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伊犁地区锡伯族成人10项遗传性状统计分析

上一篇

下一篇

徐国昌, 张红霞, 张娜, 等. 伊犁地区锡伯族成人10项遗传性状统计分析[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6(12): 47-52. doi: 10.13718/j.cnki.xsxb.2021.12.008
引用本文: 徐国昌, 张红霞, 张娜, 等. 伊犁地区锡伯族成人10项遗传性状统计分析[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6(12): 47-52. doi: 10.13718/j.cnki.xsxb.2021.12.008
XU Guochang, ZHANG Hongxia, ZHANG Na, et al.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10 Genetic Traits of Xibo Adults in Yili Area[J]. 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21, 46(12): 47-52. doi: 10.13718/j.cnki.xsxb.2021.12.008
Citation: XU Guochang, ZHANG Hongxia, ZHANG Na, et al.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10 Genetic Traits of Xibo Adults in Yili Area[J]. 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21, 46(12): 47-52. doi: 10.13718/j.cnki.xsxb.2021.12.008

伊犁地区锡伯族成人10项遗传性状统计分析

  • 基金项目: 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15FY111700)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徐国昌,硕士,教授,主要从事体质人类学的研究 .

    通讯作者: 温有锋,博士,教授
  • 中图分类号: Q983; Q987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10 Genetic Traits of Xibo Adults in Yili Area

  • 摘要: 按照《人体测量方法》,调查伊犁地区锡伯族677例健康成人(男327例,女350例)10项身体遗传性状特征的表达情况,探讨其性别差异及各遗传性状间的关系,积累少数民族体质基础数据. 结果显示:①尖舌、卷舌、翻舌及叠舌率分别为81.98%,70.31%,36.93%,6.06%,右利手率、右扣手率、右交叉臂率分别为94.83%,53.32%,52.88%,拇指直型率为80.95%,门齿铲形率为97.34%,暗黄肤色率为55.24%;②翻舌、利手、肤色出现率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除利手与其他不对称行为不相关外,其余9项遗传性状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③尖舌、拇指直型、门齿铲形出现率在国内各族群中属于相对较高水平,卷舌、右利手、右扣手出现率在国内各族群中属于相对较低水平,其他4项性状处于中等水平.
  • 加载中
  • 表 1  伊犁地区锡伯族成人10项身体遗传性状特征性别差异比较

    指标 类型 男(327人) 女(350人) 合计(677人) χ2 p
    n % n % n %
    尖舌 1:是 265 81.04 290 82.86 555 81.98 0.378 0.539
    2:否 62 18.96 60 17.14 122 18.02
    卷舌 1:是 225 68.81 251 71.71 476 70.31 0.684 0.408
    2:否 102 31.19 99 28.29 201 29.69
    翻舌 1:左 32 9.79 13 3.71 45 6.65 5.691 0.017a
    2:右 34 10.40 36 10.29 70 10.34
    3:全 61 18.65 74 21.14 135 19.94 0.991 0.319b
    4:非 200 61.16 227 64.86 427 63.07
    叠舌 1:是 17 5.20 24 6.86 41 6.06 0.817 0.366
    2:否 310 94.80 326 93.14 636 93.94
    利手 1:左 25 7.65 10 2.86 35 5.17 7.906 0.005
    2:右 302 92.35 340 97.14 642 94.83
    扣手 1:左 140 42.81 176 50.29 316 46.68 3.792 0.051
    2:右 187 57.19 174 49.71 361 53.32
    交叉臂 1:左 149 45.57 170 48.57 319 47.12 0.613 0.434
    2:右 178 54.43 180 51.43 358 52.88
    拇指 1:直 257 78.59 291 83.14 548 80.95 2.269 0.132
    2:后 70 21.41 59 16.86 129 19.05
    门齿类型 1:铲 316 96.64 343 98.00 659 97.34 1.215 0.270
    2:平 11 3.36 7 2.00 18 2.66
    肤色 1:暗黄 170 51.99 204 58.29 374 55.24 4.843 0.027a
    2:黄 133 40.67 111 31.71 244 36.04 0.471 0.493b
    3:浅黄 24 7.34 35 10.00 59 8.72 3.639 0.056c
    注:翻舌中a为1和2比较,b为3和4比较;肤色中a为1和2比较,b为2和3比较,c为3与1比较.
    下载: 导出CSV

    表 2  伊犁地区锡伯族成人4项舌运动类型两两类型间各组合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类型 分布 卷舌 叠舌 翻舌 尖舌
    卷舌
    19
    22
    457
    179
    123
    127
    353
    74
    397
    158
    79
    43
    叠舌
    12.011** 21
    229
    20
    407
    30
    525
    11
    111
    翻舌
    84.617** 3.827* 150
    405
    100
    22
    尖舌
    2.201 2.292 129.615**
    注:*表示p<0.05,**表示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下载: 导出CSV

    表 3  伊犁地区锡伯族成人6项身体遗传性状两两组合的相关性分析

    扣手 利手 交叉臂 拇指 门齿类型 肤色
    扣手
    340
    302
    21
    14
    229
    129
    132
    187
    353
    195
    8
    121
    359
    300
    2
    16
    194
    180
    136
    108
    31
    28
    利手
    0.661 340
    18
    302
    17
    535
    13
    107
    22
    640
    19
    2
    16
    356
    18
    230
    14
    56
    3
    交叉臂
    34.580** 0.031 270
    278
    88
    41
    354
    305
    4
    14
    197
    177
    128
    116
    33
    26
    拇指
    142.182** 14.011** 15.042** 534
    125
    14
    4
    306
    68
    199
    45
    43
    16
    门齿类型
    13.243** 247.112** 6.983** 0.002 366
    8
    239
    5
    54
    5
    肤色

    0.903 0.258 0.244 2.731 8.451**
    注:*表示p<0.05,**表示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下载: 导出CSV
  • [1] 张志敏, 肖代敏, 张文刚, 等. 贵州省侗族、土家族和仡佬族13项遗传性状分析[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48(5): 722-729.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ZSZ201405020.htm
    [2] 范迎, 徐国昌, 席焕久, 等. 河南汉族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的研究[J]. 生物学通报, 2012, 47(10): 4-9. doi: 10.3969/j.issn.0006-3193.2012.10.002
    [3] 梅盛平, 张红, 李宇婷. 恩施土家族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的分析[J]. 黔南民族医专学报, 2017, 30(1): 33-38.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QNYX201701013.htm
    [4] 付卫伟, 普孝英. 云南纳西族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的研究[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36(2): 75-80. doi: 10.3969/j.issn.1671-1114.2016.02.016
    [5] 席焕久, 陈昭. 人体测量方法[M]. 2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0: 196-200.
    [6] 崔静, 杜守洪, 陈健刚, 等. 新疆锡伯族舌运动类型的研究[J]. 解剖学杂志, 2003, 26(1): 91-93. doi: 10.3969/j.issn.1001-1633.2003.01.021
    [7] 郭丽, 关俊卓, 孙中芙, 等. 辽宁锡伯族五项舌运动类型[J]. 解剖学杂志, 2019, 42(1): 48-52. doi: 10.3969/j.issn.1001-1633.2019.01.012
    [8] 武亚文, 郑连斌, 陆舜华, 等. 藏族5项舌运动类型的人类学研究[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0(1): 76-80. doi: 10.3969/j.issn.1671-1114.2010.01.019
    [9] 贾亚兰, 张兴华, 宇克莉, 等. 四川省尔苏人与木雅人5项舌运动类型的人类学分析[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36(5): 70-75. doi: 10.3969/j.issn.1671-1114.2016.05.016
    [10] 董文静, 宇克莉, 郑连斌, 等. 白马人和羌族5项舌运动类型的研究[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36(4): 70-76. doi: 10.3969/j.issn.1671-1114.2016.04.014
    [11] 刘璐, 李咏兰. 鄂尔多斯蒙古族5项舌运动类型的人类学研究[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40(2): 190-193.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CAPE201602015.htm
    [12] 阿不都拉·巴克, 依米提·热合曼, 木合塔尔·阿不都克里木, 等. 新疆四个民族八对遗传性状的基因频率[J]. 遗传, 1997, 19(5): 27-29 doi: 10.3321/j.issn:0253-9772.1997.05.008
    [13] 郑连斌, 陆舜华, 李晓卉, 等. 汉、回、蒙古族拇指类型、环食指长、扣手、交叉臂及惯用手的研究[J]. 遗传, 1998, 20(4): 12-17.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CZZ804.003.htm
    [14] 木合塔尔·阿不都克里木, 阿不都拉·巴克, 依米提·热合曼, 等. 新疆乌孜别克族人群中8种遗传性状的基因频率研究[J].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1997, 13(4): 76-77.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INJ199704025.htm
    [15] 吴雨虹, 葛盛东, 孙中芙, 等. 辽宁省锡伯族及汉族惯用手基因频率的分布[J]. 解剖科学进展, 2008, 14(1): 76-78.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PKX200801022.htm
    [16] 任佳易, 张兴华, 魏榆, 等. 从不对称行为特征探讨白马人的族源[J]. 解剖学杂志, 2016, 39(6): 709-711. doi: 10.3969/j.issn.1001-1633.2016.06.016
    [17] 符碧, 杜道林, 杨应华, 等. 黎族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的群体遗传学研究[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32(5): 108-111. doi: http://xbgjxt.swu.edu.cn/article/id/jscnuhhsexnsfdxxb200705025
    [18] 徐国昌, 张庆远, 刘荣志, 等. 南阳地区回族成人手足形态学与遗传学基本参数研究[J].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16, 37(1): 12-16.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NDX201601003.htm
    [19] 阿不都拉·巴克, 多力坤·买买提, 吾司曼江, 等. 新疆四个民族中12对遗传性状基因频率分布的研究[J]. 遗传, 1998, 20(5): 36-38.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CZZ805.010.htm
    [20] 栗淑媛, 陆舜华, 李咏兰, 等. 兴安盟3个民族4种形态特征的研究[J]. 内蒙古师大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2001, 30(2): 142-145.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NMSB200102011.htm
    [21] 库热西·马木提汗, 米珂拉伊·克尤木, 徐艳存. 新疆吉木萨尔县回、维、汉族遗传性状基因频率[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29(3): 84-87.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JSZ201003022.htm
    [22] 哈申其木格, 刘海萍, 贺喜格图雅, 等. 蒙古国喀尔喀部蒙古族4项群体指趾遗传学特征研究[J]. 人类学学报, 2015, 34(1): 111-116.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RLXB201501013.htm
    [23] 栗淑媛, 郑连斌, 陆舜华, 等. 内蒙古18个人群13项遗传指标的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24(3): 26-29.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TJSD200403008.htm
    [24] 吴丽敏, 赵凰凯, 熊海波, 等. 黎族9项头面部群体遗传学指标的研究[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37(2): 46-50. doi: http://xbgjxt.swu.edu.cn/article/id/jscnuhhsexnsfdxxb201202012
    [25] 王斌, 杨圣敏. 三种类型上颌中央门齿在新疆不同地区维吾尔族人群中的发生率[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51(4): 81-85.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BSF201504018.htm
    [26] 姜涛, 王萍, 康玲, 等. 新疆罗布卓尔人后裔9项人类群体遗传学指标研究[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40(1): 45-50. doi: http://xbgjxt.swu.edu.cn/article/doi/10.13718/j.cnki.xsxb.2015.01.009
    [27] 姜涛, 魏媛媛, 康玲, 等. 新疆于田地区克里雅人体质人类学表型特征[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39(1): 65-69.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AHSZ201601013.htm
  • 加载中
表( 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909
  • HTML全文浏览数:  909
  • PDF下载数:  138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0-05-09
  • 刊出日期:  2021-12-20

伊犁地区锡伯族成人10项遗传性状统计分析

    通讯作者: 温有锋,博士,教授
    作者简介: 徐国昌,硕士,教授,主要从事体质人类学的研究
  • 1. 南阳理工学院 人类学研究所,河南 南阳 473004
  • 2.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基础部,河南 南阳 473058
  • 3. 南阳理工学院 张仲景国医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4
  • 4. 锦州医科大学 生物人类学研究所,辽宁 锦州 121000
基金项目:  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15FY111700)

摘要: 按照《人体测量方法》,调查伊犁地区锡伯族677例健康成人(男327例,女350例)10项身体遗传性状特征的表达情况,探讨其性别差异及各遗传性状间的关系,积累少数民族体质基础数据. 结果显示:①尖舌、卷舌、翻舌及叠舌率分别为81.98%,70.31%,36.93%,6.06%,右利手率、右扣手率、右交叉臂率分别为94.83%,53.32%,52.88%,拇指直型率为80.95%,门齿铲形率为97.34%,暗黄肤色率为55.24%;②翻舌、利手、肤色出现率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除利手与其他不对称行为不相关外,其余9项遗传性状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③尖舌、拇指直型、门齿铲形出现率在国内各族群中属于相对较高水平,卷舌、右利手、右扣手出现率在国内各族群中属于相对较低水平,其他4项性状处于中等水平.

English Abstract

  • 近年来,国内对少数民族的不对称行为特征和舌运动类型的报道越来越多[1-4],但对伊犁地区锡伯族成人身体遗传性状指标的研究较少. 为全面了解该族群成人遗传性状特征,完善我国少数民族体质数据,项目组于2017年、2018年两次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调研点,对锡伯族成人尖舌、卷舌、翻舌、叠舌、利手、扣手、交叉臂、拇指、门齿类型、肤色等10项身体遗传性状的表达分布特征进行了调查,积累锡伯族的遗传学资料,丰富中华民族人类遗传学的数据库.

  • 经知情同意,项目组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对锡伯族成人677例(男327例,女350例)进行了现场调研. 被调查者年龄在19~70岁之间,均在当地长期生活,身体健康,无残疾,没有影响调查结果的疾病,其父母皆为锡伯族人.

  •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样本具有代表性. 调查者先示范讲解,嘱其反复多次练习,再通过个人访问、直接观察记录进行数据收集. 对于不符合要求的资料,统计时予以摒弃. 调查方法和判别标准主要参照《人体测量方法》[5],遵照国际学术界规定的知情同意原则,共调查10个指标:尖舌、卷舌、翻舌、叠舌、利手、扣手、交叉臂、拇指、门齿类型、肤色.

  • 本次调查数据统一采用Excel 2010以及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采用χ2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性别的差异性检验及各特征间的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本调查对伊犁地区锡伯族群成人10项身体遗传性状指标进行了统计学分析(表 1),结果显示:锡伯族成人尖舌、卷舌、翻舌、叠舌出现率分别为81.98%,70.31%,36.93%,6.06%;利手、扣手、交叉臂右型出现率分别为94.83%,53.32%,52.88%;拇指直型率为80.95%,门齿铲形率为97.34%,暗黄肤色率为55.24%. 其中翻舌、右利手和肤色指标在男女性别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尖舌、卷舌、叠舌、扣手、交叉臂、拇指及门齿类型等指标在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伊犁地区锡伯族人尖舌出现率为81.98%,与崔静等[6]报道的新疆锡伯族人86.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著高于辽宁锡伯族人73.08%[7](p<0.05),西藏藏族人74.39%[8](p<0.05);极显著高于四川木雅人66.24%[9](p<0.01),四川羌族人66.00%(p<0.01)和白马人60.00%[10](p<0.01),四川尔苏人59.17%[9](p<0.01),鄂尔多斯蒙古族人56.25%[11](p<0.01). 显示伊犁地区锡伯族群尖舌出现率在国内各族群中属于相对较高水平.

  • 伊犁地区锡伯族人卷舌出现率为70.31%,极显著低于辽宁锡伯族人96.58%[7](p<0.01),西藏藏族人84.35%[8](p<0.01),新疆锡伯族人79.44%[6](p<0.01),四川羌族人79.25%[10](p<0.01);极显著高于鄂尔多斯蒙古族人53.57%[11](p<0.01);低于四川白马人76.96%[10](p>0.05)和新疆塔吉克族人75.82%[12](p>0.0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显示卷舌率与白马人和塔吉克族人接近,在国内各族群中属于相对较低水平.

  • 伊犁地区锡伯族人翻舌的总出现率为36.93%,极显著低于辽宁锡伯族人51.28%[7](p<0.01);略高于西藏藏族人32.93%[8](p>0.05),四川羌族人32.50%[10](p>0.05);显著高于刘璐等[11]报道的鄂尔多斯蒙古族人28.57%(p<0.05);极显著高于新疆锡伯族人14.95%[6](p<0.01). 显示翻舌率与西藏藏族人和四川羌族人接近.

  • 伊犁地区锡伯族人叠舌出现率为6.06%,极显著低于辽宁锡伯族人32.05%[7](p<0.01);低于四川羌族人7.75%[10](p>0.05),西藏藏族人7.32%[8](p>0.05),鄂尔多斯蒙古族人6.70%[11](p>0.05),新疆锡伯族人6.54%[6](p>0.05);显著高于四川白马人2.61%[10](p<0.05),四川木雅人1.27%和尔苏人0.83%[9](p<0.05). 显示叠舌率高低不一,相差较大.

  • 伊犁地区锡伯族人右利手出现率为94.83%,男性左利手出现率(7.65%)明显高于女性(2.86%),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这与郑连斌等[13]观点一致. 极显著低于新疆乌孜别克族人98.29%[14](p<0.01);显著低于辽宁锡伯族人97.80%[15](p<0.05);低于新疆哈萨克人96.51%[12](p>0.05),恩施土家族人96.07%[3](p>0.05),辽宁省汉族人95.57%[15](p>0.05),但差异无统计意义;略高于新疆维吾尔族人94.62%[12](p>0.05),四川白马人93.90%[16](p>0.05),海南黎族人93.47%[17](p>0.05),新疆柯尔克孜人92.98%[12](p>0.05),四川羌族人92.75%[16](p>0.0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极显著高于徐国昌等[18]报道的南阳地区回族人90.01%(p<0.01),阿不都拉·巴克等[12]报道的新疆塔吉克族82.42%(p<0.01). 提示伊犁地区锡伯族群右利手与新疆哈萨克人、恩施土家族人、辽宁汉族人、新疆维吾尔族人、四川白马人、海南黎族人、新疆柯尔克孜人和四川羌族人相似,在国内各族群中属于相对较低水平.

  • 伊犁地区锡伯族人右扣手率为53.32%,男右扣手率为57.19%,女右扣手率为49.71%,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极显著低于徐国昌等[18]报道的南阳地区回族人62.20%(p<0.01),任佳易等[16]报道的四川白马人59.60%(p<0.01)和符碧等[17]报道的海南黎族人59.72%(p<0.01);略高于四川羌族人52.25%(p>0.05)[16],恩施土家族人51.12%[3](p>0.0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提示伊犁地区锡伯族人右扣手率与四川羌族人和恩施土家族人接近,在国内各族群中属于相对较低水平.

  • 伊犁地区锡伯族人右交叉臂出现率为52.88%,男右交叉臂为54.43%,女右交叉臂为51.43%. 略低于海南黎族人54.86%[17](p>0.05),恩施土家族人57.87%[3](p>0.05);略高于四川羌族人50.75%[16](p>0.0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显著高于四川白马人44.30%[16](p<0.05). 提示伊犁地区锡伯族人右交叉臂与恩施土家族人、海南黎族人和四川羌族人相似.

  • 伊犁地区锡伯族人拇指类型以直型居多(80.95%),女性(83.14%)略高于男性(78.59%),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显著低于维吾尔族人84.05%[19](p<0.05);与柯尔克孜族人(80.77%)[19]相似;显著高于哈萨克族人(80.17%)[19](p<0.05),塔吉克族人(78.15%)[19](p<0.05);极显著高于兴安盟蒙古族人(61.59%)[20](p<0.01),吉木萨尔县回族人(58.18%)[21](p<0.01),兴安盟朝鲜族人(56.37%)[20](p<0.01),河南汉族人(56.25%)[2](p<0.01),吉木萨尔县汉族人(55.45%)[21](p<0.01),兴安盟汉族人(54.35%)[20](p<0.01),内蒙古回族人(51.77%)[13](p<0.01),内蒙古汉族人(44.91%)[13](p<0.01),蒙古国喀尔喀部蒙古族人(44.38%)[22](p<0.01),内蒙古蒙古族人(44.91%)[13](p<0.01),吉木萨尔县维吾尔族人(34.00%)[21](p<0.01). 可见伊犁地区锡伯族人拇指直型出现率与维吾尔族人、柯尔克孜族人和哈萨克族人接近,在国内各族群中处于较高水平.

  • 伊犁地区锡伯族人上颌中央门齿铲形发生率为97.34%,显著高于平形(2.66%). 男性门齿铲形率为96.64%,女性为98.00%,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低于内蒙古鄂伦春族人99.00%[23](p>0.05);高于内蒙古阿盟汉族人93.48%[23](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显著高于内蒙古回族人90.01%[23](p<0.05),内蒙古鄂温克族人87.27%[23](p<0.05),海南黎族人81.39%[24](p<0.05);极显著高于新疆维吾尔族人50.46%[25](p<0.01),新疆罗布卓尔人55.80%[26](p<0.01),新疆于田克里雅人33.70%[27](p<0.01). 提示伊犁地区锡伯族人铲形门齿出现率在我国族群中处于相对较高水平.

  • 伊犁地区锡伯族人暗黄肤色出现率最高(55.24%),其次是黄色(36.04%),黄色与暗黄肤色出现率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根据表 2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伊犁地区锡伯族成人舌运动类型中尖舌出现率较高,叠舌出现率较低,且发现尖舌是不依赖其他舌运动类型而独立存在的性状. 翻舌与其他舌运动类型存在显著相关性,尖舌与翻舌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卷舌和叠舌不相关(p>0.05). 卷舌与叠舌和翻舌间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1).

  • 根据表 3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伊犁地区锡伯族成人3项不对称行为(扣手、利手和交叉臂)右-右型组合的出现率高于左-左型组合的出现率,两两之间仅扣手与交叉臂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1),利手与其他不对称行为不相关(p>0.05).

    拇指、门齿类型、肤色调查结果显示:拇指形态中,多为拇指直型(80.95%),且拇指直型出现率与利手、扣手、交叉臂有极显著相关性(p<0.01),与门齿类型及肤色不相关(p>0.05). 上颌中央门齿铲形发生率(97.34%)远高于平形发生率(2.66%),且与扣手、利手、交叉臂及肤色有极显著相关性(p<0.01),与拇指直型不相关(p>0.05). 肤色中暗黄者多,黄色次之,浅黄最少;调查结果显示,伊犁地区锡伯族人肤色与利手、扣手、交叉臂、拇指类型不相关(p>0.05),而与门齿类型有极显著相关性(p<0.01).

  • 本次调查发现伊犁地区锡伯族成人10项遗传性状仅翻舌、利手、肤色出现率有显著的性别差异;除利手与其他不对称行为不相关外,其余9项遗传性状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伊犁地区锡伯族尖舌、拇指直型、门齿铲形出现率在国内各族群中属于相对较高水平,卷舌、右利手、右扣手出现率在国内各族群中属于相对较低水平,其他4项性状处于中等水平.

    身体遗传性状指标受遗传、环境和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其中遗传因素起主要作用. 锡伯族原居东北地区,18世纪中叶往西迁到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巩留等县,与其他族群存在一定的基因交流,这可能使锡伯族成人遗传性状出现了一些特有的人类学特征.

参考文献 (27)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