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格局中,主体经济区大体上表现为省域范畴的运行体系,并在不同省域范围内形成区域性的差异化社会结构,各省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水平上存在客观差异,职业教育概莫能外[1]。为了客观揭示我国省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透视区域中职均衡发展水平状况,给国家和各省施行旨在缩小省际之间中职发展差距的治理实践提供客观、有效的信息,本文尝试构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指数(SVEI)”,并以目前所能获得的最近年份——2014年的截面数据为材料,分析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为表达方便,以下统称为省)的中职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需特别指出的是,此处的中等职业教育特指以开展全日制学历教育为主的中等职业学校(机构)教育。
Measurement and Comparison of the Developmental Levels of Interprovincial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
摘要: 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中职发展现状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设计了由5个二级指标和12个三级指标构成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指数。根据该指数对我国大陆31个省份2014年的中职发展水平进行了统计测算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近十年省域之间在中职发展水平上的差距趋于缩小,但区域差距仍然存在,并呈现出明显的“东高中西低”的态势;省域之间在中职经费供给上呈现“中部塌陷”的困局,中央财政应适度向中部倾斜;中职基本办学条件整体羸弱,且省域之间差距较大,中西部省份亟待实现“底线达标”;中职发展基础、经济发展水平与中职发展规模密切影响中职发展水平,但对各省的作用方式不一;要促进省域中职均衡发展,需要在精准认识的基础上精准治理。
-
表 1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指数的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指数 A结构协调指数 A1中职规模占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比例 B经费收支指数 B1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占地区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比 B2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 B3中职/普高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差异系数 C教学条件指数 C1生均校舍建筑面积 C2每百名学生拥有教学用计算机数 C3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 D师资力量指数 D1生师比 D2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 D3专任教师中合格学历教师比例 E培养成效指数 E1毕业生获职业资格证书比例 E2毕业生对口就业率 表 2 31省中职占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情况
区间 省份 >50% 桂52% 50%~40% 京48%;苏48%;粤47%;青46%;琼46%;沪45%;福45%;川45%;皖44%;浙44%;云43%;渝43%;鲁42%;豫42%;湘41%;冀41%;津41% 40%~30% 贵39%;赣39%;晋38%;新37%;辽37%;黑37%;陕37%;蒙34%;宁34%;鄂34%;甘33%;吉33% <30% 藏23% 表 3 31省、市经济发展水平与中职发展水平的矩阵表
高中职发展水平 低中职发展水平 高经济发展水平 沪、京、津、浙、苏、辽、吉、粤、鲁 闽、蒙、渝 低经济发展水平 皖、鄂 赣、贵、陕、宁、豫、青、云、桂、湘、藏、琼、川、新、甘、晋、黑、冀 表 4 31省中职发展基础与中职发展水平的矩阵表
高中职发展水平 低中职发展水平 强中职发展基础 沪、京、津、浙、苏、辽、吉、鲁、粤 冀、闽、琼、渝 弱中职发展基础 皖、鄂 赣、贵、陕、宁、豫、青、云、桂、湘、藏、蒙、川、新、甘、晋、黑 表 5 31省中职发展规模与中职发展水平的矩阵表
高中职发展水平 低中职发展水平 大中职发展规模 粤、鲁、皖、苏 桂、贵、青、宁、琼、渝、川、豫、晋、闽、陕、赣、甘 小中职发展规模 沪、京、浙、津、吉、辽、鄂 藏、黑、蒙、冀、湘、新、云 -
[1] 张鸿雁."社会精准治理"模式的现代性建构[J].探索与争鸣, 2016(1):12-17. doi: http://www.cqvip.com/QK/83729X/201205/44787154.html [2]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育概览2013:OECD指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4. [3] 李玉静.国际职业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比较分析——以UNESCO、欧盟和澳大利亚为样本[J].职业技术教育, 2012(28):76-82. doi: 10.3969/j.issn.1008-3219.2012.28.015 [4] 杨东平, 周金燕.我国教育公平评价指标初探[J].教育研究, 2003(11):30-33, 74. doi: http://edu.wanfangdata.com.cn/Thesis/Detail/Y1377287 [5] 翟博.教育均衡发展指数构建及其运用——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证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11):44-53. doi: 10.3969/j.issn.1672-4038.2007.11.010 [6] 王善迈.教育公平的分析框架和评价指标[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3):93-97. doi: https://www.wenkuxiazai.com/doc/7d5f0b8002d276a200292e68.html [7] 陈衍, 李玉静, 房魏, 等.中国职业教育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J].教育研究, 2009(6):63-68. doi: http://www.wenkuxiazai.com/doc/bdc47efc19e8b8f67c1cb95f.html [8] 马树超, 等.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87-89. [9] 朱德全.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均衡测度与比较分析——基于京津沪渝的实证调查[J].教育研究, 2013(8):70-82. doi: http://www.wenkuxiazai.com/doc/c62b8586a8114431b90dd8c1-2.html [10]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国教育监测与评价统计指标体系》的通知[EB/OL]. (2015-08-18).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s182/201509/t20150907_206014.html. [11] 陈衍, 张祺午, 于海波, 等.中国职业教育规模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0(5):107-117. doi: http://www.cqvip.com/QK/81599X/201101/36741828.html [12] 王善迈, 等.我国各省份教育发展水平比较分析[J].教育研究, 2013(6):29-41. doi: https://www.cnki.com.cn/lunwen-1017806328.html [13] 张晨, 马树超.我国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评价和预警机制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11(8):78-82. doi: http://edu.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Detail/jxshkx201311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