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教学对话:通向视域融合的语言性事件

上一篇

下一篇

张曙光. 教学对话:通向视域融合的语言性事件[J]. 教师教育学报.
引用本文: 张曙光. 教学对话:通向视域融合的语言性事件[J]. 教师教育学报.
ZHANG Shuguang. Teaching dialogue:alinguisticeventleadingtothefusionofhorizons[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Citation: ZHANG Shuguang. Teaching dialogue:alinguisticeventleadingtothefusionofhorizons[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教学对话:通向视域融合的语言性事件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张曙光,文学博士,山东女子学院教育学院教授。

  • 中图分类号: G420

Teaching dialogue:alinguisticeventleadingtothefusionofhorizons

  • 摘要: 教学对话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与文本、他人、自我所进行的语言性沟通活动,而视域融合是透视教学对话的窗口,也是判断其有效性的标志,语言融合则是视域融合的外在表现形式。在教学对话中,学生面临语言压力,但能够以言说方式的转换释放语言压力,实现新旧语言的融合。课程知识不是作为现在的东西传递和接受,而是在语言交往和融合中涌现或生成。语言融合具有一种问答结构,问答结构构成教学对话的动力系统,由学生提问和教师追问构成的问题链是开启问答结构和保持其开放性的动力。在新的情境中,变换言说方式意味着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灵活应用。致力于视域融合的对话具有引导创新的力量,个性化言说是突破语言压力的超越性表现,也是创造性理解、运用知识的一种方式。
  • 加载中
  • [1] 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诠释学I: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 张曙光,张莉华.走向语言融合的教学对话[J].中国教育学刊,2016(3):68-71,77.
    [3] 陈小英,于漪.于漪与语文教育.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
    [4] 王崧舟.语文的生命意蕴: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37.
    [5] 于永正.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阅读教学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6] 黄卫华.一样的教学规律不一样的历史课堂---《商鞅变法》课堂教学实录[J].人民教育,2012(13):39-42.
    [7] 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诠释学II: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8] 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姚小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1.
    [9] B. 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218.
    [10] 小威廉· 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174.
    [11] 郭初阳.言说抵抗沉默:郭初阳课堂实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0.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65
  • HTML全文浏览数:  65
  • PDF下载数:  3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教学对话:通向视域融合的语言性事件

    作者简介: 张曙光,文学博士,山东女子学院教育学院教授。
  • 山东女子学院 教育学院, 山东 济南 250300
基金项目: 

摘要: 教学对话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与文本、他人、自我所进行的语言性沟通活动,而视域融合是透视教学对话的窗口,也是判断其有效性的标志,语言融合则是视域融合的外在表现形式。在教学对话中,学生面临语言压力,但能够以言说方式的转换释放语言压力,实现新旧语言的融合。课程知识不是作为现在的东西传递和接受,而是在语言交往和融合中涌现或生成。语言融合具有一种问答结构,问答结构构成教学对话的动力系统,由学生提问和教师追问构成的问题链是开启问答结构和保持其开放性的动力。在新的情境中,变换言说方式意味着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灵活应用。致力于视域融合的对话具有引导创新的力量,个性化言说是突破语言压力的超越性表现,也是创造性理解、运用知识的一种方式。

English Abstract

参考文献 (1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