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jax/output/SVG/jax.js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全面加强新时代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教师节重要寄语

上一篇

下一篇

宋磊. 全面加强新时代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教师节重要寄语[J]. 教师教育学报, 2020, 7(6): 1-6. doi: 10.13718/j.cnki.jsjy.2020.06.001
引用本文: 宋磊. 全面加强新时代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教师节重要寄语[J]. 教师教育学报, 2020, 7(6): 1-6. doi: 10.13718/j.cnki.jsjy.2020.06.001
SONG Lei. Comprehensively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 System in the New Era——Establishing a Mechanism of Implementing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Expositions on Teacher Education[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20, 7(6): 1-6. doi: 10.13718/j.cnki.jsjy.2020.06.001
Citation: SONG Lei. Comprehensively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 System in the New Era——Establishing a Mechanism of Implementing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Expositions on Teacher Education[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20, 7(6): 1-6. doi: 10.13718/j.cnki.jsjy.2020.06.001

全面加强新时代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教师节重要寄语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宋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副司长 .

  • 中图分类号: G642

Comprehensively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 System in the New Era——Establishing a Mechanism of Implementing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Expositions on Teacher Education

  •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强调“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希望广大教师要做“教育改革的奋进者、教育扶贫的先行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从师道观、认识论、修养论、方法论四个方面提出了新时代的“新师说”,为教师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新时代教师教育体系建设,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建立相应的落实机制:注重师德师风建设,铸就教师队伍建设之魂;深化教师培养模式改革,激活教师队伍建设之源;加强培训体系建设,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之阶。要注重加强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积极推动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深化教师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步完善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稳步推进师范类专业认证;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深度融合,助推互联网+教师教育创新行动。要积极践行“新师说”,奋力开创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黄金时代,努力实现向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全面转型。
  •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发生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1]。但我们也应看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教育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离人民群众的美好期盼还有一定差距。在努力缩短这个差距的过程中,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因此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向广大教师提出了“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和“四个服务”的总体要求。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了《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教师〔2018〕2号),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师〔2018〕13号),为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目标,布置了任务,明确了干什么、怎么干、谁来干等重大问题。

    师范教育是培养教师的工作,在整个教师队伍建设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深入贯彻党和国家的有关精神,提升师范类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教育部在借鉴工程专业认证、医学专业认证等相关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于2014年选择在江苏、河南和广西开展了师范类专业认证试点工作,并于2017年12月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教师〔2017〕13号),决定开展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该办法推行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三级认证体系:第一级定位于师范类专业办学基本要求常态监测;第二级定位于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合格标准认证;第三级定位于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卓越标准认证。这是我国教师教育质量保障制度的一项重大创新。时至今日,基于三级认证体系的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已经开展两年多了,相关利益方为此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性实践。笔者有幸成为广西认证试点的具体组织实施者和国家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家,参与了一些省(市、区)的认证组织工作及部分学校的现场考查工作,发现学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了与以往评估活动不同的一些新问题,尤其表现在人才培养质量达成度评价的实践操作上。为此,本文拟从学术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人才培养质量的达成度评价是普通高等学校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学校是否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的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的试金石。

    深化高等教育评价体系改革,“需要突出教育教学业绩评价,落实人才培养这一中心任务”[3]。可见,人才培养质量达成度评价及应用已成为衡量和改进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各项指标的达成与否也已成为高校师范类专业进行自身建设以及接受外部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同时,达成度评价更是高校建立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重要抓手。国内外已开展的相关专业认证实践表明,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达成度评价内容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和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三个层面。其中,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反映的是毕业生经过5年左右的岗位实践所能达到的职业成就预期目标;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反映的是学生通过在校几年的专业学习,毕业时在知识、技能和素养方面所能达到的水平,即学生毕业时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到什么[4];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则反映的是学生在修完某门课程后所获得的学习成果。这三者之间呈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的关系。从正向来看,培养目标决定毕业要求,而毕业要求则决定课程目标。换言之,有什么样的培养目标,就应有与之相对应的毕业要求。同理推之,有什么样的毕业要求就应有与之相适应的课程目标。这从机制上避免了高校有什么课程开设条件就设置什么样的毕业要求的现象。从反向来看,课程目标的达成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而毕业要求的达成则最终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三个层面的达成度评价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功能,也正因如此,其评价的方法和手段也由于达成度评价的层次和对象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人才培养质量达成度评价的基本内容与各层面的支撑关系,详见表 1

    表 1  人才培养质量达成度评价支撑矩阵
    支撑项目 权重(W3) 毕业要求 课程
    条数 合格线(Q2) 指标项(T) 门数 权重(W2) 目标(G)
    条数 权重(W1) 评价值 合格线(Q1) 达标情况
    培养目标 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结果 论证(∑=1) 毕业要求1 根据实际情况测算 指标点1-1 课程1 根据支撑强度计算 目标1 计算 取最低 实际测算
    目标2 同上 同上 同上
    …… 同上 同上 同上
    ∑=1
    课程2 同上 同上
    …… 同上 同上
    ∑=1
    毕业要求2 同上 ……
    …… 同上 ……
    用人单位评价结果 通过相关调查反馈
    毕业生个人评价结果 通过毕业生自我评价
    利益相关方评价结果 通过相关调查反馈
    …… ……
    注: (1)每门课程既可以支撑一个毕业要求指标点, 也可以支撑多个毕业要求指标点, 支撑某一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所有课程权重之和等于1; (2)课程的概念是广义的, 包括所有的教学环节, 如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第二课堂等。
     | Show Table
    DownLoad: CSV

    毕业要求体现国家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产出”规格的具体要求,是整个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核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中,课程目标的达成是毕业要求指标落实和达成的基本条件。因此,做好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达成度评价中显得至关重要。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评价必须在做好以下工作的前提下开展。

    首先,科学制定毕业要求并分解相关指标。毕业要求的设计不宜照搬认证标准中的原文,而应结合教育教学岗位需求和本专业培养目标制定出适合专业特点的毕业要求,并在广度、深度和程度上完全覆盖(体现)认证标准中的内容。所谓覆盖(体现)是指相关专业毕业要求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不低于认证标准的要求,即能完全覆盖(体现)认证标准规定的8条和11条基本要求,所描述的学生能力在“程度上”应不低于8项和11条标准要求。在此基础上,将毕业要求分解为更具体、可落实、可评价的若干指标点,以引导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同时,指标的分解应满足以下要求:一是应具有逻辑性,能够符合学生能力形成的规律,体现能力达成的内在逻辑,而不是对指标项内容的简单拆解或重组;二是要体现专业特色,包括专业领域特征和本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势和亮点。总之,指标分解要力求让教师和学生知道各自究竟要干什么。一方面,要让教师从指标的分解中明确本课程应承担的责任,知道如何组织教学,如何通过考核评价判定其达成状况;另一方面,要让学生能从指标的分解中明确自己应具有的能力,知道如何通过考试、测验、作业、设计报告、论文、读书报告等体现自己相应的能力。

    ① 参见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教师〔2017〕13号),其二级、三级认证标准中毕业要求分别是8条和11条。

    其次,合理设计课程体系及其支撑矩阵。课程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重要载体。充分理解认证标准中课程体系架构的有关要求是合理设计课程体系的根本前提。因此,应注重两个方面:第一,课程设置应符合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以及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5],并能够“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第二,课程结构应体现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的有机结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合理设置,促进认知、体验和实践。而在课程支撑矩阵的设计中要处理好两对关系。一是整个课程体系能够“支撑”全部毕业要求,即在课程结构中,每项毕业要求指标点都有合适的课程支撑,且对支撑关系能够进行合理解释。二是每门课程能够体现其在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即:课程大纲中明确体现课程目标与相关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能够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课程考核与评分标准能够针对课程目标设计,考核结果能够证明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为了确保课程矩阵设计中任务明确、重点突出,需要进一步明确课程及其课程目标设置的数量以及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贡献度。通常而言,根据认证等级和课程及其课程目标在专业学习中的地位,“支撑”每个毕业要求指标点关联度最高的课程数量为2~6门(建议二级认证2~4门,三级认证3~6门)。每门课程的贡献度可用权重系数来表示,课程权重的大小可根据该门课程学分的多少来设计。课程目标的权重系数设计可参照类似办法,其权重大小可根据课程目标所对应的教学内容和所需的教学时数来确定。

    ① 教师专业标准,详见《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2012〕1号),以及《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2013〕12号)。

    ②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详见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

    为全面、有效地进行人才培养质量达成度评价,评价自身应体现现代教育评价理念。因此,需要综合采用直接和间接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评价结合、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结合的多样化评价方式及评价策略。评价前需对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目标评价依据的合理性进行确认。具体的评价方法包括但不限于调研分析、咨询研讨、交流研讨、问卷调查、访谈、评分量表、考试、作业等,详见表 2

    表 2  人才培养质量达成度评价方法
    项目 类别 直接评价 间接评价
    方法 类型 方法 类型
    学校内部:开发的工具/方法 培养目标 记录文档评分量表 形成性终结性 学生调查及座谈会校友调查及座谈会用人单位调查及座谈会 形成性终结性
    毕业要求 考核成绩评价评分量表学习档案 形成性终结性 学生调查及座谈会校友调查及座谈会用人单位调查及座谈会 形成性终结性
    课程目标 考核成绩评价平时作业毕业论文调研报告 形成性终结性 学生调查及座谈会 形成性终结性
    学校外部:开发的工具/方法 第三方专业机构调查 形成性终结性 教育管理部门调查 形成性终结性
     | Show Table
    DownLoad: CSV

    值得一提的是,在人才培养质量达成度评价过程中,由于认证级别及学校、相关专业的实际情况不同,针对某一评价类别究竟选择哪些方法,需要由相应的学术组织经过论证后作出决定,而且基于学校章程建设,也必须发挥这些学术组织的作用,以体现多元评价理念。同时,评价方法的选择要体现针对性和有效性,不过分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和学生的课业负担。

    在众多教育评价方法中,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应用范围。因此,针对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评价,也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具体评价方法。现以课程考核成绩评价法为例进行分析探讨。

    课程权重(W2)是衡量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贡献度大小的重要尺度。在课程支撑矩阵中,每门课程可以支撑一个或多个毕业要求指标点,当然每个指标点也可以由多门课程来支撑。就每门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贡献度来说,课程与课程之间应该是有差别的。换句话说,它们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贡献度可以但不全是等值的,因此,每门课程都有自己相应的权重,并且每个毕业要求指标点与之对应的课程权重系数等于1。如果某一毕业要求的分解指标点1的支撑课程及课程支撑强度分别是:课程1(M)、课程2(H)、课程3(M)、课程4(H)、课程5(L),分别赋值H=3,M=2,L=1,则课程1的权重=课程1支撑程度值/所有课程支撑程度值之和=2/(2×2+3×2+1×1)=0.182,课程2=0.273,课程3=0.182,课程4=0.273,课程5=0.090。同理推之,课程目标权重(W1)测算也可以采用课程权重的测算方法。需要指出的是,此处所指的课程必须是有学分并对所有参与的学生有明确考核结果的课程或教学活动。

    ①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自评报告撰写指导书(试行)》有关说明,H、M、L是表示支撑强、中、弱三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

    不同类型的课程应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其评价的依据为各门课程相应的考核材料,包括但不全是考试、测验、作业、论文、读书报告、实习报告、设计报告、实验报告、实践报告、视频材料等。在开展课程达成度评价前,相应的学术组织须对每门课程评价的合理性进行确认。确认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考核内容的合理性,即是否完整体现了相应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考核难度、分值和覆盖面等;第二,考核形式的合理性,即除了平时和期末考试,是否合理采用了其他考核形式(如作业、制定设计、调查报告、论文等)来考核学生是否具备毕业要求指标点所要求的能力;第三,考核结果的合理性,即是否存在考核试题偏难或过度容易的问题,也就是说,试题本身的信效度是否经过适当检验或论证。尤其针对试卷、量表和调查问卷等考核工具,需通过试测、论证等手段科学分析其信效度。在正式采用某一考核材料作为达成度评价时,应通过严格的论证,如被判定为“不合理”,则不应采用该考核材料作为达成度评价的依据。

    达成度合格线又称为达成度目标值。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达成度评价中,合格线的设置主要包括三类,即课程目标达成度合格线、毕业要求达成度合格线(Q2)和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合格线(Q1)。由于评价对象的不同,每类合格线的制定标准和测算方式也各不相同。其中,毕业要求达成度的合格线通常采用学校平均学分绩点作为划定依据。相比而言,由于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是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的基础,其可靠性和合理性决定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是否合理和可信。因此课程目标达成度的合格线设置应更加严谨,须根据其实际需要而定,体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科学化。比如,有的课程目标所对应的教学内容适用于形成性评价,有的适用于终结性评价,有的则两者兼具。如表 3所示,假设课程目标1适用于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那么,课程目标1达成度的合格线就应该综合测算。

    表 3  毕业要求与课程及课程目标支撑矩阵
    项目 指标项(T) 课程 评价类型
    门数 权重(W2) 目标条数 权重W1
    毕业要求1 指标1-1 课程1 计算得出 课程目标1(G) 计算得出 形成性评价或终结性评价或两者兼具同上
    课程目标2(G) 同上
    …… 同上
    ∑=1
    课程2 同上
    …… 同上
    ∑=1
    指标1-2
    ……
    毕业要求2 同上
    …… ……
     | Show Table
    DownLoad: CSV

    ② 平均学分绩点(Grade Point Average,即GPA)是以学分与绩点作为衡量学生学习的量与质的计算单位,以取得一定的学分和平均学分绩点作为毕业和获得学位的标准,体现多样的教育规格和较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不同的高校,其算法有所差异。

    终结性评价方式主要以试卷考核作为依据,其合格线可采用加权平均法测算。具体程序是:随机抽取修读课程1的1个班级或1个年级作为评价样本。假设课程目标1的教学内容对应的考核试题总分为10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试卷样本总数为50份,分成5个等级:A等=10分、B等=8分、C等=6分、D等=4分、E=2分,其中分布在各等级的人数分别是:A=8人,B=18人,C=20人,D=3人,E=1人,那么,课程目标1终结性评价的达成度目标值=10×16%+8×36%+6×40%+4×6%+2×2%=7.16。为了与学校平均学分绩点进行比较,这里将加权平均分除以相应试题总分数,即课程目标1的达成度合格线为7.16/10=0.716。如果某考生在该试题上实际考了6分,那么他(她)相应的达成值=6/10=0.6,小于合格线0.716,因此判定该考生未达标。可见,单从试卷考核来看,样本中有的学生对该知识点掌握不够好。但这并不一定就能反映出这部分学生总体表现不好,还需要借助形成性评价进行综合判断。

    ① 在达成度评价中,抽取的所有样本排除未按时毕业者。

    与终结性评价所抽取的样本一致,假设对课程目标1的教学评价,除了应用终结性评价外,还采用了形成性评价的方式(包括平时作业、平时测验、课堂参与等)。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形成性评价具有“点多、面广、战线长”的特点,故合格线多采用考核项平均分/考核项总分的方式来测算。

    如果用S表示终结性评价的达成值,α表示终结性评价占考核总成绩(终结性考核和形成性考核)的比例,P形成性考核平均分,Z形成性考核总分,Q课程目标达成度合格线,那么,第i个课程目标的达成值合格线计算公式为:

    Qi=αSi+(1α)PiZi(1,2,3,,n)

    也就是说,某门课程某个学生的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值=

    ×+(1)×

    如果课程目标合格线只采用终结性评价或形成性评价,那么,相应的合格线测算可以选择上述方式中的一种即可。每个学生的达成值计算出来后,与相应的合格线进行比较,如果大于或等于则为达标,反之为不达标。在这个环节,得出的信息能够直接为相关考核工具的改进、修订和完善提供依据。

    课程目标达成度等于支撑相应课程的各个课程目标达成值与课程目标权重的乘积之和。如课程目标所支撑的某门课程的达成度用C表示,课程目标达成值用Q表示,课程目标权重用W1表示,那么,课程目标支撑第i门课程的达成值计算公式为:

    Ci=nk=1QkW1k

    某门课程对第j个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的达成度,等于支撑该分解指标点的各个课程达成值与其课程权重的乘积之和。如课程所支撑的某个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达成度用T表示,则课程支撑第j个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度的计算公式为:

    Tj=nk=1CikW2k

    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值应为每个毕业生单独计算,并用离散图来表示该评价值的分布情况。决定毕业要求是否达成,以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的最低一项达成值作为与合格线比较的依据,用最高值和平均值的意义不大。当然,平均值可以考察其走向与趋势,分析形成这种趋势的原因,为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需要指出的是,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达成度评价中,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是反映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试想,如果某个学生未能按时毕业,那么就无法对该生的毕业要求达成度进行评价,但这不是唯一条件。即便是相关专业所有学生的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都合格了,也并不意味着相关专业的质量保障机制就健全或完善了。如相关专业生源素质好,必然是有效支撑学生顺利毕业的重要因素,但这并不能说明本专业相应的质量保障机制可以持续推动本专业朝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方向发展。因此,除了用考核成绩分析法作为对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的依据之外,还需要结合用人单位评价和毕业生个人评价等其他相关利益方的评价信息。关于这两类评价的方法通常采用测评量表的方式。具体程序是:第一,根据认证标准中8条/11条毕业要求所分解的毕业要求指标点开发相应的测评量表,如表 4所示;第二,毕业生根据实际情况对量表进行评分,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出每道题的毕业要求达成度合格线;第三,用毕业要求中指标点达成值最低一项作为依据,与相应合格线比较,以决定是否达标。用人单位评价也可采用类似办法。

    表 4  毕业生毕业要求测评量表编制示范
    序号 问题 赋分 实际选择
    指标1 师德规范:我感觉达到了师德规范要求 1,2,3,4,5
    指标2 教育情怀:…… 5,4,3,2,1
    指标3 学科素养:…… 1,2,3,4,5
    指标4 教学能力:…… 5,4,3,2,1
    …… …… ……
     | Show Table
    DownLoad: CSV

    人才培养质量达成度评价是师范类专业构建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关键环节,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作。因此,学校应制定达成度评价的实施办法,确保全校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达成度的评价有据可循。在实施过程中,应坚持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直接评价和间接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为补充,课程目标评价、毕业要求评价和人才培养目标评价环环相扣,并且收集的数据和资料要真实有效、形式多样。只有这样,才能得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为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改进依据。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更好地持续改进。也即是说,达成度评价没有标准模板,只有适合的办法。诚然,师范类专业达成度评价尚处于探索阶段,甚至在业界还存在一些争论,但这并不妨碍师范类专业建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的实践与创新,因为教师队伍建设毕竟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 [1] 海淀敬德书院.宋磊: 生命至上蕴涵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沉底蕴[EB/OL]. (2020-10-12)[2020-10-26]. https://mp.weixin.qq.com/s/ETvORYppnYT3TfvLHslCgA.
    [2] 人民网.习近平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慰问信[EB/OL]. (2013-09-10)[2020-10-26]. http://cpc.people.com.cn/n/2013/0910/c64094-22864548.html.
    [3] 新华网.习近平号召全国广大教师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EB/OL]. (2014-09-09)[2020-10-26].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9/09/c_1112412989.htm.
    [4] 人民网.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培计划(2014)"北京师范大学贵州研修班参训教师的回信[EB/OL]. (2015-09-09)[2020-10-26].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909/c1024-27563935.html.
    [5] 新华网.习近平回到母校看望师生祝贺教师节[EB/OL]. (2016-09-09)[2020-10-26].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9/09/c_1119541878.htm.
    [6] 人民网.习近平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EB/OL]. (2017-05-25)[2020-10-26]. http://cpc.people.com.cn/n1/2017/0525/c64094-29300355.html.
    [7] 人民网.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 (2018-09-10)[2020-10-26].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8/0910/c1024-30283642.html.
    [8] 新华网.习近平会见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EB/OL]. (2019-09-10)[2020-10-26].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09/10/c_1124983936.htm.
    [9] 人民网.习近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不移将改革推向深入[EB/OL]. (2017-11-21)[2020-10-26]. 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121/c64094-29657789.html.
    [10] 陈宝生.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N].人民日报, 2016-12-08(11).
    [11]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 (2018-05-02)[2020-10-26].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8/content_5294413.htm.
    [12] 戚如强.习近平师德观述论[J].社会主义研究, 2018(3):27-33.
  • 期刊类型引用(10)

    1. 李志超. 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与创新——基于浙江省基本经验的研究. 教师教育学报. 2022(01): 131-136 . 本站查看
    2. 朱炎军. 中国共产党领导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历程与逻辑理路. 教师教育学报. 2022(02): 10-20 . 本站查看
    3. 易凌云 ,卿素兰 ,高慧斌 ,李新翠. 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学习研究之四. 教育研究. 2022(04): 4-17 . 百度学术
    4. 张传燧. 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历史演变、价值理念与实施策略. 教师教育学报. 2022(03): 18-27 . 本站查看
    5. 戴靖.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师德表现探究.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2(11): 110-112 . 百度学术
    6. 王江涛. 西藏高校教师教育体系:现状与发展. 西藏教育. 2021(03): 51-55 . 百度学术
    7. 干婷,罗生全. 高校青年教师学术发展:现实困局、关键要素与支持机制.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2021(02): 92-99 . 百度学术
    8. 赵英. 论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应然图景. 教师教育学报. 2021(03): 40-47 . 本站查看
    9. 卢佳佳.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1(11): 255-256 . 百度学术
    10. 王新宇. 中国共产党领导教师教育的百年成就与现实使命. 教师教育学报. 2021(05): 1-10 . 本站查看

    其他类型引用(4)

  • 加载中
    Created with Highcharts 5.0.7访问量Chart context menu近一年内文章摘要浏览量、全文浏览量、PDF下载量统计信息摘要浏览量全文浏览量PDF下载量2024-052024-062024-072024-082024-092024-102024-112024-122025-012025-022025-032025-040Highcharts.com
    Created with Highcharts 5.0.7Chart context menu访问类别分布DOWNLOAD: 8.0 %DOWNLOAD: 8.0 %HTML全文: 77.2 %HTML全文: 77.2 %摘要: 14.8 %摘要: 14.8 %DOWNLOADHTML全文摘要Highcharts.com
    Created with Highcharts 5.0.7Chart context menu访问地区分布其他: 8.9 %其他: 8.9 %Aliso Viejo: 0.4 %Aliso Viejo: 0.4 %Aurora: 0.4 %Aurora: 0.4 %Beibei Qu: 0.6 %Beibei Qu: 0.6 %Beijing: 5.7 %Beijing: 5.7 %Beiwenquan: 0.2 %Beiwenquan: 0.2 %Boulder: 0.2 %Boulder: 0.2 %Changchun: 1.5 %Changchun: 1.5 %Changsha: 0.6 %Changsha: 0.6 %Changsha Shi: 0.4 %Changsha Shi: 0.4 %Chaowai: 0.2 %Chaowai: 0.2 %Chengbei: 1.1 %Chengbei: 1.1 %Chengdu: 2.2 %Chengdu: 2.2 %Chongqing: 0.9 %Chongqing: 0.9 %Cupertino: 0.6 %Cupertino: 0.6 %Dover: 0.2 %Dover: 0.2 %Dujiangyan: 0.2 %Dujiangyan: 0.2 %Frankfurt am Main: 0.2 %Frankfurt am Main: 0.2 %Fuzhou: 0.6 %Fuzhou: 0.6 %Guangzhou: 2.0 %Guangzhou: 2.0 %Guangzhou Shi: 0.2 %Guangzhou Shi: 0.2 %Haidian: 1.1 %Haidian: 1.1 %Hangzhou: 1.3 %Hangzhou: 1.3 %Huai'an: 0.2 %Huai'an: 0.2 %Jianshui: 0.4 %Jianshui: 0.4 %Jinan: 2.2 %Jinan: 2.2 %Jinrongjie: 4.3 %Jinrongjie: 4.3 %Lanzhou: 0.2 %Lanzhou: 0.2 %Laocheng: 0.2 %Laocheng: 0.2 %Mountain View: 8.5 %Mountain View: 8.5 %Nanyang: 0.4 %Nanyang: 0.4 %Qingdao: 0.7 %Qingdao: 0.7 %Quincy: 2.8 %Quincy: 2.8 %Rizhao: 0.2 %Rizhao: 0.2 %Rongcheng: 0.2 %Rongcheng: 0.2 %Shanghai: 0.4 %Shanghai: 0.4 %Shenzhen: 1.1 %Shenzhen: 1.1 %Taiyuan: 0.2 %Taiyuan: 0.2 %Tianjin: 0.4 %Tianjin: 0.4 %Wenzhou: 0.2 %Wenzhou: 0.2 %Wuhan: 0.2 %Wuhan: 0.2 %Wuhu: 0.2 %Wuhu: 0.2 %Xi'an: 0.7 %Xi'an: 0.7 %Xiamen: 0.2 %Xiamen: 0.2 %Xiangtan: 0.4 %Xiangtan: 0.4 %Xianyang: 0.4 %Xianyang: 0.4 %Xuanzhou: 0.2 %Xuanzhou: 0.2 %Yongjiawan: 0.7 %Yongjiawan: 0.7 %Zhengzhou: 2.6 %Zhengzhou: 2.6 %Zhumadian: 0.2 %Zhumadian: 0.2 %上海: 1.1 %上海: 1.1 %北京: 1.1 %北京: 1.1 %十堰: 0.2 %十堰: 0.2 %华盛顿州: 0.6 %华盛顿州: 0.6 %南京: 0.6 %南京: 0.6 %合肥: 0.4 %合肥: 0.4 %嘉兴: 0.2 %嘉兴: 0.2 %天津: 0.6 %天津: 0.6 %太原: 0.2 %太原: 0.2 %平顶山: 0.2 %平顶山: 0.2 %广州: 0.2 %广州: 0.2 %张家口: 0.6 %张家口: 0.6 %武汉: 0.2 %武汉: 0.2 %江门: 0.4 %江门: 0.4 %深圳: 13.0 %深圳: 13.0 %漯河: 0.6 %漯河: 0.6 %石家庄: 0.2 %石家庄: 0.2 %芒廷维尤: 12.0 %芒廷维尤: 12.0 %芝加哥: 2.0 %芝加哥: 2.0 %衡阳: 0.2 %衡阳: 0.2 %襄阳: 0.2 %襄阳: 0.2 %西宁: 5.9 %西宁: 5.9 %邯郸: 0.4 %邯郸: 0.4 %郑州: 0.4 %郑州: 0.4 %重庆: 0.7 %重庆: 0.7 %长沙: 0.6 %长沙: 0.6 %其他Aliso ViejoAuroraBeibei QuBeijingBeiwenquanBoulderChangchunChangshaChangsha ShiChaowaiChengbeiChengduChongqingCupertinoDoverDujiangyanFrankfurt am MainFuzhouGuangzhouGuangzhou ShiHaidianHangzhouHuai'anJianshuiJinanJinrongjieLanzhouLaochengMountain ViewNanyangQingdaoQuincyRizhaoRongchengShanghaiShenzhenTaiyuanTianjinWenzhouWuhanWuhuXi'anXiamenXiangtanXianyangXuanzhouYongjiawanZhengzhouZhumadian上海北京十堰华盛顿州南京合肥嘉兴天津太原平顶山广州张家口武汉江门深圳漯河石家庄芒廷维尤芝加哥衡阳襄阳西宁邯郸郑州重庆长沙Highcharts.com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170
  • HTML全文浏览数:  2170
  • PDF下载数:  313
  • 施引文献:  14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0-10-26
  • 刊出日期:  2020-11-20

全面加强新时代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教师节重要寄语

    作者简介: 宋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副司长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师工作司,北京 100816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强调“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希望广大教师要做“教育改革的奋进者、教育扶贫的先行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从师道观、认识论、修养论、方法论四个方面提出了新时代的“新师说”,为教师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新时代教师教育体系建设,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建立相应的落实机制:注重师德师风建设,铸就教师队伍建设之魂;深化教师培养模式改革,激活教师队伍建设之源;加强培训体系建设,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之阶。要注重加强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积极推动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深化教师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步完善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稳步推进师范类专业认证;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深度融合,助推互联网+教师教育创新行动。要积极践行“新师说”,奋力开创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黄金时代,努力实现向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全面转型。

English Abstract

  • 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每逢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都会通过各种形式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诚挚的慰问。2020年9月,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时刻,在第36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表教师节重要寄语,不仅充分肯定了广大教师的贡献、责任和担当,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而且还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殷切的期望。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关于教师教育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加强新时代教师教育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对于全面推进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新时代教师教育体系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师的寄语以及关于教师教育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精神,并将其作为进一步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师教育学科发展的指导思想[1],着力打造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在每年的教师节和一些重要场合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2013年9月9号,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慰问信,其中明确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2]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师范大学,并慰问师生,希望广大教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勉励广大教师做“四有好老师”[3]。2015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培计划(2014)”北师大贵州研修班参训教师回信,希望广大教师要做“教育改革的奋进者、教育扶贫的先行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4]。2016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市八一学校看望慰问师生,并对教师提出要求,希望”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5]。2017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学习黄大年同志的爱国情怀和敬业精神[6]。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强调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也对全社会尊师重教提出更高要求,号召“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7]。2019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代表,充分肯定了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敬业精神和卓越成就[8]

    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师的寄语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是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的重要论述,是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深刻解读,也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系列问题的具体阐释,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广大教师的亲切关怀以及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从国家战略层面为教师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与此同时,也明确地回答了“靠谁培养人”这一核心问题,引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迈向新征程。

  • 习近平总书记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就教师队伍建设发表的重要讲话,高度肯定了广大教师作出的突出贡献,高度评价了教师职业的特殊意义,并对广大教师提出殷切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系列重要论述,从师道观、认识论、修养论、方法论等维度形成了一整套系统完整的“尊师敬教”思想,堪称新时代的“新师说”,引领着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迈向新征程。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在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营养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凝聚了国家、社会、个人不同层面的价值共识,体现了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尊师敬教”的优良传统需要传承,因此全党全社会要将这一优良传统继续发扬光大。“尊师敬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理念是相统一的。师者,人之楷模也。教师行为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对学生的品德、情操、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自觉地为学生作出表率,做好榜样,引领社会道德风尚,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榜样示范作用,这就是新时代的“师道观”。基于教师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示范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全面提升教师素质能力,深入推进教师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老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9]

  • 兴国必先强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石,而教师是教育强国之基的奠基者。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影响新一代人才培养质量,因此要注重教师队伍自身的建设与发展,只有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成效,教师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才有可能打造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新时代教师队伍,才能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时代重任。除此之外,习近平总书记还明确指出并号召全党全社会要尊重教师职业,鼓励形成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10],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并强调指出:“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考虑大学师资队伍的素质要求、人员构成、培训体系等”[11]。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论述,从认识论的角度为教师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广大教师的慰问信中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2014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慰问师生时,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大家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相统一”,即“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要求教师应当在教书与育人中浇筑理想信念,在言传与身教中践行道德情操,在学术自由与规范中增进学识,在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中播撒仁爱,坚持“四个相统一”,成为“四有好教师”。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教师思想政治状况具有很强的示范性,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师更好地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11]现代教师教育体系是教师教育院校、中小学(幼儿园)、各级政府等多元主体围绕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这个共同目标,深度整合构建而成的教育共同体。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人民教师无比光荣,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7]教师队伍建设是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一环,广大教师应该积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相统一、四有好教师”的讲话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促进教师教育体系的完善。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一是加强党的领导。要求各级党委加强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二是明确工作目标。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全面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事业成就感、社会荣誉感。要努力培养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三是解决突出问题。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想方设法“建好建强乡村教师队伍”。四是坚持分类施策。要分析各级各类教师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实际,综合考虑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现实差异,有针对性地实施相关政策措施,做到精准发力、定向调控;要重视教师专业发展,着力培养一大批新时代的高素质教师;要加大资源供给,对师资薄弱的地区和学校做好师资力量的补充工作;要创新体制机制,激活教师的积极性;要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做好调配工作,建设流动机制。五是形成系统合力。办好教育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密切合作。政府机关和相关单位,特别是宣传、文化、科技、体育机构要积极支持教育工作,为学校和学生的发展提供保障。家长要尊重学校的教学计划,尊重老师的个性与创新,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六是做好宣传引导。要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重要性、特殊性,采取一切有效的措施,提高广大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荣誉感、使命感、获得感与幸福感。

  • 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为开创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黄金时代指明了方向。新时代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应当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根本,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抓手,以加强培训体系建设为保障,推动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发展,以期实现教师队伍素质的全面提升。

  • 教育的本质就是用一颗心去唤醒另一颗心,用教师的理想去点燃学生的理想,用教师的信仰去引导学生[12]。教师只有在言论、行为、生活作风、思想意识等各个方面都起到表率和榜样作用,才能真正发挥“四个引路人”的作用。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将师德建设放在了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加强师德建设,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督办指导和直接查办力度。其一,配合纪检监察组对师德师风问题较多、师德失范行为查处偏松偏软和“零报告”的高校开展调研;其二,结合教育综合督导,对地方落实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情况进行督促检查,从实处抓起;其三,密切关注舆情动态,及时指导和督促各级各类学校严肃查处师德违规问题;其四,对于在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中失职失责、态度敷衍者,严肃追责。另一方面,既要加强正面宣传又要将反面案例曝光。既要从正面宣传师德师风先进案例,以榜样的力量感染更多教师群体,又要通过反面典型案例曝光与警示,让更多教师从师德失范案例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避免有损师德的错误行为发生。

  • 据统计,目前全国有师范生培养高校589所,全国在校师范生225.9万人,每年师范类本科专业招收42.66万人,师范类专科专业招收29.35万人,教育硕士招收3.4万人,基本上形成了师范院校与非师范院校共同举办师范教育的格局和多元化的办学体制。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深化教师培养制度和培养方式变革,激发师范教育办学活力,提升师范教育办学水平,从源头保证教师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 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重要基地,因此应大力支持师范院校的发展。一方面需要从师范院校的数量上保证师范教育的正常运行,禁止师范院校随意更名、改变师范教育办学方向等行为,鼓励各类师范院校要突出和体现师范教育特色,确保师范院校正确的办学方向,坚持以师范教育为主业;另一方面,要继续坚持和推广公费师范生教育,通过实施相应的措施,鼓励更多的学生群体加入公费师范生队伍,激励他们扮演好教师后备主力军的角色。

  • 一流的教师源自一流的学生,因此教师教育要“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鼓励推动一批高水平综合大学成立教师教育学院,通过组建团队,开设教师教育课程,培养更多优秀的教师教育人才。同时,通过提升办学层次,重点培养教育硕士,适度培养教育博士,提升教师队伍的学历水平。

  • 一是扩大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实施范围,推动开展“4+2”卓越中学教师培养;二是推进“教师教育师资队伍优化行动”,由国家留学基金全额资助,选派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等相关专业的专任教师赴国外进行专业研修,拓宽教师的国际视野;三是启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确定62所高校承担80个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四是加大对教师队伍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由教育部印发《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将该计划纳入中央高校预算拨款、中央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和地方财政高等教育资金资助范畴。通过实施师范专业认证制度,构建国家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有力助推地方振兴教师教育,切实促进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从而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梦想、回归初心。

  • 截止到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共有专任教师133.2万人,“双师型”教师总量为45.56万人。“双师型”教师在中职教师队伍中占比为31.48%,在高职教师队伍中占比为39.70%。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围绕两点开展。一是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提升“双师型”教师素质与能力,主要从两方面进行打造:遴选建设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22个,实施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改;实施“国家‘工匠之师’创新团队境外培训计划”,学习借鉴德国“双元制”等国际先进经验。二是聚焦关键问题,完善相关政策制度。2019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从教师培养补充、资格准入、培训发展、考核评价、待遇保障等方面提出12条改革方案。首批102家企业成为全国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承担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国家级培训任务,接纳教师进行工程技术实践、专业技能实训,开展产教研发合作。2019年10月,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发布《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以指导普通高校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师资。

  • 首先,启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行动,其中要注重四个方面:一是要助推教师教育改革,提升教师培养质量;二是要助推教育教学创新,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三是要助推教师管理优化,提升教师队伍治理水平;四是要助推教育精准扶贫,提升教育扶贫实效。其次,启动互联网+教师教育创新行动,其中应注重四个方面:一是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二是遴选认定200门教师教育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三是研制出台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四要提高师范生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

  • 职后培训是教师专业成长必由路径和根本保障。与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和更高要求相对照,教师职后培训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高质量的教师培训机会缺乏、教师学习内容针对性不强、教师学习方法手段比较单一、高水平的教师培训队伍不足等问题。随着教师进修院校的功能开始转向非学历教育培训,省、市、县三级教师进修体系受到了较大冲击。究其原因,县级培训机构主要有三大发展难题:一是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直接影响了培训机构的发展;二是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三是办学条件落后,培训教室、信息化设备、图书资料等稀缺。为此,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一是推进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改革。通过实施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改革,推动师范院校承担起促进教师职后发展的重担;通过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将师范院校建成省级重点基地;通过教师培训强化高校教师对基础教育的认知,反哺对师范生的培养。二是加快推进市县教师发展机构建设。加快推进市、县教师发展机构建设是教师全员培训的基础所在,因此需要启动市、县教师发展机构建设标准研制,明确功能定位,夯实教师支持服务体系。三是加强教师培训者队伍建设。其中应注重四个方面:强化专职培训者队伍;推动各地统筹建设培训专家库;注重遴选一线优秀教师作为兼职培训者;发挥好高校教师教育者的作用。四是加强教师培训经费保障。各级政府要按标准安排教师培训经费,要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投入的重点,优先予以保障;学校要按标准列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新时代教师教育体系建设,要着力抓住师风师德建设这一关键问题,深化教师培养模式改革,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要的基础工作,积极践行“新师说”,奋力开创教师教育体系建设黄金时代,努力实现向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全面转型,让高素质教师队伍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力量。

参考文献 (12)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