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全域旅游发展对县域脱贫的组态影响研究———基于fsQCA的分析方法

上一篇

下一篇

杨梅, 冯珠珠, 田波. 全域旅游发展对县域脱贫的组态影响研究———基于fsQCA的分析方法[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7(4): 106-116. doi: 10.13718/j.cnki.xdsk.2021.04.010
引用本文: 杨梅, 冯珠珠, 田波. 全域旅游发展对县域脱贫的组态影响研究———基于fsQCA的分析方法[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7(4): 106-116. doi: 10.13718/j.cnki.xdsk.2021.04.010
YANG Mei, FENG Zhuzhu, TIAN Bo. Research on Configuration Influe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All-for-One Tourism on County-LevelPoverty Alleviation Based on fsQCA[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1, 47(4): 106-116. doi: 10.13718/j.cnki.xdsk.2021.04.010
Citation: YANG Mei, FENG Zhuzhu, TIAN Bo. Research on Configuration Influe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All-for-One Tourism on County-LevelPoverty Alleviation Based on fsQCA[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1, 47(4): 106-116. doi: 10.13718/j.cnki.xdsk.2021.04.010

全域旅游发展对县域脱贫的组态影响研究———基于fsQCA的分析方法

  •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新时代民族地区农旅融合的精准脱贫效应评价研究”(18XSH017),项目负责人:杨梅;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科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重庆农村三产融合与农民可持续生计联动研究”(19SKGH127),项目负责人:杨梅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杨梅,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

    通讯作者: 田波,重庆理工大学,正高级工程师
  • 中图分类号: F59

Research on Configuration Influe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All-for-One Tourism on County-LevelPoverty Alleviation Based on fsQCA

  • 摘要: 全域旅游发展具有地区差异性,明确哪些因素的组态是全域旅游推动县域脱贫的必要条件,有助于提升区域脱贫质量、防止返贫。本文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uzzy-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简称fsQCA),以中西部地区共计294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为研究案例,从空间域、产业域、要素域、管理域选取了8个关键评价指标作为条件变量(因素),探究全域旅游发展对县域脱贫(结果变量)的多重影响因素的组合效应。研究发现:导致低贫困发生率的充要条件共有九组,主要包括四域作用均衡型、旅游业非主导型和旅游业主导型三种类型。
  • 2020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乡村教师是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乡村教育的基础支撑,是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必须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然而,我国区域发展差异显著,城乡教育水平质量存在较大差距,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乡村教师队伍仍将长期面临巨大挑战。如何破解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困境,创造乡村教师发展机遇,推进乡村教师队伍持续优化,成为振兴乡村教育、实现乡村振兴研究的重要课题。

    浙江省作为我国经济大省、教育强省,总体教育质量、办学条件、学校环境、师资质量较好,但该省历来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土地资源有限,各地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教育资源和教育发展水平也存在一定差距,乡村教育仍是浙江省基础教育中的短板。尤其是,偏远山区面临资源有限、工业不发达、就业机会少等现实问题,农民不得不外出务工,由此带来农村学龄儿童大量涌入城镇,从而逐步形成了教育发展中“城满、乡弱、村空”的格局。农村中心校逐渐沦为小规模学校,且学生数量逐年递减,而留在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没有能力进城上学的弱势家庭子女,通常被称为“走不掉的一代”[2]。对于留在乡村的学生而言,农村小规模学校是他们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希望,学校教师是其生命成长与命运改变的重要他人[3]。因此,探究浙江省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对于了解我国东部地区乡村教师队伍整体建设情况、破解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困境、办好农村小规模学校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为了解浙江地区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课题组对浙江省9个县(市)——衢州市开化县、衢州市龙游县、丽水市龙泉市、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舟山市、宁波市余姚市、台州市仙居县、金华市东阳市、温州市永嘉县——的27所农村小规模学校开展了专题调研。通过座谈会、个体访谈等方式,围绕乡村教师的个人基本情况、教学情况、生活情况等内容,收集、整理了大量一线教师的访谈文本。同时,还对9个县(市)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试图通过这个调查从整体上把握乡村教师队伍状况,并验证访谈研究结论。问卷调查围绕乡村教师队伍特征、教师发展意愿、留任意愿、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困境与需求等方面展开,以网络方式进行。本次研究共回收有效问卷1 277份。

    教师队伍结构主要包括教师来源、性别、年龄、教龄、学历、职称等信息。根据调查结果看,1 277名乡村教师中,有74.08%的教师来源于农村,25.92%的教师来源于城镇。性别方面,男性教师占31.09%,女性教师占68.91%,女性教师人数是男性教师人数的两倍多。年龄方面,20~25岁有176人,26~30岁有434人,31~40岁有349人,41~50岁有194人,51~60岁有123人,60岁以上有1人。教龄方面,0~3年362人,4~10年397人,11~20年213人,21~30年189人,30年以上116人。从年龄和教龄两个维度看,乡村教师队伍总体呈现出了年轻化的特点。学历方面,79.56%的乡村教师最后学历为本科,1.02%的教师是研究生及以上学历,17.38%的教师为专科。就学历而言,乡村学校教师都已达标。职称方面,高级以上教师44人,一级教师474人,二级教师598人,三级教师161人。由此可以看出,乡村学校中高职称教师仍然非常少。具体见表 1

    表 1  浙江省1 277名农村小规模学校乡村教师基本情况
    类别 人数 占比(%)
    生源 农村 946 74.08
    城镇 331 25.92
    性别 397 31.09
    880 68.91
    年龄 20~25岁 176 13.78
    26~30岁 434 33.99
    31~40岁 349 27.33
    41~50岁 194 15.19
    51~60岁 123 9.63
    60岁以上 1 0.08
    教龄 0~3年 362 28.35
    4~10年 397 31.09
    11~20年 213 16.68
    21~30年 189 14.80
    30年以上 116 9.08
    最后学历 高中及以下 6 0.47
    中师 20 1.57
    专科生 222 17.38
    本科生 1 016 79.56
    研究生及以上 13 1.02
    职称 三级 161 12.61
    二级 598 46.83
    一级 474 37.12
    高级 43 3.37
    特级 1 0.08
     | Show Table
    DownLoad: CSV

    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浙江省农村地区教师队伍结构整体良好,人员梯队合理,教师专业素质较好,且年轻教师在教师队伍中所占比例较大,说明乡村教师队伍有活力、有朝气。但实地走访27所学校后发现,单个学校的教师队伍结构仍存在失衡问题。具体表现为教师队伍结构的“两极化”即“年轻化”和“老龄化”现象突出。“年轻化”指乡村学校绝大部分教师是由县级统一招聘后统一安排到乡村学校工作的教师,这批教师往往有3~5年的工作期限,之后可能考入或调入城区学校。这就导致乡村学校的教师流动性较大,学校教师队伍主要靠交流教师满足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比如S市的B县X校,除校长以外,学校里的教师都是年轻教师。这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流动政策(即刚入职的教师必须在农村工作满3年后方可考入城区)有关。“老龄化”指学校里大部分教师是由即将退休的教师组成,队伍呈现出老龄化的特点,即年龄大、不愿意且不容易学习新事物、缺乏活力。比如,S市的B县Y校,加上校长共12名教师,其中10名教师的年龄都在47岁以上,教师缺乏学习动力,唯一的希望就是早点退休,导致学校办学缺乏活力。类似现象在农村小规模学校中仍比较普遍。

    从所教科目、每周课时、专业发展需求、对自我专业能力的认知等方面,可以管窥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本次调研数据显示,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所教科目平均在2门以上,每周课时为13~17节课,其中有84名教师一周课时达18节以上。针对教学和工作量的调查结果显示,一半以上的受访者认为教学任务重、教学工作较辛苦,42%的受访者认为工作量大。从对教学压力的自评结果看,受访者对“教得好”均非常看重,对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和水平的积极性与自觉性也较高,渴望能进一步提升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然而,在“对自身知识及其能力的认知”这一维度,调查结果显示均为“一般”。也就是说,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意愿强烈,对拓展自身专业知识、提升自身专业能力的需求较大。但调研中,大多数受访者表示外出学习的机会非常少。究其原因,与乡村教师工作负担重导致外出学习时学校无法正常开展教学有关。乡村教师工作负担重表现在:一是跨学科、跨年级担任教育教学工作带来的挑战,需要其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应对;二是乡村教师包班制,即一个老师统揽一个班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时间内学生的一切活动,教师难以外出学习;三是教师人数少,乡村教师除教育教学工作之外,还需承担大量管理工作,由此导致负担过重,无暇学习。比如B市L区R1学校教师所言:“我们同一年级只有两名老师,我上语文,另一个老师上数学。如果我出去一天,那就意味着数学老师要上整整一天的数学,我回来后补课,学生则要上一天的语文,这样学生接受不了。我不只教一个年级的课,我们学校三个年级的语文课都是我一个人上,同时还承担德育主任一职。我一动,整个学校的教学工作都无法正常运行。”

    教师的薪资待遇和相关津补贴是建设和稳定乡村教师队伍的重要保障。为让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明确要求“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依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的补助标准,中央财政继续给予综合奖补。各地要依法依规落实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政策,依法为教师缴纳住房公积金和各项社会保险费”[4]。随着乡村支持计划政策的落实,乡村教师获得了相应的补贴。参与本次调研的9个县(市)27所学校的乡村教师普遍认可所在学校的相关工作,认为在工资和待遇方面总体上略好于城市教师。但是,在问到“是否会长久留在乡村学校工作”时,大部分青年教师都表示:“只要有机会还是要离开,想去县城甚至市里工作。”当研究者进一步追问“如果让你目前的收入再增加3万,你是选择继续留在乡村学校还是离开”,教师们普遍的回答是:“选择离开,去县城,去更大的城市。”S校的L教师说出了他们想离开的真正原因:“我们两口子都在乡村教书。两所学校之间相距较远,开车需要40分钟左右,而家又在县城,孩子还小。说实话,我们在乡村里照顾别人家的留守儿童,而自己的孩子也是留守儿童,甚至比这里的孩子更惨,但我们无能为力。平时,周一到周五我们都必须待在学校,因为学校实行寄宿制,晚上还有晚自习。周六回去,周日下午就要来学校,每周仅有1天的时间可以陪自己的孩子。如果家里有什么事情,我们没有办法照应。”本次关于“影响教师不愿留任原因”的调查结果显示,“生活不方便”“离家远”“夫妻分居”“为子女能得到更好的教育”4个维度的得分均值都比较高,依次为4.39、4.22、4.16、4.1。综合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可以得知,当前在浙江省乡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已不是影响其从教与留任的关键因素,家庭尤其是孩子的照料与教育成为影响乡村教师流动或流失的重要因素。

    农村小规模学校从教意愿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动力与内生力[5]。本次调研中,当问及是否愿意在农村小规模学校从教时,52.8%的人表示“愿意”,33.2%的人选择“一般”,14%的人表示“不愿意”。进一步对意愿原因进行梳理,发现有275名教师从情感上都愿意为农村教育事业服务,对乡村教育也有着浓厚的情怀,但当问及是否愿意长期留任时,结果并不理想:不愿意长期留任的教师有451人,占总样本量的35.32%;愿望为“一般”的教师有449人,占总样本的35.16%;愿意长期留任的教师有377人,占总样本量的29.52%。也就是说,大部分教师愿意在乡村学校任教,但不愿意长期留任。

    进一步探究乡村教师能接受的任教年限区间发现,28.19%的教师选择一有机会就离开,18.56%的教师选择5年以下,20.28%的教师选择5年到10年,7.13%的教师选择10年以上,仅有15.09%的教师选择终身从教,另有9.94%的教师表示没考虑过。从以上数据看,选择有机会就离开的教师占比最高,其次是选择留任时间5到10年的教师。结合访谈可知,教师们感受到了频繁换教师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孩子们需要教师,尽管自己想离开,但仍愿意带完一届,希望从孩子身上看到自己努力后的成果,或者等待有合适的教师接替他们,这样方可安心离开。这类教师逐渐认识到自己在乡村教育中的价值与意义,对乡村教育已有了一定的使命感,因此选择了“5~10年”。占比排第三的是选择“5年以下”的教师。他们认为,教师专业成长没有几个5年,尽管自己在工作中深感身上的责任,但经过3~5年的乡村历练后,仍需要进一步发展与成长,需要有专业同伴引领、与专业同伴沟通,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日后的工作中有自主选择的空间。任教意愿选择10年以上的教师,则往往已在当地成家立业,习惯了乡村生活,喜欢乡村的生活环境,愿意服务乡村教育,认为到城镇工作反而“缺乏竞争力,可能不能很好地适应城镇学校的要求”。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提升农村地区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而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前提是要保证乡村学校拥有数量充足的教师,但长期以来,乡村教师数量相对不足是制约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6]。通常情况下,教育部门会按照农村小规模学校总体教师的流失量来确定当年教师的招聘人数,然后再按照一定的生师比进行新教师分配。但学生人数的逐年减少导致农村学校生师比每年都在下降,有的学校甚至会出现教师超编的情况,从而导致只有教师退休,没有教师流入的现象。按生师比配备教师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特殊性。虽然浙江省某些县(市)在城乡统一的生师比基础上,会额外考虑适当提高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生师比,但总体而言,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师数量仍不充足,且国家持续进行的课程改革不断将新的课程纳入义务教育课程体系,如不相应增加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就会更加有难度[7]

    相对而言,专门培养农村教师的高校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供给结构失衡。如有些农村小学出现教师整体超编却又结构性缺编现象[8],音、体、美等学科甚至无专任教师。新教师的分配没有按照农村小学实际需求进行供给的情况并不少见,导致乡村教师跨年级跨学科教学以及“包班制”教学现象较为普遍。而现实中,多数乡村教师并没有接受过全科教师培养,对于要兼任的其他学科尤其是音、体、美、信息技术等学科,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导致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教师也难以形成自己的学科身份,在某一个具体学科上难以有深入的学习与研究,不易形成持续性的学科教学积累[9]

    本次调研发现,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师队伍以青年教师为主,显示出教师队伍日益年轻化的趋势。但教师队伍“年轻化”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乡村教师频繁流动的问题。受政策等其他因素的影响,服务满3年后农村教师可以考入或调入城区,使大量的农村优秀教师流向城区,而新教师招聘提供的编制岗位主要集中于乡村学校,长此以往,一些乡村学校便成为新教师历练的过渡地,学校师资队伍呈现“永久的年轻化”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教师队伍年轻化有诸多益处,但也带来一定的发展隐患。虽然新教师的教学热情较高,但可能由于经验不足等原因,且缺乏长期的专业同伴引领,并不利于乡村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也不利于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稳定。此外,当新教师通过努力逐渐胜任乡村教师这一角色后,如果再次流失,对于乡村学校会产生更大影响,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仍将陷入不稳定的状态。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城乡教师的师资配置不够重视,教师流动格局呈现量的流动与质的流动相悖异的态势,即:绝大部分优秀教师向上流动,少量低水平教师向下流动[10]。一方面,农村教师需要通过一定形式的考试比如“进城考”才能有机会被择优筛选;另一方面,目前县城学校教师流动到乡村学校任教的相关举措、政策、标准并不完善,县城学校出于自身的教学质量考虑,通常不会将优秀的教师流动到农村学校,从而导致县城教师对农村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不强,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日常学科教学缺乏交流者和专业“领头羊”。访谈中,不少乡村教师纷纷呼吁“名师给予有针对性的专业引领”,希望能够有学科“领头雁”的带头和指导。

    津补贴是一个合成概念,包括津贴和补贴。津贴是对劳动者承担额外劳动或处于特殊岗位、工作特征艰苦或工作环境恶劣等所给予的额外经济报酬;补贴是为了保证劳动者的生活水平不受住房、上班距离、物价等因素变化的影响而给予的经济补助。在浙江地区,大部分农村小规模学校往往处于地理位置偏远、条件艰苦的山区,与城镇教师相比,乡村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较差,工作特征有所差异。因此,设立津补贴的初衷即在于对处于艰苦地区的乡村教师进行一定的补偿和激励,更好地吸引乡村教师,保障农村地区师资质量的稳定。但现阶段,我国教师津补贴制度等级标准仍比较模糊,未能充分体现出对艰苦边远地区乡村教师的补偿性和激励性[11]。就调研地的实际情况来看,各地教育部门都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乡村学校地理位置偏远程度给予了乡村教师一定补贴,对地理位置偏远的乡村教师的补贴还略有提高,但整体支持力度仍不够,尚未达到乡村教师的预期。同时,相关的补贴政策并没有根据乡村教师的劳动强度、工作环境、生活便利程度等加以制定,尚未形成合理的津补贴标准。比如调研中,大量乡村教师反映“乡村教师相较于县城教师在校时间长,大多数乡村教师都是在学校住宿,以便于管理寄宿制学生的晚自习和早自习。但这部分工作量并未在工资待遇上有所体现,也没有额外的寄宿管理补贴”,对此,教师们普遍认为不合理。

    此外,乡村教师考核评价制度也有不完善之处。具体表现在职称评审中,乡村教师的高级职称名额太少,且城乡教师评价标准统一,评聘高级职称时的一些硬性指标对于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而言显得过于苛刻,导致在高级职称方面难以有效调动乡村教师的积极性。尽管《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明确职称(职务)评聘应向乡村教师倾斜,但各地仍然存在对乡村教师倾斜力度不足、政策针对性不强等问题,“职称无望”再加之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特殊性,久而久之会导致乡村教师职业倦怠感加重,进而加剧教师流失,使教师生态出现恶性循环。访谈中,一名农村小规模学校校长即无奈地说:“我们学校已经近10年没出现过1名高级职称的教师了。每年都在培养新教师,但等教师有能力了,成为骨干教师了,就流走了,难以形成合理的教师梯队。”

    “乡村”曾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和乡土情怀的象征,承载着一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纯朴和勤劳的生活状态,但在城乡二元体制的限制下,“乡村”更多被视为一个地域及经济上的概念,丢失了部分原有乡村文化的内涵,甚至成为“落后”和“偏远”的代名词[12]。乡村教师面对以留守儿童为主体的生源,教学成绩往往不理想,导致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慢慢变得麻木,教师成就感和教学激情也逐渐减弱,从而进一步验证并固化了“乡村弱,学生弱,教师弱”的教育现象。就此次调研的数据看,尽管调研对象中有74.08%的教师来自农村,但对自身农村教师的身份认同却普遍较低。有62.4%的老师谈到之所以成为一名乡村教师,是因为工作安排没有选择;有48%的教师表示,留在乡村任教的主要原因是“目前调到城市学校有些困难”;大多数中青年教师则都表示,如果有机会,希望能够“进城教学”。可见,不少教师留在乡村任教只是一种无奈之举。此外,调研地的某些校长在谈到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困境时,对学校的师资表示出了深深的忧虑:“老教师并不愿意接受甚至接触教学新事物,一些信息化教学手段和方法对于他们而言也较为困难,因此对于教学没有更多的进取心,得过且过思想严重,且有三分之一的乡村教师将自己的目标设为‘调入城镇学校’。”这些现状其实反映了一些乡村教师对乡土是缺乏情感根基的,在处理自我、职业与工作环境之间关系时往往游离于乡土之外,处在乡村社会的“异乡人”、城市社会的“边缘人”状态,对乡村教师身份不认同[13],从而导致其内在动力减弱,并进而制约了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本次调研发现,调研地教育部门对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硬件设施投入较大,不少学校都已配备希沃白板、“互联网+”设备等硬件,但缺乏专门的设备使用和维护人员,导致硬件设备的后期维护和日常使用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此外,教学软件资源的投入也有诸多不足,使教师上课需要的课程资源、课件等教学资源缺乏获取途径,供全体教师免费下载教学资源的公共平台缺乏,教师备课受到限制,而其自身又缺乏课程创生的能力与精力,导致信息化“优质资源的利用与共享”目标难以得到很好实现。不仅乡村教学资源存有不足,我国的教育信息资源整体上也存在明显短板:一是基础教育领域内,国家数字化资源体系初步形成,但数量与质量均显不足,距离“高质、共享”的目标还差得很远[14];二是可高效用于课堂的资源很少,真正符合课堂教学需要的资源更是严重匮乏,资源的灵活性较差,不利于教师根据自身情况对资源进行二次加工[15],马宁等将这种市场上的资源过剩和教育应用上的资源缺乏之间的矛盾称为结构性缺乏[16];三是资源还未实现完全共享,并未建立起有效的“资源共享模式”[17]。因此,亟需建设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以真正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此外,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培训、研修也相对薄弱,具体表现在:其一,由于教学工作量大、责任重,时间与精力有限,导致乡村教师的大量培训机会被挤占或被迫放弃;其二,培训内容没有与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实际有机结合,缺乏针对性;其三,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数量有限,跨年级、跨学科甚至包班现象突出,导致研修缺乏同伴支持,同时也缺少研修团队的扶持。因此,有必要构建基于“互联网+教育”的教研模式研究及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

    在城镇化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针对当前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创新学校管理模式可以从3个方面加以推进。第一,推行乡村教师“县管校聘”制度,赋予学校更多的自主管理权。譬如,将招聘教师的权力下放给乡村学校,教师按照自己的意愿报考学校,乡村学校则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拔教师,最终形成教师间的良性竞争,激励教师不断成长。第二,以捆绑式考核方式推进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实行共同体内学校一体化管理。即:乡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结对,实行教学成绩捆绑制,鼓励强校带弱校。在资源建设与管理方面,可建立统一的教育信息互动平台,整合现有资源,实现平台统一管理和资源共建共享,既方便教师查找和使用教学资源,也能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范围。需要指出的是,在促进资源共建共享的过程中,需要鼓励多方参与,尤其要充分发挥教师资源建设力量,丰富、完善教育资源平台,重视教育资源和教育平台的推广,并高度重视教育资源的版权保护问题。第三,对教学质量采取同类学校比较制度。即乡村学校与同类乡村学校进行对比。乡村学校与城市学校在生源、学校资源、教师能力以及学情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一刀切地应用城市学校的评价体系不适于农村学校,学校质量的考查还需因地制宜、因校而异。比如教师比武大赛,可由单学科比武,转向通过项目化学习,跨学科、跨年级混合式教学等来进行比赛。对于此类活动,农村小规模学校可能比城市学校更有优势,乡村教师会更感兴趣,因此有助于调动乡村教师的积极性。

    《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政府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责任主体。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实行一把手负责制,要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成效列入地方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议事日程和地方政府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对落实不到位者进行严肃问责。基于乡村教育的特殊性,首先,对于乡村教师的编制配备应立足农村教育的现实情况,采取不同于城市教师的编制配备标准,建立各级政府的编制管理、督查与问责制度[18]。譬如,成立省、市、县三级编制管理与督査小组,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了解教师编制配备情况,一旦发现有不当或违规行为,及时追究相关责任单位和人员的责任;其次,充分发挥地方教研机构如教研室、教师发展中心等的监督与促进作用,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增加对乡村教师的评课频率,加大对城乡教育共同体、同盟校、教育集团教研活动的考查与鼓励支持力度,增强其对乡村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

    对于乡村教师队伍的管理,要切实体现理解、关怀、尊重的人本原则[19],健全教师队伍管理机制。第一,改进乡村教师评价机制,重视对乡村教师进行发展性评价和城乡差异性评价;第二,适当调整职称评审、评优评先的评价指标和办法,给予农村小规模学校中青年教师一定的政策倾斜;第三,根据教学、管理实际需要,适当增加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师编制;第四,音、体、美、信息技术等副科专业教师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各个学校的课时量,实行统一配给、统一走教,其他主课教师推行动态轮换机制[20],建立学校间教师定期交流轮岗制度,实现城乡教师科学调配。在同一教育集团内,市区学校要积极鼓励优秀骨干教师下乡,助力农村学校提升教学质量。

    第一,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工资收入,并在一定程度上高于城市教师,确保其平均工资收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同时给予长期任教于农村学校的优秀教师额外的奖金和荣誉。此外,还可设立“贫困地区教师基金”,并科学界定偏远等级标准,确保按照标准发放农村教师特殊津补贴。“标准”应将交通状况、医疗条件、生活便利状况、社会文化状况、信息化建设状况、工作时间等纳入考量范围,如针对寄宿制学校乡村教师的晚自习,应增加相应补贴,以此切实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第二,职称评聘向乡村教师倾斜。对长期在乡村和艰苦边远地区从教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实行乡村教师和城镇教师分开评审,同时允许乡村小学教师按照所教学科申请职称评聘。第三,改善乡村教师生活条件,为乡村教师安心从教创建良好软硬件环境。如改造厨房、浴室、厕所等基本生活设施,周末为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配备接送大巴,推动制定乡村教师子女托幼政策,对于乡村教师的子女入学给予一定政策优惠等。

    培养本土化全科乡村教师,旨在适应当前农村小规模学校专业化人才的需要。其一,本土教师因文化背景、血缘关系、生活习惯等都根植于当地,有较高的地域认同和身份认同[21],相对能够扎根乡土,愿意长期留任乡村。其二,培养全科教师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应根据乡村学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乡村教师。比如,根据农村小规模学校学生的特点——以“留守儿童”为主,培养单位可加强学习者的心理学相关知识和技能。其三,结合农村小规模学校的课程特点,培养单位应开设全科课程,且各门课程的课时量相当,其中一门专业学科作为乡村教师的专长科目,应适当增加课时量。即:开设1+X主辅学科,实施四年全程学习和包括教育见习、跟师见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就业实习在内的螺旋式上升实践模式,大力促进乡村教师“一专多能”。其四,对于乡村教师的培养,最为关键的是要厚植其乡村教育情怀,把乡土情怀作为最重要的专业特质,针对性培养其“乡村属性”,使其热爱乡村儿童和乡村教育事业。要加强乡土知识与乡土文化教育,使乡村教师具有丰富的地方性知识,适应乡村环境,能安心、稳定地从事乡村教育工作[22]

    完善名师辐射带动机制可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在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实行学校集团化办学的基础上,推动城市优秀骨干教师与乡村教师师徒结对,开展城乡教师同步网络教研、乡村教师进城听课、乡村教师在城市教师指导下的教学比武等多种活动,并将城市教师对乡村教师的指导纳入城市教师考核范围;第二,通过名师工作室等交流平台,实现名师跨校指导教学和备课,城乡教师共同学习和研讨优秀教师精品课程,共享教学智慧,促进集团内学校教学质量均衡;第三,构建校长间的沟通与合作机制,并在省内建立“乡村学校发展联盟”,交流办学经验和管理特色,联合开展各项专业活动,促进彼此共同发展。

    推进城乡教师共同体建设有助于增强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第一,统筹城乡教师心理成长共同体建设,增强乡村教师的自豪感和幸福感;统筹城乡教师教学共同体建设,通过教学互访、教师网上教学研讨等方式,促进城乡教师在教学能力上的进步与发展;统筹城乡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组织城乡同科目教师共同学习培训,加强城乡教师的学习交流[23]。第二,关注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间以及教师与当地乡民间的情感联系,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联系”反映教师与同事、学生和家长等之间建立起来的千丝万缕的正式和非正式的依赖关系[24]。联系越深,越习惯于依赖这一网络存在而不轻易离开。在统一组织内的良好联系不仅有助于新教师更快掌握工作节奏、适应工作环境,降低刚进入新单位的不确定性和焦虑感,还有助于新教师产生对教师队伍的信任感,在情感上增强与组织的一致性和认同程度[25],从而增强乡村教师的归属感。

  • 表 1  变量选择与定义

    变量 简称 数据来源 变量定义与描述
    全年接待游客增长比例 J 统计公报 指报告期内该地区接待国内游客和国际游客总人数和上一年相比的增长率。该指标反映了地区旅游需求的总规模及水平状况
    住宿与餐饮业营业收入增长比例 Z 统计公报 住宿和餐饮业单位在经营活动中因提供服务或销售商品等取得的全部收入,包括:客房收入、餐费收入、商品销售额(含增值税)和其他收入,与上一年相比的增长率
    旅游总收入增长比例 L 统计公报 国内旅游收入、旅游外汇收入和与上一年旅游总收入相比的增长率。该指标反映了地区旅游经济的总体规模状况和旅游业的总体经营成果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比例 D 统计公报 本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较上一年的增长率,反映该地区经济的综合发展情况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 C 统计公报 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与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城镇单位中的不在岗职工、城镇私营业主、个体户主、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员、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之和的比。反映就业状况
    全年固定资产增长率 G 统计公报 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与上年相比的增长比率。该指标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结构和发展速度,同时可观察工程进度和考核投资效果
    森林覆盖率 S 统计公报 是指该地区森林面积占土地面积的比率,是反映森林资源和林地占有的实际水平及实现绿化的指标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 K 统计公报 是指一年内空气质量指数达标(达到或优于国家质量二级标准)的占比,反映该地区空气质量状况
    贫困发生率 P 政府工作报告 也称为贫困人口比重指数,是指农村低于贫困县的人口数占农业人口的比重,也就是贫困人口除以农业人口的比率,反映了地区贫困发生的广度
    下载: 导出CSV

    表 2  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统计指标 条件变量 结果变量贫困发生率(P)
    空间域层面 产业域层面 要素域层面 管理域层面
    住宿与餐饮业营业收入增长比例(Z) 全年接待游客增长比例(J) 旅游总收入增长比例(L)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比例(D) 全年固定资产增长率(G)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C) 森林覆盖率(S)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K)
    均值 0.238 449 0.247 095 2 0.300 449 0.139 357 1 0.031 989 8 0.023 282 31 0.484 850 3 0.872 119 0.032 231 29
    标准差 0.949 149 2 0.198 610 3 0.266 239 4 0.729 956 9 0.008 602 912 1.484 742 0.215 712 7 0.117 021 4 0.016 629 8
    最小值 -0.035 0.024 0.032 -0.037 0.004 -25.2 -0.039 0.469 0.006
    最大值 13.35 2.431 3.562 9.15 0.107 0.937 0.963 1 0.061
    下载: 导出CSV

    表 3  各变量校准锚点

    研究变量 锚点
    完全隶属 交叉点 完全不隶属
    条件变量 空间域 住宿与餐饮业营业收入增长比例(Z) 0.088 0.179 0.270
    全年接待游客增长比例(J) 0.165 0.232 5 0.300
    产业域 旅游总收入增长比例(L) 0.200 0.266 0.332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比例(D) 0.063 0.078 0.093
    要素域 城镇登记失业率(C) 0.028 0.031 5 0.035
    全年固定资产增长率(G) 0.100 0.142 5 0.185
    管理域 森林覆盖率(S) 0.287 0.459 0.631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K) 0.796 0.883 0.970
    结果变量 贫困发生率(P) 0.022 0.0295 0.037
    下载: 导出CSV

    表 4  必要性检验

    条件变量 结果变量
    非高(低)贫困发生率
    一致性 覆盖率
    空间域层面 Z 0.323 375 0.421 279
    ~Z 0.720 463 0.500 573
    J 0.327 954 0.345 594
    ~J 0.743 958 0.591 419
    产业域层面 L 0.354 751 0.307 203
    ~L 0.715 583 0.680 151
    D 0.426 722 0.628 945
    ~D 0.597 341 0.310 284
    要素域层面 C 0.649 602 0.542 468
    ~C 0.417 956 0.414 070
    G 0.381 549 0.405 828
    ~G 0.674 899 0.532 800
    管理域层面 S 0.561 702 0.437 807
    ~S 0.482 961 0.522 749
    K 0.356 703 0.291 230
    ~K 0.681 430 0.693 878
    下载: 导出CSV
  • [1] 杨德进, 白长虹. 我国旅游扶贫生态效率的提升路径[J]. 旅游学刊, 2016(9): 12-14. doi: 10.3969/j.issn.1002-5006.2016.09.006
    [2] 丰晓旭, 夏杰长. 中国全域旅游发展水平评价及其空间特征[J]. 经济地理, 2018(4): 183-192.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JDL201804024.htm
    [3] 邹艳艳, 马波. 对全域旅游政策的评析[J]. 人文天下, 2019(3): 15-19.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RWTX201903003.htm
    [4] 王旭科, 刘文静, 李华. 全域旅游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J]. 统计与决策, 2019(24): 51-54.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TJJC201924012.htm
    [5] 刘楝子. 乡村振兴战略的全域旅游: 一个分析框架[J]. 改革, 2017(12): 80-92.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REFO201712006.htm
    [6] 林明水, 廖茂林, 王开泳.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竞争力评价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8(11): 83-90.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GRZ201811010.htm
    [7] 石培华. 新时代旅游理论创新的路径模式——兼论全域旅游的科学原理与理论体系[J]. 南开管理评论, 2018(2): 222-224.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LKGP201802023.htm
    [8] 杜运周, 贾良定. 组态视角与定性比较分析(QCA): 管理学研究的一条新道路[J]. 管理世界, 2017(6): 155-167. doi: 10.3969/j.issn.1002-5502.2017.06.011
    [9] 厉新建, 张凌云, 崔莉. 全域旅游: 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创新——以北京为例[J]. 人文地理, 2013(3): 130-134.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RWDL201303024.htm
    [10] 张辉, 岳燕祥. 全域旅游的理性思考[J]. 旅游学刊, 2016(9): 15-17. doi: 10.3969/j.issn.1002-5006.2016.09.007
    [11] 王欣. 旅游空间学说框架探讨[M].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1.
    [12] GUUN C.A. Tourism planning[M]. New York: Taylor &Francis, 1988: 68-73.
    [13] 刘名俭, 黄猛. 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体系构建研究——以长江三峡为例[J]. 经济地理, 2005(4): 581-584. doi: 10.3969/j.issn.1000-8462.2005.04.036
    [14] 周进. 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规划控制与引导: 塑造高品质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15] 郭毓洁, 陈怡宁. 全域旅游的旅游空间经济视角[J]. 旅游学刊, 2016(9): 28-29. doi: 10.3969/j.issn.1002-5006.2016.09.013
    [16] 魏鹏, 王植颖, 黄欣, 等. 成渝经济区旅游收入与产出效率的空间格局研究[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6): 63-71. doi: http://xbgjxt.swu.edu.cn/article/doi/10.13718/j.cnki.xdsk.2020.06.007
    [17] 姚昆遗. 全域旅游以观念改变引领产业发展[N]. 中国旅游报, 2016-02-29(C02)
    [18] 杨振之. 全域旅游的内涵及其发展阶段[J]. 旅游学刊, 2016(12): 1-3. doi: 10.3969/j.issn.1002-5006.2016.12.001
    [19] 迈克尔, 波特. 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 邱如美, 译.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2: 72-74.
    [20] 北京巅峰智业旅游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课题组. 图解全域旅游理论与实践[M]. 北京: 旅游教育出版社, 2016: 100-101.
    [21] 厉新建, 宋昌耀, 陆文励. 全域旅游重塑地方品质[J]. 旅游学刊, 2020(2): 5-6.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LYXK202002004.htm
    [22] 伯努瓦·里豪克斯, 查尔斯·拉金. QCA设计原理与应用[M]. 杜运周, 李永发等, 译.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8: 24-25.
    [23] 章文光, 王耀辉. 哪些因素影响了产业升级——基于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的研究[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1): 132-142.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BJSF201801015.htm
    [24] FISS P C. Building better causal theories: A fuzzy set approach to typologies in organization research[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11(2): 393-420.
    [25] MISANGYI V F, GRECKHAMER T, Furnari S, et al. 2017. Embracing causal complexity: the emergence of a neo-configurationalperspective[J]. Journal of management, 43(1): 255-282.
    [26] 杨梅, 李璐芸, 张传华. "域"的关键点突破: 后疫情时代全域旅游的农村策[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9): 82-91.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CQGS202009010.htm
  • 期刊类型引用(12)

    1. 叶善椿,何景师,肖斌. 我国铁路货运效率与绿色物流发展耦合协调研究. 铁道运输与经济. 2024(02): 120-127 . 百度学术
    2. 李万莲,陈晓钱. 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对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4(02): 5-11+16 . 百度学术
    3. 颜文华. 县域旅游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诠释与实施路径.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01): 16-22 . 百度学术
    4. 杨丽花,雷欣,白翠玲,和文征. 河北省乡村旅游促进乡村产业振兴路径分析. 地理科学. 2024(08): 1396-1405 . 百度学术
    5. 隋丽娜,封仪,沈丹萍. 表演艺术如何活化才有影响力——以陕西典型非遗为例的fsQCA分析.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24(12): 1914-1920 . 百度学术
    6. 程金龙,卫慧敏. 1995—2021年间我国县域旅游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07): 46-53 . 百度学术
    7. 李东晔,周永博,贾文通,周进,吴丽敏. 基于文化舒适物空间格局的新型城河共生模式研究——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为例. 旅游学刊. 2023(09): 142-155 . 百度学术
    8. 王慧娴,刘艳儒,张鑫慧,杨蓓. 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推动县域旅游经济发展了吗?——来自山西省的实证检验.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23(10): 1354-1363 . 百度学术
    9. 杨梅,李梦丽,蒋雅倩,周泓伶,蔡上升. 武陵山片区农旅融合脱贫效率评价及组态因素分析.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22(02): 217-223 . 百度学术
    10. 杨晓,李玲. 全域旅游视角下A级景区与星级农家乐耦合研究——以南疆3个地州为例.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03): 161-171 . 百度学术
    11. 陈安琪,温顺生.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全域旅游演进趋势及研究热点分析. 科技传播. 2022(21): 93-97 . 百度学术
    12. 王嘉瑞,陈言. 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效率评价——基于DEA和Malmquist模型. 全国流通经济. 2021(16): 110-112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8)

  • 加载中
    Created with Highcharts 5.0.7访问量Chart context menu近一年内文章摘要浏览量、全文浏览量、PDF下载量统计信息摘要浏览量全文浏览量PDF下载量2024-052024-062024-072024-082024-092024-102024-112024-122025-012025-022025-032025-0402468Highcharts.com
    Created with Highcharts 5.0.7Chart context menu访问类别分布DOWNLOAD: 3.8 %DOWNLOAD: 3.8 %HTML全文: 84.4 %HTML全文: 84.4 %摘要: 11.7 %摘要: 11.7 %DOWNLOADHTML全文摘要Highcharts.com
    Created with Highcharts 5.0.7Chart context menu访问地区分布其他: 13.5 %其他: 13.5 %Beauharnois: 0.3 %Beauharnois: 0.3 %Beijing: 1.5 %Beijing: 1.5 %Changchun: 0.5 %Changchun: 0.5 %Chengdu: 1.3 %Chengdu: 1.3 %Chicago: 0.5 %Chicago: 0.5 %Chongqing: 1.8 %Chongqing: 1.8 %Guangzhou: 1.3 %Guangzhou: 1.3 %Hangzhou: 2.0 %Hangzhou: 2.0 %Hefei: 0.8 %Hefei: 0.8 %Hong Kong: 0.5 %Hong Kong: 0.5 %Jilin City: 0.3 %Jilin City: 0.3 %Jinrongjie: 0.8 %Jinrongjie: 0.8 %Kunming: 0.5 %Kunming: 0.5 %Linfen: 0.3 %Linfen: 0.3 %Linqing: 0.3 %Linqing: 0.3 %Mountain View: 5.6 %Mountain View: 5.6 %Nanchang: 0.3 %Nanchang: 0.3 %Nanjing: 0.3 %Nanjing: 0.3 %Orange: 0.3 %Orange: 0.3 %Quanzhou: 0.3 %Quanzhou: 0.3 %Quincy: 2.3 %Quincy: 2.3 %Shanghai: 0.3 %Shanghai: 0.3 %Shenyang: 0.5 %Shenyang: 0.5 %Shenzhen: 0.3 %Shenzhen: 0.3 %Suzhou: 0.5 %Suzhou: 0.5 %Taiyuan: 0.5 %Taiyuan: 0.5 %Wuhan: 0.3 %Wuhan: 0.3 %Wuxi: 1.0 %Wuxi: 1.0 %Xi'an: 0.3 %Xi'an: 0.3 %Xianyangshi: 0.5 %Xianyangshi: 0.5 %XX: 0.3 %XX: 0.3 %Zhengzhou: 4.1 %Zhengzhou: 4.1 %伊利诺伊州: 0.3 %伊利诺伊州: 0.3 %北京: 0.8 %北京: 0.8 %嘉兴: 0.5 %嘉兴: 0.5 %天津: 0.5 %天津: 0.5 %安庆: 0.3 %安庆: 0.3 %宣城: 0.8 %宣城: 0.8 %常州: 1.0 %常州: 1.0 %广州: 1.5 %广州: 1.5 %张家口: 1.8 %张家口: 1.8 %扬州: 0.8 %扬州: 0.8 %杭州: 0.3 %杭州: 0.3 %江门: 0.8 %江门: 0.8 %深圳: 22.4 %深圳: 22.4 %温州: 0.3 %温州: 0.3 %湖州: 0.3 %湖州: 0.3 %漯河: 1.8 %漯河: 1.8 %玉林: 0.3 %玉林: 0.3 %石家庄: 0.3 %石家庄: 0.3 %芒廷维尤: 12.5 %芒廷维尤: 12.5 %芝加哥: 3.1 %芝加哥: 3.1 %衡阳: 0.3 %衡阳: 0.3 %西宁: 3.8 %西宁: 3.8 %诺沃克: 0.3 %诺沃克: 0.3 %邯郸: 1.0 %邯郸: 1.0 %郑州: 0.3 %郑州: 0.3 %重庆: 0.5 %重庆: 0.5 %长沙: 0.5 %长沙: 0.5 %其他BeauharnoisBeijingChangchunChengduChicagoChongqingGuangzhouHangzhouHefeiHong KongJilin CityJinrongjieKunmingLinfenLinqingMountain ViewNanchangNanjingOrangeQuanzhouQuincyShanghaiShenyangShenzhenSuzhouTaiyuanWuhanWuxiXi'anXianyangshiXXZhengzhou伊利诺伊州北京嘉兴天津安庆宣城常州广州张家口扬州杭州江门深圳温州湖州漯河玉林石家庄芒廷维尤芝加哥衡阳西宁诺沃克邯郸郑州重庆长沙Highcharts.com
表( 4)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146
  • HTML全文浏览数:  1146
  • PDF下载数:  1148
  • 施引文献:  3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0-12-10
  • 刊出日期:  2021-07-01

全域旅游发展对县域脱贫的组态影响研究———基于fsQCA的分析方法

    通讯作者: 田波,重庆理工大学,正高级工程师
    作者简介: 杨梅,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 重庆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重庆 400054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新时代民族地区农旅融合的精准脱贫效应评价研究”(18XSH017),项目负责人:杨梅;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科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重庆农村三产融合与农民可持续生计联动研究”(19SKGH127),项目负责人:杨梅

摘要: 全域旅游发展具有地区差异性,明确哪些因素的组态是全域旅游推动县域脱贫的必要条件,有助于提升区域脱贫质量、防止返贫。本文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uzzy-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简称fsQCA),以中西部地区共计294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为研究案例,从空间域、产业域、要素域、管理域选取了8个关键评价指标作为条件变量(因素),探究全域旅游发展对县域脱贫(结果变量)的多重影响因素的组合效应。研究发现:导致低贫困发生率的充要条件共有九组,主要包括四域作用均衡型、旅游业非主导型和旅游业主导型三种类型。

English Abstract

  • 截至2020年11月,全国83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即国家贫困县)已经全部脱贫摘帽,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进展,但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脱贫后的第一个五年通常是发生返贫现象的高发年份,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县域脱贫质量、切实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2016年国家提出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全域旅游发展理念与旅游扶贫方式相结合,形成了全域旅游扶贫的新模式。全域旅游扶贫强调面向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1],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带动贫困地县经济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增收。但是,由于贫困县在时间维度上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在空间维度上区位、资源等有所不同,因而,面临的发展问题是不一样的,影响或决定问题解决的主要变量(因素)之间的规律性关系也是不同的[2],这种经验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并定量描述,为各级政府更有针对性、更科学地实施全域旅游扶贫战略、巩固脱贫成果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参考。

    如何衡量和评价一个区域的全域旅游发展效果是当前全域旅游发展的突出问题[3]。全域旅游是中国多年旅游发展经验的总结,有较强的政府推动特点,是政策导向和实践要求。因而,国家旅游主管部门颁发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工作手册》(以下简称《手册》)等一系列文件,常常被视作评价全域旅游发展效果的一种标准。但《标准》和《手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7类基本的验收打分项,以及创新加分项和扣分项目,来检验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结果,即创建达标或不达标,而且评价指标多为定性描述以及现象描述,已有专家指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标准设置不科学[3]

    当前学界的相关文献也不多,主要是对全国或部分省市全域旅游发展水平的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2, 4],以及如全域旅游的乡村旅游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区域竞争力评价等的评价[5-6],并未将研究成果与区域脱贫进行关联性研究。同时,既有文献中的评价指标以及评价方法运用到全域旅游发展对县域脱贫的影响研究中是否恰当也值得讨论与商榷。全域旅游扶贫是新时代脱贫巩固的重要抓手,全域旅游发展对县域脱贫的影响研究是亟待跟进的研究课题。

    全域旅游作为区域整体发展战略,涉及城乡统筹、产城融合、产业融合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是一个包括空间、功能、业态、服务、价值等的融合共享的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7],其维度都是聚合为组态(前因条件的组合),相互依存(相关而非独立),共同作用,共同产生结果,而非单个因素的独立影响效应。因而,需要采取整体的、组合的方式来解释全域旅游发展对县域脱贫的影响。定性比较分析方法(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简称QCA)关注重点不在于单个解释变量如何影响被解释变量,而在于多个不同的解释变量如何以组合的形式(组态)来影响被解释变量,有助于回答多重并发的因果关系、因果非对称性和多种方案等效等因果复杂性问题[8]。本文采用QCA三种分析方法之一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uzzy-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简称fsQCA),对全域旅游发展与县域脱贫进行关联性研究,以确定哪些因素成为全域旅游推动县域脱贫的必要条件,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对策,以减少全域旅游扶贫中的偏差和低效率。

  • 全域旅游是中国本土创新概念和政策术语,学界主要从“全”和“域”对其进行解读。前者如全要素、全行业、全过程、全时空、全方位、全社会、全部门、全游客的“八全架构”[9],后者如全域旅游首先是要打破旧的旅游空间格局,形成一种新的发展格局,是“域”的旅游完备,即空间域、产业域、要素域、管理域的完备[10]等。本文认为“全”是全域旅游实践中需要逐步实现的目标,“域”的完备是实现“全”的抓手和途径,从空间域、产业域、要素域、管理域等层面选取关键评价指标作为条件变量(因素),研究全域旅游发展对县域脱贫的多因素组态影响更具现实意义和可行性。

    1.空间域评价指标

    旅游空间是旅游活动的空间载体,包括旅游吸引物、服务与设施、内外交通组织和其他相关条件[11-13],一般用空间品质(quality of space),即满足空间使用主体的生理、心理需求和适用功能需求的程度来衡量空间的质量[14]。但是本文的研究并不是为了测定旅游空间质量的高低,而是以旅游消费为平台,通过旅游者的消费活动和旅游产业的经营活动来评价旅游空间品质对县域脱贫的影响[15]。因而,要从旅游活动的空间载体对县域脱贫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来衡量空间质量。全域旅游空间是能够独立满足游客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需求的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体现着区域旅游吸引力、接待力、集聚力,影响着游客满意度[16]。一个高质量的旅游目的地全年接待游客数量会持续增加(游),公路旅客运输量增长(行),同时带动住宿和餐饮业营业收入增长(住、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娱、购)。同时,全域旅游是通过对域内经济社会资源的有机整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及社会共建共享,推动区域脱贫。因而,县域内全年接待游客(万人次)比景区(景点)的参观人数更能反映全域旅游空间“游”的品质; 住宿与餐饮业营业收入(亿元)以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比旅游业消费总额(亿元)或者游客人均天游览花费占比等指标更能反映全域旅游空间“食”“住”“购”“娱”的品质; 代表县域内部道路通达性的公路旅客运输量比代表外部通达性的航空客运(万人次)、铁路客运(万人次)、高速公路通行量(万辆)、铁路密度等指标更能反映全域旅游空间“行”的品质。同时,由于县域面积、人口以及旅游发展基础等的地区差异,上述指标的绝对值并不能完全反映该县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后的提升效果,相比之下,上述指标的同比增长更能客观地说明脱贫成效。综上,在本文中,空间域评价指标选取了:①全年接待游客(万人次)增长比例; ②住宿与餐饮业营业收入(亿元)增长比例; ③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增长比例; ④公路旅客运输量增长比例等4个指标,评估空间域发展效果对县域脱贫的影响。

    2.产业域评价指标

    产业兴旺是区域脱贫、区域发展的源动力,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转型升级是关键。旅游业作为我国大力培育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是一种内生增长性特征显著、关联带动性强的产业。全域旅游扶贫就是要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拉动力、融合能力及催化、集成作用,“旅游业深入到一、二产业的‘旅游+’和一产、二产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引入旅游业的‘+旅游’”[17],一方面促进旅游业多元化发展,提质增效; 另一方面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引领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推动县域脱贫。因而,在本文中,产业域的评价指标选取了:①旅游总收入(亿元)增长率,反映全域旅游战略下作为优势产业的旅游业的总体规模和经营成果; ②三次产业的结构比,考察旅游业带动下县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情况; ③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增长率,反映全域旅游发展对县域经济的综合贡献; ④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增长率,当前我国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广大农村,该指标体现全域旅游精准扶贫的效果。

    3.要素域评价指标

    有专家认为全域旅游与迈克尔·波特提出的竞争战略理论体系高度契合[18],波特指出现代化通信的基础设施、高等教育人才等高级生产要素需要在人力和资本上大量而持续的投资,仍必须有初级生产要素作为基础[19]。从经济学投入产出的视角出发,资源、劳动力、技术和资本等是旅游产业发展所必须投入的基本生产要素,是全域旅游发展最核心的物质条件。在生产要素中,劳动力和资本一直被视为经济增长的源泉,交通的通达性是旅游作为空间消费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而旅游资源禀赋,尤其是高质量的景区数量直接影响旅游者对于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因而,在本文中,要素域评价指标选取了:①4A、5A级景区数量:衡量地区资源禀赋的质量,体现地区旅游核心吸引力; ②交通可达性:主要考察旅游地对外联系的便捷性,是否有高速公路、高铁、动车和机场; ③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全域旅游强调社会共建共享,因而,衡量全域旅游发展对城镇就业的整体影响比统计旅游从业人员数量更具有研究价值; ④全年固定投资增长率:考察全域旅游战略下县域投资规模、结构和发展速度的整体变化,而不仅仅是旅游投资的增长。

    4.管理域评价指标

    世界旅游组织(UNWTO)认为在旅游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发挥着不同的职能,以适应当期旅游业的发展。2019年9月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正式认定说明我国全域旅游已取得了规范引导的阶段性进展,进入全国推动和践行的发展期,政府的工作重点应从管理体制创新逐渐向环境持续提升建设(交通环境、卫生环境、集散体系、信息服务、标识系统、人文环境、资源环境、整合营销)转变[20]。全域休闲是全域旅游的应有之意,强调自然环境、社会氛围的舒适性、浸润力,优良的旅居环境是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基础[21],各级政府尤其要着力于营造赏心悦目的自然生态环境、别有韵味的人文社会环境、便捷舒适的旅居环境。因而,在本文中,管理域评价指标选取了: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反映县域人文环境的地方性和独特性; ②包括星级酒店、经济型酒店、民宿等在内的住宿设施总量,反映全域旅游社会共建共享的旅居环境; ③森林覆盖率,反映全域旅游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④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反映全域环境整治的成效。

    对于评价指标的选取,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文是运用fsQCA方法对全域旅游发展对县域脱贫的影响因素(结果变量)之间组合关系(组态)的一种探索。随着条件变量数量的增加,组态的数量将以指数形式增加,条件数量太多会导致案例的“个体化”,不利于获得能够对跨案例进行规律性、综合性解释的结果[22]。因而,笔者邀请了来自政府、学界(高等院校)、行业(旅游景区、旅行社、酒店等相关行业)共计27位专家对上述16个指标进行重要性排序。专家们认为,空间域最重要的是要体现整体旅游目的地打造以及社会共建共享的效果; 产业域关键是旅游业的提质增效以及县域社会经济的全面提升; 要素域中资本和劳动力是主要的投入要素,旅游资源只有与资本、劳动力相结合,才会产生市场价值;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森林覆盖率和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更能体现政府管理职能作用的发挥。根据专家打分的结果,本文选择了四个域重要性权重占比分别排名第一、二位的指标,即全年接待游客(万人次)增长比例、住宿与餐饮业营业收入(亿元)增长比例、旅游总收入(亿元)增长率、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增长率、全年固定投资增长率、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森林覆盖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构建了共计八个影响因素(条件变量)的理论分析框架,通过fsQCA方法,探索上述八种解释因素对县域脱贫(结果变量)的多因素组态影响及组态与结果的集合关系。

  • 1.结果变量

    贫困县脱贫摘帽按国家标准要达到贫困发生率降至2%以下(西部地区降至3%以下),脱贫人口错退率不高于2%,贫困人口漏评率不超过2%,群众认可度不低于90%。其中贫困发生率是政府文件和学界研究使用率最高的主要指标,因而,本文采用贫困发生率作为结果变量,来衡量县域脱贫。

    2.条件变量

    本文选取了空间域、产业域、要素域、管理域中共计8个指标作为条件变量,即全年接待游客(万人次)增长比例、住宿与餐饮业营业收入(亿元)增长比例、旅游总收入(亿元)增长率、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增长率、全年固定投资增长率、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森林覆盖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

    结果变量和条件变量定义及描述见表 1

  • 1.研究方法

    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简称QCA)是由美国学者查尔斯·拉金(Ragin)1987年提出的,该方法从组态视角,基于布尔代数(Boolean Algebra)与集合论思想,对中小数量样本进行跨案例比较分析[23]。QCA主要有三种分析方法,即多值集定性比较分析(mvQCA)、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csQCA)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本文选择fsQCA来研究全域旅游发展对县域脱贫的影响,选择此方法主要基于以下原因:首先,传统的回归方法主要适用于分析单个影响因素的“净效应”,QCA可以发现多个要素之间的组合关系和殊途同归性[24]; 其次,尽管其他方法(如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也可以检验组态关系,但聚类分析等方法无法识别各个条件之间的相互依赖性、组态等效性和因果非对称性,尤其是在本文研究中条件变量之间可能存在替代或互补关系的情况下; 最后,QCA的三种分析方法中,mvQCA和csQCA适合处理结果和条件为分类变量的情况,而本文的前置因素和结果变量为连续变量,采用fsQCA能更好地避免数据转换过程中的信息流失,提高数据的精确度,从而更充分地捕捉到前因条件在不同水平或者程度上的变化带来的影响[25]

    2.数据来源

    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旅游扶贫是中西部各省市自治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在500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创建单位中,中西部地区就有303个,占总体的60.60%。首批被认定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共计71个,其中中西部地区有41个,占总体的57.75%。综上,本文主要从中西部地区选取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作为案例进行研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19年县级层面的相关数据获取有一定难度,也难以展开实地调查工作,因而本文以2018年为研究年度,选取了条件变量数据较为完整的中西部地区294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作为研究样本。首先,样本覆盖面广,有效覆盖了中西部地区全部18个省市自治区。其次,作为研究样本的294个县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开展全域旅游扶贫,案例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能够进行比较研究。最后,在研究年度,案例间具有异质性,分别处在全域旅游发展的不同阶段,并同时包含具有“负面”(未脱贫)和“正面”(已脱贫)的结果[22]。如重庆市14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区)中,万州、黔江、丰都、武隆、秀山2016年脱贫,开州、云阳、巫山2017年脱贫,石柱、奉节2018年脱贫,城口、巫溪、酉阳、彭水2019年脱贫。2016年巫山县、武隆区、奉节县、石柱县分别入选第一批、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其中武隆区、巫山县2019年被认定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综上可见,本文的条件变量符合QCA方法对于案例的基本要求。

    本文中条件变量的8个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2018年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政府工作报告,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准确性。对于其中个别县个别数据的缺失,本文用其所在的省市自治区相关数据替代。同时,本文选取了2018年中西部18个省市自治区的贫困发生率作为结果变量,数据主要来源于18个省市自治区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 表 1已经对各变量进行了界定。全年接待游客增长比例(J)、住宿与餐饮业营业收入增长比例(Z)、旅游总收入增长比例(L)、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比例(D)、城镇登记失业率(C)、全年固定资产增长率(G)、森林覆盖率(S)、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K)、贫困发生率(P)采用各指标所占小数测量,1年内,294个案例。本研究对各变量进行了平均化处理(因篇幅限制,研究变量的原始数据没有放在文章中,如有需要可以提供),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见表 2

  • 给案例赋予集合隶属的过程是校准[8]。把变量再校准为集合,需要依据由理论和实际的外部知识或标准设定3个临界值:完全隶属、交叉点以及完全不隶属,转变后的集合隶属介于0~1之间[25]。本文将8个条件变量和结果变量高贫困发生率的3个锚点分别设定为样本数据分布的75%、50%、25%值并分别作为完全隶属、交叉点、完全不隶属三个锚点,通过fsQCA3.0软件进行隶属度赋值。对于非高(低)贫困发生率而言,其校准规则与原集合正好相反,即以样本数据的75%、50%、25%分别作为完全不隶属、交叉点、完全隶属的三个锚点,计算非集的隶属集合。贫困率低表示县域脱贫效果好,因而非高(低)贫困发生率是本文研究的关键。加之本文有8个条件变量,如果同时研究原集和非集,组态情况过于多样复杂。因此,本文只研究有助于非高(低)贫困发生率产生的组态及其集合关系。本文各个变量的校准锚点通过计算如表 3

  • 本文将解的一致性阈值设定为0.8,使用fsQCA3.0软件分析294个国家贫困县案例的贫困发生率,识别出决定非高(低)贫困发生率的组态。

    1.必要性分析

    在进行真值表程序分析之前,首先要进行必要性检验。一个必要条件可以被视为结果的一个超集(super set)。需要指出的是,如果必要条件被包括在真值表分析中,它可能会在纳入“逻辑余项”的解中被除去,即必要条件可能被简约解消除[24]。贫困发生率的必要条件检测见表 4

    表 4可知,各个单项前因条件影响非高贫困发生率的一致性均未超过0.9,不构成必要条件。这就说明单项前置因素对贫困发生率的影响较弱。因此本文通过fsQCA进行组态(前因条件组合)分析。

    2.组态分析

    (1) 复杂解、简约解和中间解

    本文按照fsQCA的一般做法,根据简约解和中间解来判断组态的核心条件和边缘条件:如果一个前因条件同时出现于简约解和中间解,则为核心条件,发挥主导和推动作用; 若此条件仅出现在中间解,则将其记为边缘条件(辅助条件),即起辅助贡献的条件[8]

    fsQCA分析会得到三类解:复杂解、简约解以及中间解。根据fsQCA软件运算结果,得到复杂解12个组态,中间解12个组态,简约解9个组态。其中,复杂解不包含“逻辑余项”; 简约解包含“逻辑余项”,但不评价其合理性; 中间解仅限于将符合理论和实际知识的“逻辑余项”纳入解,并且不允许消除必要条件。一般而言,中间解优于另外2种解[24],因此本文选择中间解的12个组态进行解读。

    (2) 导致低贫困发生率的影响因素的组态

    根据以上分析的运算结果可得,导致低贫困发生率的影响因素共有12种组态,分别为:

    组态1:~Z*~J*~L*D*~G*~K,住宿与餐饮业营业收入增长比例、全年接待游客增长比例、旅游总收入增长比例、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比例、全年固定资产增长率和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均发挥边缘作用。

    组态2:~Z*~J*~L*~D*G*~K,住宿与餐饮业营业收入增长比例、旅游总收入增长比例、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比例、全年固定资产增长率和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发挥核心作用,全年接待游客增长比例发挥边缘作用。

    组态3:~J*~L*~D*~G*S*~K,旅游总收入增长比例、全年固定资产增长率、森林覆盖率和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发挥核心作用,全年接待游客增长比例和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比例发挥边缘作用。

    组态4:~Z*~J*~L*C*~G*S,住宿与餐饮业营业收入增长比例、全年接待游客增长比例、旅游总收入增长比例、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全年固定资产增长率和森林覆盖率均发挥边缘作用。

    组态5:~Z*~J*~L*~D*C*S,旅游总收入增长比例、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比例、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和森林覆盖率发挥核心作用,住宿与餐饮业营业收入增长比例和全年接待游客增长比例发挥边缘作用。

    组态6:~J*~L*C*G*S*~K,旅游总收入增长比例、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森林覆盖率和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发挥核心作用,全年接待游客增长比例和全年固定资产增长率发挥边缘作用。

    组态7:~J*~L*D*~C*~G*~S*~K,旅游总收入增长比例、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比例、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森林覆盖率和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发挥核心作用,全年接待游客增长比例和全年固定资产增长率发挥边缘作用。

    组态8:~Z*J*~D*C*~G*S*~K,全年接待游客增长比例、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比例、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全年固定资产增长率、森林覆盖率和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发挥核心作用,住宿与餐饮业营业收入增长比例、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和全年固定资产增长率发挥边缘作用。

    组态9:~Z*~J*D*C*~G*S*~K,全年接待游客增长比例、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比例、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全年固定资产增长率、森林覆盖率和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发挥核心作用,住宿与餐饮业营业收入增长比例、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和全年固定资产增长率发挥边缘作用。

    组态10:Z*J*~L*D*C*G*~S*~K,住宿与餐饮业营业收入增长比例、全年接待游客增长比例和旅游总收入增长比例发挥核心作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比例、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全年固定资产增长率、森林覆盖率和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发挥边缘作用。

    组态11:Z*J*~L*D*C*~G*S*~K,住宿与餐饮业营业收入增长比例、全年接待游客增长比例和旅游总收入增长比例发挥核心作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比例、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全年固定资产增长率、森林覆盖率和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发挥边缘作用。

    组态12:~Z*~J*~L*D*~C*~K,住宿与餐饮业营业收入增长比例、全年接待游客增长比例、旅游总收入增长比例、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比例、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和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均发挥边缘作用。

    (3) 影响结果变量的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分析

    上述12种组态的解的一致率达到0.869 872(大于0.8),说明解有意义。其中,组态1、组态4、组态12中均没有指标发挥核心作用,说明这三个组态是影响结果变量的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组态2、组态3、组态5、组态6、组态7、组态8、组态9、组态10、组态11均有核心变量出现,说明这九个组态是影响结果变量的充要条件。

    对上述12种组态本身(纵向)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充分条件的三个组态中,组态1和组态12表现为空间域和产业域的所有指标均起到边缘作用,组态4表现为空间域和要素域的所有指标均起到边缘作用,而上述三个组态中管理域的作用发挥相对较弱。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充要条件的九个组态中管理域所有指标均发挥核心作用的情况共出现5次,其中一个指标(森林覆盖率或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发挥核心作用的情况共出现2次,说明管理域在全域旅游扶贫中作用显著。

    在充要条件的九个组态中,根据核心变量作用发挥的情况,又可细分为以下三种类型:①四域作用均衡型:主要有组态2、组态8和组态9。组态2中产业域所有指标,以及空间域、要素域、管理域各一个指标发挥核心作用; 组态8中要素域和管理域的所有指标,以及空间域、产业域各一个指标发挥核心作用; 组态9中空间域和管理域的所有指标,以及产业域的一个指标发挥核心作用,要素域作用相对较弱。综上,在上述三个组态中空间域、产业域、要素域、管理域都对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大贡献,形成合力促进县域脱贫。②旅游业非主导型:主要有组态3、组态5、组态6和组态7。组态3管理域所有指标,以及产业域、要素域各一个指标发挥核心作用; 组态5产业域所有指标,以及要素域、管理域各一个指标发挥核心作用; 组态6管理域所有指标,以及产业域、要素域各一个指标发挥核心作用; 组态7产业域所有指标、管理域所有指标,以及要素域的一个指标发挥核心作用。可见,上述四个组态中产业域、管理域作用明显,要素域次之,而空间域作用较弱,发挥边缘作用,或变量可有可无。换言之,县域作为整体旅游目的地,空间质量不高,“行、住、食、游、购、娱”对区域经济的贡献不大,在三次产业中旅游业并不具有比较优势,而是多要素、多产业、多行业融合,以及在政策拉动下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③旅游业主导型:主要有组态10、组态11。两个组态中空间域作用显著,所有指标均发挥核心作用。同时,产业域中一个指标(旅游总收入增长比例)发挥核心作用,另一个指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比例)发挥边缘作用,要素域、管理域中的所有指标均发挥边缘作用。组态10和11说明旅游业对县域脱贫的综合贡献水平高,是主要的驱动力,统筹引领区域经济发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组态覆盖的县却极少,仅有颍上县和苍溪县两个县。相比之下,四域作用均衡型和旅游业非主导型所覆盖的县较多,占九个充分条件所覆盖县总体的95.8%。

  • 本文以中西部地区294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作为研究样本,通过fsQCA方法,对全域旅游发展与县域脱贫进行了关联性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 全域旅游作为一种复杂的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各个单项前因条件影响高或非高(低)贫困发生率的一致性均未超过0.9,不构成必要条件,说明全域旅游发展对县域脱贫不是单个因素的独立影响效应。通过研究发现有多个要素聚合为不同的组态,发挥组合效应,成为全域旅游发展影响县域脱贫效果的必要条件,并具有殊途同归性,即产生同一结果(县域脱贫)的路径是多样的。研究结果表明全域旅游扶贫有多种模式和路径,影响或决定县域脱贫的主要变量(因素)之间的规律性关系也是不同的。因而,贫困县要根据自身条件,因地制宜,深入探索和创新全域旅游扶贫的模式和路径,强调差异化发展,突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2) 全域旅游作为中国旅游发展的总体战略,是一种政策工具,具有政府推动的特点。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总的来说管理域在全域旅游扶贫中作用显著,说明政府发挥了积极的组织、引导和规制的作用,良好的政策优势是影响县域脱贫的重要因素。当前两批共500个创建单位中仅有71个被正式认定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019年9月),说明全域旅游仍处于规范引导阶段,政府的角色身份要从开拓者转变为规范者,继续发挥主导作用,加强政策支撑。在国家层面,要重视继发政策的创新,尤其是全域旅游发展政策体系的完善,以及全域旅游扶贫的分类指导和分类管理,鼓励各县在规定动作的基础上,有更多地方特色的自选动作,并在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以提升政策供给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3) 研究结果用科学数据有力地支持了“两山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优良的旅居环境(森林覆盖率高,空气质量佳)是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推动县域脱贫的重要因素。我国中西部地区地域广大,大多数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集中分布在边疆边境、山区、高原地区、黄土区、石漠化区等。此类区域恰是流域上游或重要的流域补水水源地,是生态环境脆弱区、旅游资源丰富区与集中连片特困区交互耦合的特殊区域,贫困问题和生态问题交织,绿色发展、精准扶贫、全域旅游要融合发展、互依共生。因而,全域旅游扶贫必须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加强环境的治理,持续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及景观要素多样性,并与人居环境有机结合,构建“山水林田湖草-人”的生命共同体,依托目的地的自然环境、社会氛围、宜人气候和优良生态为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提供了空间性支撑[26]

    (4) 从充要条件的九个组态的三种类型来看,旅游业可以一枝独秀发挥脱贫的主导作用,在条件适合的地区,旅游化和工业化一样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方式[20]。但是以这种方式脱贫的县极少,说明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单一的产业扶贫、增长式减贫效应减弱。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四域作用均衡型覆盖的县较多,表明全域旅游扶贫需要空间域、产业域、要素域和管理域协同发展、形成合力,提升县域脱贫的质量。同时,旅游非主导型的组态说明在旅游业不具比较优势的地区依然可以秉承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来提升自身的地方品质[21],推动县域社会经济发展。

    综上,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全域旅游扶贫是具有普适性的扶贫模式,适合全国推广和全面推进,是新时代扶贫攻坚和防止返贫的重要路径和有力抓手。全域旅游是政策工具而非目标,并不是强调旅游业的主导产业地位,更不是要求各县只发展旅游业,而是要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综合带动作用,通过多种产业融合发展,提升社会综合发展水平,从而实现县域脱贫。

参考文献 (26)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