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国内对少数民族的不对称行为特征和舌运动类型的报道越来越多[1-4],但对伊犁地区锡伯族成人身体遗传性状指标的研究较少. 为全面了解该族群成人遗传性状特征,完善我国少数民族体质数据,项目组于2017年、2018年两次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调研点,对锡伯族成人尖舌、卷舌、翻舌、叠舌、利手、扣手、交叉臂、拇指、门齿类型、肤色等10项身体遗传性状的表达分布特征进行了调查,积累锡伯族的遗传学资料,丰富中华民族人类遗传学的数据库.
全文HTML
-
经知情同意,项目组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对锡伯族成人677例(男327例,女350例)进行了现场调研. 被调查者年龄在19~70岁之间,均在当地长期生活,身体健康,无残疾,没有影响调查结果的疾病,其父母皆为锡伯族人.
-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样本具有代表性. 调查者先示范讲解,嘱其反复多次练习,再通过个人访问、直接观察记录进行数据收集. 对于不符合要求的资料,统计时予以摒弃. 调查方法和判别标准主要参照《人体测量方法》[5],遵照国际学术界规定的知情同意原则,共调查10个指标:尖舌、卷舌、翻舌、叠舌、利手、扣手、交叉臂、拇指、门齿类型、肤色.
-
本次调查数据统一采用Excel 2010以及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采用χ2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性别的差异性检验及各特征间的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1. 一般资料
1.2. 调查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
本调查对伊犁地区锡伯族群成人10项身体遗传性状指标进行了统计学分析(表 1),结果显示:锡伯族成人尖舌、卷舌、翻舌、叠舌出现率分别为81.98%,70.31%,36.93%,6.06%;利手、扣手、交叉臂右型出现率分别为94.83%,53.32%,52.88%;拇指直型率为80.95%,门齿铲形率为97.34%,暗黄肤色率为55.24%. 其中翻舌、右利手和肤色指标在男女性别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尖舌、卷舌、叠舌、扣手、交叉臂、拇指及门齿类型等指标在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伊犁地区锡伯族人尖舌出现率为81.98%,与崔静等[6]报道的新疆锡伯族人86.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著高于辽宁锡伯族人73.08%[7](p<0.05),西藏藏族人74.39%[8](p<0.05);极显著高于四川木雅人66.24%[9](p<0.01),四川羌族人66.00%(p<0.01)和白马人60.00%[10](p<0.01),四川尔苏人59.17%[9](p<0.01),鄂尔多斯蒙古族人56.25%[11](p<0.01). 显示伊犁地区锡伯族群尖舌出现率在国内各族群中属于相对较高水平.
-
伊犁地区锡伯族人卷舌出现率为70.31%,极显著低于辽宁锡伯族人96.58%[7](p<0.01),西藏藏族人84.35%[8](p<0.01),新疆锡伯族人79.44%[6](p<0.01),四川羌族人79.25%[10](p<0.01);极显著高于鄂尔多斯蒙古族人53.57%[11](p<0.01);低于四川白马人76.96%[10](p>0.05)和新疆塔吉克族人75.82%[12](p>0.0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显示卷舌率与白马人和塔吉克族人接近,在国内各族群中属于相对较低水平.
-
伊犁地区锡伯族人翻舌的总出现率为36.93%,极显著低于辽宁锡伯族人51.28%[7](p<0.01);略高于西藏藏族人32.93%[8](p>0.05),四川羌族人32.50%[10](p>0.05);显著高于刘璐等[11]报道的鄂尔多斯蒙古族人28.57%(p<0.05);极显著高于新疆锡伯族人14.95%[6](p<0.01). 显示翻舌率与西藏藏族人和四川羌族人接近.
-
伊犁地区锡伯族人叠舌出现率为6.06%,极显著低于辽宁锡伯族人32.05%[7](p<0.01);低于四川羌族人7.75%[10](p>0.05),西藏藏族人7.32%[8](p>0.05),鄂尔多斯蒙古族人6.70%[11](p>0.05),新疆锡伯族人6.54%[6](p>0.05);显著高于四川白马人2.61%[10](p<0.05),四川木雅人1.27%和尔苏人0.83%[9](p<0.05). 显示叠舌率高低不一,相差较大.
-
伊犁地区锡伯族人右利手出现率为94.83%,男性左利手出现率(7.65%)明显高于女性(2.86%),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这与郑连斌等[13]观点一致. 极显著低于新疆乌孜别克族人98.29%[14](p<0.01);显著低于辽宁锡伯族人97.80%[15](p<0.05);低于新疆哈萨克人96.51%[12](p>0.05),恩施土家族人96.07%[3](p>0.05),辽宁省汉族人95.57%[15](p>0.05),但差异无统计意义;略高于新疆维吾尔族人94.62%[12](p>0.05),四川白马人93.90%[16](p>0.05),海南黎族人93.47%[17](p>0.05),新疆柯尔克孜人92.98%[12](p>0.05),四川羌族人92.75%[16](p>0.0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极显著高于徐国昌等[18]报道的南阳地区回族人90.01%(p<0.01),阿不都拉·巴克等[12]报道的新疆塔吉克族82.42%(p<0.01). 提示伊犁地区锡伯族群右利手与新疆哈萨克人、恩施土家族人、辽宁汉族人、新疆维吾尔族人、四川白马人、海南黎族人、新疆柯尔克孜人和四川羌族人相似,在国内各族群中属于相对较低水平.
-
伊犁地区锡伯族人右扣手率为53.32%,男右扣手率为57.19%,女右扣手率为49.71%,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极显著低于徐国昌等[18]报道的南阳地区回族人62.20%(p<0.01),任佳易等[16]报道的四川白马人59.60%(p<0.01)和符碧等[17]报道的海南黎族人59.72%(p<0.01);略高于四川羌族人52.25%(p>0.05)[16],恩施土家族人51.12%[3](p>0.0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提示伊犁地区锡伯族人右扣手率与四川羌族人和恩施土家族人接近,在国内各族群中属于相对较低水平.
-
伊犁地区锡伯族人右交叉臂出现率为52.88%,男右交叉臂为54.43%,女右交叉臂为51.43%. 略低于海南黎族人54.86%[17](p>0.05),恩施土家族人57.87%[3](p>0.05);略高于四川羌族人50.75%[16](p>0.0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显著高于四川白马人44.30%[16](p<0.05). 提示伊犁地区锡伯族人右交叉臂与恩施土家族人、海南黎族人和四川羌族人相似.
-
伊犁地区锡伯族人拇指类型以直型居多(80.95%),女性(83.14%)略高于男性(78.59%),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显著低于维吾尔族人84.05%[19](p<0.05);与柯尔克孜族人(80.77%)[19]相似;显著高于哈萨克族人(80.17%)[19](p<0.05),塔吉克族人(78.15%)[19](p<0.05);极显著高于兴安盟蒙古族人(61.59%)[20](p<0.01),吉木萨尔县回族人(58.18%)[21](p<0.01),兴安盟朝鲜族人(56.37%)[20](p<0.01),河南汉族人(56.25%)[2](p<0.01),吉木萨尔县汉族人(55.45%)[21](p<0.01),兴安盟汉族人(54.35%)[20](p<0.01),内蒙古回族人(51.77%)[13](p<0.01),内蒙古汉族人(44.91%)[13](p<0.01),蒙古国喀尔喀部蒙古族人(44.38%)[22](p<0.01),内蒙古蒙古族人(44.91%)[13](p<0.01),吉木萨尔县维吾尔族人(34.00%)[21](p<0.01). 可见伊犁地区锡伯族人拇指直型出现率与维吾尔族人、柯尔克孜族人和哈萨克族人接近,在国内各族群中处于较高水平.
-
伊犁地区锡伯族人上颌中央门齿铲形发生率为97.34%,显著高于平形(2.66%). 男性门齿铲形率为96.64%,女性为98.00%,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低于内蒙古鄂伦春族人99.00%[23](p>0.05);高于内蒙古阿盟汉族人93.48%[23](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显著高于内蒙古回族人90.01%[23](p<0.05),内蒙古鄂温克族人87.27%[23](p<0.05),海南黎族人81.39%[24](p<0.05);极显著高于新疆维吾尔族人50.46%[25](p<0.01),新疆罗布卓尔人55.80%[26](p<0.01),新疆于田克里雅人33.70%[27](p<0.01). 提示伊犁地区锡伯族人铲形门齿出现率在我国族群中处于相对较高水平.
-
伊犁地区锡伯族人暗黄肤色出现率最高(55.24%),其次是黄色(36.04%),黄色与暗黄肤色出现率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根据表 2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伊犁地区锡伯族成人舌运动类型中尖舌出现率较高,叠舌出现率较低,且发现尖舌是不依赖其他舌运动类型而独立存在的性状. 翻舌与其他舌运动类型存在显著相关性,尖舌与翻舌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卷舌和叠舌不相关(p>0.05). 卷舌与叠舌和翻舌间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1).
-
根据表 3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伊犁地区锡伯族成人3项不对称行为(扣手、利手和交叉臂)右-右型组合的出现率高于左-左型组合的出现率,两两之间仅扣手与交叉臂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1),利手与其他不对称行为不相关(p>0.05).
拇指、门齿类型、肤色调查结果显示:拇指形态中,多为拇指直型(80.95%),且拇指直型出现率与利手、扣手、交叉臂有极显著相关性(p<0.01),与门齿类型及肤色不相关(p>0.05). 上颌中央门齿铲形发生率(97.34%)远高于平形发生率(2.66%),且与扣手、利手、交叉臂及肤色有极显著相关性(p<0.01),与拇指直型不相关(p>0.05). 肤色中暗黄者多,黄色次之,浅黄最少;调查结果显示,伊犁地区锡伯族人肤色与利手、扣手、交叉臂、拇指类型不相关(p>0.05),而与门齿类型有极显著相关性(p<0.01).
2.1. 10项身体遗传性状特征性别差异比较
2.2. 10项身体遗传性状特征的出现率与各族群的比较
2.2.1. 尖舌
2.2.2. 卷舌
2.2.3. 翻舌
2.2.4. 叠舌
2.2.5. 利手
2.2.6. 扣手
2.2.7. 交叉臂
2.2.8. 拇指类型
2.2.9. 门齿类型
2.2.10. 肤色
2.3. 遗传性状两两类型间组合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2.3.1. 4项舌运动类型两两类型间各组合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2.3.2. 6项身体特征两两类型间各组合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
本次调查发现伊犁地区锡伯族成人10项遗传性状仅翻舌、利手、肤色出现率有显著的性别差异;除利手与其他不对称行为不相关外,其余9项遗传性状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伊犁地区锡伯族尖舌、拇指直型、门齿铲形出现率在国内各族群中属于相对较高水平,卷舌、右利手、右扣手出现率在国内各族群中属于相对较低水平,其他4项性状处于中等水平.
身体遗传性状指标受遗传、环境和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其中遗传因素起主要作用. 锡伯族原居东北地区,18世纪中叶往西迁到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巩留等县,与其他族群存在一定的基因交流,这可能使锡伯族成人遗传性状出现了一些特有的人类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