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地方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讨与实践——以韶关学院为例

上一篇

下一篇

柯野,曾松荣,郑秋桦. 地方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讨与实践——以韶关学院为例[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3(11): 190-195. doi: 10.13718/j.cnki.xsxb.2018.11.031
引用本文: 柯野,曾松荣,郑秋桦. 地方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讨与实践——以韶关学院为例[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3(11): 190-195. doi: 10.13718/j.cnki.xsxb.2018.11.031
KE Ye, ZENG Song-rong, ZHENG Qiu-hua. On Culti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of Bioengineering Specialty in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A Case Study of Shaoguan University[J]. 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8, 43(11): 190-195. doi: 10.13718/j.cnki.xsxb.2018.11.031
Citation: KE Ye, ZENG Song-rong, ZHENG Qiu-hua. On Culti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of Bioengineering Specialty in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A Case Study of Shaoguan University[J]. 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8, 43(11): 190-195. doi: 10.13718/j.cnki.xsxb.2018.11.031

地方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讨与实践——以韶关学院为例

On Culti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of Bioengineering Specialty in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A Case Study of Shaoguan University

  • 摘要: 在国内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该文针对地方本科院校韶关学院生物工程专业的具体情况,在树立面向企业的办学理念、设置与企业实际需求相关的课程体系、建立多种类型的学生培养平台以及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建立了对该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为同类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 加载中
  • [1] 吴爱华,侯永峰,杨秋波,等. 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9.
    [2] 李彬.区域经济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7,28(8):64-68.
    [3] 涂智苹.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双语教学研究与实践[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7(1):136-140.
    [4] 潘懋元,车如山.略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5):35-38.
    [5] 吴桂容.面向企业生物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初探——以贺州学院为例[J].高教论坛,2012(3):30-32.
    [6] 柯野,曾松荣,黄晓敏,等.微生物学实验综合模块的设计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4(2):106-109.
    [7] 雷能忠,黄蕾,周建辉,等.土木工程专业Capstone课程教学初探[J].高等建筑教育,2017,26(3):73-77.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644
  • HTML全文浏览数:  446
  • PDF下载数:  96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7-11-10

地方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讨与实践——以韶关学院为例

  • 韶关学院 英东生命科学学院, 广东 韶关 512005

摘要: 在国内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该文针对地方本科院校韶关学院生物工程专业的具体情况,在树立面向企业的办学理念、设置与企业实际需求相关的课程体系、建立多种类型的学生培养平台以及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建立了对该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为同类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English Abstract

参考文献 (7)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