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生的健康是国民健康的基础,营造有益健康的环境是儿童和青少年获得健康的前提,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是其身心健康发展和获得幸福感的关键环境,是落实坚持教育和健康双优先理念的重要平台[1],推进健康促进学校(HPS)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有力保障[2]. 健康促进是指通过学校、家长和学校所属社区所有成员为保护和促进学生的健康而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完整的、积极的经验和知识体系[3]. 2005年以来,重庆市积极推进开展HPS建设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5-2020年重庆市共建成HPS 382所,涉及10个区县. 为进一步了解创建HPS在改善学校健康教育、校园环境以及提高中小学生健康知识、行为、状况方面的作用与成效,笔者于2021年10~12月对重庆市HPS和非HPS的中小学生进行了相关调查,了解HPS的学校教育、环境的建设情况及学生健康知识、行为、状况,深入探讨学生健康知识、行为、状况的影响因素,旨在为有关部门和学校深入推进HPS项目提供参考.
全文HTML
-
本研究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重庆市7个区进行抽样,分别抽取健康促进学校(HPS)与非健康促进学校各15所(包含小学、初中、高中),共30所学校;每所学校随机抽取1个班,共抽取30个班级,共调查1 902位学生,发放问卷1 902份,最终得到有效问卷1 857份,有效率为97.6%. 其中,HPS学生1 006人(54.2%),非HPS学生851人(45.8%);主城区学校959人(51.6%),非主城区学校898人(48.4%);男生952人(51.3%),女生905人(48.7%);小学498人(26.8%),初中687人(37.0%),高中672人(36.2%).
-
本研究依据有关健康促进学校评定标准和《健康促进学校规范》设计学校校园环境及自报身体情况;参考国家卫生健康委编制的《健康促进县(市、区)基线调查学生问卷》;自评健康状况依据美国波士顿健康研究所在1988年Stewartse研制的医疗结局研究量表基础上发展的健康调查简表,浙江大学医学院社会医学教研室翻译的中文版SF-36量表编制. 问卷内容包括背景信息(学校类别、学校区域、年级、性别),学校健康教育(健康教育课程开课频率、有无课本、“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校园环境(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学生自报身体情况(近半年经常感冒腹泻发烧、情绪低落抑郁、近视、龋齿)、健康知识知晓率(包括4个维度: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健康行为持有率(包括每天作业、运动、睡眠、上网看电视的时间等)、自评健康状况.
-
背景信息:学校分HPS和非HPS(依据卫健委下发的HPS名单判断该校类别),区域分主城区和非主城区. 校园环境:采用客观指标,询问学校整体环境干净整洁优美,设定“是”或“否”来进行评定. 自报身体情况:“近半年经常感冒腹泻发烧”设定为几乎每月都发生,“近半年经常情绪低落抑郁”设定为几乎每周都发生,近视为双眼近视,龋齿为目前仍有. 健康知识知晓率:根据江苏省HPS标准,本研究中健康知识得分大于等于80%为知晓健康知识,每答对一题计1分,答错或漏答不计分. 健康行为持有率:健康行为总持有率大于等于70%为持有健康行为,其中作业时间标准设定小于等于120 min/d,睡眠时间大于等于9 h/d,运动时间大于等于1 h/d(课内外),上网看电视时间小于等于1 h/d,早晚都刷牙,每天吃早餐,几乎不喝含糖饮料,从不吸烟,从不喝酒,没有自我伤害. 自评健康状况:分为非常好、好、普通、不好、非常不好5个等级,共5题,依次按照5-1得分,总得分越高即代表自评健康状况越好.
-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采用x2,T检验等统计方法比较HPS和非HPS健康教育、校园环境、学生自报身体情况、健康知识、行为和状况水平的差异,采用方差分析、分层回归法对学生健康知识、行为、状况的影响因素及特征进行探索,所有指标的显著性水平设置为α≤0.05.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
1.2.2. 判断标准
1.3. 统计分析
-
结果表明,HPS在健康教育课程开课频率(x2=43.815,p<0.05)、有无课本(x2=84.969,p<0.05)、开展健康教育(x2=16.556,p<0.05)方面均显著优于非HPS. 表现为:HPS有12.7%的学生表示健康教育课程从未开课,非HPS为21.5%;1节/周HPS为54.7%,非HPS为44.2%;有课本HPS为78.3%,非HPS为58.5%;经常开展健康教育HPS为43.4%,非HPS为34.8%. 赞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不存在显著差异(x2=3.282,p>0.05),表现为学生表示非常赞同HPS为94.6%,非HPS为93.3%. 详见表 1.
-
结果表明,HPS的校园物质环境、校园社会环境条目(表 2)皆优于非HPS,尤其是条目8差异最显著,表现为HPS为90.7%,非HPS为78.7%.
-
结果表明,各变量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近半年常感冒腹泻发烧率HPS(19.5%)与非HPS(20.8%)均在20%左右,近半年常情绪低落抑郁率HPS(36.1%)与非HPS(34.4%)均高于30%,近视率HPS(64.5%)与非HPS(63.5%)均高于60%,龋齿率HPS(32.4%)与非HPS(32.8%)均高于30%,详见表 3.
-
根据HPS标准,本次调查中学生具备健康知识的有1 314人,占比70.8%. HPS学生的健康知识知晓率显著优于非HPS(x2=30.754,p<0.05),表现为HPS为76.1%,非HPS仅为64.4%.
整体来看,重庆市HPS学生的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安全应急与避险、青春期保健知识知晓率均高于非HPS学生,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详见表 4.
-
根据HPS标准要求,本次调查中具备健康行为有1 218人,占比65.6%. 组间比较发现,HPS学生健康行为持有率显著优于非HPS(x2=12.527,p<0.05),表现为HPS为69.2%,非HPS为61.4%. 其中睡眠、运动、上网看电视时间、早餐、饮酒、自我伤害方面HPS学生显著优于非HPS学生,详见表 5.
-
结果表明,HPS学生的健康状况显著优于非HPS的学生(F=10.965,p < 0.05),表现为HPS学生健康状况得分均值为15.235±3.331,非HPS得分均值为14.859±3.823. 详见表 6.
-
将与健康知识知晓率具有显著性差异的变量依次分层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发现模型一、二、三均为显著,分别对因变量具有7.5%,16.9%,0.5%的解释力,从模型四来看,该模型不显著,对其解释力微弱. 最终在纳入所有影响因素后共具有25.2%的解释力. 学校健康教育影响力最为突出,背景信息次之、自报身体情况最低. 在控制其他所有变量后,发现HPS、女生、初中、高中、健康教育课为1节/1~3周、无龋齿是其保护因素,非主城区、无课本、一般赞同和不赞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是具备健康知识的阻碍因素. 详见表 7.
-
将与健康行为持有率具有显著性差异的变量依次分层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 由表 8可见,模型一、二、三、四均为显著,分别对因变量具有7.5%,8.1%,2.4%,2.0%的解释力,从模型五来看,该模型不显著,影响力微弱. 最终在纳入所有影响因素后共具有20.2%的解释力. 学校健康教育影响力仍最为突出,其次为背景信息、自报身体情况,校园物质环境最低. 在控制其他所有变量后,发现健康教育课1节/周和1节/2周、无近视是其保护因素,初中、高中、无课本、一般和很少开展健康教育等是其阻碍因素. 详见表 8.
-
将与健康状况具显著性差异的变量依次纳入分层线性回归模型. 由表 9可见,模型一、二、三、四均为显著,分别对因变量具有3.5%,11.0%,80.2%,2.7%的解释力. 从模型五来看,该模型不显著,解释力仅增加0.1%. 这表明校园社会环境对学生自评健康状况得分不具备解释力. 最终在纳入所有影响因素后共具有25.4%的解释力. 学校健康教育影响力依旧最为突出,其次为自报身体情况、背景信息、校园物质环境. 在控制其他所有变量后,发现健康教育1节/1~3周、无龋齿、无近视是其保护因素,非主城区、女生、高中、无课本等是其阻碍因素. 详见表 9.
2.1. 学校情况
2.1.1. 学校健康教育差异分析
2.1.2. 校园环境差异分析
2.2. 学生健康水平情况
2.2.1. 学生自报身体情况差异分析
2.2.2. 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差异分析
2.2.3. 学生健康行为持有率差异分析
2.2.4. 学生健康状况得分差异分析
2.3. 学生健康知识、健康行为和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2.3.1. 健康知识知晓率分析
2.3.2. 健康行为持有率分析
2.3.3. 自评健康状况得分分析
-
本研究显示,HPS在健康教育、校园环境、学生健康知识、健康行为和健康状况多项指标显著优于非HPS. 表明HPS的建设工作对学校健康教育及学校环境建设产生良好促进作用. 重庆市近年来开展HPS创建工作的生动实践也充分印证了本研究结果. 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严格按照《重庆市健康促进学校标准》[4]抓推进,通过加大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 HPS从办学理念、健康政策、学科渗透、物质环境、学校卫生、健康教育等方面,在各级专家的指导下不断完善,有力推进了广大中小学师生树立正确的健康理念、健康知识,养成健康习惯和生活方式,对于自我健康状况有更积极的认知.
“健康第一”方针是正确处理健康与学习、工作关系的准则,是其日后健康行为的意识形态引领[5]. 数据看来,94.0%的学生赞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表明重庆市中小学生基本树立了正向的健康理念,HPS的建设推动了学校健康教育及学校环境优化,对于促进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具有成效性. 使学生具备充足的健康知识、良好的健康行为、拥有健康的身体状况是HPS的最终目标[5]. HPS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行为持有率和状况得分均明显优于非HPS,表明HPS的建设工作对学生健康知识、行为和状况具有良好促进作用. 本次调查结果与文献[4, 6-7]的结果存在共性,与文献[8]的结果相比,健康知识知晓率略高,健康行为持有率基本持平.
-
学校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9],HPS的创建是促进学校健康教育发展和完善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次调查中,学生健康知识、行为、状况均不同程度受学校健康教育、校园环境、自报身体情况多方面影响. 但笔者发现学校健康教育对3项健康水平均发挥最大解释力度,具有显著共性. 毋庸置疑学校健康教育对其影响力均为最大,充分证明学生在校接受健康教育,有利于深化对健康的认知,增强健康知识,改变健康态度和行为,形成好习惯,促进健康状况. 与文献[10-11]的研究结果一致. 因此除了要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和方式外,还要积极响应HPS的创建,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当然良好的习得不仅依赖于健康知识的引导,同时还需支持性环境,校园良好的卫生环境有助于学生自觉审视自身不良行为习惯,而后自我修正[12],各校应持续致力于校园环境和学校健康教育的建设.
-
本次调查也发现了许多不足,仍有12.1%本学期健康教育课程从未开课;21.7%没有拿到健康教育课本,14.0%很少开展健康教育课程. 如今,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健康教育被分散于各个学科,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与连贯性,健康教育重要地位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逐渐被淡化. 同时,近视率均高于60%、经常情绪低落率均高于30%、龋齿率均高于30%. 说明近视、情绪低落、龋齿已成为全市中小学生共同面临的问题. 虽HPS的促进得到证实,但单个指标反映出HPS学生健康知识尤其是疾病预防、安全应急与避险方面知识不足,与文献[13]的研究结果相近. 对知识的知晓是人行为改变的前提,加强健康教育更具有重要的意义,提示HPS在健康知识中要以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安全应急与避险等知识为重点. 同时,值得关注的是HPS学生作业时间小于等于120 min/d达标率仅43.8%,睡眠时间t大于等于9 h/d达标率仅48.9%,上网看电视时间t小于等于1 h/d达标率仅55.7%,运动时间t大于等于1 h/d达标率仅62.8%,与教育要求还相差甚远. 应试教育的顽固性导致重庆市HPS中小学生仍普遍存在作业时间过长,运动、睡眠时间不足的现象. 然而中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时期,保证户外运动、睡眠时间及质量是健康身体的根本保障,如运动和睡眠时间得不到满足,长久之下不仅不利于学习效率,还会影响其健康成长[14],且是发生近视的风险因素[15-16]. 另外导致学生睡眠时间过少的阻碍因素包括学校课业负担重、压力大、喝饮料、看电子产品等[17-18],提示HPS要进一步落实“双减”政策,加大对电子产品的监管,保证学生的睡眠和运动时间.
同时在走访交流中笔者发现,许多领导、教师对HPS认识不到位,大部分对其理念模糊,对创建具体工作、标准、政策和指南茫然. 并表示目前学校健康教育和卫生专职人员缺乏保障,健康教育课程均由体育教师负责,也存在班主任、校医、心理教师等多个教师兼职的情况. 事实上,多数学校上课随意,无确切时间,更没有课程计划. 同时学校卫生专职人员储配严重不足,长久以来教育卫生体制内呼吁颇高,但重庆市仅能部分付诸实施,没有配备专职校医卫生人员已成为各中小学常态. 由此可见,专业技术指导和卫生专业人才的缺失成为制约我国HPS建设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3.1. HPS的推动对学校健康教育、校园环境、学生健康知识、行为和状况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3.2. 学校健康教育对学生健康知识、行为、状况影响力极大
3.3. HPS的健康教育开展情况、学生身体情况、健康知识等方面仍存在不足
-
重庆市HPS推进成效显著,对学校健康教育、校园环境及学生健康知识、行为、状况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学生健康知识、行为、状况受多个因素影响,但学校健康教育对三者的影响力最突出,提示未来HPS工作应进一步加强学校健康教育. 但部分HPS的健康教育仍流于形式,学生普遍对疾病预防、应急避险知识掌握较差,存在睡眠和运动时间不足、作业和电子产品使用时间过长、近视率较高等问题.
本研究认为,今后HPS建设工作应将如何加强思想重视作为促进工作的前提,从根本上提高HPS的地位[19];落实奖惩机制,形成分类评价和精细化管理;进一步强化部门间的协调联动;从制度上完善健康教育和学校卫生工作,全力弥补专业技术指导和卫生专业人才的缺失[20];学校主动作为,健全实施的组织及管理机构,树立示范作用;建立“家、校、社三位一体”健康促进共育平台,联动促进多方位共同推进HPS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