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新时代学校美育的特色课程设计与教学模式创新——基于重庆市渝中区“都市文化艺术课程”教学探索

上一篇

下一篇

颜婷婷, 毕小君. 新时代学校美育的特色课程设计与教学模式创新——基于重庆市渝中区“都市文化艺术课程”教学探索[J]. 教师教育学报, 2021, 8(3): 81-89. doi: 10.13718/j.cnki.jsjy.2021.03.010
引用本文: 颜婷婷, 毕小君. 新时代学校美育的特色课程设计与教学模式创新——基于重庆市渝中区“都市文化艺术课程”教学探索[J]. 教师教育学报, 2021, 8(3): 81-89. doi: 10.13718/j.cnki.jsjy.2021.03.010
YAN Tingting, BI Xiaojun. The Design of the Special Curriculum and the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ode of the School Aesthetic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A Case Study of 'Urban Culture and Art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in Yuzhong District of Chongqing[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21, 8(3): 81-89. doi: 10.13718/j.cnki.jsjy.2021.03.010
Citation: YAN Tingting, BI Xiaojun. The Design of the Special Curriculum and the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ode of the School Aesthetic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A Case Study of "Urban Culture and Art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in Yuzhong District of Chongqing[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21, 8(3): 81-89. doi: 10.13718/j.cnki.jsjy.2021.03.010

新时代学校美育的特色课程设计与教学模式创新——基于重庆市渝中区“都市文化艺术课程”教学探索

  • 基金项目: 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程思政专项“以艺养心以德化人—融合课程思政的*全人'艺术教育培养体系建构研究”(202006S), 项目负责人: 颜婷婷;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博士启动项目“全人教育视域下我国职前教师传统音乐素养教育研究”(SWU1809671), 项目负责人: 颜婷婷; 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师范生审美化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183170), 项目负责人: 毕小君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颜婷婷, 教育学博士, 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讲师;

    毕小君, 教育学博士, 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 .

  • 中图分类号: G623.7

The Design of the Special Curriculum and the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ode of the School Aesthetic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A Case Study of "Urban Culture and Art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in Yuzhong District of Chongqing

  • 摘要: 学校美育是提高审美、化育心灵的主要途径。2018年9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 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同时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当前学校美育仍然面临重智育轻美育、师资力量薄弱、美育形式单调等问题。重庆市渝中区作为学校美育实验区, 对美育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探索了一条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地域文化特色和实践推广价值的美育途径, 即: 坚持时代文化和地方文化相融合的校本美育课程理念, 打造综合美育课程特色——将课程与活动及传统文化相结合; 积极开展“学校型”大型艺术活动, 突出综合性; 注重组织“社会型”大型艺术活动, 形成国内外审美互动、艺术家传帮带、生活体验与艺术审美相结合、家校融合、民族文化得以传承的良好局面; 搭建跨界艺术活动平台, 在实践劳作、艺术鉴赏、文艺展演中探寻“美”的创新教学模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各地中小学校要根据新时代对美育的要求和自身所在的地域环境来开设丰富多样的艺术课程, 以“大美育、大课堂、大教学”理念探索创新多样化的美育教学模式, 不断提高学生审美素养。
  • 加载中
  •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 (2015-09-28)[2020-12-18].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9/28/content_10196.htm.
    [2] 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 (2018-09-10)[2020-12-18]. 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
    [3] 陈宝生. 落实落实再落实——在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 (2019-01-30)[2020-12-18]. http://www.moe.gov.cn/jyb%5Fxwfb/moe%5F176/201901/t20190129%5F368518.html.
    [4]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20-10-15)[2020-12-18]. 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5/content_5551609.htm.
    [5] 王登峰. 为未来播下美的种子[EB/OL]. (2018-10-13)[2020-12-18]. 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18-10/13/nw.D110000gmrb_20181013_1-07.htm.
    [6] 王登峰. 美育是什么[N]. 中国青年报, 2018-05-08(4).
    [7] 姜泓冰. 中小学美育师资缺口较大[N]. 人民日报, 2018-04-26(12).
    [8] 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 必须深刻认识学校美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EB/OL]. (2018-10-17)[2020-12-18]. http://www.zgxymyw.cn/html/meiyuxinwen/201810/17%2D3060.html.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EB/OL]. (2018-03-22)[2020-12-01]. http://cpc.people.com.cn/n1/2018/0322/c64387-29881666.html.
    [1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4: 70.
    [11] 赵伶俐. 21世纪初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综合美育发展的新形态[J]. 美育学刊, 2011(2): 1-5.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MYXK201102001.htm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077
  • HTML全文浏览数:  1077
  • PDF下载数:  54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0-03-17
  • 刊出日期:  2021-05-15

新时代学校美育的特色课程设计与教学模式创新——基于重庆市渝中区“都市文化艺术课程”教学探索

    作者简介: 颜婷婷, 教育学博士, 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讲师 ; 毕小君, 教育学博士, 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
  • 西南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重庆, 400715
基金项目:  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程思政专项“以艺养心以德化人—融合课程思政的*全人'艺术教育培养体系建构研究”(202006S), 项目负责人: 颜婷婷;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博士启动项目“全人教育视域下我国职前教师传统音乐素养教育研究”(SWU1809671), 项目负责人: 颜婷婷; 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师范生审美化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183170), 项目负责人: 毕小君

摘要: 学校美育是提高审美、化育心灵的主要途径。2018年9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 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同时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当前学校美育仍然面临重智育轻美育、师资力量薄弱、美育形式单调等问题。重庆市渝中区作为学校美育实验区, 对美育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探索了一条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地域文化特色和实践推广价值的美育途径, 即: 坚持时代文化和地方文化相融合的校本美育课程理念, 打造综合美育课程特色——将课程与活动及传统文化相结合; 积极开展“学校型”大型艺术活动, 突出综合性; 注重组织“社会型”大型艺术活动, 形成国内外审美互动、艺术家传帮带、生活体验与艺术审美相结合、家校融合、民族文化得以传承的良好局面; 搭建跨界艺术活动平台, 在实践劳作、艺术鉴赏、文艺展演中探寻“美”的创新教学模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各地中小学校要根据新时代对美育的要求和自身所在的地域环境来开设丰富多样的艺术课程, 以“大美育、大课堂、大教学”理念探索创新多样化的美育教学模式, 不断提高学生审美素养。

English Abstract

  • 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党的教育方针明确规定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美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要培养学生的审美与人文素养,又要以美的事物所独具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感染力和魅力来促进学生积极价值观的形成,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索真知的欲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同时还被赋予了新内涵和新使命。

    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发布,强调“立德树人,以美育人”,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拥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1]。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2]。2019年1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从薄弱处着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美育要有刚性要求”[3]。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强调“要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到2022年,学校美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美育课程全面开齐开足,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资源配置不断优化,评价体系逐步健全,管理机制更加完善,育人成效显著增强,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明显提升。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4]。学校美育在新时代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增加新内容,创造新模式。

  •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解决这个矛盾,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新时代的主要任务为学校美育的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首先,在新时代背景下,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已经得到较大的满足,获得感和幸福感等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变得越来越高。学校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的主要阵地,也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有责任也有能力为未来的全体公民提供丰富多彩的美育服务。其次,学校美育有利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对于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创意创新大国,对于推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5]。最后,学校美育更是培养文化自信、促进文化繁荣和建设文化强国的主要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建设文化强国、坚定文化自信,教育是重要阵地,学校美育是重要渠道。”[6]

  • 新时代学校美育的使命越来越重大,社会对学校美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校美育课程涵盖的内容日趋丰富。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还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和使命。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下,越来越多的学校投入到美育改革与实践中,但却一直存在一些难以跨越的障碍,陷入“想改而不得其法”的困境当中。这既与社会文化环境有关,又与教育体制、教育观念分不开,其关键问题在于对美育的认识比较模糊。新时代学校美育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学校美育受到当代社会文化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干扰,其内容和形式相对落后,其作用和效果相对有限。首先,对艺术知识技能的学习机械化。单纯关注知识技能的内在结构和内容,致使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过程枯燥,失去审美功能。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只进行单一知识技能的认知,无法得到美的感知、体验,从而失去学习的乐趣。其次,对艺术作品的解读不够深刻。学习的过程常常伴随着对作品的分析、理解,而对作品内涵、相关文化的多重分析解读才是实现艺术教学美育功能的有效途径。由于教师在解读作品时过分关注其专业要素,忽略了作品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忽略了基于作品的审美感知过程,造成了教学内容单一化。

    其二,学校美育长期受到智育的排挤。长期以来,“重智育轻美育”的局面没有得到扭转。虽然我国提倡素质教育多年,但“智育第一”的观念仍然影响学校美育的发展。升学率成了支配学校教育的指挥棒,因而相形之下,美育受重视程度不足,变得可有可无,甚至在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上都得不到保证。

    其三,美育师资力量明显薄弱。蔡元培先生在担任北大校长之时非常重视艺术教育过程中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建设,并亲自一一聘请徐悲鸿、刘天华、萧友梅、沈尹默、朱光潜、汤定之、宗白华等一大批中国著名艺术家到北大授课,对北大学子文艺活动进行指导。正是有了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才使北大艺术教育得到了全面发展,为北大在我国美育研究和实践中奠定了领军地位,对之后北大独特文化氛围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当今“中小学美育师资仍然存在较大缺口。即使是按国家规定的占总课时9%的美育课程最低标准课时开课,全国尚缺2.8万名美育教师,其中乡村学校缺额更为集中,有6个省乡村小学美育教师缺额超过50%”[7]。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指出:“当前学校美育发展最大的制约在教师,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多措并举,有计划、分步骤配齐专职美育教师,因地制宜抓好美育兼职教师的选聘和管理,要把更多教育投入用到加强乡村美育师资队伍建设上。”[8]因此,如何配齐配好美育教师以及如何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是大力发展美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其四,目前学校美育的目的不明确,定位不准确,落实学校美育的做法还不够扎实、有效。美育的形式比较陈旧、落后和单调,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不够,严重影响到美育教学的水平和效果。

    其五,如何推动学校美育课程设置由“美育渗透”向“美育整合”的局面发展,促进自然、艺术、生活乃至各专业不同领域形成跨界的审美课程整合,成为学校美育面临的难题。

    其六,当前学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是如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人的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的问题显得十分突出,人的文化品格的重建尤显急迫。但是,目前学校美育并未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方面存在不足。

    一言以蔽之,时代的发展对学校美育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模式提出了更多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现有的课程与教学必须从理念到手段进行全方位的深入改革。一方面,各地各阶段学校美育的改革都必须遵循国家相关政策和规定;另一方面,学校美育也必须充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创新,注重特色发展。

  • 新时代的美育课程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沉浸式体验,应当充分发掘更具时代性、文化性、融合性和体验性的课程内容,并将其按照循序渐进、注重生成的逻辑构建课程体系。重庆是西部大开发重要的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要联结点以及内陆开放高地,山清水秀、文化丰富。渝中区作为重庆市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商贸流通中心,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传统巴渝文化、抗战红色文化和现代都市文化,为学校美育提供了丰富的课程素材。该区不断发掘新内容、探索新方法,逐渐形成了一套既体现时代精神又凸显地方特色的美育课程体系。

  • 根据新时代的“大美育”思想,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因素都可转化为审美对象。后现代课程观进一步提出,好的课程设计应当遵循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四大原则。以上两种思想构成了重庆渝中区学校美育特色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重庆渝中区学校美育抓住关键问题,在开设丰富的艺术课程的过程中整合美育资源,把美育渗透到学校办学的方方面面,力图实现教学内在逻辑美与外在形式美的和谐统一。具体而言,重庆渝中区学校美育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以促进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为导向,将时代文化和地方文化有机融入美育课程。作为直辖市的重庆不仅物质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而且在精神文明方面紧跟时代步伐,将“新时代都市美育”提到更为重要的地位。在“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9]的宏伟目标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0]的指引下,“新时代都市美育”以重庆都市文化和国际文化为主要审美内容,以国家规定的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和活动课程为载体,以创建形象、生动、新颖、自由、经典与时尚的丰富多彩的大课堂、大教学、大课间、大平台为教学活动途径,旨在提高学生审美素质,培养其优雅言行、高尚情操和文明气质,帮助他们掌握1~2项审美与艺术表现技能,引导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且个性鲜明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庆市渝中区作为重庆市美育实验区,坚持“解放思想、先行先试”,紧扣学校美育改革发展主题,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结合渝中区的资源特点和独特优势,以“艺术课程与审美化教学研究”构建“新时代都市美育”体系。

    其次,加强艺术课程地方文化资源开发,深度挖掘地域文化特色,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形成独特的校本美育课程。渝中区位于长江上游地区,属于重庆大都市区,历来是重庆现代化发展的一张名片,有着丰富的城市艺术积淀。基于自身的独特资源,渝中区各美育实验学校皆建立了以自身学校特点为依托的艺术课程体系。巴蜀小学根据重庆独特的传统建筑,设计美术课程“发现吊脚楼”。为增加学生对重庆吊脚楼的认识和对家乡的热爱,都市美育对美术课程进行了审美化教学设计,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艺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民路小学将具有传统巴渝文化特色的“川江号子”大型艺术活动引入学校,将“川江号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曹光裕先生聘请到学校与学生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的口传心授“活态”传承,使“川江号子”重新焕发光彩和生机。这是将学校艺术课程、审美化教学模式、生活中艺术化形式与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行无缝结合,真正体现了新时代都市美育课程核心理念。

  • 重庆是一座历史悠久的老城,其都市风貌特征为艺术课程内容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此同时也为课程体系的建构提供了思路。

  • 首先,在地质风貌方面,重庆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城市规划因地制宜,依山而建,傍水而居。受到地形的影响,重庆的气候也有着极大的特色:冬暖春早,夏热秋凉,四季分明,降雨期长。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都市美育课程选取“雾都重庆”“山城的脊梁”“巴山夜雨”等内容,凸显重庆山城特色。其次,在历史文化传统方面,“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受到地形影响,重庆人开山修道、遇水架桥,克服了“蜀道难于上青天”的地理劣势,形成了吃苦耐劳、阳刚坚忍的个性,如闻名遐迩的“棒棒文化”“纤夫文化”体现了重庆特有的人文精神。正是由于注重都市文化特色,都市美育课程设置了“壮丽三峡”“三峡纤夫”等特色内容。最后,在民居环境方面,重庆形成了辨识度极高的建筑文化。重庆吊脚楼自古有之。因城市内山地起伏,需要依山势建造房子并解决山地防潮问题,勤劳的古代重庆人完全依山就势,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利用他们的智慧和生活经验,在保持原生态的地貌和植被的同时,创造了这种独特的山地建筑。因此,为了弘扬传统文化,都市美育课程便呈现出相关的内容,如“家乡的戏楼”“巴渝剪影”“家乡的艺术——巴渝蜀绣”“发现吊脚楼”等。

  • 渝中区各美育实验学校在理论、实践上都有所突破,建立了以学校特点为依托、着力打造美育文化特色、五育并举的立体美育课程体系。首先,打造跨学科融合的综合美育课程。以美育为构筑学校文化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将美育与办学特色有机融合,将美育与德育、智育相结合,充分挖掘环境、课程、活动中的美育因素,立足艺术课程开发,形成了音乐、舞蹈、书法、戏剧等艺术门类齐头并进的美育综合课程体系。其次,不断挖掘学科资源,将美术、音乐课程综合化。例如巴蜀小学从艺术家江碧波的三峡纤夫大型群雕《壮丽三峡》中受到启发,把“纤夫文化”搬进课堂,同堂跨学科展示教学,使纤夫生活显示出的音乐美、节奏美、力量美和动态美和谐统一,达到“高度一致、整齐划一”。这种“整一”的美,正是通过音乐与美术相结合的教学而得到体现的。最后,将课程与活动及传统文化相结合,体现跨学科的知识带来的美感。

  • 学校美育既要注重感性体验的生动丰富,又要强调理性知识的内在逻辑。在开展新时代特色美育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认识到,从掌握基础的知识技能到体会作品的蕴含情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注重结合实际学情,使得教学内容层层递进、不断深入,力求每节课都让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艺术课程体验,并将所获得的感受逐渐深化,最终内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以上述原则为指导,重庆市渝中区积极推进大型艺术美育实践活动,并形成了有益的教学创新经验。大型艺术活动分为“学校型”和“社会型”两种类型,由艺术节活动、节日活动、艺术展演和美育研学旅行4种活动形式组成,将艺术融入学科教育,形成课程与实践相结合、展演与研学相协调、学校美育与社会美育相互补充的总体特征,拓展了美育教学实践活动场域,形成了“新时代都市美育大课堂、大教学、大课间、大平台”。

  • 第一,重点突出综合性。学校在解构与重组、课程综合化的基础上立足于美育探索课堂教学,使得课堂教学更加形象、生动、新颖、自主、愉悦。充分挖掘和开发审美内容,系统开发与“都市美育”相关的课程教学体系。将“都市美育”的内容融入现有的课堂内容之中,创建综合美育地方课程,开设项目式美育课堂,强化整体的育人功能。

    第二,努力促成融合性。各级学校有效地利用本土区域积淀的各类都市文化,同时结合学校“综合改革”全面推动学校美育工作,探索、编写美育课堂教学课例、校本教材。让美育融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联动的协同育人新格局,凸显艺术融入学科教育,形成审美化“全学科育人”的课程文化及美育发展态势。

    第三,扎实推进“五育”并举。学校将美育与艺术教育、德育工作有机整合,形成了独特的整体风貌和显著的育人效果。在开发独特的校本课程、编写美育教材的基础上,学校还积极组织师生参与各级艺术比赛和演出,开展各种志愿者服务活动及公益活动等。各级各类学校通过每年举办一次大型艺术活动,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以一切有利资源为依托,充分挖掘学校的美育因素,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学校的美育文化熏陶着孩子们,让他们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向往美、鉴别美、创造美”,培养高雅的情操、审美的情趣、创造的能力。

  • 第一,形成国内外审美互动模式。各类学校通过多样化的美育研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如开发“寻美渝中,记忆母城”研学活动,用徒步探究的方式感受城市肌理,对家乡有更深入而全面的了解。精一民族小学打造了“寻根母城记忆·探索江城文化”研学活动,形成“学识启研、学研并举、重研促学”的研学模式,将理想信念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贯穿于社会实践活动全过程。人民小学开展了“匠心所至·美学生活”研学旅行活动,走进四川美术学院,通过一系列的参观、项目式学习与动手制作环节,用艺术氛围感染学生,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人和街小学合唱团在苹果教育公司的组织带领下,走进了英国伦敦,感受了浓浓的英伦气息,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感受、去体会异国的艺术文化和教育氛围,从而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培养独立生活能力、交际能力,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第二,形成艺术家传帮带模式。如巴蜀小学邀请一些老艺术家积极参与学校元旦节日活动,发展学生的潜能。此次活动总共分为四个篇章:话年、赏年、写年、品年,内容包括新年致辞、艺术馆新年画展、跨代美育成果展示、春联书写等。精一民族小学组织学生观看由重庆市京剧团的艺术家们带来的精湛国粹艺术表演。《三岔口》《锁麟囊》等传统剧目,让学生们了解了“生、旦、净、丑”行当特点以及“唱、跳、做、打”等表演形式,还感受到剧目中所传递的重诺守信的品质。将艺术欣赏课从剧院搬进学校,活跃了审美大课堂,丰富了校园文化活动,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达成了以美育人的教育目标。艺术家们还为孩子们带来了精彩的川剧表演特技之一“变脸”和弹戏《柜中缘》。艺术家给学生讲述川剧的历史文化,现场教孩子们认识和绘制川剧脸谱,寓教于乐,润物无声,把戏曲文化种子撒播在孩子们心里。在新时代,精一民族小学将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弘扬传统艺术,将中华戏曲文化传播并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第三,形成生活体验模式。如精一民族小学举办了元旦迎新年的活动“乐淘跳蚤市场”。通过二手东西的买卖,培养了学生正确的理财观、价值观,自觉养成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同学们还自愿将活动现场所得的一部分收入作为爱心捐赠,充分体现了同学们的善良和纯真。

    第四,形成家校融合模式。解放小学2019年开展“三八妇女节”表彰暨“向美而行,走进春天”主题庆祝活动,表彰“三八红旗手”“学习型教师”以及“五好文明家庭”。以“向美而行,走进春天”为主题的师德情景剧展演以及《老师,您好!》《大地的耳朵》《一如既往》《温暖如家》《星光——爱的诗篇》等一个又一个温暖的剧目在舞台上轮番上演,带领现场的观众们用心体验师德大美。

    第五,形成民族文化传承模式。如人和街小学以“民族大团结,和美伴成长”为主题,引导学生学习了汉族、彝族、侗族、维吾尔族、蒙古族、藏族的歌舞,了解各民族服饰文化,并制作了精美的饰品。通过艺术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知晓民族文化,感受民族生活,体验民族活动,提升了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在活动中使学生的艺术综合实践能力得以发展。精一民族小学和渝中区青少年宫组织学生开展了以“牢记使命、追逐梦想”为主题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让孩子们学习了清明节的来历以及习俗,观看了相关视频,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了红色纽扣画,表达对先烈的敬仰之情。这一活动通过整合民族学校节日课程和都市美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开展大型艺术活动展演可以提升学生的价值观、审美和人文素养,对学生全面发展起到综合促进作用。学生参与大型艺术活动的过程是一种体验美、认知美、创造美的过程,通过各类特色艺术活动促进审美情趣的培养以及对社会、人生的体验,得到真善美的生活启示和人生真谛。艺术活动以不同形态呈现美、表达美,直指人的灵魂。让学生在各类大型艺术活动中感悟现实生活,从而获得心灵上的滋养,这就是艺术课程审美化的本质体现。

    第一,在实践劳作中呈现“美”。学生通过系列动手、实操活动创造性地体验“美”。学生们亲自动手制作服装和道具,穿着自己制作的服装,参加节目表演,并在表演中感受美、体验美、呈现美。这样的艺术活动让学生真正从中体验出“美”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在鉴赏辨识中发掘“美”。学生通过鉴赏经典作品、赏析经典剧目来辨识多国文化,继承优秀品质。学生通过老师们和艺术家们的引导,成为鉴赏者,以审美的眼光发掘美。因此,这样的艺术活动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在展演研学中探寻“美”。学生通过各类艺术展演、研学旅行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国外的优秀文化,在活动中去探寻美,从而打开心扉,提高认知,引发好奇心和探索欲。

  • 21世纪首年启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程改革”),为基础教育中审美教育新形态的形成及多样化发展、美育功能在学校教育中的充分发挥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同时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学校美育的社会性、系统性和理论性应当进一步得到强化[11]

  • 学校美育必须在具体的时代背景下明确其社会目的,才能充分发挥其独特的教育功能,体现“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礼记》)的教育理念。一方面,新时代的学校美育应关注学习者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对美好事物的愉悦体验,体现求知与求美的和谐统一,将艺术融入学科教育;另一方面,还要将学校艺术课程内容延伸到艺术实践活动中。艺术课程是用知识和价值观铺设的学生发展的跑道,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如何在这个跑道上奔走的过程。如何用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生活美、人格美、人生美等各方面的知识与方法,铺设一条促进学生多方面素养和谐发展的跑道,是美育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创新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 学校要加强艺术课程审美化教学实践,促进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更加清晰。学校要结合艺术课程审美化教学特点,有序开展一系列课外实践活动,如艺术节活动、节日活动、艺术展演和美育研学旅行,在学校型和社会型两种大型活动中进一步体现都市美育的特点,同时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办学特色,形成独特的校本美育课程。在艺术课程建设方面,要建立以自身学校特点为依托的艺术课程体系,深度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都市美育课程。

    在深度挖掘地域文化特色的过程中,师生要注重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如巴蜀小学吴倩老师根据重庆独特的传统建筑设计美术课程“发现吊脚楼”。为加深学生对重庆吊脚楼的认识,老师让学生搜集有关吊脚楼的材料,主动去认识吊脚楼,发现生活中的艺术,了解传统文化并逐渐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发现文化之美,引导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努力实现审美化教学的目标。

    学校结合自身特点、办学特色开展美育教学实践,形成独特的校本美育课程。渝中区各美育实验学校,建立了以学校特点为依托的艺术课程体系。如渝中区区级机关幼儿园以“情智润泽,欢笑通远”为办园理念,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采取丰富多样的情境教学策略,运用以情为先、情智互动的教育方法,以典型的主题系列活动为载体,以情育情、以情萌智、智中生情,促进孩子情智融合发展。结合“情智融合”园本课程理念,幼儿园创新开展了“小七星”社团活动,建立了创意美术社团、打击乐社团、合唱社团、武术社团、剪纸社团、泥塑社团、舞蹈社团、版画社团等各类艺术社团。“小七星”社团活动不仅为幼儿的审美创造提供了更多空间,也让美走进生活,成为孩子们喜爱的艺术课程。巴蜀小学通过开设“壮丽三峡”课程将“纤夫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和继承纤夫拼搏向上的精神。

  • 学校美育课程建设应充分结合地域文化及其对教育和人的影响,开展系统的研究和实验探索。从理论视阈来看,首先要拓展学校美育的研究边界,从人口、心理、地域等多个层面深入解读和传播都市文化艺术。其次要充分发掘“都市美育功能”,将新时代都市美育与艺术教育结合,真正体现都市对于人的审美观念、人格发展和人文素养产生的影响。拓展学校美育应注重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注重跨学科或多学科的融合。都市美育以艺术学、美育和审美心理学为理论指导,既要吸取艺术学、美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资源,同时又要充分借鉴文艺学、文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并在都市文化语境中探索诸多学科对话与交叉的可能。通过体系化、科学化的艺术课程设置,让学生在课程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展现出特有的审美能力。都市美育的主要理论任务是为新时代社会发展提供一种科学的方法、观念、理论解释框架,这也是都市美育应用价值的体现。

    第二,注重学校教育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的融合。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国家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原有的学校美育课程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因此,学校美育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认真贯彻《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精神,真正落实国家美育政策,体现国家政策导向,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功能,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4],应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因此,学校美育要紧紧抓住新时代美育发展的主要问题和发展机遇,并据此相应地调整研究方向,更新教学观念,为传统艺术教育的当代转型探索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