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协同路径

上一篇

下一篇

姚琳, 易晓雨, 何伊曼.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协同路径[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9(6): 251-259. doi: 10.13718/j.cnki.xdsk.2023.06.020
引用本文: 姚琳, 易晓雨, 何伊曼.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协同路径[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9(6): 251-259. doi: 10.13718/j.cnki.xdsk.2023.06.020
YAO Lin, YI Xiaoyu, HE Yiman. Internal Logic and Collaborative Path of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Circle[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3, 49(6): 251-259. doi: 10.13718/j.cnki.xdsk.2023.06.020
Citation: YAO Lin, YI Xiaoyu, HE Yiman. Internal Logic and Collaborative Path of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Circle[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3, 49(6): 251-259. doi: 10.13718/j.cnki.xdsk.2023.06.020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协同路径

  • 基金项目: 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重点课题“高职专业群建设成效与推进机制研究”(K22YC202037),项目负责人:林克松;重庆市职业教育学会重大课题“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重庆市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2020ZJXH282001),项目负责人:谭绍华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姚琳,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 .

  • 中图分类号: G710

Internal Logic and Collaborative Path of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Circle

  • 摘要: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能够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升级需求,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成渝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应然要求。应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内在关系机理,打造“经济引领+内外合力”引擎,增强“培养协同+产教互通”联结,遵循“问题驱动+创新优化”原则协力推进一体化实践。基于此,进一步以目标互扣、政策互联、行政互通和主体互赖为协同基准,着力推动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规划与经济圈发展进程同频共振,多主体携手打破成渝地区职业教育体制壁垒,引导区域职业教育有效联合,真正实现区域职业教育的协同育人。

  • 加载中
  • 表 1  重庆市、四川省中职和高职教育院校规模

    中职学校(所) 国家示范中职院校(所) 高职专科学校(所) 国家“双高计划”高职项目单位(所)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所) 国家优质高职院校(所)
    重庆市 123 30 43 10 3 5
    四川省 457 40 81 8 11 9
    注:数据来源于现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网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专栏发布的《四川省2022质量年度报告》和《重庆市2022质量年度报告》、四川省教育厅发布的《2020年四川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以及重庆市教育委员会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发布的《2020年重庆市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下载: 导出CSV
  • [1] 范恒山.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价值与使命[J]. 宏观经济管理, 2021(1): 12-14.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GJG202101005.htm
    [2] 朱德全, 徐小容.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联动逻辑和立体路径[J]. 教育研究, 2014(7): 45-53.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YYJ201407007.htm
    [3] 柯婧秋, 闫广芬. 职业教育区域一体化发展: 动力、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J]. 大学教育科学, 2022(1): 120-127.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XGJ202201015.htm
    [4] 王琴. 长三角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 制约因素与推进策略——基于长三角联合职业教育集团的调研[J]. 教育发展研究, 2021(7): 61-67.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HGJ202107013.htm
    [5] 安冬平. 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时代意蕴与解释框架[J]. 职教论坛, 2018(9): 143-148.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JLT201809026.htm
    [6] 朱德全, 谈卓林. 成渝经济圈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空间逻辑[J]. 中国远程教育, 2023(5): 65-72.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DJY202305007.htm
    [7] 邓宏兵. 产业集群研究[M].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14: 19-20.
    [8] 米靖. 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21): 240-245.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ONE201421060.htm
    [9] 林克松, 朱德全. 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互动的体制机制构建[J]. 教育研究, 2012(11): 102-107.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YYJ201211021.htm
    [10] 朱德全. 职业教育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1(5): 11-19.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JXZ202105003.htm
    [11] 张筠, 王书林. 成渝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协同的过程定位与推进策略[J]. 职业教育研究, 2022(7): 45-50.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LKF202207006.htm
    [12] 王忠昌. 现代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逻辑契合[J]. 广西社会科学, 2015(9): 213-216.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SKX201509042.htm
    [13] 李妮. 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合作体系的"圈层结构"及其治理[J]. 高教探索, 2021(6): 47-52.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JTA202106008.htm
    [14] 王宝智. 推动长三角地区职教一体化发展[J]. 中国高等教育, 2022(22): 59-61.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GDJ202222019.htm
    [15]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 2022-10-26(1).
    [16]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以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N]. 光明日报, 2022-12-08(5).
    [17] 崔宇馨, 石伟平. 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 一个协同创新的机制设计[J]. 教育与职业, 2021(7): 78-84.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YYZ202107013.htm
    [18] 张培. 大数据智能化驱动职业教育治理: 学理逻辑、关键要素与路径设计[J]. 职业技术教育, 2019(19): 31-37.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YJW201919006.htm
    [19] 祁占勇, 王志远. 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的耦合关系及其协同路径[J]. 教育研究, 2020(3): 106-115.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YYJ202003018.htm
    [20] 何欣欣, 彭泽平. 双城经济圈战略背景下成渝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价值、困境与路径[J]. 教育与职业, 2022(13): 28-35.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YYZ202213004.htm
    [21] 蒋开东, 詹国彬. 共生理论视角下高校协同创新模式与路径研究[J]. 科研管理, 2020(4): 123-130.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KYGL202004013.htm
    [22] 祝智庭, 胡姣.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逻辑与发展机遇[J]. 电化教育研究, 2022(1): 5-15.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HJY202201003.htm
    [23] 许爱花. 社会工作导论[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3: 105.
    [24] 张菊霞, 任洁华. 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跨域治理的探索、挑战与机制[J]. 中国高教研究, 2022(5): 95-101.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GGJ202205015.htm
    [25] 秦鹏, 刘焕.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的理论逻辑与路径探索——基于功能主义理论的视角[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2): 44-54.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CDSK202102005.htm
    [26] 高树仁, 宋丹. 区域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机制创新[J]. 中国教育学刊, 2014(9): 18-21.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JYX201409009.htm
    [27] 荣利颖.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研究[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2): 121-126.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DSD201602015.htm
    [28] 郑淑贞. 合作学习理论的新发展——基于社会互赖的视角[J]. 远程教育杂志, 2009(4): 29-34.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CJY200904010.htm
    [29] 庞波, 阮成武, 谢宇, 等. 高等职业教育赋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 现状、挑战与对策[J]. 高校教育管理, 2023(2): 62-73.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JSK202302007.htm
    [30] 李繁华. 新时代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以曲靖技师学院为例[J]. 中国培训, 2021(6): 36-38.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GPX202106014.htm
    [31] 赵秀红, 林焕新. 高职扩招200万, 如何接招落地——代表委员、专家、校长解读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职教内容[N]. 中国教育报, 2020-05-25(1).
  • 加载中
表( 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818
  • HTML全文浏览数:  818
  • PDF下载数:  370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2023-11-01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协同路径

    作者简介: 姚琳,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
  • 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
基金项目:  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重点课题“高职专业群建设成效与推进机制研究”(K22YC202037),项目负责人:林克松;重庆市职业教育学会重大课题“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重庆市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2020ZJXH282001),项目负责人:谭绍华

摘要: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能够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升级需求,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成渝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应然要求。应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内在关系机理,打造“经济引领+内外合力”引擎,增强“培养协同+产教互通”联结,遵循“问题驱动+创新优化”原则协力推进一体化实践。基于此,进一步以目标互扣、政策互联、行政互通和主体互赖为协同基准,着力推动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规划与经济圈发展进程同频共振,多主体携手打破成渝地区职业教育体制壁垒,引导区域职业教育有效联合,真正实现区域职业教育的协同育人。

English Abstract

  • 推动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顺应空间结构演进规律和体现国家区域战略整体部署的必然选择[1]。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不断推进,全领域、多维度的区域合作有序开展,区域间的互动联系日益紧密,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空间架构已经基本成型,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发展能级层面仍明显落后于其他城市群。为在成渝地区打造助推其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需要正视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存在的双向交互关系[2]。职业教育作为区域劳动力供给的主要支撑,势必要对区域经济一体化作出积极响应[1],即应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目前,学界围绕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及路径等方面开展了系列研究。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有学者提出需通过“扩大区域整体职业教育的规模经济”“实现多元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均衡”“降低制度创新及其实施的成本费用”来推动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3]。以长三角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为研究对象,有学者指出“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人才培养缺乏统一标准,协同发展机制尚未形成”是重要制约因素,需破除体制性障碍,切实发挥职教平台作用,形成优势互补合力,推进长三角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4]。以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协同发展为研究对象,有学者提出要以“适用红利瞄对接”为基本任务,以“立体多维中追精准”为推进原则,以“协同共生中求发展”为理论依据,建立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立体框架[5]。整体来看,已有研究多聚焦于对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现状与路径的探讨,而针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研究相对匮乏。不同区域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虽有共通之处,但又有所差别,故本研究拟结合区域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共通内涵,审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现实基础,分析其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内在逻辑,探索具有成渝特色的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路径。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重要国家战略,承担着推动区域产业与经济发展、打造我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的重要使命。明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价值意蕴,有助于明晰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意义,从而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深层次建设。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国家对西部区域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战略安排,旨在重塑成渝地区发展格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是适应区域一体化发展需求的必然结果。职业教育之间的协同关系能够通过统筹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形成与地区产业的良性互动,从而发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经济发展潜力[6]。《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强调,要推动区域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区域内某类产业或者相互关联产业逐渐在特定的地理位置相对集中,形成若干企业与机构的集合[7],产业结构与布局逐步实现相应的优化,为区域经济效益的提升提供了保障。但同时,区域产业的转型升级也亟需相应的技术支持与人才支撑。职业教育作为与生产一线联系最紧密的教育,与经济保持着良好的互动关系,能够将潜在的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而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中[8],从而直接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鉴于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这种高度耦合性,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必然离不开一个与之契合的职业教育系统[9]。因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必须以战略性眼光明晰自身使命,自觉围着产业人才需求而“转”、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而“动”、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而“变”、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而“走”[10]。作为服务区域经济的重要战略,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可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配置优化等方式集约高效地提升职业教育的水平,从而尽可能使职业教育的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11]。此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的现实基础也为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条件。一方面,结合重庆市和四川省的职业教育资源现状来看(见表 1),两地职业教育资源规模较大、质量较为优异。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两地现有的职业教育资源为职业教育一体化协作奠定了有利基础。另一方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的区域适应性还有待提升。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与升级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区域内的职业院校需紧密围绕产业的需要进行建设发展,实现人才链与产业链的精准对接。只有当职业教育所培养人才的质量、数量、规格和结构等方面都与产业发展的需求相符合,才会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12]。因此,从一定程度来讲,两地职业教育发展还存在可为空间。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国家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安排,承担着重塑区域资源流动和协同空间的重大使命。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一体化延展了资源交换配置空间,有助于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形成创新协同新态势。资源依赖理论认为任何组织都不能孤立存在,需不断进行资源交换[13]。在该语境之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需要讲求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互惠共享,以达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为沟通两地的教育、人才、技术等资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部门与多所高校、多家企业根据两地的产业建设情况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共同成立了多个职业教育联盟。但纵观各联盟的基本情况,可发现这些联盟同质化严重且缺乏创新驱动力。这种重复建设平台、简单聚集资源的协同方式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合作成效甚微。因而资源的共建共享不是“名义联盟”的成立,也不是资源“1+1”的简单叠加,而是需要基于更高的站位审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资源联通与流动。区域职业教育一体化是区域职业教育合作的深化形式。基于该合作形式,区域职业教育一方面可以实现异质资源的优化整合,实现有限资源的最大利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优质资源聚集互补,形成推动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强大合力[4]。只有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分工合作的局面,才能真正实现职教链与人才链、市场链与就业链、产业链与创新链等的深度融合[14]。因此,基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合作的“骨骼”已初具雏形、“血肉”仍待生长的现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一体化成为突破政府统筹协调力度不够、资源共享效率不高、创新驱动不足等问题的重要举措。这一举措可推动区域内院校、企业落实深度合作,为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与共享搭建制度化、规范化的平台,以规避无谓的资源损耗与竞争摩擦,引导形成推动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强大合力,最终助力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局面的形成。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题中之义,为区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造就了新契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5],将教育高质量发展提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在该语境之下,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石,要以教育高质量发展助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16]。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助力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2020年出台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举起了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旗帜。如何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提高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要点。协同育人能够彰显职业教育的内涵与本质,是我国职业教育提质的重要着力点[17]。成渝两地在知识转化、知识创新以及产品生产方面各具优势,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沃土。在此基础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可促进政府、学校、企业和其他相关组织等主体间形成全方位、高层次的合作关系,在共建共享的过程中发挥资源信息整合优势,整合优化创新要素,通过创新联合培养方式,竭力增强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与区域产业的适配性,促成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动态平衡,实现协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达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是职业教育精准对接区域发展需求的时代诉求,其核心是突破区域时空壁垒,形成互联互通的一体化机制。职业教育一体化有助于形成两地职业教育发展的全新驱动力、共生价值体和灵活性实践样态,而这蕴含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驱动逻辑、价值逻辑和实践逻辑。

  •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高成本、高投入、高产出的类型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高度同构性[18],其对于经济发展的推力共生于经济发展的拉力[19]。因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是遵循成渝地区经济建设规划、服务西部重要经济中心建设的必然要求。为了加速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进程,成渝两地在强化协同效力,共同构建高效分工、相互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的同时,基于区域制造业的现实基础与发展潜力,着重聚焦重点优势行业,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由于经济发展是推动职业教育变革的最主要的动力来源,成渝两地产业结构调整、技术结构变革等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影响通过政府、社会等外部因素综合作用于协同发展的落实层面,最终形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外部驱动力。例如,两地政府签署相关协议积极出台各项基本配套政策,推动各种合作联盟的建设与交流项目的开展等;企业行业、基金会、其他社会机构等通过为职业教育提供资金、场地、培训支持持续推动区域职业教育进步等。同时,职业教育改革提质的内在需求将转化为推动区域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建设的背景之下,集中统筹、协同分工的一体化机制能够有效促进“点状分割”的地方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合作培训机构向“面状融合”靠拢,充分激活职业教育各参与主体的发展自主性,在共享、互补、互强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职业教育自身的革新力,最终形成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内生性合力。

  • 在强调创新发展的时代,人才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重要生产要素是驱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因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首先要充分考虑人才的获得。职业教育作为劳动力高素质发展与劳动力缺口补充的重要衔接点,为实现区域间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匹配提供了可行性。而产教融合作为人才培养与输送的“加速器”、推动经济发展的“助力器”,是提升职业教育发展质量和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2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将强化区域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在促进多主体共推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进程的同时,推动产教融合进程。具体而言,在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背景下,成渝两地可充分发挥各自的产业优势,强化教育界与产业界的互通性,重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角色,打破单一的物力资本支持辅助办学的参与形式,让企业及其他相关主体深入参与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以此打造政府、学校、企业以及社会组织等各主体协作的全覆盖的优质产学研平台,增强专业与岗位、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学习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性,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协同培养奠定良好基础。此外,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背景下,产教融合将强化各主体的利益共谋行为,培养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将成为两地的一致目标,基于共识的人才培养将成为两地的一致行动。深度的产教融合为人才培养精准性的提高提供了沃土,同时区域职业教育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也随之增强。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区域职业教育系统破解地域隔离与体制隔阂趋向互利共生的过程。在深层次互利共生阶段,区域间衍化出各主体间的互利共生格局,建立起对称性的多边交流机制[21]。在这一互利共生格局和交流机制的形成与实践中,“问题驱动+创新优化”原则得以生成。一方面,该原则强调现实问题是驱动实践改进的重要动力,应践行问题解决导向的一体化实践。即成渝两地政府、职业院校以及企业等对职业教育现实情况和社会需求进行反思、分析,从中发现职业教育一体化过程中的新生问题,如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合作方式、合作途径和合作主体等方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要求各主体在有限时间内作出迅速有效的抉择,从而促进一体化实践的顺利推进。例如,针对资源重复建设方面的问题,政府作为主导方应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统筹设计,探寻职业教育资源的高效共建共享方式。另一方面,该原则强调职业教育作为一个结构复杂的系统,在面对外部环境的改变时,应通过“适应性创新”来有效应对。这种“适应性创新”强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系统应该坚持创新突破、迭代优化[22],即适时适机调整一体化进程中的规划、目标以及行动。例如,在大数据时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需紧跟步伐,适时对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等作出创新优化,进行适宜程度的数字化转型。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关涉政府、学校、企业等多元主体,若要实现各主体间的有效合作,需建立和完善一以贯之的一体化发展目标体系,实现职业教育一体化规划与经济圈发展进程的同频共振,突破传统的教育管理体制,创新行政治理模式,引导区域内职业教育资源有理、有序、有效分配。

  • 系统理论认为整个系统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和相互关系[2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的职业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区域内不同地级市(市辖区)所属的职业教育为其子系统,地级市(市辖区)内不同的职业教育机构为其次级子系统,而各层级职业教育系统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每一个教育子系统、次级子系统都应当根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特定目标与教育发展的一般性目标去设定自身的发展目标。目标作为联结众多子系统的重要纽带,能够让子系统在自觉意识中构建起合作共赢的理念[24]。因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有必要建立和完善一以贯之的一体化发展目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相应的协同规划体系、协同分工体系、协同落实体系。

    一是增强公众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区域认同。区域认同是协同发展的重要变量[25],影响并制约着主体参与合作时的价值取向。成渝两地地缘关系紧密,在民意方面同时包含着合作与竞争的双重倾向。庞大的人口基数增加了区域意识普及的难度,这间接影响着区域内职业教育参与主体的合作意愿、程度和范围。在区域合作方面,凭借社会精英或利益集团的趋利意识只能形成暂时的协同关系。只有加强公众的区域认同,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的民众建立起强烈的区域共同体意识,才能为协同行动建立坚定的群众基础,使其不以利益的改变发生破裂,从而为区域一体化以及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建立最深层的社会基础。二是强化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协同辐射。为了实现共同的发展目标,必须将协同效应辐射到各个生产生活领域。职业教育是教育的一个子系统,而教育又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所以职业教育的一体化只有在其他社会领域同时实施一体化发展策略时才能实现。要引导区域内部在发展改革、文化、财政、人事等方面都建立起积极的协同联动关系,将区域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放在区域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整体框架下讨论,让其融入社会系统化的发展状态之中,才能建立稳定、长久、可持续的一体化联结。三是完善职业教育一体化反馈机制。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规划层面,两地政府积极牵头制定政策、组建联盟,区域内的各部门与机构也展开了多元化的合作,然而在落实层面,合作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资源浪费、执行滞后的情况。中央与成渝地方政府是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掌舵者,把握着一体化发展的目标与进程。目标的制定侧需要将引导动力妥善传达至目标的执行侧,而执行侧需要在广泛而深入的一体化实践中及时反馈协作成效,从而使不同层级组织机构的链接保持畅通,以区域架构的一体化推动区域职业教育的一体化。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要地正进行着史无前例的探索与发展,与此同时,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也将与其同进退,坚定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这一永恒目标,并积极付之于行动。2020年4月,重庆市教委与四川省教育厅在渝签署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教育协同发展框架协议,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期盼,同时也赋予其历史性的发展机遇。职业教育将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携手共进,其一体化发展应立足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之需要,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规划和发展同频共振,实现精准对接。

    一是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规划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同频共振。区域协同发展目标、行动和评价的精准对接,建立在发展规划维度统一的基础之上。这意味着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规划必须紧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的步伐,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现实需求为风向标,以协同的现实基础为发展根基,制定具有操作性和系统性、能高效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实质性落地的职业教育一体化行动计划。二是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目标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目标同频共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旨在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强化成都和重庆市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引领整个成渝地区统筹协调发展,从而形成完善且高质量的协同发展体系,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质言之,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要以区域经济的有效协同和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经济圈建设过程中的各项行动业绩为参照物,达成两者的目标统一。三是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行动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程同频共振。规划与目标最终都将体现在一体化行动上。政府与各类职业院校、合作企业、其他社会组织等各主体需要在统一的发展目标之下,明确各自在发展规划中的角色,并以具体行动发挥权利与承担责任,实现从“愿景的统一”到“现实的统一”的历史性成就。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行动要“眼观四方、耳听八方”,时刻洞悉经济圈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准确预估一体化进程中的各种可能性冲突,以自身人才供给优势着力推动经济圈发展进程。四是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评价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效评估同频共振。教育评价具有诊断、激励和导向作用。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评价切忌闭门造车,要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效为参照指标,以经济圈评估体系为参考标准,以评价带动发展,实现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高效推进。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的职业院校、机构的类型丰富且体量庞大,这些丰富的资源构成了区域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基础。在这一基础上把握好区域职业教育的学科布局方向,推动区域职业教育体系合理化、和谐化发展则是解决区域职业教育一体化问题的核心。从动力机制方面来看,政府作为驱动区域教育一体化的主力军,势必要在这一过程中承担起相应的角色责任[26]。为此,需要突破传统的“行政区式”的教育精细化管理体制,建立起一个符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实情况的教育行政治理模式。以此改变现有的静态割裂体制,以一种全新的动态融合视角去审视区域职业教育发展问题,并协助针对性政策与战略落地,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资源的有理、有序、有效分配,促进区域内职业教育参与主体实现合作博弈与利益共享,助推区域职业教育融合创新发展。

    一是要破解区域职业教育行政的“条块分割”。从理论层面来看,行政力量是区域职业教育一体化的推手,但实践中“条块分割”的教育行政体制对职业教育一体化的落实形成了阻碍。行政壁垒将会加剧两地职业教育在人事、统筹与评价制度上的差距,从而降低区域职业教育的协同效率。只有超越现有“行政区式”的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共同的内在机制及具有约束力的制度和政策体系,才能消除资源配置和管理权限方面的“条块分割”,从而避免区域间的重复规划与封闭发展[26]。二是要强化行政引导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效力。为了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改革目标达成高度共识,职业教育行政体制需立足于更加宏观的视角进行相应的体制创新,加强区域教育行政部门与相关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全面认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一体化进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加强政府对职业教育发展战略、规划、方向的设计与引导。同时,政府还要承担起积极探索战略规划的空间细化与具体落实的责任,在对区域职业教育拥有整体认识与宏观把握的前提下促成交互的链接,从而有序推动职业教育协同发展。例如,依据两地的人口就业规划与经济布局,合理调整职业教育资源的类型与规模[27],使职业教育的人才输出与当地的经济产业发展相适应。三是要落实分类管理制度。分类办学与分类管理能够有效缓解职业院校之间的无序竞争乱象。职业教育虽有别于普通教育,但也应参照普通教育形成相应的分类标准,完善区域职业教育的资源分配与评价制度。以期形成同类型职业院校、机构之间合理竞争,不同类型职业院校、机构之间资源互补的局面,从而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同时,兼顾职业教育领域的生态平衡。

  • 在社会合作的情境下,只有同时满足社会成员的个体目标积极相关且全体成员积极合作这两个条件,个体的目标才能够实现,才能形成积极互赖[28]。区域职业教育一体化的达成离不开政府间的有效合作,也离不开其他相关主体合理把握各自的角色定位并在建设网络中充当行动者。为了达成理想化的合作博弈,就需要拓展相关合作主体的有限理性,增强主体行为的可信赖性[3]。因此,明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合作主体间的角色差异,构建与之匹配的角色互赖机制,在各利益主体间搭建起一套动态平衡的合作框架,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义。

    一是在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规划者层面,成渝两地政府与教育部门应立足于区域发展开展合作。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还处于政府主导、多元相关主体参与的阶段,这就需要成渝两地政府与教育部门在制定一体化发展规划时,充分考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基础较好的区域特色性与地缘相邻的交互优势,在坚持政策统领以制度化规范约束协同主体的行动方式的同时,警惕内部竞争削弱职业教育一体化势能。此外,应给予相关主体更多的合作自主性与必要的合作弹性空间,充分尊重不同院校、企业和相关组织合理的利益诉求,使职业教育的参与主体能够根据具体实际开展多维度的合作与多样化的探索。二是在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执行者层面,职业院校应立足于自身发展需求开展合作。协同院校间应通过信息交换提取共同的利益诉求,借由实况考察厘清各自优势领域及互补可能性,以此为基础制定一体化发展方案。此外,还需对方案进行实效性评估,确保优势互补协同能够顺利转化为实际效益。三是在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支持者层面,相关校企及培训机构应立足于学生技术技能的提升开展合作。企业应改变以往产教协同中的“客户”角色定位,做好人才检验工作,并与院校做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对接工作[29]。同时,还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课程专业建设、职业师资培养、人才发展模式等方面进行交流与互探[30],建立健全标准化和精准性的教学、考核与认证机制,如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与合作企业沟通时,实施“一企业一方案”等原则,构建了“通用文化课+公共专业课+企业特色课”的课程体系[31],为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提供保障。四是在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服务者层面,行业协会和其他相关组织应立足于保障区域职业教育一体化系统的顺畅运行开展合作。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整体利益出发对职业教育的政策、制度、经费与治理进行全面考量与完善,通过对职业教育整体布局实践的不断优化去协调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从而持续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进程。总体而言,需要明确不同主体的权责范围与协同逻辑,强化各成员单位的内生动力、积极性与责任感,以共创、共建、共享等方式落实主体间的协同合作,构建一个立体多维的合作框架,从而确保相关主体能够提供有效支持,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一体化的落实提供保障。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一体化是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是整合优化区域职业教育资源的重要路径,也是实现区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其关键在于厘清一体化发展的内在逻辑,推动政府、学校、企业及其他相关组织等多主体间实现有效合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需要突破区域时空壁垒,建立健全以互联互通为目标的一体化发展机制,其内在逻辑在于充分发挥内外动力引擎,依靠产教互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增强区域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创新能力,对一体化进程中的规划、目标以及行动进行及时调整。因此,地区政府、学校、企业和其他相关组织等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参与主体,需立足角色定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目标互扣、政策互联、行政互通为协同基准,协助区域内职业教育资源有理、有序、有效分配,共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如何切实将上述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路径真正落到实处,如何克服推进过程中遇到的新困难,如何维持和进一步发展成渝地区职业教育的密切合作关系,如何增强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是未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需要解决的难题。

参考文献 (3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