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创业教育已经成为推进社会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1].高校作为高层次和高素质人才汇聚的重要基地,是开展创业教育和培训的重要场所[2]. 2010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提出开展面向全体学生并结合各类专业的创业教育,首次对广谱教育的政策定位和价值核心进行了明确的规定[3].这使得创业教育的普及与推广逐渐成为各大高校发展规划的重点,也成为我国学者所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跨专业广谱式创业基础教育,已有一些学者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探索.其中针对广谱式创业基础教育的研究,王占仁[3]首次提出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的广谱式创业教育体系,对广谱式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说明.随后,一些学者对广谱式创业教育的体系架构、现状及实现路径等展开具体的研究,许多学者提出目前我国创业教育尚未实现全面的普及与推广[4-6].针对跨专业创业基础教育的研究,部分学者对专业教育与创业基础教育融合原则、模式构建、途径及方法进行探究[7-9].但在现有创业基础教育中,存在教学模式滞后,学生学习兴趣低下,教师授课任务重等问题[10-14].因此,部分学者提出通过引入翻转课堂模式对创业基础教育进行优化.针对翻转课堂与创业基础教育融合的研究,学者们主要从创业基础教育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实践、实施策略、作用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5个方面进行[15-22].大多研究认为翻转课堂模式可以引导学生课前通过网课及教师发布的微课视频、电子资料等进行自主学习,有效帮助解决创业基础教学所存在的知识理论众多、师资力量匮乏等问题,同时通过问题探究、分组讨论等方法提升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减轻授课教师教学任务.近年来,新媒体的出现为翻转课堂、创业基础教育的改进与推广提供了方法[23-24].针对通过新媒体更为有效地推进高校创业基础教育的研究,陈国军[25]的研究指出,新媒体可以加速和推进大学生创业机会能力、创业团队能力和创业资源能力的形成.官仲章等[26]提出通过搭建创业教育、创业训练与创业实践3个子平台构建新媒体环境下的创业教育平台.针对基于微信、微课等新媒体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的研究,范文翔等[27]对微信支持下的翻转课堂模式的可行性与实践路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说明.李春艳等[28]针对实验经济学课程构建了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学习框架与设计流程.
通过上述研究分析可以发现,现有研究主要针对广谱式、跨专业、翻转课堂、新媒体与创业基础教育的融合分别展开,为跨专业广谱式创业基础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但现有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不足:①现有研究大多针对财经院校或是经管专业学生,鲜有研究关注综合型高校如何将融合虚拟仿真实训的创业基础课程实现全校性、跨专业的推广和普及. ②现有研究分别对新媒体支持下的创业教育与新媒体支持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构建与探究,鲜有关注在新媒体环境下,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创业基础教育的改进与提升. ③在现有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创业基础教育中,鲜有研究重视学生自组织的助教社团对课程开展的重要性.基于此,本文尝试将新媒体、“2+1”式、自组织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综合型高校适用的跨专业广谱式创业基础教学模式,实现创业基础课程面向所有专业及年级学生.
全文HTML
-
基于相关学者的研究及创业基础教育的发展,分析广西大学创业基础课程开展现状,总结课程普及与推广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目前,广西大学创业基础课程主要依托广西大学商学院下属的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广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实验中心所提供的实验设施和设备进行.在课程的实际开设与推广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4个问题:
1) 课程涉及理论点多,学生仅通过课堂学习知识理论存在不足.由于校选课课时数量有限,且作为一门以操作为主的实训课,课程中理论讲解部分的课时数量较少,但这门课所包括的制造型企业经营、管理流程、销售决策、业务往来等操作环节涉及大量综合性的经管类理论知识,因此授课学生仅仅通过课堂学习不能充分掌握与吸收课程有关的知识理论.
2) 师资力量匮乏,较难实现课程普及.陈晓红等[29]研究指出创业基础课程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但部分任课老师存在知识结构单一的问题.在此课程中,所涉及的各种操作环节蕴含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务会计、物流、金融、行政管理等多学科知识理论,而同时拥有多学科综合知识的指导教师较少,面向所有学生的课程普及存在一定难度.
3) 课程产生教学资源较多,较难实现教学资源充分积累与传播.每门实训课程都会产生具有参考价值和借鉴价值的教学资源,但由于课程需求量大,开设课程较多,大量有价值的教学资源难以保存,后阶段开设的课程也难以汲取前期课程的经验,教学资源流转与累积的实现存在一定的困难.
4) 面向的专业领域窄.现有课程对学生经管理论层次要求较高,使得该课程很难普及到经管学科以外的专业本科生.低年级经管学生以及非经管专业学生掌握课程所需的经管理论知识不足,导致课程推广具有一定的难度.
-
通过对创业基础教育相关文献的分析与梳理,并结合现有创业基础教育的相关实践经验,本文尝试构建创业基础课程跨专业广谱式教学模式,推进创业基础教育的全面普及.创业基础课程跨专业广谱式教学模式总的来说是通过将新媒体、自组织与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掌控流程为主的翻转课堂模式深度融合,搭建集线上学习、线上仿真及线下分享于一体的跨专业广谱式创业基础课程,实现创业基础课程向本科低年级、非商科专业的普及和推广,建立融合跨学科领域、跨专业、自我迭代发展的实验与实训课程.课程的总体架构如图 1所示.
-
微信号平台可以为翻转课堂提供强大的教学平台[30].基于微信公众号可以实现文字、图片、音像等电子资源的传播与分享,因此通过微信号构建虚拟创业基础教学资源分享平台,可以有效解决创业基础课程较难实现教学资源充分积累与传播等问题.此外,在仿真教学环境下各角色的活动是动态的、个性化的,授课教师通过微信号上传与课程学习有关的资源,学生使用手机微信号进行学习、查询与交流,相较于使用电脑更为方便与快捷.因此,创业基础课程跨专业广谱式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要集合各种实训教学资源的微信公众号平台.
-
创业基础课程跨专业广谱式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为了对低年级及非经管专业学生进行创业基础相关的教育和培训,而对于这些学生来讲,缺乏较为充足的制造型企业经营、管理流程、经营决策、业务往来操作等多方面相关经管理论知识.此外,课程理论知识点众多但缺乏综合素质较高的师资也是阻碍创业基础教学面对全体学生、面向所有专业推广的重要难题.因此,通过搭建线上学习、线上仿真、线下分享的“2+1”翻转教学模式,为进一步实现创业基础教育与培训的全面普及与推广奠定基础.
“2+1”翻转教学模式主要由线上学习、线上仿真及线下分享三大部分组成.其中,线上学习主要是指学生通过网络课程对创业基础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自主学习,使授课学生对创业环境、创业精神、创业途径及相关知识理论等产生初步的认识与了解.线上仿真主要通过使用虚拟仿真平台使授课学生深度体验企业创建、经营、管理、参与竞争的全周期活动,加深对商业环境和行业领域知识的理解.线下分享主要包括课程的目标、内容、学习模式、教学组织与进度、考评方式、企业小组组建、模拟经营经验、商业策划书分享、课程总结等.通过线下的分享与总结,使授课学生与授课教师以及授课学生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学习与互动,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与认识.
-
由于包含线上仿真的创业基础课程,参与授课学生达一百人以上才能实现较好的仿真效果.因此,该课程主要存在两大问题:①任课教师的工作量较大,②学生与教师间存在沟通障碍.基于此,可以通过为课程配置已接受过相关课程培训的本科生担任助教来帮助授课的顺利开展.课程助教的配置主要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作用:①帮助教师进行一些仿真平台后台操作及学生问题解答,减轻授课教师的教学压力;②充当教师与授课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及时发现授课过程中学生所产生的的问题,帮助学生进行反馈.为对课程助教进行有效的培训与管理,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可以通过组建学生助教社团的方式,进行助教的招募、培训、管理及课程安排等相关工作.
2.1. 搭建新媒体翻转教学模式
2.2. 搭建“2+1”翻转教学模式
2.3. 搭建自组织翻转教学模式
-
针对创业基础课程跨专业广谱式教学模式的实施,通过社交媒体面向已参加课程培训的学生发布“课程总结”问卷调查进行课程反馈采集.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借鉴,共设置14道题目,其中有13道选择题,1道填空题.选择题采用Likert的5级等级量表(1表示完全不同意,2表示比较不同意,3表示一般,4表示比较同意,5表示完全同意).最终量表的具体测量指标和题项描述如表 1所示.填空题设置为用3~5个词语描述课程的学习心得.
全校共有1 487名学生填写调查问卷,学生对参与实训课程的感受和体会进行了反馈,对课程后续的改进和提升提供了参考价值.调查结果显示,有64.47%的学生提高了对创业相关理论实践的兴趣,有73.47%的学生加深了对创业知识理论的认识与理解,为实现创业基础教育的跨专业和广谱式教学模式提供了保障.
-
综合型高校创业基础课程的开展对大学生创业精神、创业素质以及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由于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的缺失及课程理论知识要求度高等问题,创业基础教育在综合型高校较难实现跨专业、跨学科领域的推广.搭建新媒体翻转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资源传播与分享,组建学生助教协会实现课程助教的配备,通过集线上学习、线上仿真、线下分享于一体的“2+1”翻转教学模式实现课程的优化.基于此,本文所形成的创业基础课程跨专业广谱式教学模式,可以为具有低理论知识储备的低年级经管学生与非经管专业学生提供创业基础教育与实训,同时减轻授课教师的教学压力,实现创业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改进,促进创业基础教育的全面普及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