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双创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认知偏差及改革路径——基于现代学徒制视角

上一篇

下一篇

田黎莉. 双创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认知偏差及改革路径——基于现代学徒制视角[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45(7): 186-192. doi: 10.13718/j.cnki.xsxb.2020.07.026
引用本文: 田黎莉. 双创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认知偏差及改革路径——基于现代学徒制视角[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45(7): 186-192. doi: 10.13718/j.cnki.xsxb.2020.07.026
Li-li TIAN. Cognitive Deviation and Reform Path of Integr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to Professional Educ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J]. 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20, 45(7): 186-192. doi: 10.13718/j.cnki.xsxb.2020.07.026
Citation: Li-li TIAN. Cognitive Deviation and Reform Path of Integr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to Professional Educ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J]. 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20, 45(7): 186-192. doi: 10.13718/j.cnki.xsxb.2020.07.026

双创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认知偏差及改革路径——基于现代学徒制视角

  • 基金项目: 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2017年度规划课题(2017-GX-450);重庆高等职业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GY174027);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83265);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4069JG2018103)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田黎莉(1983-),高级经济师,主要从事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

  • 中图分类号: G642.0

Cognitive Deviation and Reform Path of Integr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to Professional Educ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 摘要: 本研究首先对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如何融入专业教育的典型模式进行梳理,从课程教学、师资队伍以及实践平台等维度进行剖析并指出二者融合中存在的认知偏差,然后提出两者融合的新改革路径——现代学徒制,对其如何促进两者有机融合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1+3”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模式.
  • 加载中
  • 图 1  “校-企-行”多方协同机制

    表 1  课程内容和体系融合

    阶段 现代学徒制阶段 教学任务 双创教育阶段 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融合体系
    第一阶段 认知阶段 识岗 通识双创教育阶段 创业意识、创新思维、行业政策法规等通识双创教育课程
    第二阶段 实训阶段 跟岗 仿真项目双创教育阶段 专业课程教、学、做一体化训练
    第三阶段 实战阶段 顶岗 双创培育阶段 基于企业平台进行与企业同步的创新创业实践
    第四阶段 定岗阶段 独岗 双创孵化阶段 组建创新创业团队,分工合作进行创业孵化
    下载: 导出CSV

    表 2  师资队伍和实践平台融合体系

    要素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地点 学校 行会平台中心 企业 企业
    授课方式 以集中授课为主 在岗半工半读 轮岗培训 定岗培养
    现代学徒制任务 非生产性基础任务 行业共性任务 企业个性化任务 企业个性化任务(独立完成)
    创新创业任务 创新创业意识及思维 行业创新创业通用基本技术能力 创新创业专业技术能力 企业内部创新或自主创业实战
    导师身份 学校双创导师 行业导师 企业师傅 企业双创导师
    学生身份 学生 准学徒 学徒 准员工
    下载: 导出CSV
  • [1] 夏人青, 罗志敏.论高校人才培养框架下的创业教育目标—兼论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J].复旦教育论坛, 2010(9): 56-60.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fdjylt20100601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EB/OL]. (2010-05-05)[2019-11-0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5672/201005/t20100513_120174.html.
    [3] 洪大用, 毛基业.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2017)[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8.
    [4] 中国青年报.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年度发展报告2015-2016[EB/OL]. (2016-12-12)[2019-11-01]. http://news.sina.com.cn/c/2016-12-12/doc-ifxypizk0311270.shtml.
    [5]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 (2015-05-04)[2019-11-01].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6] 陈寿灿, 严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大商科创业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 2017(8): 96-100.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zghgxyj201708019
    [7] 王志梅, 田启明.高职院校基于新技术应用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内涵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8(5): 143-148.
    [8] 创新创业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官网[EB/OL]. (2018-11-12)[2019-10-29]. http://cxcy.szpt.edu.cn.
    [9] 陈奎庆, 毛伟, 袁志华.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模式及实现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 2014(22): 48-50.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zggdjy201422015
    [10] 万健, 陈建军.构建高职院校"一中心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 2016(22): 39-41.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zggdjy201622013
    [11] 赵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研究——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理论视角[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8(6): 69-74. doi: 10.3969/j.issn.1672-4038.2018.06.011
    [12] 季跃东.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创业教育机制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 2015(1): 114-118. doi: 10.3969/j.issn.1674-5485.2015.01.022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EB/OL]. (2015-10-21)[2019-10-29].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737/s3876_cxfz/201511/t20151102_216985.html.
    [14] 张雅美.现代学徒制导向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秦皇岛: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16.http://d.wanfangdata.com.cn/thesis/Y3102606
    [15] 田黎莉, 曾学明.现代学徒制下技能型创新创业人才多方协同培养机制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 1(9): 90-92.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cxcyllyjysj201809035
    [16] 杨伟, 李晓华, 谢德体, 等.典型工程项目引领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44(5): 154-160. doi: http://xbgjxt.swu.edu.cn/article/doi/10.13718/j.cnki.xsxb.2019.05.026
  • 加载中
图( 1) 表( 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671
  • HTML全文浏览数:  671
  • PDF下载数:  5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9-11-13
  • 刊出日期:  2020-07-20

双创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认知偏差及改革路径——基于现代学徒制视角

    作者简介: 田黎莉(1983-),高级经济师,主要从事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 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 财经管理系,重庆 400712
基金项目:  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2017年度规划课题(2017-GX-450);重庆高等职业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GY174027);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83265);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4069JG2018103)

摘要: 本研究首先对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如何融入专业教育的典型模式进行梳理,从课程教学、师资队伍以及实践平台等维度进行剖析并指出二者融合中存在的认知偏差,然后提出两者融合的新改革路径——现代学徒制,对其如何促进两者有机融合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1+3”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模式.

English Abstract

  •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以下简称双创教育)培养的是在某一专业领域具备突出才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创新创业人才,赋予学生的不仅是生存能力,更是发展能力.目前,双创教育培养目标已经从让“学生进行自主创业”这一单一目标演变为培养具有“良好创业素质的社会公民”“自我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以及“新型企业的创办者”[1]的复合目标体系;从最初定位为“扩宽就业渠道,提升就业率”到现在“为国家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1],双创教育目标体系内涵更加丰富,层次更为分明.

    “要把双创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中”,这一指导性意见由教育部在2010年首次提出[2],为双创教育的开展指明了发展方向,随之各高校掀起一股双创教育的教学改革热潮.

    经过多年的探索,双创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培养效果如何?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2017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3]调查显示,经过多年的宣传教育,大学生的创业意愿逐年加强,2016年有创业意愿的占18%,2017年为26%,上升了8%.但在创业内容的选取上,却和所学专业关联度不大.据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发展报告2015-2016》[4]调查显示,在创业专业对口率上,“创业领域与专业对口的仅占27.34%”;在创业起源上,有高达92%的大学生创业为机会型创业;决定创业的前三大原因是有好的创业项目、想抓住好商机和参与朋友的创业项目;在调查创业知识来源上,前三种方式是创业讲座、媒体社会宣传和亲身实践.

    这些调查报告说明目前双创教育在内核上未能与专业教育实现真正融合,未能真正融入到学生在校期间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开篇就指出当前高校在双创教育方面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包括“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5]等,需要在分析现有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模式的基础上,加强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新机制[5]的研究,探索建立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机制,将双创教育更好地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

  • 根据现有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研究情况,两者从课程教学、师资队伍以及实践平台等维度的融合模式主要如下:

  • 课程教学融合模式主要有以下4种:

    一是通过课程内容渗透开展双创教育.此种方式是在现有专业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渗透创新创业内容,具体操作为专业课教师上专业课时,有意识地从创新创业角度重新建构知识体系,以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管理专业必修课“税法”为例,教师在聚焦创业人士关切的税法问题的基础上,开设“创业者的税法必修课”.课程包括创业之初需了解的税法常识,创办企业需考虑的税法问题,经营企业需规避的税法风险以及创业过程需运用的节税方法,为学生创业提供专业指导.

    二是通过独立设课开展双创教育.此种方式是在原有人才培养方案上,新增一系列与专业相结合的创新创业课程.该类课程基于特定行业的视角,服务于具体专业领域内的创业活动,如旅游创业管理、艺术创业管理、IT创业管理、食品创业管理、环保创业管理、教育创业管理[6]等,为专业学习创建新情境,提供新思路.

    三是通过设置系列化课程体系开展双创教育.此种方式是在原有的专业课体系中增设双创教育课程,如在专业基础课中开设创新思维培养的课程,在专业核心课中开设项目研发与设计训练课程,在专业拓展课中开设项目孵化课程.如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将双创教育积极融入“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培养体系中,大一在开设专业基础课的同时,将创新创业的意识和个人素质教育融入到课程中;大二在开设专业核心课的同时,将创业方法论相关课程嵌入其中,为学生利用大数据专业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做好知识储备;大三开设综合化项目课程,将大数据、软件和创业融合在专业项目中,培养学生的融合意识,全面提升利用专业知识进行创业的能力[7].

    四是通过设置模块化课程体系开展双创教育.此种方式是将双创教育作为单独拓展专业,设立专门的创新创业学院,向不同专业学生提供双创方向的模块化课程,让学生在了解本专业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习和掌握创新创业领域专业知识.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学院为例,它将双创教育分为三大模块,一是创业思维与能力模块,包括“创新训练与商机选择”“创业领导力”等;二是经营管理模块,包括“创意营销与市场调查”“创业相关法律与公司治理”;三是创业实践模块,包括“创业沙盘”“创业实践”等课程[8].

  • 师资队伍融合模式主要是通过培训校内教师,引进校外导师来展开.培训校内教师方面,由于目前大多数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主要依靠校内师资完成,所以专业教师对双创教育的认知,包括理念和态度上是否认可,知识准备和经验储备是否充足,都将直接影响双创教育的具体实施及成效.因此很多学校出台了激励、支持、保障等相关政策进行引导,比如为教师提供培训机会,使其系统掌握双创教育知识框架;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锻炼,使其获取行业一线资讯,企业一线资源;还有部分高校将双创教育纳入职称评定和绩效考核范围内,如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教师入股学生创业项目,并对创新创业教师在课时津贴、职称晋升、进修培训等方面给予优待.学校从多维度驱动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双创教育,深度融入双创教育过程[9].

    引进校外导师方面,一些高校为了弥补现有教师实践经验缺乏的问题,聘请有丰富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人士[10]作为双创导师,包括企事业单位知名专家,企业高管、中小企业创始人,风险投资人以及校友等.他们进课堂,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或者为学生提供到企业参观、调研、实习的机会.校外导师在双创教育上有独特优势,他们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愿,增强学生对创新创业的体验,是对校内师资的有效补充.

  • 实践平台融合模式主要是通过搭建校内实践平台和校外实习平台来展开.

    校内实践平台有多种形式:包括建立众创空间、创业工作室,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社团,让学生在实践中激发自身的创新创业意识.比如渤海船舶职业学院积极鼓励学生根据所学专业特点及自身兴趣爱好,在校期间至少参加1个有关专业技能和科技实践类的学生社团,为此,学院成立了多个具有创新创业教育功能的学生社团,如大学生就业创业协会、机器人社团、翻转机车社团等.

    校外实习平台主要分为两种方式,一是以企业实训场地为依托,学校与企业共建顶岗实习基地,学生可在基地里进行半年到一年的专业实习实训;二是学校和企业成立创新创业研究中心,共同进行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以及微小企业孵化.

  • 虽然很多高校在专业教育中有意识地输入了创新创业元素,但往往却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特殊性.

    按照知识分类[11]理论,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属于不同类型的知识范畴.专业教育的知识类型因其理论性、系统性较强,主要采用传授方式;而双创教育知识类型具有实践性、复合性的特点,需要快速回应社会、市场、企业的需求,主要在工作场合习得.所以如果对于双创教育的认知仍然停留在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课堂环节,无论是何种方式都属于“高校内部封闭的孤立活动”[6],即使课程设置了相关行业或专业的情境化学习,仍会停留在浅表层认知,学生实际的创新能力提高有限.

    事实上,创业教育的推动力量必然是在大学之外,是大学与外部社会特别是企业界的全力作用[6],如果不能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那么双创教育资源将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尽管现有高校通过多种模式将双创课程融入进专业教育中,但其实两者仍未有机地融为一体.因为现有模式的设计路径其实质是在原有学科体系上作补充和迭加,学生获得的只是两个或多个学科知识.事实上两者在课程体系融合的路径设计不应是在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上迭加双创教育,而是应该围绕人才培养方案中所设定的培养目标,将整体课程的范式、框架、结构等要素进行重构,形成一个全新的共同体.

  • 现有师资队伍融合模式是以校内教师为主,企业导师为辅,虽然在结构上搭建了优势互补的师资库,但忽视了两者的协同性.

    校内教师通过双创培训、顶岗锻炼等方式,学到的是创新创业分析思路、方法,收集的是创新创业情境、案例和任务,虽然对于双创教育的认知能够形成一定体系,但对行业的了解有所不足.而在现有教学机制的基础上,校内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任务设置等微观层面上很难与企业导师做到充分沟通.另一方面,尽管企业导师更具实战性,但由创业者、企业家组成的导师队伍因其时间有限,大多只能进行非系统、非持续性的双创教学.事实上,师资的融合不应是各自作战,而应是协同合作;不应是弥补劣势,而应是发挥各自优势;不应是身份融合,而应是内容的有机融合,如此才能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指导.

  • 对于校内建立实践平台,校外设立实习平台的融合方式,存在专业针对性不强、覆盖面过窄、平台的有效性还需提升的问题.

    目前的校内实践平台主要是靠学生的兴趣出创意,结合资源作创业,创业教育活动与学生各自专业教育的关联性较弱[12].即使有与专业相关的社团,也主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缺乏系统性的专业创新.

    校外顶岗实习平台虽然能实现大规模接收学生,但其主要目的是以就业为主,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很难在实训基地中完成;而校企联合成立的双创中心,难以面对全体学生展开,以此导致学生参与范围小,覆盖面不足,并且培养体系不连贯.

    事实上如何建立“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2]的实践平台,需要新的发展思路.

  • 如何破解双创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从而培养基于专业的创新创业人才这一难题,《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明确指出:现代学徒制这一人才培养方式是技术创新的重要路径,支持地方和行业引导、扶持企业与高等职业院校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试点,推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与当地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鼓励校企共建以现代学徒制培养为主的特色学院[13].

    现代学徒制是指以产教融合为基础,校企合作为载体,通过学校教师与企业导师双重教学,对学生进行培养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14].

    实际上,高职院校双创人才的培养必须要基于企业与高校的深度战略合作,必须要重建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生态系统,必须要采用符合高职学生成才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依赖于现代学徒制的这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利器.

    引入现代学徒制,首先应从学校、企业、行业多方协同入手,将专业课程教学与双创课程教学相融合,将专业师资与双创师资相融合,将专业实践平台和双创实践平台相融合,构建基于现代学徒制的“1+3”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模式,其中“1”是指机制,“3”是指课程教学、师资队伍、实践平台等3个方面融合.

  • 现代学徒制这一人才培养方式需要突破以往教育体系的封闭性,与社会进行开放式、互动式培养,建立“校-企-行”多方协同机制.

    学校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人才为目标,并将这一目标导入进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中,细化创新创业素质能力要求,将创新创业知识和能力要求落实到具体的人才培养中,促进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有机融合.

    企业以开放的心态,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实现校企协同育人,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包括成立产品研发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以及企业名师工作室等,贡献更多的创业型就业岗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

    行业应充分认识到双创教育对于行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地位,整合资源,搭建行会平台中心,积极将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创业就业需求进行对接,强化行业对教育教学的指导,担负起行业组织应承担的职责,加强对本系统企业、本行业院校的统筹协调工作.具体如图 1所示.

  • 课程教学是融合的核心.基于现代学徒制思想,以通识教育为根基,以专业教育为依托,以递进式方式实施“通识双创教育阶段,仿真项目双创教育阶段,双创培育阶段,双创孵化阶段”4个阶段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分别对应学徒的识岗、跟岗、顶岗、独岗等4个阶段,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与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的有效融合,将双创教育融入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全过程[15].

    第一阶段,学徒进入认知阶段,在“识岗”的基础上完成通识双创教育阶段,将双创教育融入认知课程,开设包括创业意识、创新思维、行业政策法规等通识创业教育课程.

    第二阶段,学徒进入实训阶段,在“跟岗”的基础上完成仿真项目双创教育阶段,将双创教育融入实训课程,开设专业课程教、学、做一体化训练,其中的仿真项目双创课程的案例和情境均取自企业生产实践,并融合创新创业的方式和方法.

    第三阶段,学徒进入实战阶段,在“顶岗”的基础上完成双创培育阶段,将双创教育融入实战课程,学徒在拥有基于实践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后,进入企业接受技能培训,并在企业提供的真实平台上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第四阶段,学徒进入定岗阶段,在“独岗”的基础上完成双创孵化阶段,将双创教育融入定岗课程,开启现代学徒制下的创新创业活动,学生在学校和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建立创新创业团队,进行创业孵化.具体如表 1所示.

  • 师资队伍是融合的关键.在基于现代学徒制的4个阶段体系中,学校双创导师、行业导师、企业师傅、企业双创导师协同配合,共同着手培养人才[16].

    其中学校双创导师主要负责第一阶段.学生在学习岗位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学校双创导师通过开设创新思维和创意方法等通识类课程,以讲授的方式初步培养学生的双创意识.

    行业导师主要负责第二阶段.学生在岗位上进行教、学、做一体化训练的同时,行业导师通过对行业技术和发展前沿的讲解,以及课程和虚拟仿真项目的交叉训练方式,培养学生基于专业的双创认知和行业所需的通用知识体系.

    企业师傅主要负责第三阶段.学生在岗实战的同时,企业师傅通过师带徒的方式,讲解生产标准和技术流程,并以实战和理论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企业平台上进行双创实践.

    企业双创导师主要负责第四阶段.采用定岗的方式,学生通过企业考核后,由企业落实学徒的工作岗位,正式进入企业工作.对于有具体意向项目,由企业双创导师负责对创新创业项目运营和管理进行指导.

  • 实践平台是融合的保障.基于现代学徒制思想,由学校、企业、行会平台中心三方联合交互培养,学习场地定期交换,从多层次实践平台共同培养基于专业的双创人才.

    第一阶段,教学地点设置在学校或者基地的学徒中心,以学校双创导师集中授课为主,学生完成非生产性基础任务,培养双创意识及思维.

    第二阶段,教学地点设置在行会平台中心,学生是准学徒身份,在行业导师的指导下在岗半工半读,完成行业的共性任务,培养行业创新创业通用基本技术能力.

    第三阶段,教学地点设置在企业或项目现场,学生是学徒身份,在企业师傅的指导下完成企业个性化任务,培养创新创业专业技术能力.

    第四阶段,教学地点设置在企业,学生是准员工身份,在企业双创导师的辅导下,开展企业内部创新活动或者自主创业实战.具体如表 2所示.

  • 基于现代学徒制,在“校-企-行”多方协同作用下,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师傅对学生进行专业启蒙,学生跟随师傅,能不断接触到本专业最先进的技术,了解到本行业前沿发展,从中发现创业机会所在,增强其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基于现代学徒制,将双创与专业在课程教学上进行有效融合,有助于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完善创新创业知识结构.通过工作岗位获得的知识不仅是理论知识,更多的是在工作场合中观察、思考、内化获得的实践性知识.学生从单个任务,到复杂任务,再到综合性项目,通过专业领域的工作获取创新创业知识体系.

    基于现代学徒制,将双创与专业在师资队伍上进行有效融合,有助于学生在专业实践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学校双创导师、行业导师、企业师傅、企业双创导师协同配合带领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并且通过个性化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逐步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探索,学生通过观察和模仿,掌握知识和问题解决的策略,为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基于现代学徒制,将双创与专业在实践平台上进行有效融合,有助于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培养创新创业品质.在平台中实践不仅是对技能的考验,更多的是对心理素质的磨练,如社会责任感、独立性、适应性以及与人合作等,而这些心理品质均是创新创业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1+3”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模式能有效响应企业行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高等职业学校与企业行业协同培养基于专业创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6)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