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的历史方位,中国外交也迎来全新的面貌,习近平外交思想引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提倡正确义利观、倡导建立新型国际关系、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开创国际关系发展新模式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将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关系,拓宽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由此可见,“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已经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以及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的重要文件中,成为中国的外交政策和指导对外关系的重要外交新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地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2014年习近平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认为大国是影响世界和平的决定性力量,因此,我们积极运筹中俄、中美、中欧等主要大国关系。中俄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双方领导人的战略引领下高水平运转,战略互信度高,不断升级战略协作伙伴的内涵目标和战略价值,形成了邻国之间、大国之间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典范,也即新型国际关系,特别是大国关系的典范,对于维护地区以及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2021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20周年,双方将继续“重温世代友好,合作共赢的缔结初心,坚持互为战略依托,互为外交优先,互为发展机遇,互为全球伙伴,在更高起点、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推进双方合作,继续为大国睦邻友好作出中俄表率,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中俄动力,为全球战略稳定打造中俄支柱”。[13]。
中欧关系协调发展,共同致力于建设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2020年12月30日,中欧领导人共同宣布如期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为中欧合作注入新的强劲动力,也必将为世界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
此外,中国非常重视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按照亲、诚、惠、容理念推进周边外交,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中非、中阿、中拉务实合作取得重要进展,共建“一带一路”为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和项目援建与合作。2020年,中非友谊又经受了疫情考验,得到新的升华。中方援建的非洲疾控中心总部项目开工奠基,成为中非团结抗疫的历史见证。中方还同非洲12国签署缓债协议,减免15国到期无息贷款,成为G20成员中缓债金额最大的国家[13]。
2013年,习近平在美国安纳伯格庄园与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会晤时提出了中美要建立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的主张。习近平在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上的讲话指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是双方在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从两国国情和世界形势出发,共同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符合两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体现了双方决心打破大国冲突对抗的传统规律、开创大国关系发展新模式的政治担当。”2014年7月9日,习近平在钓鱼台致辞中提出中美要“坚持合作,避免对抗,既造福两国,又兼济天下”[14]的新主张,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增添了新内涵。
习近平提出的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特别是与美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得到了美国的积极反应,也得到了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积极赞同,认为美国希望一个和平稳定发展的中国在国际上发挥积极建设性的作用,中美完全可以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同时也得到了美国比较正直专家学者的积极肯定,基辛格说,这是“中美之间具有战略性、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的构想。”2015年9月22日,在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出席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会举行的欢迎宴会发表演讲时,习近平指出:我们愿同美方加深对彼此战略走向、发展道路的了解,多一些理解、少一些隔阂,多一些信任、少一些猜忌,防止战略误解误判。我们要坚持以事实为依据,防止三人成虎,也不疑邻盗斧,不能戴着有色眼镜观察对方。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
中国提倡与美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走不对抗、不冲突、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之路,相互信任与合作,因此,完全可以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然而,双边关系是两国要相向而行,需要双方或多方共同努力,而一方背道而驰,就会给双边关系带来隐患或对立冲突。特朗普上台后,美国优先、美国第一的战略,把中俄视同美国的战略竞争对手甚至敌人,对俄罗斯进行经济制裁,战略挤压。对中国进行全面的战略打压,航母频频来中国南海周边挑衅,挑起台海争端。退出《中导条约》、撕毁《伊朗核协议》、退出《巴黎协议》等等一系列维护国际安全与和平发展的条约和协议,违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成为国际上最不确定最不稳定的因素,挑起大国竞争与对立关系,对世界和平与稳定带来巨大危害。因此,建立新型国际关系,任重道远,需要各国共同努力。
“一带一路”倡议为国际合作搭建新的平台,为人类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 “一带一路”倡议的构想是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相互依赖加深,且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犹在,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增速放缓,缺乏动力源。与此同时,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蓄势待发,区域性自由贸易安排层出不穷,结构调整和改革创新成为世界潮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为带动世界经济发展,为寻找新引擎,努力为国际合作搭建新的平台,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既为自身发展赢得更多机遇,又让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搭上中国发展的快车,习近平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因此“一带一路”倡议是实践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正确选择和有效途径。“一带一路”倡议赋予周边外交“亲、诚、惠、容”新理念以更多的有效实现。同时,带动世界经济的发展。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访问哈萨克斯坦时在那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时指出,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通过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连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2013年10月,习近平访问印度尼西亚时在其国会发表重要演讲,表示:中国致力于加强同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013年10月,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强调,做好周边外交工作,主要为中国发展争取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使中国的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实现共同发展,形成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同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以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由此,“一带一路”倡议清晰呈现。2014年6月5日,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指出:“‘一带一路’是互利共赢之路,将带动各国经济更加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各国基础设施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创造新的经济和就业增长点,增强各国经济内生动力和抗风险能力。”经国务院授权,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2015年3月28日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有了纲领性文件,中国开始逐步实施各项宏伟计划。
“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论内涵是合作共赢,促进沿线国家经济的共同发展,多样文明的交流互鉴。共商、共建、共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要义。“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开放、包容”的原则。习近平指出,“一带一路”倡议,不是中国的独唱,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不是要取代现有的地区合作机制和倡议,而是要推动沿线国家发展的对接与优势互补,是对现有国际秩序的补充。
“新丝绸之路构想突破了传统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它主张构建一个开放包容的体系,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各方的积极参与,最大限度地减少运行阻力,扩大支持的基础,并且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具体地讲,一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不搞排他性制度设计。其主张在追求区域内经济合作的同时,追求广泛的全球经济的相互联系。高度开放的特征有利于其与包括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世界银行在内的世界性经济组织进行有效的协调与对接,并吸引更多的国家融入其经济合作网络。二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展现了高度的包容性和务实性。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既可在双边层面展开,也可通过多边合作进行[15]。
“一带一路”沿线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沿线的亚洲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亟待改善,为此,2014年中国倡议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旨在为亚洲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融资支持,得到了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并吸引了域外发达国家如法德意英俄等欧洲国家的加入。2015年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共计57个国家成为亚投行原始会员国,12月25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宣告成立。中国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
丝绸之路横跨亚欧大陆,绵延7 000多公里,途经多个国家,上合组织内的6个成员国(中、俄、哈、吉、塔、乌)、5个观察员国(蒙古、巴基斯坦、印度、伊朗、阿富汗)、3个对话伙伴国(白俄罗斯、土耳其、斯里兰卡)绝大部分都位于丝绸之路沿线。“一带一路”倡议从提出到实践,7年来,为沿线国家修建基础设施,公路铁路交通,并提供各项融资服务,极大地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中巴经济走廊、中阿合作平台,“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的有效对接等,都促进了区域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截至2020年11月,我国已与138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稳步推进:2019年,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总额92 690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双向投资深入发展。共建“一带一路”给国际社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的境外经贸合作区已累计投资340亿美元,上缴东道国税费超过30亿美元,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33万个[16]。2020年前三个季度,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130亿美元,同比增长了近30%。为全球经济寒冬注入了一股暖流,为各国抗疫情、稳经济、保民生作出了积极贡献[13]。
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与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外交思想提出许多国际关系新理念、新倡议、新举措,倡导和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完善,使世界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习近平2017年1月17日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指出,要坚持与时俱进,打造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小智治事,大智治制。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紧迫性越来越突出,国际社会呼声越来越高。全球治理体系只有适应国际经济格局新要求,才能为全球经济提供有力保障。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成员,理应平等参与决策、享受权利、履行义务。要赋予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更多代表性和发言权。
此外,秉持全球安全观,倡导和推动构建人类普遍的安全体系,坚定维护联合国安理会在维护地区与世界和平中的权威和作用。捍卫世界和平,展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积极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与担当。我国的新安全观,倡导合作安全、综合安全与相互安全。总体国家安全观,既重视国内安全,又注重国际安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报告建议中首次明确提出,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12月11日政治局就切实做好国家安全工作举行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指出,坚持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塑造是更高层次更具前瞻性的维护,要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构建普遍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总之,在国家利益层面提倡并践行正确义利观,在国与国相互关系中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在国际合作上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在全球治理和价值理念层面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都是习近平外交思想引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建设和平美好的世界给出的中国方案与具体的伟大实践。
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指导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与实践。目前,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不断推进,国际格局加速演变,但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全球化进程虽然遭遇逆流,但不可阻挡。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的动荡源和风险点增多,全球发展深层次矛盾突出。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时时显现,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复杂交织。在这关乎各国利益、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时刻,习近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推动构建人类是命运共同体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全人类的利益出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许多复杂问题而提出的全球治理的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思想的呈现。从世界发展、人民幸福、为世界谋大同的崇高目标出发,习近平提出要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各国利益和谐与安全共享理念出发,着力推动区域、周边命运共同体如亚太命运共同体、中巴、中老命运共同体等等;构建不同领域命运共同体,如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和网络安全共同体等等。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一系列国际关系公认原则的遵循。1648年欧洲多国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民族独立与主权原则。《日内瓦公约》确立了国际人道主义精神;《联合国宪章》明确了“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制止侵略行为”“发展国际间以尊重各国人民平等权利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和“促成国际合作”的宗旨;规定联合国及其成员国应遵循各国主权平等、各国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在国际关系中不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以及联合国不得干涉各国内政等“七项原则”。万隆会议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上这些都是国际关系演变中积累的一系列基本原则。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这些原则应该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遵循。”[17]其中,主权平等是数百年来规范国际关系最重要的准则,也是联合国及国际主要机构、组织共同遵守的首要原则。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民主、自由、公平、正义等全人类共同的价值理念的坚守和追求。我国一直走和平发展道路,国际上坚持公平正义。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这些都是对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的追求和坚守。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指出:“让我们团结起来,坚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世界更加美好的未来!”[18]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张“和合”、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等思想,是独具东方智慧的思维方式与处世之道。“和合”在承认事物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基础上,把落脚点放在不同事物彼此共存、相互交融、共同发展上[19]。和而不同,承认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强调差异中的一致和矛盾中的对立统一。“协和万邦”是中国自古就奉行的与邻为伴、与邻为善、和谐相处的对外原则。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中国和平发展理念和道路的继承。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起就坚定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开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捍卫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以及发展利益与国家安全;为世界的稳定、和平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冷战结束后,邓小平及时洞察国际局势的变化,指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中国的和平发展有了相对良好的外部环境,我们继续坚持和平发展战略,同时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积极与世界各国人民开展友好交往和贸易往来。中国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也为世界经济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2008年西方爆发金融危机时,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中流砥柱和发展的新引擎。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继续坚定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承诺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既不走国强必霸的帝国主义殖民路线,也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当然也决不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始终做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习近平具有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谋幸福、为世界发展谋大同的胸怀和战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其秉持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具体实践。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演讲,全面深入系统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理念。2017年2月10日,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55届会议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写入联合国决议。2017年3月23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34次会议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吸收纳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议。可见,“作为中国理念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然获得了广泛的国际认同,并凝聚起越来越多的和平希望与发展力量。”[20]
中国关于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在全球产生良好反响,在国际上得到大多数国家的赞同和认可。在世界大多数国家及国际组织看来,选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选择主权平等、对话协商、合作共赢的未来发展之路。基辛格说:“还是你们提出的办法好,扩大利益汇合点,构建利益共同体。”[21]
2017年9月11日,第71届联合国大会通过“联合国与全球经济治理”决议,要求各方本着“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改善全球经济治理,同时重申“联合国应本着合作共赢精神,继续发挥核心作用,寻求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共同之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联合国副秘书长兼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施泰纳说:“‘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对联合国的贡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高度吻合。”[22]
总之,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为民族的独立与人民的解放事业而积极奋斗,红色外交积极争取宣传中国的抗日主张,争取国际友人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与民族解放。新中国成立后,践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使其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改革开放后,积极营造和平发展环境,为新中国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外交思想积极引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提出许多新理念、新举措,积极倡导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大爆发,更深刻地说明了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紧密相连,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必须加强合作抗疫、同舟共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因此,中国共产党百年外交方针功绩辉煌,必将继续指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必将为人类继续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