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
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是人类伴生种,分布几乎遍及全球,除西藏自治区外,我国各省(区、市)均有分布[1]。作为家野两栖种类,褐家鼠是广大农村和城镇的主要害鼠,数量庞大,对多种农作物造成严重危害。因此,2023年3月,农业农村部将褐家鼠列入我国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进行管理。褐家鼠在贵州省的各县(区、市)均有分布,其中,在住宅区和农田区的种群占比分别为57.16%和23.18%[2]。在都匀市的住宅、稻田和旱地的鼠情监测结果中,褐家鼠占总鼠数的58.47%~92.41%[3],对农作物和农户储粮等方面的危害较为严重。鼠类种群的年龄组成决定了种群的内禀增长力,进而影响未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研究褐家鼠种群特征的年龄变化,对于分析褐家鼠未来种群动态以及进行鼠情预测预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能够为当地的褐家鼠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国内已有一些关于褐家鼠种群特征年龄变化的研究,如李世斌等[4]研究了湖南洞庭湖平原褐家鼠不同年龄组的繁殖特征变化规律及年龄组成;杨再学等[5-6]制定了褐家鼠质量和胴质量的年龄划分标准,并分析了不同年龄组的形态特征及繁殖参数变化;姚丹丹等[7]报道了广东湛江市褐家鼠种群年龄划分及繁殖特征的变化;李梅等[8]研究了黔中地区农舍褐家鼠种群体型特征的年龄和季节变化;陈燕等[9]筛选了褐家鼠和黄胸鼠的体型和头骨物种鉴定特征值,为准确区分这两种物种提供了可靠的分析手段。然而,关于都匀市褐家鼠种群特征年龄变化的研究尚未见报道。褐家鼠的外部特征是鼠情监测中的基本测量指标,也是鼠类年龄鉴定的重要依据。褐家鼠种群数量的变化受到种群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条件的共同影响,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且与其不同年龄组的性比、怀孕率、胎仔数、睾丸下降率及肥满度等因素密切相关。本研究以褐家鼠的形态特征、繁殖参数和肥满度为切入点,收集了贵州省都匀市2018—2024年的鼠情监测资料,分析研究了褐家鼠形态特征、繁殖参数和肥满度3项种群特征的年龄变化规律,以期为当地褐家鼠的预测预报及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全文HTML
-
研究数据来源于2018—2024年贵州省都匀市在住宅、稻田、旱地鼠情监测中捕获的褐家鼠调查数据。研究样本共1 031只,其中雌鼠427只,雄鼠604只。
-
采用夹夜法进行调查,调查地点设在都匀市墨冲镇翁江村和平浪镇平浪村,调查生境包括住宅、稻田和旱地。每年1月至12月上旬,在每个生境进行一次鼠情调查,每个生境放置鼠夹200个。次日回收捕获的鼠类,并对其进行测量和解剖,记录相关形态特征及繁殖情况。
-
种群特征指标包括褐家鼠的形态特征(质量、胴质量、体长、尾长、后足长、耳高)、繁殖参数(性比、雌鼠的怀孕率及胎仔数、雄鼠的睾丸下降率、繁殖指数)以及肥满度的年龄变化情况。
-
参照杨再学等[5]制定的贵州省褐家鼠质量划分标准,将褐家鼠年龄组划分为5个组。幼年组(Ⅰ)为质量小于或等于60.0 g;亚成年组(Ⅱ)为质量60.1~110.0 g;成年Ⅰ组(Ⅲ)为质量110.1~160.0 g;成年Ⅱ组(Ⅳ)为质量160.1~210.0 g;老年组(Ⅴ)为质量大于210.0 g。
-
数据处理使用Excel和DPS数据处理系统软件进行。不同年龄组之间形态特征、繁殖参数和肥满度的差异采用方差分析(F检验),相邻年龄组形态特征之间的差异则采用t检验。
1.1. 数据来源
1.2. 调查方法
1.3. 种群特征指标
1.4. 年龄组划分及年龄鉴定
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
都匀市2018—2024年1 031只褐家鼠各年龄组形态特征的统计结果见表 1。其中,不同年龄褐家鼠质量范围为16.00~387.00 g,平均质量为132.40 g,平均胴质量为108.98 g,平均体长为153.70mm,平均尾长为134.47 mm,尾长小于体长,平均尾长为平均体长的87.49%,平均后足长为30.22 mm,平均耳高为19.75 mm。经方差分析,褐家鼠不同年龄组各项形态特征差异极显著(F>F0.01),相邻年龄组形态指标经t检验,除成年Ⅱ组与老年组间耳高差异显著(t>t0.01)外,其余相邻年龄组间形态特征均差异极显著(t>t0.05)(表 1)。由此可见,褐家鼠随着年龄的增加,质量、胴质量、体长、尾长、后足长、耳高不断增长。
-
都匀市2018—2024年褐家鼠各年龄组繁殖参数统计结果见表 2。幼年组未发现怀孕鼠和睾丸下降鼠,说明幼年组的雌、雄鼠个体均无繁殖能力。亚成年组出现少量怀孕鼠和睾丸下降鼠,但怀孕率和睾丸下降率较低,分别为2.05%和33.68%。成年Ⅰ组、成年Ⅱ组、老年组参与繁殖的个体逐渐增加,雌鼠怀孕率从11.11%上升至61.29%,平均胎仔数从7.20只增加到8.58只,雄鼠睾丸下降率从81.29%增至100.00%,繁殖指数从0.314 4增加到2.312 1。由此可见,成年Ⅰ组、成年Ⅱ组和老年组是褐家鼠种群繁殖的主要群体。3个年龄组的总体怀孕率为29.77%,平均胎仔数为8.17只,平均睾丸下降率为88.20%,繁殖指数为0.978 3。经方差分析,年龄间怀孕率F=136.17,睾丸下降率F=284.01 (p<0.01),说明褐家鼠不同年龄组种群繁殖力存在极显著差异(F>F0.01)。
-
都匀市2018—2024年褐家鼠不同年龄组肥满度统计结果见表 3。褐家鼠平均肥满度为3.45 g/cm3,亚成年组肥满度最高,为3.72 g/cm3,老年组最低,为2.81 g/cm3。肥满度从幼年组到亚成年组呈上升趋势,而从成年Ⅰ组到老年组则呈下降趋势。经方差分析,褐家鼠不同年龄组的肥满度差异极显著(F>F0.01),通过t检验,除亚成年组与成年Ⅰ组之间差异显著外(t>t0.01),其余相邻年龄组之间差异均极显著(t>t0.05)。表明褐家鼠不同年龄组身体体型肥满度明显不同。
2.1. 都匀市褐家鼠形态特征年龄变化
2.2. 都匀市褐家鼠繁殖参数年龄变化
2.3. 都匀市褐家鼠肥满度年龄变化
-
褐家鼠隶属啮齿目(Rodentia)、鼠科(Muridae)和鼠属(Rattus),是鼠科中体型较大的鼠类之一。贵州省都匀市褐家鼠平均质量为132.40 g,高于贵州省播州区的88.96 g[10]、贵州省息烽县的107.47 g[8]、贵州省余庆县的116.69 g[11]、云南省洱源县的119.54 g[12]和贵州省安龙县的121.36 g[13],但显著低于新疆北部地区的257.39 g[14]和广东省广州市郊的287.63 g[15]。这表明,由于气候、食物和地理等条件的差异,褐家鼠在不同地区的个体大小存在明显差异。质量增长与年龄密切相关,是身体增长最直观的指标[16]。本研究将质量作为年龄鉴定的指标来判断褐家鼠的年龄。研究结果发现,不同年龄组的各项形态特征差异极显著,且随着种群年龄的增加,褐家鼠的质量、胴质量、体长、尾长、后足长和耳高均呈持续增长趋势。这与贵州省息烽县[8]、播州区[10]、余庆县[11]、安龙县[13]对褐家鼠形态特征年龄变化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
研究褐家鼠种群繁殖参数的年龄变化,对于分析未来种群动态和进行鼠情预测预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5]。本研究结果表明,褐家鼠不同年龄组的种群繁殖力存在极显著差异,随着种群年龄的增加,其个体的繁殖能力不断增强。具体而言,成年Ⅰ组、成年Ⅱ组和老年组是褐家鼠种群繁殖的主要群体,3个年龄组的总体怀孕率为29.77%、平均胎仔数为8.17只、睾丸下降率为88.20%、繁殖指数为0.978 3,具有雌鼠怀孕率高、雄鼠睾丸下降率高、繁殖指数高等特点[5]。这些结果与贵州省余庆县[11]、安龙县[13]和息烽县[17]对褐家鼠种群繁殖参数年龄变化的研究结果一致。在褐家鼠种群中,当繁殖群体占主导时,种群能够进行大量繁殖,未来种群将呈现出数量高峰。因此,成年Ⅰ组、成年Ⅱ组和老年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比例的变化,与种群数量密切相关,可以作为预测褐家鼠未来种群数量的重要依据之一。关于褐家鼠老年组繁殖力较强的现象,可能是因为在鼠情监测中捕获到的老年组个体为体质较好的个体,而真正衰老的个体较少,褐家鼠仍保持较强的繁殖力。
-
研究褐家鼠肥满度有助于了解其身体状况,从而为分析其种群数量动态提供重要信息[18]。本研究结果表明,褐家鼠的平均肥满度为3.45 g/cm3,高于贵州省播州区[19]的2.94 g/cm3、余庆县[18]的3.18 g/cm3、安龙县[20]的3.15 g/cm3,低于新疆北部地区[21]的3.76 g/cm3;表明褐家鼠的肥满度在不同地区具有显著差异。不同年龄组的肥满度差异显著,表明不同年龄组褐家鼠的身体状况存在明显差异;这一结果与贵州余庆县[18]、播州区[19]、安龙县[20]和新疆北部地区[21]的研究结果一致。肥满度可作为预测种群数量动态的一个重要指标,已有研究表明其在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22]、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23]、高山姬鼠(Apodemus chevrieri)[24]和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25]等鼠类中得到了验证。如何利用肥满度预测褐家鼠种群数量,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本研究揭示了褐家鼠形态特征的年龄变化规律,为预测其未来种群数量提供了重要依据。研究结果为褐家鼠种群数量的预测预报提供了科学支持,并对指导当地农业区的褐家鼠监测与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