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论《新华日报》与新四军——以《新华日报》的相关报道为视角

上一篇

下一篇

常云平, 左婷. 论《新华日报》与新四军——以《新华日报》的相关报道为视角[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8(4): 233-241. doi: 10.13718/j.cnki.xdsk.2022.04.023
引用本文: 常云平, 左婷. 论《新华日报》与新四军——以《新华日报》的相关报道为视角[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8(4): 233-241. doi: 10.13718/j.cnki.xdsk.2022.04.023
CHANG Yunpin, ZUO Ting. Xinhua Daily and the New Fourth Arm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evant Reports in Xinhua Daily[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2, 48(4): 233-241. doi: 10.13718/j.cnki.xdsk.2022.04.023
Citation: CHANG Yunpin, ZUO Ting. Xinhua Daily and the New Fourth Arm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evant Reports in Xinhua Daily[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2, 48(4): 233-241. doi: 10.13718/j.cnki.xdsk.2022.04.023

论《新华日报》与新四军——以《新华日报》的相关报道为视角

  • 基金项目: 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新华日报》与‘新四军’史料整理与研究”(2018ZDKZ06),项目负责人:常云平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常云平,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 中图分类号: K25

Xinhua Daily and the New Fourth Arm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evant Reports in Xinhua Daily

  • 摘要: 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下的《新华日报》充分发挥了作为中共在抗战大后方“喉舌”的功能,及时将新四军作战信息传至社会各界,针对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的限制、打击新四军事件的行动进行了无情地揭露和批判。在新四军的艰苦奋战和《新华日报》大力宣传的共同作用下,中共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局得以维护,巩固了抗日根据地,也为抗日战争最终胜利做出了伟大的历史性贡献。
  • 加载中
  • 表 1  《新华日报》1938年1月-1945年12月对新四军的军事报道概况

    时间 1938年 1939年 1940年 1941年 1942年 1943年 1944年 1945年
    作战次数 253 235 112 63 31 23 29 24
    资料来源:新华日报索引编写组编:《新华日报索引》(1938-1945),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第70-75页(1938年),第56-60页(1939年),第81-83页(1940年),第55-56页(1941),第69页(1942年),第79页(1943年),第84-85页(1944年),第95-98页(1945年)
    下载: 导出CSV

    表 2  皖南事变前后《新华日报》“违检”被处罚情形统计表[25]

    时间 免登次数 删登次数 “违检”次数
    1940年12月 55 47 18
    1941年1月 70 50 46
    1941年2月 47 12 29
    1941年3月 25 18 23
    1941年4月 16 16 16
    1941年5月 51 13 22
    合计 264 156 154
    下载: 导出CSV

    表 3  1946年1月—12月《新华日报》对新四军在苏中、淮北等地区的军事报道[30]

    战役名称 时间 战绩状况
    李堡战斗 1946年8月10日 歼国民党军新7旅,第105旅及314团,俘105旅长,新7旅副旅长以下5 000余人,毙伤3 000余人
    宣泰战斗 1946年7月13日―7月15日 歼灭国民党军整编第83师第19旅第56团全部,第57团大部及山炮营全部,共歼敌3 000余人,缴获山炮10余门、轻重机枪200余挺
    如南战斗 1946年7月18日―7月20日 歼敌10 000余人(俘获敌人6 000余人)缴获各种口径火炮200门,轻重机枪约500挺,长短枪4 000余支
    海安战斗 1946年7月30日―8月3日 国民党军伤亡3 000余人
    朝阳集战斗 1946年7月27日―7月29日 歼灭国民党军第92旅全部,第60旅一部共5 000余人
    丁堰、林梓战斗 1946年8月21日―8月23日 全歼5个交通警察大队5 000余人
    如黄路战斗 1946年8月25日―8月27日 共歼国民党军两个半旅,约17 000余人(其中俘1.2万余人),华中野战军伤亡3 500人
    邵伯战斗 1946年8月23日―8月26日 毙伤国民党军2 000余人
    泗县战斗 1946年8月7日-8月9日 歼灭国民党桂系部队3 000余人,顿挫其气焰。山东野战军伤亡2 000余人
    淮阴保卫战 1946年9月10日―9月22日 歼敌近千人
    涟水保卫战 1946年10月19日―11月1日 歼国民党军2 000余人
    淮沭路反击战 1946年11月17日―11月24日 歼敌4 000余人
    盐城保卫战 1946年11月27日-12月16日 全歼敌57团,俘团长以下2 000余人,毙伤敌65师、83师4 000余人,缴获山炮5门,曲射炮1门,火箭炮1门,轻重机枪88挺,步枪500余支
    胶济线阻击战 1946年6月22日―10月10日 歼敌12 000人,迟滞国民党军半个月打通胶济线的计划
    东台防御战 1946年10月13日―10月26日 毙伤国民党军2 000人,华野第7纵队伤亡300人
    资料来源:该表依据1946年1月至12月《新华日报》所发表的有关新四军军事报道内容整理并经考证而得,军事科学院历史研究部编:《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解放战争史:第2卷(1946年7月-1947年6月)》,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6年10月,第58-67页,第72-77页
    下载: 导出CSV
  • [1] 韩辛茹. 《新华日报》"方面军"——在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中的作用[J]. 新闻研究资料, 1983(5): 52-62.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ANJ198305007.htm
    [2] 郑新如. 关于《新四军皖南部队惨被围歼真像》一文写作情况[J]. 近代史研究, 1983(3): 237-239.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DSY198303012.htm
    [3] 熊复. 《新华日报》的历史地位及其特点[J]. 新闻研究资料, 1981(4): 1-13.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ANJ198104000.htm
    [4] 秦文志. 《新华日报》的历史功绩[J].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3(4): 21-23.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CQGB200304005.htm
    [5] 奚冬梅. 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反法西斯宣传研究[D]. 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7.
    [6] 姜宁. 《新华日报》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 长春: 吉林大学, 2005.
    [7] 肖达夫. 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宣传策略研究[D].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2010.
    [8] 霍海波. 中共中央南方局与新四军关系研究[D]. 重庆: 重庆师范大学, 2016.
    [9] 唐筱童. "皖南事变"后重庆《新华日报》的舆论反击战[J]. 新闻研究导刊, 2018(9): 78-89.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WDK201820046.htm
    [10] 韩辛茹. 新华日报史[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1990: 2.
    [11]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新四军综述大事记表册[M].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1993.
    [12]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 中共中央南方局与新华日报[M]. 北京: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7: 3.
    [13] 郑洪全, 王明湘. 中共中央南方局与新四军[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05: 7-8.
    [14] 皖南事变编簒委员会. 皖南事变[M]. 北京: 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0: 111.
    [15] 苏皖军民合作打击敌寇新X军杀敌捷报[N]. 新华日报, 1939-10-18(2).
    [16] 新X军苏皖一带反扫荡告捷[N]. 新华日报, 1939-11-22(2).
    [17] 具叶. 新X军通讯: 皖南空前胜利——繁昌战役[N]. 新华日报, 1940-01-02(2).
    [18] 邸华. 新四军在江南如何作战[N]. 新华日报, 1940-07-10(2).
    [19] 张鼎丞. 新X军献给抗战二周年[N]. 新华日报, 1939-09-23(4).
    [20] 任重. 叶挺将军谈: 新X军如何战胜敌人[N]. 新华日报, 1939-10-07(4).
    [21] 任重. 皖北敌后访彭雪枫[N]. 新华日报, 1940-08-11(2).
    [22] 新四军华中野战军司令粟裕将军畅谈华中战局[N]. 新华日报, 1946-09-27(2).
    [23] 石西民. 一年来的新四军[N]. 新华日报, 1939-02-26(4).
    [24] 新四军建军八周年发表八年光辉战绩[N]. 新华日报, 1945-11-20(3).
    [25]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第2编·文化[G]. 南京: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1: 534.
    [26] 周恩来. 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N]. 新华日报, 1941-01-18(2).
    [27] 周恩来. 千古奇冤, 江南一叶, 同室操戈, 相煎何急!?[N]. 新华日报, 1941-01-18(3).
    [28] 安徽省档案馆、安徽省博物馆、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 抗日战争史料选. 新四军在皖南(1938-1941)[G]. 信阳: 河南省固始县印刷厂, 1985: 353.
    [29] 新华日报索引编辑组. 新华日报索引(1946-1947)[M]. 上海: 上海书店, 1987.
    [30] 军事科学院历史研究部. 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解放战争史: 第2卷(1946.7-1947.6)[M]. 北京: 军事科学出版社, 1996: 57-68.
    [31]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新四军参考资料(1)[M].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1992: 242.
    [3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朱德军事文选[M].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1997: 500.
    [33] 陈毅. 陈毅军事文选[M].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1996: 119.
    [34] 《新四军战史》编委会. 新四军战史[M].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2000: 654-657.
  • 加载中
表( 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279
  • HTML全文浏览数:  1279
  • PDF下载数:  401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2022-07-01

论《新华日报》与新四军——以《新华日报》的相关报道为视角

    作者简介: 常云平,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重庆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重庆 401331
基金项目:  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新华日报》与‘新四军’史料整理与研究”(2018ZDKZ06),项目负责人:常云平

摘要: 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下的《新华日报》充分发挥了作为中共在抗战大后方“喉舌”的功能,及时将新四军作战信息传至社会各界,针对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的限制、打击新四军事件的行动进行了无情地揭露和批判。在新四军的艰苦奋战和《新华日报》大力宣传的共同作用下,中共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局得以维护,巩固了抗日根据地,也为抗日战争最终胜利做出了伟大的历史性贡献。

English Abstract

  • 《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活跃于抗战大后方的舆论先锋。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领导下,《新华日报》与新四军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了民族大义,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抗争,以牺牲小我实现了全民族团结抗日的伟大目标,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学界对《新华日报》与新四军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历史地位及抗战期间的历史贡献,在这些已有的研究成果中零星地反映出《新华日报》对新四军在作战过程中的抗战宣传、抵抗国民党新闻舆论封锁等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1-9],但是对于《新华日报》与新四军关系的研究尚不够细致充分,尤其缺乏通过从《新华日报》的相关报道入手去揭示二者之间的联系。故本文以《新华日报》对新四军的相关报道来揭示二者之间所存在的紧密联系,以及在这种联系中二者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 1937年7月7日抗战全面爆发,抗日与救国成为全民族面临的重大任务。8月,国共两党达成协议,将在南方八省坚持游击战的中国工农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国共两党军事上的合作进一步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正式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1938年1月11日,中共中央长江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在汉口正式创刊,直至1947年2月28日被国民党查封,其间共经历九年一个月零十八天,共出版报纸3 231期[10]2。正因为诞生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新华日报》一开始便肩负了宣传中共抗战政策,扩大中共在大后方的政治影响,对中共所领导的抗日部队的作战情况与英勇事迹进行及时报道,动员各界人士积极参加抗战以及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重任,展现了《新华日报》作为中共在大后方引领舆论导向的先锋功能。

    作为中共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新四军自1937年12月成立以来直至1947年1月新四军番号被正式撤销,共历9年,在整个抗战过程中新四军所取得的辉煌战绩令人十分注目。据相关资料统计,最多的时候,新四军迫使16万日军和23万伪军困守华中占领区而不得脱身; 在武器装备严重落后的状况下,展开对日伪军作战达2.46万,毙伤日伪军29.37万余人,俘日伪军12.42万余人,经过教育投诚于中共的日伪军总计5.4万余名[11]151。对日作战中,新四军也不断壮大,从最初建立的10 329人发展至1945年7月的仅主力部队已达215 325人[11]477,建立起地跨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北等多省的华中抗日根据地,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整个抗战时期,由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的《新华日报》和新四军,分别充当了中共在大后方和抗日战场中的“文”“武”大将,二者相互配合,成为共产党在大后方最具力量的“喉舌”[10]10和敌后战场最为有力的战斗力量。

  • 中共中央南方局是中国共产党1938年在重庆建立的秘密办事机构,负责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江苏、江西、福建及港澳地区党的工作,同时负责与国民党及其他抗日团体和各国驻华使团相互联系的有关工作,其中便包括直接领导新四军在敌后开展抗战和建立根据地的任务,以及负责《新华日报》的全部工作。

    南方局对《新华日报》的领导首先体现在对其政策和方向上的把握。《新华日报》一创立便以忠实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其首要的政治任务。南方局的主要领导人周恩来、叶剑英等定期召开报社会议,宣讲党的历史,传达党的指示,解释党的政策,分析国际时局。南方局领导人始终坚持亲自审稿,修改并撰写社论等重要文章。据统计,“从1938年10月至1946年6月,周恩来为《新华日报》撰写的署名文章多达37篇。在《新华日报》创刊、发行的九年里(包括长江局时期),周恩来所写的文章、题词、演讲稿、函电,答记者问、备忘录等共计108篇24万字”[12]3。同时,南方局对《新华日报》的领导还具体体现在组织方面。周恩来作为南方局书记同时兼任《新华日报》董事长一职,全面领导《新华日报》的各项事务,《新华日报》社论委员会的主要成员多为南方局的工作人员。南方局与《新华日报》二者在组织上人员的交叉更加有利于南方局对其领导管理。《新华日报》自成立以来便受到国民党顽固派的钳制和打压,南方局千方百计地打破这种新闻封锁,通过各方力量将中共领导的抗日军队英勇作战的胜利喜讯传至社会各界乃至海外。

    南方局自成立以来密切关注新四军的发展。有关新四军扩编、作战区域演化、弹药供给、军饷发放[13]7等问题均由南方局领导人周恩来、博古、叶剑英等与国民党方面进行交涉。1941年“皖南事变”[14]爆发后,国民党当局通过各种手段限制重庆各家报纸的真实报道。南方局得知此事后,周恩来等领导人通过各种途径对国民党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进行揭露和抨击。与此同时还指示红岩电台密切关注新四军部队在皖南的具体情况,及时将新四军在皖南的最新情况向外界输出。1941年1月19日在周恩来和南方局其他领导人的努力下,由南方局军事委员会成员所撰写的揭露皖南事变真相的《新四军皖南部队惨被围歼真相》一文在冲破国民党重重新闻封锁后得以报道出来,从而澄清了国民党顽固派扣在新四军头上的不实之词,也让社会各界了解到皖南事变的事实真相。此外,新四军初建之时,军长叶挺与副军长项英之间存在着矛盾,严重影响到新四军的发展,周恩来亲自出面协调二人关系,进一步促进了新四军组织建设的健康发展。针对新四军不同的作战阶段,南方局及时对其发展方向做出合理安排。1940年9月,南方局对新四军的作战方针提出了新的要求:“军事自卫,政治进攻,组织严密,工作分散。”[13]8由此看出南方局在新四军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领导作用。在南方局的带领下新四军被锻造成了一支“铁军”,《新华日报》被打造成了大后方政治水平高,思想觉悟好,业务能力强的中共机关报。二者共同成为中共抗击日寇的强大力量。

  • 作为大后方的一面旗帜,《新华日报》密切关注身处前线的新四军的一举一动,对其重大战役的作战情况及战绩状况及时跟进报道。据《新华日报》的报道内容统计,1938年至1945年期间,《新华日报》针对新四军在抗日战场上的作战情况进行了770次的报道。其具体的报道次数情况如下表:

    《新华日报》对新四军作战的一些重大战役也进行了详细的报道,以使社会各界更加深入地了解这样一支为民族解放而战斗的军队。1939年10月18日,《新华日报》以《苏皖:军民合作打击敌寇新X军杀敌捷报》为题实时报道了新四军作战过程中著名的“龙潭、仓头间战斗”[15]。据考证参与此次战役的应该是新四军第二支队第四团,因国民党对新闻报道方面的打压限制不准报道有关新四军的内容及社论,《新华日报》为能及时将新四军作战情况传送出来,便采取了此种“打哑谜”的方式来躲避国民党的相关检查。1939年11月22日《新X军苏皖一带反扫荡告捷》中报道了新四军作战中所取得的“九里镇大捷”,此次战役中共击毙敌人168人,俘敌3人,缴获机枪4挺,步枪28支[16]。1940年1月2日针对新四军在皖南地区取得的胜利,《新华日报》专门刊登题为《新X军通讯:皖南空前胜利——繁昌战役》[17],文中对于新四军在繁昌地区的战斗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新华日报》的相关战役报道,使人们了解到新四军作战的艰辛与不易,其形象的光辉与伟大。《新华日报》的客观报道使人们更加相信中共领导下的这支抗日部队必将战胜敌人,捍卫我中华民族的每一寸领土。

  • 《新华日报》适时报道新四军在对日作战策略上的变化,使人们明白新四军针对不同阶段日军的进攻特点采取了灵活多变的应对策略,取得了可喜的战果。1940年7月10日,《新华日报》在题为《新四军在江南如何作战》的文章中曾这样提到:“敌仍有一个不可克服的弱点,兵力不足与分散,即占领据点愈多,则兵力分散和不足。因此,小的据点敌人只不过以一班一排的兵扼守,其兵力不足与分散程度,可想而知。当时,我军针对敌人的弱点,决定大的堡垒不打,专攻击小的堡垒,他的意义是:一、敌人薄弱的兵力,不能控制更多的据点,亦不能遂行其全面占领的企图,在原则上游击队一般是不攻坚的,但为着要打破敌人之周筑堡垒的阴谋必须向敌人弱点来坚决地执行这一任务。二、我在战术上采取之夜袭、强攻、火攻诸方式,因为只有夜晚乘敌人不备,进行强攻,破坏敌寇之障碍物及工事冲进敌寇之据点内,消灭敌人。”[18]在这种“破坏与作战”并存的作战策略下,新四军在敌我力量悬殊的状态下不断击退敌人取得胜利。在江南战场中,敌军处处布置战略根据地,新四军则根据“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原则,抱着积小胜成大胜,坚持持久抗战消耗敌人的战略方针进行抗战,“严格注意自己的行军宿营,要十分隐蔽,不能暴露自己的目标。经常利用有利的天时和地理条件……我们总是利用这种敌人所畏惧所疏忽的天时地理,在敌人封锁中间,在交通网里面,在敌人炮楼碉堡旁边,像生龙活虎似的横冲直撞,而无所顾忌”[19]。多变灵活的对日作战策略,使得新四军克服先天条件的不足,在武器装备落后于日军,战略物资严重不足的条件下仍屡屡击败敌军取得战争胜利。据统计,新四军作战三年以来在江南地区共进行了1 114次战斗,缴获步马枪5 700余支,轻机关枪400余挺,重机关枪22挺,迫击炮6门,子弹350 000余发,打落飞机1架,其他军用物资不等,俘敌伪3 500余名,毙敌6 400余名[18]。由此可见,新四军在整个作战过程中以其灵活而多变的作战方针与敌军斗智斗勇,取得了重大胜利。

  • 《新华日报》派遣记者深入前线对新四军的领导人进行采访,以此来加深了解新四军真实的作战生活。其采访并进行相关报道的新四军将领包括:叶挺、彭雪枫、陈毅及粟裕等军事领导人。1939年10月7日,《新华日报》发表了《叶挺将军谈:新X军如何战胜敌人》一文,文中通过军长叶挺的口述,我们得知了新四军在敌后作战中所面临的艰辛与不易,队内每位战士一月的生活费用仅仅只有一元五角钱,军队的领导人最多也不超过五元[20],在严重缺乏生活与军用物资的条件下,战士们只有通过歼灭敌军以获取补给和军用物资。即使在此种艰苦的条件下,新四军战士始终遵循着严明的纪律“爱护老百姓”,在其作战途中绝不轻易叨扰百姓,与百姓之间形成“鱼儿和水”的和谐关系。1940年8月11日,《新华日报》记者在采访彭雪枫将军的《皖北敌后访彭雪枫》一文中,通过彭将军的介绍使人们对于新四军在苏皖豫战场中如何与敌作战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彭雪枫将军谈道:“敌人对苏豫皖边游击队的办法是建立碉堡据点,置少数兵力防守集中,讨伐部队,分区扫荡,用无线电联络,用快速部队大胆包围,勇敢迂回,汽车骑兵,四方八面分进合击,定期扫荡半月一次,差不多已有规律性。”[21]针对敌人的作战规律,新四军采取了“灵活机动的给予反扫荡,用政治经济的反攻,粉碎政治经济的进攻”[21]。彭将军以其自身的战术理论和实际作战经验指挥新四军的作战,归结为以下三点:首先则是处理好与群众的关系,将群众力量转化为作战的潜在力量; 再者根据敌人的战略部署分析出其自身的不足与弱点,攻击其致命之处; 最后善于利用所处地区的地形走势选取适合作战的隐蔽之处,从而建立起天然的作战堡垒。通过彭将军的叙述一定程度解答了社会各界对于新四军在装备落后物资缺乏的条件下为何仍能屡屡制胜钳制敌人的疑问,虽然新四军作战武器无法与装备精良的日军部队相比,但是军队指挥者善于将中国传统兵法理论与现实作战情况结合,根据具体的现实状况及时做出准确的指示,故而新四军可以不断获得胜利。此外,1946年9月27日,粟裕就华中战局发表了个人见解。《新华日报》将其访谈内容以名为《新四军华中野战军司令粟裕将军畅谈华中战局》的文章刊登出来,在报道内容中粟裕将军对于国共两党在华中地区的战况进行分析,使得人们更加坚定地相信国民党必败,中共必将带领中国人民获得胜利的事实[22]。《新华日报》对新四军领导人的相关访谈,展现出了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新四军将士们智慧与勇气的结合,为了人民的事业一步一步走向胜利。

  • 新四军在不同时段的战绩,《新华日报》都对其进行报道,进一步提高了新四军在民众心中的光辉形象。1939年2月26日,《一年来的新四军》一文对新四军投入战斗后半年内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汇总报道:“从江北江南作战开始,新四军大小打了二百三十四次仗,在这二百三十四次战斗中,江南的占两百次。缴获了一千五百三十九支步马枪,轻重机枪三十六挺,驳壳枪四十八支,手枪二十支,日钞两万两千七百余元,击毁敌汽车一百九十五辆,敌人伤亡三千二百余人,俘获六百四十九人,敌我的伤亡对比为一比四点七。”[23]1939年9月23日,《新华日报》发表《新X军献给抗战二周年》一文,对新四军抗战一年的成果进行汇总报道[19]。1945年10月12日新四军军部发表了八年来战绩公报,《新华日报》于1945年11月20日以《新四军建军八周年发表八年光辉战绩》为题加以刊载:“八年来,新四军指战员在江淮河汉之间八大战略区(苏中、淮南、苏北、淮北、鄂豫皖、苏浙、皖中、浙东)抗击敌军十三个师团及伪军二十三万人,总计大小战斗达三万次,毙伤俘敌伪四十二万九千六百三十六名,缴获长短枪二十四万二千一百七十六支。轻重机枪四千七百余挺。各类炮四百四十八门。敌伪在这八年中虽使用各种凶残的办法,扫荡、清剿、清乡、烧杀,但华中解放区居民却愈战愈强,敌伪伤亡与我伤亡的比例已由一九四一年的一点四比一,增至一九四二年的三点一比一,一九四三年的三点四比一,一九四四年的三点九比一。”[24]《新华日报》对新四军战绩的汇总报道,向全国人民展现了新四军在抗战每一阶段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每一份战绩公告都是新四军交给人民的满意答卷。

  • 1941年1月,新四军部9 000多人从安徽泾县出发,被国民党部队包围袭击,致使新四军将士大部分牺牲,副军长项英和参谋长周子昆也在此蒙难。此为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事变发生后,《新华日报》相关揭露此次事变的稿件均被扣押。据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处档案记载,皖南事变前后《新华日报》的大部分稿件均无法正常刊登,从而导致了《新华日报》的相关报道中对于皖南事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空缺。以下表为例:

    据资料记载仅事变刚刚结束的1941年1月8日,《新华日报》送检的15篇稿件就有11篇被扣[10]201。国民党的强力封锁并没有击退南方局和《新华日报》,周恩来亲自部署并进行了多方面应对。1月17日《新华日报》刊登了周恩来以揭露皖南事变的“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26]和“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27]的题词。仅仅25字表达出对国民党当局最为强烈的抗议!1月18日南方局军事组成员撰写了一篇文章,用事实逐一驳斥国民党当局为制造皖南事变强加给新四军的罪名。经过各方力量的努力,最终在1941年1月19日由《新华日报》以《新四军皖南部队被围歼真相》为题公诸于世。为防止再次被破坏,《新华日报》以秘密传单的形式进行散发或是将报纸直接送达订阅人手中。文中对于污蔑新四军的言论一一进行了反驳,其中最为重要的八条内容如下:“一、关于新四军不受调遣的问题,二、关于新四军渡江路线问题,三、关于新四军移动时间问题,四、所谓借端要索问题,五、究竟谁打谁的问题,六、所谓要在江南建立根据地问题,七、叶项副军长与新四军部队,八、取消番号与审判军长。”[28]353虽然在国统区的《新华日报》揭露皖南事变真相的报道无法刊登,但是作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的《新中华报》1941年1月16日刊登了《朱、彭、叶、项抗议皖南包围通电》[28]336一文,将皖南事变的详细过程和事实真相展示给社会各界。至此皖南事变的真相大白于世人面前,国民党的反共行为也受到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强烈谴责。

    纵观整个抗战时期,国民党对《新华日报》和新四军的打压十分严重,第二次反共高潮期间更是如此。为了揭露国民党的文化专制行为,《新华日报》采取各种手段进行反击。1939年秋季开始国民党禁止报道有关新四军战绩的文章和相关评论,《新华日报》为了能将新四军的相关消息传出,采取了文字游戏和国民党当局周旋,对于新四军的相关报道一律将其军队番号以“新X军”或“XX军”表示,以此种无硝烟的方式进行抗争。长期关注《新华日报》和新四军消息的人们一看便明了《新华日报》的意图。这样一来即使长期处于国民党当局的新闻封锁中,《新华日报》仍密切关注着新四军的动向,并将最新最真实的情况传达给社会各界。

  • 抗战胜利后,1945年10月底,新四军军部北移至山东临沂,兼具了山东军区领导机关,由陈毅军长兼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饶漱石兼军区政委,副军长张云逸兼军区参谋长[14]111,领导山东、苏皖地区野战军,地方军及民兵,在苏皖、山东地区进行自卫反击战。1946年1月至12月,《新华日报》对新四军在鲁苏解放区针对国民党破坏国内和平所发动的大小战役进行了客观的报道。据《新华日报》本年内所报道的有关新四军相关作战情况的全部内容,经考证汇总可知对新四军的相关报道共有88次[29],其中有关报道新四军反击国民党作战的有65次[29],其具体内容如下表:

  • 在抗战期间,为了维护国共两党团结抗日的大局,中共在揭露反动派阴谋迫害的同时,尽可能做到相忍为国,以此来争取国共两党关系的好转。在中共中央的指示下,《新华日报》和新四军作为抗战的两大重要力量为了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其遭到国民党当局打压时,始终秉持着“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进行反击。从1940年3月起,国民党顽固派将军事反共的重点由八路军转向了新四军,连续不断地制造了与新四军的军事摩擦和冲突。1940年面对国民党韩德勤对新四军所展开的军事摩擦,新四军为维护抗战大局,在黄桥战役结束后,苏北指挥部主动将俘虏交还给韩德勤部,在韩国均给陈毅的书信中便记载到:“昨承示贵军拟遣散被俘中、下级军官七十一名,已由钟副主任开单见示,可交由三十三师电台报务员陈家俊,一一七师文书程义清、三十三师报务员武瑞率领回省”[31]242,展现了新四军维护抗战团结的理念。此外在德国汉斯·希伯对新四军政委刘少奇的采访中再次充分展示了新四军为国忍辱的精神,“自从皖南事变以来,我们没有对国民党,对他们的军队或者成员采取任何报复行为,我们非常友好地对待那些进攻我们而被俘的国民党官兵,我们仅是向他们解释我们对国民党的态度。”[31]252以此彰显中共方面为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做出的巨大努力。

    ① 汉斯·希伯(1897―1941),记者,国际主义战士,1939年以美国国际学会《太平洋事务》月刊记者身份来到新四军军部驻地皖南泾县云岭,会见了周恩来、叶挺、刘少奇、陈毅等领导人。《新四军维护统一战线坚持抗日斗争》是《重访新四军占领区》节录,原载于1941年9月出版的美国《美亚》杂志,译文来源于《希伯文集》,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06-414页。

    国民党顽固派除了对新四军进攻不断升级外,对《新华日报》的政治压迫亦是不断加剧,致使《新华日报》经常“开天窗”[10]211。1940年7月7日重庆《新华日报》欲将叶剑英以第十八集团军参谋长名义所撰写的《第十八集团军抗战三年来的几种统计数字》一文及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所写的《三年来坚持大江南北敌后抗战之新四军》一文刊登于当天的版面上,但国民党战时新闻检查机关蛮横地不准其发表,《新华日报》遂于当日刊登“启事”[12]53,声明两篇文章“奉命免登”[12]61,以此抗议国民党当局的新闻封锁行为。针对国民党顽固派对新四军和《新华日报》所制造的种种阴谋事件,二者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局上,选择了为民族和国家利益的实现而忍辱负重。在国民党顽固派制造各种军事摩擦和政治压迫下,新四军和《新华日报》在中共中央的指示下最大程度地做到不将国民党顽固派所制造的罪恶行为与蒋介石及国民党其他同志相关联,一切矛头只针对国民党中的亲日派分子,积极主动地团结和争取一切中间力量和部分顽固派力量,从而为取得抗日战争的全方位胜利作出巨大的历史贡献。

  • 在长达八年的抗战过程中,新四军作为中共领导下活动于敌后抗日战场中一股战斗力强大的主力部队,担负着中共在东南与中原地区坚持敌后抗战和建立抗日根据地的艰巨任务。新四军所开辟的华中战场与八路军所开辟的华北敌后战场相互配合,使得日军陷入两面夹击的不利局面中,为抗日战争的全面开展,长久地坚持,并取得最终胜利作出了历史性贡献。1945年4月25日,中共七大上朱德总司令在所作的军事报告中,对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功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八年来,我们伟大的中国人民军队——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抗日纵队与敌人进行了空前英勇的、残酷的、可歌可泣的胜利战争,成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32]此外,陈毅将军对于新四军在抗战期间所作出的伟大贡献也给予了高度的认可:“本军(新四军)的力量和所包围的国土,与全国的友军比较,任何一个军、一个集团、甚至一个战区,都不能与本军比拟。本军所牵制的敌伪军占敌侵华总兵力的六分之一强……于是本军成为时局的中心,全国抗战军队除八路军外,没有哪个军队能有新四军那样,享受着空前绝后的国际荣辱和人民同情……本军在今天已成为中国抗战的支柱之一和坚强抗战的保证,是无疑义的事了。”[33]由此可见,在长达八年的抗战过程中,新四军自觉地承担起抗日救国的历史使命。在此过程中新四军队伍也在不断壮大,从最初建立的10 329人,武器装备仅轻重机枪57支、长短枪6 231支枪发展至1945年7月时其主力部队已经达到215 325人[11]477。此外,据资料统计,在与日军英勇作战过程中,新四军所展开的对敌作战次数多达24 617次,对日伪军所造成的总损失为478 764人[34]。正是由于新四军牵制并消耗了大批的日军部队,使其处于难以兼顾的被动局面,从而直接击碎了其妄图迅速灭亡中国的侵略计划,为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作出了伟大的历史性贡献。此外,新四军与其他武装力量的共同对日作战,阻止了日军企图与德、意法西斯势力相互汇合的计划,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挥了重要的策应作用,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进程。

  • 《新华日报》自1938年创刊以来,在动员人民抗战,维护全民族团结抗战局面和扩大中共政治影响,推进中国和平民主进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体现在《新华日报》对新四军的大量报道中。新四军的每一次胜利喜讯犹如一针强心剂般注入中国人民心中,广大民众更加坚信人民的军队必定会守护每一寸领土。

    在抗日烽火中所诞生的《新华日报》和新四军,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为抗战而摇旗呐喊,是军民团结抗日的号角和灯塔。《新华日报》和新四军用其实践唤醒了沉睡中的华夏儿女,重新燃起中华民族所蕴藏的强大凝聚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新华日报》积极宣传中共中央在抗战时期的政治主张,热情讴歌新四军英勇抗战的伟大战绩和铁军精神,无情揭露日寇的侵略本性和国民党顽固派所实施的投降、倒退及分裂之阴谋,从而发动更多群众投身于抗日事业中,坚定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鼓舞人民群众为驱逐日寇争取民族解放而斗争,从而进一步加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夺取抗战胜利发挥了巨大的鼓舞和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新华日报》和新四军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以其坚定的政治原则和爱国为民、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将抗日的呼声传遍中国。八年的抗战历程中,新四军经历了大大小小数以万计的战争,《新华日报》用如此多的篇幅刊发新四军在整个抗战过程中的相关信息,既体现出《新华日报》坚持当好中共和人民喉舌的宗旨,贯彻围绕党的工作中心服务于抗日大局的办报方针,又充分地展现了新四军的铁军精神。无论是重大战役的典型报道,抑或是一般战斗的系列报道,随军记者的战地通讯,新四军将领的相关采访,每一篇都呈现出新四军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新华日报》和新四军为抗战胜利所付出的种种努力,充分地展现了中共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忍让为国,委曲求全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在争取民族解放而斗争的历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功绩。

参考文献 (3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