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
城镇化进程加剧了中国城乡人口结构的分化,截至2024年末,我国城市化水平已达67%。城乡教育资源差距导致农村生源外流,大量乡村学校因“撤点并校”政策关闭。2001年国务院按照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了学校布局[1],自此乡村学校数量迅速减少。2002至2022年间全国撤并乡村小学30.8万所(占总量的67.4%),撤并初中2.8万所(99.9%位于乡村)[2](图 1),部分边远地区希望小学甚至建成不足5年即遭闲置。这一现象与乡村人口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密切相关。
其中“人口结构”是依据不同特征对人口要素分类后所呈现出的比例关系,一般可划分为自然结构、社会结构以及地域结构这3个主要方面。人口结构并非是一成不变的静态存在,会随着社会生产力以及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发生演变。本研究聚焦于乡村人口的自然结构与社会结构展开探讨,就自然结构而言,主要研究人口年龄这一关键要素,社会结构则主要包含人口受教育程度、从事职业、所属民族等内容。对于地域结构,本研究仅在案例选择方面展现部分特点。
自然结构方面,1999年我国人口完成了由年轻型向老年型转变,2020年农村60岁以上人口达1.21亿人;同时,2022年全国人口首现负增长,当年出生人口不足1 000万[3],乡村生育率同步下降,故而乡村老龄化与少子化问题并存。社会结构方面,早期的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使得中青年人口外流以获取工作机会和优质教育资源,导致乡村人才短缺与教育水平偏低。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引导下,返乡下乡创业青年带动乡村地区产业变革、服务升级,吸引各方人群旅游学习。其中农技人才、文旅从业者等乡村新业态人员涌入乡村,带动了人口素质提升与职业多样化。这些背景象征着资源浪费的闲置校舍亦转变成为盘活乡村存量空间、应对人口结构变迁的关键载体。
全文HTML
-
20世纪初,数量众多的学校撤并导致闲置校舍再利用问题受到关注,研究从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等领域延展至建筑学领域。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该领域产生了诸多研究和实践项目,并从多元化的学科角度出发,探讨新时代背景下乡村学校现状和面临的难点问题并提出建议。其中普遍认为闲置校舍的再利用要基于其外部资源特征及现实条件,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因地制宜进行设计。同时,为深化社会领域结构性改革提升其活力,国家倡导闲置校舍优先用于教育、养老、医疗、文化、体育等社会领域[4]。
我国台湾省较早受到少子化浪潮影响[5],产生大量闲置校舍。台湾省政府在闲置校舍再利用上注重政策引领,社会各方推进项目实施。改造利用过程中注重风貌延续和功能复合,通过多方参与和共同运营的方式,将闲置学校改为社区活动中心,出租给企业用于农产品加工或其他商业用途,促进了社区发展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综合分析,国内闲置校舍再利用的主要方向有以下4点:①教育属性。优先用于教育事业,可分为针对幼儿的学前教育,针对成人的职业教育、技能培训,以及针对外来人群的实习实训、实验场地建设[6]。②养老属性。周荃等[7]、牟彪等[8]学者提出基于中国乡村人口结构老龄化趋势,交通便利、有处置价值的闲置校舍可出租或出售,合理改造为医疗养老设施进行再利用。③文化属性。可用于村级公共事业,改造为村级卫生、娱乐、文化等设施,为村民提供多样化的活动场所。④经济属性。龙彬等[9]、严胜学等[10]学者认为经济属性是再利用的方向之一,可以充分利用村民的技术,发展当地工艺制作、动物养殖等。亦可布局传统庆典、特色文娱等多方位体验、休闲活动项目,从而增强乡村的社会经济活力。
我国的乡村闲置校舍现状可分为从未利用、不合理利用、已合理利用[10]:数量众多的闲置校舍长期处于无人管理、荒废老化的状态,造成公共资源浪费;在诸多建成项目中存在着较多不合理的规划和改建;只有少部分具有较完整道路、水电、暖通等基础设施的闲置校舍已被合理改造利用。结合乡村振兴、存量更新、精细化管理等社会背景,这些未利用和不合理利用的乡村闲置校舍可作为盘活乡村的关键资源,因此有必要通过理论系统梳理,并结合建成案例的划分识别进行分析研究,对其利用方式、类型、特征进行挖掘,从而加以整合利用。
-
欧洲国家较早面临校舍闲置问题,其改造强调功能弹性与可持续理念。18世纪工业革命后,欧洲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导致校舍闲置[11]。21世纪以来,欧洲建筑界强调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以应对能源危机[12-13],英国通过BIM技术实现校舍低碳运营;德国注重生态融合[14],将闲置校舍转化为社区养老中心;葡萄牙则侧重临时性文化活动空间。共性经验表明,其再利用可分为4类[15-16]:①文化教育设施。延续教育功能,如夏令营基地、社区工作坊,缓解教育资源短缺。②集体住所。解决住房压力,尤其面向边缘化群体。③便民服务设施。通过社区协商改造为诊所、商业网点。④交通附属设施。毗邻体育场馆、娱乐场所的校舍转为停车场。
美国则是在19世纪30年代开始乡村撤点并校行动。2004-2017年,全美有2.3万多所学校关闭,其中乡村地区的学校关闭尤为严重。美国在乡村校舍再利用方面,注重功能的拓展与社区需求的紧密结合。其再利用类型主要包括教育设施的持续利用、社区服务的强化以及应急功能的拓展[17-18]。美国强调校舍再利用要适应现代生活需求,并注重房屋的改进。具体实践中,校舍可改造为教育单位,如特许学校、早期教育中心等;也可作为社区内的应急避难场所,提供临时庇护、医疗救助,以及存储物资和能源;宗教氛围浓郁的地区,文化价值较高的闲置校舍可以改造为教堂[17, 19]。这些策略体现了美国在乡村校舍再利用上的灵活性和实用性,为我国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
日本自20世纪50年代,因“市町村合并”以及老龄化和少子化导致众多学校关停,1992-2001年,日本关闭的小学、初中、高中和特殊教育学校总数达2 125所,其中有80%得到再利用[20]。日本针对人口结构差异制定分类策略:人口总量基本稳定,老龄化区域改造为养老设施;人口总量减少,青年外流区转型为产业园区或人力资源中心;城乡合并区则打造博物馆、培训中心等区域振兴设施或社区交流设施[21-22]。政府通过《废校改造50例》等手册提供实操指南,确保政策落地。
韩国则通过多种立法推动校舍多功能化,强调“全龄服务”与在地文化延续[23]:在缺乏娱乐设施但人群结构组成较均衡的地区,可改造为当地的公共活动中心,为全龄人群提供聚集交流的活动空间;在老幼群体基数较大的地区,可作为继续教育的场所,涉及学生课后活动场地以及作为家长、老年人、残疾人等人群的全方位再教育场所,如自然教育馆、陶艺馆、植物科普中心等;文化特色鲜明的地区可发展特色民俗活动和旅游项目。上述经验显示,人口结构与功能适配的精准匹配是提升再利用效能的核心。
2.1. 欧美经验:弹性利用与可持续导向
2.2. 日韩模式:人口结构导向的精准适配
-
综上可知,欧美案例强调场地的弹性利用方式,日韩及中国台湾案例侧重人口结构变化下的需求变化,且均出台有相关转型的指导政策和文件。故而,本研究在案例筛选时应同时考虑前述两种特征,以再利用后的类型、类别为导向,旨在既满足人口结构变化,亦可实现具有韧性、可持续的再利用思路。
既有研究对闲置校舍的分类多基于功能导向(如教育、养老等)或空间形态(如建筑规模、结构类型),此类方法虽能静态描述单一功能或形态属性,却难以捕捉如养老设施与民宿的复合利用等功能重叠或动态调整的可能性,以及动态适配乡村人口结构变化的复杂性。例如,功能分类法忽视了老龄化与返乡创业并存的区域需求,而形态分类法则弱化了社会需求与空间功能的关联性。乡村闲置校舍的再利用需兼顾人口结构变迁、地域资源禀赋与政策导向的多重变量。主题分析法则通过自下而上的语义编码与主题聚类,能够从海量案例中提炼潜在模式,并允许主题框架随数据迭代修正。例如,毛伟唯[24]基于主题分析法对社区空间功能演化进行分类,揭示了功能复合性与需求动态性间的关联;杨茹[25]进一步将其应用于住宅室内空间功能更新研究,证明该方法在捕捉本土适应性特征上的优势。这与本研究“归纳类型特征”而非“生成新理论”的目标高度契合。对此,本研究采用主题分析法,通过自下而上的案例编码与模式提炼,构建兼具弹性与适配性的类型框架。
-
主题分析作为一种定性研究方法,样本尺度通常基于理论饱和原则和资源约束,因此样本量大小差异显著。Guest等[26]通过专家访谈发现,定性访谈样本量建议范围为12~101人;Braun等[27]根据项目规模分为6~10样本(小型项目)、10~50样本(中型项目),大型项目可达400+样本;其他学者的实证研究中样本异质性造成数据的饱和点不一,但都确保了样本对所有主题的覆盖度[28]。
本研究结合目的抽样与理论饱和原则,以“乡村闲置校舍”“人口结构”“再利用”为关键词,通过政府文件、学术期刊及建筑专业平台(如古德网、有方网)收集2017年及以后的571个案例。通过持续比较法发现,第21个案例(广西某校舍改造为康养中心)之后未产生新主题,并且对剩余案例的抽查检验显示数据饱和,可不再对其他数据进行分析。最终保留21个案例(东部11例、中部6例、西部4例),覆盖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4种村庄类型,确保样本的地域代表性与功能多样性。
-
本研究采用Braun等[29]提出的6阶段主题分析法,具体步骤如下:
1) 熟悉数据:反复阅读21个案例文本,标注关键信息。
2) 生成初始编码:以开放编码提取功能关键词(如“图书室”“培训基地”)。
3) 寻找主题:将编码聚类为二级主题(如“教育服务”“养老设施”)。
4) 审查主题:通过案例交叉验证主题的一致性(如“教育培训类”是否覆盖技能培训、研学等场景)。
5) 定义和命名主题:主题编码实行2人平行编码,进行校对,并征询建筑类专家意见,减少分析结果的主观性。例如,在“商业文娱类”编码中,初始认为“手工艺体验”属于“公益服务”,后通过案例对比发现其商业属性,最终调整至“商业文娱类”。
最终分析结果为闲置校舍再利用形式可分为教育培训、居住休闲、公益服务、商业文娱4类主题,同时各类之间存在一定程度功能重叠或交叉的可能。一般而言,乡村闲置校舍由建筑元素和景观元素组成,建筑元素包含教室、宿舍、辅助用房等,景观元素包含操场、场地、植被等。但在4类主题中,商业文娱类对于空间的利用类型涵盖广泛且灵活,其成败的关键更加侧重运营组织的架构合理性(图 2、图 3)。
6) 撰写报告:结合案例图文,系统呈现主题特征与适配性。
本研究采用反射性主题分析,要求研究者在编码过程中记录个人预设(如对“公益服务类”的先验理解),并通过团队讨论与专家咨询减少主观性。
3.1. 数据收集与筛选
3.2. 数据分析方法:主题分析法
-
校园建设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环节,乡村学校承担着传播知识和基础教化的重要职能[30],国务院提出乡村闲置校舍再利用优先考虑发展为教育设施。目前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重点推进这类再利用项目,该项目有利于获得政策的积极扶持(表 1)。
教育培训类适用于学龄儿童人数稳定或者返乡下乡建设人员、外来研习人群较多的地区,他们可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传承学校的教育意义,以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扩大受教育范围。这类案例通常选址规模较大、基础设施齐全、闲置校舍维护较好。在对原有的教学设施进行低成本的维修和更新,例如添置必要的教学设备和器材之后,这些封闭式学校能够满足教育培训的需要,并转变为面向全民的公共学习空间。
由于乡村公共文化教育资源普遍匮乏,教育培训类改造可以解决各类人员的学习需求。一种是满足除学制教学外的托育需求。在乡村存在大量幼儿因父母务工或隔代照料所产生的托育需求,以及适龄留守儿童课外学习培训的需求。但此类需求由于距离和规模等因素,极难依靠合并调整后的校舍满足。因此这类改造需要选择地理位置优越的闲置校舍,改造成如幼儿园、托儿所等低龄儿童的活动教育场所。另一种则是服务于乡村的人才教培。农业农村部于2022年强调乡村人才培养的意义重大,要健全人才培育政策体系,鼓励创设“双创”服务基地、人才孵化基地、人才小镇、人才驿站等新型平台[31]。目前,有数量众多的闲置校舍改造为继续教育的学习中心和人才培训中心,设置职业培训、技能实训、科普研学等相应的教学功能,以及餐饮和住宿等生活服务配套设施。
-
2016年,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支持整合改造闲置社会资源发展养老服务的通知》,倡导将闲置校舍改造成养老机构、社区居家养老设施用房等养老服务设施,以应对老龄化挑战。这一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尤其老龄化严重的地区实施,将校舍改造为养老设施尚处初期,改造为民宿的实践已较为成熟(表 2)。有长期养老照料和精细化照料需求的老人,会选择养老院、疗养院等机构;民宿为老年人提供“冬南夏北”候鸟式养老、跨省养老和中短期护理服务。
改造为居住休闲类的闲置校舍,一般会整合利用场地的建成环境与自然环境资源,为有中长期居住需求的外来人员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作为养老设施的闲置校舍,学校布局规模和所建设施服务人数的匹配性一般较高,且普遍有优良的交通区位,与城市医疗资源结合度高,同时老年人能融入乡村生产生活,提升活动多样性。教学楼和宿舍格局相似,于是可以按照养老标准进行适老化改造,可塑性较高。目前比较常见的改造方式是:①教学楼、宿舍的采光良好,且单个房间尺寸相对固定,可相应根据养老设施标准规范进行适老化模块设计改造。②空间大的教室可以改造为包括医疗保健、休闲娱乐、综合活动等功能用房,也可依据人员规模匹配需求进行区隔作为高品质套间使用。③空间较小的宿舍改造后可作为单间或员工宿舍使用。
作为民宿的闲置校舍,一般选址区位的环境优势明显,应重视周边自然环境的融入,通常规模较小,布局灵活,会选择性地保留历史痕迹和特色,营造浓厚的乡土气息。建筑风格更为多元化,室内装修设计注重品质提升,从而为游客提供既舒适又具有文化底蕴的住宿体验。民宿改造比养老设施更灵活[32],可根据目标客户定制不同消费层次和主题的居住空间。良好的庭院景观对其至关重要,可利用校舍原有的户外场地,结合地域特色,创造自然野趣的环境。
-
公益服务类改造能有效缓解公共服务设施不足、土地资源紧张和资金有限等问题,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增强集体感和文化自信[33]。这类再利用通常会将自下而上的群众实际需求和自上而下的政策规范相结合,以合理配置适宜乡村社区的服务设施布局[34]。一般包含文体健身、社会福利、学习办公、生活服务等功能,是最贴近乡村居民日常生活、最能有效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品质的再利用形式。其可达性、便利性、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人群在此的活动频率高,活动类型丰富,因此可以很好地促进邻里交流互动。改造后需要紧密关注人群需求和社区变化,灵活调整服务内容,确保设计能始终满足周边居民的实际需求。目前改造为文化复兴型、功能契合型和开放活动型这3种公益服务类设施较为常见(表 3)。
文化复兴型改造涵盖乡村会所、博物馆、艺术中心、展览馆等,核心在于展现地域特色,如乡村风情、传统习俗、特色技艺和传统产业。改造项目在保留校舍原有结构的同时,重点设计独特外立面,打造地标性建筑。内部展览空间设计依托原有动线,保证参观流畅。展示方式融合传统静态展示与现代科技,可增强文化体验,激发观众兴趣,提升展览趣味性,促进展品与公众互动。
功能契合型改造项目,涵盖党群服务中心、棋牌室、儿童活动中心、少年宫、村民活动中心、自习室、公益图书馆、老人代餐食堂等,可为乡村中占据多数的老幼居民提供日常活动场所。改造中,建筑结构、规模及空间基本不变,重点在于翻新、维护和功能优化。通过这样的改造,不仅提供了儿童的课外文化、体育和科技活动的场地,也为老年人提供了多元化的文化学习与休闲锻炼的空间。
开放活动型主要包括露天放映室、戏台、集会广场等,旨在有效利用户外空间举办节庆活动、红白喜事、文化学习宣传、体育锻炼、村民大会等群体临时活动。改造侧重于校园操场硬化升级,配置绿化休憩设施,形成围合性强的集散空间。同时,作为乡村宝贵的大面积平整土地,增设体育设施,延续运动功能,也是改造的重要方面。
-
近年来,国家出台多项政策,如《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和《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大力支持农文旅发展,探索乡村产业新模式。霍华德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中指出,城市和乡村各具特色,可以相互补充,实现和谐共存[35]。将乡村闲置校舍改造为商业文娱建筑,有助于城乡协同发展。
该类改造一般选点在风景秀丽、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特别是地貌独特、地域风情浓郁的少数民族地区和传统村落,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先天优势。前期注重分析当地整体规划、特色产业和宣传导向,从而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改造策略。后期制定招商方针,吸引手工艺人、商家、游客到此投资消费。通过精细化运营和线上线下引流的宣传推广方式,能很好地提高项目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综合而言,该类再利用可分为农旅参与型和观览体验型两种形式(表 4)。农旅参与型乡村校舍改造利用当地旅游和农业资源,将校舍转变为生态农庄、休闲田园、特色种植庄园等特色场所。其中校舍的教室和辅助用房变为温室、贮存间和工厂等功能用房,周边土地开发为农业种植区,绿化带增设休闲设施,推动农业观光。观览体验型的乡村闲置校舍改造,旨在打造具有当地文化风情的开放式步行主题商业街区或集市,主要包括手工艺坊体验、文创展销、农耕体验、特色餐饮等项目。设计时,需要考虑与当地旅游资源的互补关系,根据地区特点和资源稀缺度确定商业主题,细致规划空间,打造独特商业环境。
4.1. 教育培训类型特征
4.2. 居住休闲类型特征
4.3. 公益服务类型特征
4.4. 商业文娱类型特征
-
主题分析法在本研究中的应用,使得对乡村闲置校舍再利用类型的划分更加科学合理。例如,在分析教育培训类案例时,不仅关注其教育功能,也结合当地人口结构特点,挖掘出其在满足返乡下乡人员、外来研习人群学习需求方面的独特价值。通过对多个案例的深入编码与主题提炼,可发现不同类型的闲置校舍改造项目在功能布局、运营模式、服务人群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交叉与融合。这种基于主题分析法得出的结论,相较于传统分类方法,能更全面地反映乡村闲置校舍再利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后续的实践提供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指导。
因此可知,关于乡村闲置校舍的再利用,虽然我国相对部分发达国家较晚,但在本土实践中也展现出一些独有特征。如考虑到中国传统文化生活对承接红白喜事等的需求,进而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特点。虽然类型多样的乡村闲置校舍再利用项目存在地理区位、资源禀赋、改造形式、服务人群等的差异,但均与乡村人口结构变化引发的社会背景相关,且其目的在于从乡村的实际需求出发,建设高质量现代化乡村,进而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此外,乡村闲置校舍的再利用方式不能孤立地规划,应当从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村庄规模、人口结构、经济发展、格局形态等因素全面探究,并在顶层设计方面注重区域内各个闲置校舍的再利用体系建设,兼顾其之间的联系与补充,从而覆盖更大范围及更多人群,带动地区广域的多元化稳健发展。
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我国乡村被划分为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搬迁撤并4种类型[36]。结合本文所述的再利用方式,可发现:①集聚提升类乡村作为规模较大、发展较好的中心村庄以及其他仍将存续的一般村庄,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因其人口年龄结构相对稳定,且有许多受教育程度较高人群通过返乡下乡和农文旅等方式聚集,适宜将闲置校舍向教育培训、居住休闲、公益服务方向进行改造。②城郊融合类乡村因其靠近城市的区位优势对周边务工、旅游人群吸引力较强,同时可承接城市外溢的养老需求,适合将闲置校舍向居住休闲类和商业文娱类进行改造。③特色保护类乡村一般具有丰富的文旅资源,但人口结构上老龄化、少子化和人口外流现象比较严重,适宜将闲置校舍向居住休闲类、公益服务类、商业文娱类方向进行改造。④搬迁撤并类乡村因其为新建移民社区,老龄化、少子化和人口外流现象更加严重,可将闲置校舍向教育培训和公益服务方向改造,以助快速形成设施齐全的成熟社区(图 4)。
-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乡村的价值与地位不言而喻,乡村学校承载着重要的文化记忆与传承功能,故而因人口结构变化导致的校舍闲置问题不容忽视。本研究通过主题分析法,归纳出乡村闲置校舍再利用的4种类型:教育培训、居住休闲、公益服务和商业文娱。这4类再利用类型不仅回应了人口结构变化下的差异化需求,更通过功能弹性设计实现“一校多用”,为存量更新提供可持续路径。
在后续的工作中,针对乡村闲置校舍的再利用,笔者认为需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探究和推进:①政府机构应完善相关制度与政策,为闲置校舍的再利用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②社会组织需统筹建立相关信息平台,实现闲置校舍信息共享与资源统筹,提升资源匹配效率;③专业机构应致力于再利用功能的多元化,强化特色,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多样化需求;④构建跨部门协作机制,打破部门壁垒,梳理公众参与路径,形成工作合力,共同促进闲置校舍再利用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推动乡村闲置校舍再利用与三农问题的紧密结合,助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