨玲丽.共生理论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J].社会科学论坛,2010(16):149-157.
    [5] 尾关周二.共生的理想:现代交往与共生、共同的思想[M].卞崇道,刘荣,周秀静,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6] CHERTOW M R. "Uncovering" industrial symbiosis[J].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 2008, 11(1):11-30.
    [7] 吴飞驰.关于共生理念的思考[J].哲学动态,2000(6):22-25.
    [8] 胡守钧.社会共生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3-81.
    [9] 张家军."共生"及其教育意蕴[J].新课程(综合版),2009(6):4-5.
    [10] 胡守均.社会共生论[J].社会科学论坛,2001(1):20-23.
    [11] 鲁洁.关系中的人:当代道德教育的一种人学探寻[J].教育研究,2002(1):3-9.
    [12] 坂田义教,阿山光利,宗像哲男,等.共生教育[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72-75.
    [13] 张婷.道德共生:品德课程开发的价值选择[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14] 柳夕浪.为了共生的理想——交往活动课程开发研究[J].教育研究(大陆版),2003(6):40-47.
    [15] 熊梅.试析综合课程的教育目的观及其培养目标[J].课程·教材·教法,2000(9):57-62.
    [16] 吴康宁.学生仅仅是"受教育者"吗?——兼谈师生关系观的转换[J].教育研究,2003(4):43-47.
    [17] 胡金平.后现代精神观照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审视[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83-88.
    [18] 丁锦宏.教师作用观的回顾与后现代审视[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121-124.
    [19] 耿金声,崔斌子.日本民族教育学家小泽有作的教育思想[J].中国民族教育,1996(5):42-43.
    [20] 陈荟,孙振东.民族地区多种教育形态共生理论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5,26(4):5-10.
    [21] 王培峰,丁炳霞.教育公平:对全纳教育内涵的一种解读[J].现代特殊教育,2003(2):12-14.
    [22] 于伟.终极关怀性教育与现代人"单向度"性精神危机的拯救[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92-97.
    [23] 邓猛,彭兴蓬.国外特殊教育学基本文献讲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227.
    [24] 孙玉梅.湖北省幼教工作者学前融合教育观念与态度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5] 韦小满,袁文得.关于普小教师与特教教师对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随班就读态度的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00,27(3):31-33.
    [26] 于素红.上海市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工作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4):3-9.
    [27] 严冷.北京幼儿园教师全纳教育观念的调查[J].学前教育研究,2008(5):17-21.
    [28] 周卫,汤盛钦,梅仲孙.上海市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调研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1997,4(4):17-22.
    [29] 范秀辉.普通幼儿对身心障碍同伴接纳态度之干预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0] 赵斌,许小珊,马小卫.普教教师对随班就读态度的相关研究述评[J].绥化学院学报,2016,7(7):13-16.
    [31] 王沫,杨希洁,张冲.残疾儿童随班就读质量影响因素的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06(5):3-13.
    [32] 孙颖.北京市资源教室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2013(1):20-24.
    [33] 李娜,张福娟.上海市随班就读学校资源教室建设和运作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8(10):66-72.
    [34] 李拉.专业化视野下的随班就读教师:困境与出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3):34-36.
    [35] 田友谊.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中的特殊教育[J].中国特殊教育,2004(1):14-18.
    [36] 邓猛,郭玲.西方个别化教育计划的理论反思及其对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10(6):3-7.
    [37] 朱媛媛,于素红.九年级随班就读学生个别化教育计划文本分析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10):14-21.
    [38] 于素红.上海市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工作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4):3-9.
    [39] 陈瑾,曾凡林.我国随班就读教育评价问题[J].基础教育,2011,8(4):108-112.
    [40]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2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4.
    [41] 彭霞光.中国特殊教育发展报告:2012[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41.
    [42] 庞文,尹海洁.我国特殊教育经费投入的数据分析与讨论[J].中国特殊教育,2008(12):13-17.
    [43] 熊琪,雷江华.我国特殊教育学校教育经费支出结构探析[J].中国特殊教育,2012(3):21-27.
    [44] 许家成.特殊教育社区化:理想与现实的结合点[J].现代特殊教育,2006(4):4-6.
    [45] 崔玲玲,张天云.论特殊教育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J].基础教育研究,2010(3):6-7.
    [46] 刘春玲,江琴娣.特殊教育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2.
    [47] 魏燕荣,陈全银,杨银.教师专业学习社群视角下融合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J].现代特殊教育,2017(8):59-62,69.
    [48] 阳泽.论残疾人与健全人的交融性共生[J].残疾人研究,2015(3):45-50.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805
  • HTML全文浏览数:  2586
  • PDF下载数:  1116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8-06-04

共生理论视域下我国融合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反思

  • 1. 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 重庆 400715
  • 2. 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 重庆 400715;西南大学 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重庆 400715

摘要: 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融合教育自提出以后很快成为国际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当前,我国融合教育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在融合主体的接纳态度与行动支持、教师专业能力与合作意识、融合课程与教学、融合资源投入与共享等方面仍然面临困境。基于共生理论视角对融合教育困境进行理论反思,提出构建融合共生的社会文化环境、建立教师专业学习社群、调整课程与教学、完善资源配置等建议,以期为推进融合教育、提升融合教育质量提供借鉴。

English Abstract

参考文献 (48)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