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jax/output/SVG/jax.js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基于知识图谱法的国内古镇研究可视化分析

上一篇

下一篇

唐笛扬, 张建国. 基于知识图谱法的国内古镇研究可视化分析[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45(1): 89-98. doi: 10.13718/j.cnki.xsxb.2020.01.015
引用本文: 唐笛扬, 张建国. 基于知识图谱法的国内古镇研究可视化分析[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45(1): 89-98. doi: 10.13718/j.cnki.xsxb.2020.01.015
Di-yang TANG, Jian-guo ZHANG. Visualization Analysis of Ancient Towns Research in China Based on Knowledge Maps Method[J]. 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20, 45(1): 89-98. doi: 10.13718/j.cnki.xsxb.2020.01.015
Citation: Di-yang TANG, Jian-guo ZHANG. Visualization Analysis of Ancient Towns Research in China Based on Knowledge Maps Method[J]. 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20, 45(1): 89-98. doi: 10.13718/j.cnki.xsxb.2020.01.015

基于知识图谱法的国内古镇研究可视化分析

  • 基金项目: 浙江省科技厅公益技术研究农业项目(2016C32107);浙江省农业软科学研究项目(ZJNYRKXYJKT201604)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唐笛扬(1994-), 男, 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研究 .

    通讯作者: 张建国, 博士, 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 中图分类号: TU984.18

Visualization Analysis of Ancient Towns Research in China Based on Knowledge Maps Method

  • 摘要: 以中国知网(CNKI)核心期刊与CSSCI库收录的1992—2017年我国研究古镇的682篇相关论文为数据,通过引文分析软件(Citespace V)对其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出国内古镇研究的知识图谱,描述和分析国内古镇研究的现状与热点.结果表明:发文作者核心团队不明显,呈现出“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特点,核心作者之间缺乏学术交流;同济大学处于核心地位,与较多机构存在合作关系,而其他机构科研能力与其相差较大;古镇领域主题随时间变化分为古镇资源研究、古镇保护与发展和古镇文化传承3个阶段,但近些年缺乏理论创新;古镇研究大致沿4个方向发展,研究内容与方法趋于多元化与多学科交叉.并从理论、视角和方法3个方面对国内古镇研究的趋势进行展望,为今后本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 植物群落的物种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多个物种之间或依存、或竞争,彼此共同进化最终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1].种间关联是群落重要的数量和结构特征之一,反映了不同物种在空间及数量分布上的彼此相关性[2].近些年来,通过探讨物种间的相互作用来分析个体生存、发展、群落稳定程度[3-4],越来越受到生物学家尤其是群落生态学家的重视[5].相对于群落的生态位分析,种间关联能更加直接地反映物种间的有机联系和群落动态,在研究物种的濒危机制、揭示群落竞争状况及演替趋势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6-7].

    缙云秋海棠(Begonia jinyunensis)为缙云山特有珍稀濒危物种,其花朵大而艳丽,叶型变异大,观赏价值较高.随着近年来缙云山旅游业的兴起,缙云秋海棠不断遭到游客的采摘和挖掘,种群呈明显衰退趋势,生境破坏日趋严重,生存现状堪忧.本研究拟以包含缙云秋海棠的7个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缙云秋海棠在群落中的地位以及与主要伴生种的相互作用关系,试从种间关联的角度探讨并回答以下问题:一,相关群落的稳定程度对缙云秋海棠生存有何种影响?二,关联度反映的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否是导致缙云秋海棠濒危的原因之一?本研究的开展有助于增进对缙云秋海棠濒危原因的理解,为缙云秋海棠的保护及种群恢复有重要意义.

    研究地位于重庆市北碚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拔在180~951.5 m[8]之间,总占地面积76 km2[9].保护区内属典型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3.6 ℃,月平均气温最高为24.3 ℃,最低气温为3.1 ℃,年平均降水量1 143 mm[10].区内环境多样,地带性植多样,多种典型的生态系统并存,物种多样性极为丰富,森林覆盖率达96.6%[11],为长江流域保存较完好的植物种质基因库[12],形成了包括缙云秋海棠(Begonia jinyunensis)、缙云黄芩(Scutellaria tsinyunensis)、缙云卫矛(Euonymus chloranthoides)等一批特有珍稀濒危植物.本研究选择缙云秋海棠相对集中的7个群落(图 1),海拔均位于600~800 m之间,多处于相对阴暗的沟边或林下,部分样地人为干扰程度较大.

    图 1  各样地在缙云山的空间分布位置

    2017年1月中旬,在预调查的基础上,选定7个缙云秋海棠代表性群落进行结构和特征研究. 7个群落均为典型的常绿阔叶林,乔木层主要为四川山矾,灌木层物种组成及数量也较为相似.缙云秋海棠为多年生草本,株高多在20~40 cm之间.因此仅对7个群落内草本层植物(包括层间植物)进行调查,根据7个群落所处的地形、地貌、位置等差异,结合缙云秋海棠的数量及分布,以5 m×5 m为单位行样方设置.再根据Smith提出的“棋盘格子法”并将单位样方划分为1 m×1 m的小样方[13].样地环境资料如表 1所示.

    表 1  样地的环境资料
    群落代号 样地名称 海拔/m 坡度/° 坡向/° 郁闭度 人为干扰强度 群落类型
    雷氏A栋 742.0 24.3 78 0.90 + 常绿阔叶林
    雷氏A栋Ⅰ 727.0 27.0 105 0.85 ++ 常绿阔叶林
    雷氏A栋Ⅱ 736.3 17.5 161 0.90 + 常绿阔叶林
    雷氏A栋Ⅲ 725.0 18.0 294 0.75 ++ 常绿阔叶林
    缙云寺 724.0 22.5 138 0.60 + 常绿阔叶林
    良缘山庄 725.7 15.0 30 0.80 + 常绿阔叶林
    缙云小学 687.0 20.0 310 0.90 ++++ 常绿阔叶林
    注:(1)坡向数据是以朝东为起点(即为0°)逆时针旋转的角度表示,采取45°为1个区间划分等级制的方法,东北坡22.5°~67.5°,北坡67.5°~112.5°,西北坡112.5°~157.5°,西坡157.5°~202.5°,西南坡202.5°~247.5°,南坡247.5°~292.5°,东南坡292.5°~337.5°,东坡337.5°~382.5° (2)+,无干扰;++,轻度干扰;+++,中度干扰;++++,重度干扰
     | Show Table
    DownLoad: CSV

    记录7个样地各小样方所有草本层植物的种类、多度、盖度等指标,先分别计算各样地中某一种群的重要值,在此基础上再统计出7个样地的总和作为该物种的重要值.取包括缙云秋海棠在内及重要值>0.05的植物进行种间关联性分析.重要值(Importance Value)的计算公式[14-15]为:

    IV=(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盖度)/3

    式中:相对密度(%)=100×某个物种的株数/所有物种的株数;相对频度(%)=100×某个种出现的样方数/所有种出现的样方数之和;相对盖度(%)=100×某个种的分盖度/所有种的分盖度之和.

    应用方差比率法(variance ratio,VR)进行计算[16],公式如下:

    δT2=Si=0Pi(1Pi);Pi=ni/NST2=Sk=01N(Tjt)2VR=δT2ST2

    式中:S为调查区总物种数;N为总样方数;Tj为样方j内出现的研究物种总数;ni为物种i出现的样方数;t为全部样方中种的平均数,t=(T1+T2+...Tn)/N.

    VR的期望值在符合独立性假设的情况下为1.若VR=1,物种间总体关联无统计学意义;若VR>1,物种间总体呈正关联;若VR < 1,物种间总体呈负关联.由于种间正负关联可以相互抵消,根据统计量W=VR×N数值的大小,结合特定的范围对VR值偏离1的显著程度进行判定[17].若种间关联无统计学意义,由W落入卡平方分布给出的界限(χ0.952(N)<Wχ0.052(N))内的概率为90%[18].

    根据种对在样方中出现与否的数据建立2×2列联表[19],代入χ2公式计算,检测成对物种间的种间关联性,计算公式为[2]

    χ2=N(adbc)2(a+b)(c+d)(a+c)(b+d)

    样方数量小或取样非连续时,需用Yates的连续校正系数进行计算并取值[20],按以下公式计算:

    χ2=N(|adbc|N2)2(a+b)(c+d)(a+c)(b+d)

    式中:N为总样方数;a为两个物种均出现的样方数;b为仅物种A出现而物种B不出现的样方数;c为仅物种B出现而物种A不出现的样方数;d为两个物种均不出现的样方数.种间关联有无统计学意义的判断标准:

    2×2列联表的自由度为1,若χ2χ0.052(1)=3.841时,各物种间是相互独立的;当χ0.052(1)<χ2χ0.012(1)=6.635时,物种间关联性有统计学意义;当χ2χ0.012(1)=6.635时,物种之间关联性极有统计学意义.仅根据上述规则无法判断正负关联,正负关联由ad-bc的值决定. ad-bc=0时,两物种间彼此独立无关联;ad-bc>0为正相关;ad-bc < 0为负相关.

    χ2检验不能区分联结程度的大小,模糊了种间关联性的差异性[17].采用Ochiai指数(OI)、Dice指数(DI)和Jaccard指数(JI)进行种间关联程度测定,公式如下[20],其中abcd的含义与上述相同:

    OI=aa+c/¯a+bDI=2a2a+b+cJI=aa+b+c

    式中:OIDIJI 3个指数均描述种对间同时出现的几率并以此反映关联强弱程度,实为平行验证.当a=0时,3个指数取值均为0,可能是竞争极度激烈或对生境的要求显著不同,导致物种几乎不相伴出现;当aS(总种数)时,表明物种间呈紧密关联状态,始终同时出现[21-22].相对于应用种间联结系数(AC)测定种间关联程度,OIDIJI在种数较多和取样数目较大时能避免d值高而导致AC偏高的特点,能更好地反映关联性不明显的物种间共同出现的概率及联结性的强弱[5].

    7个群落共计732个小样方(部分小样方无植物,未计入内),调查并记录152个物种.其中,除缙云秋海棠外,重要值大于0.05的植物有14种.选定的进行种间关联性分析的15个主要物种如下(表 2).为呈现缙云秋海棠在群落中的地位及重要程度,特将其列出(表 3).

    表 2  缙云秋海棠群落中的15个主要物种
    物种代号 种名
    1 缙云秋海棠 Begonia jinyunensis
    2 石生楼梯草 Pellionia radican
    3 斜方复叶耳蕨 Arachniodes rhomboidea
    4 异药花 Fordiophyton faberi
    5 常春藤 Hedera nepalensis
    6 竹叶草 Oplismenus compositus.
    7 过路黄 Lysimachia christinae
    8 大叶仙茅 Curculigo capitulate
    9 对马耳蕨 Polystichum tsus-simense
    10 蝴蝶花 Iris japonica
    11 寒莓 Rubus buerger
    12 狗脊 Woodwardia japonica
    13 透茎冷水花 Pilea pumila
    14 纤细半朔苣苔 Hemiboea cavaleriei
    15 紫萁 Osmunda japonica
     | Show Table
    DownLoad: CSV
    表 3  缙云秋海棠群落中在7个群落中的重要值
    群落代号
    重要值/% 4.7 17.4 1.8 8.4 21.4 9.3 8.6
     | Show Table
    DownLoad: CSV

    群落主要物种间总体关联性衡量的是物种之间的静态关系,与群落的稳定性密切相关[22-23],亦能反映群落的演替方向[24].研究表明,群落结构及其种类组成会随着植物群落的不断演替而逐步趋于稳固和完善,以利于物种间的稳定共存,物种之间也多呈现为正相关[25].群落间主要物种总体关联性分析计算统计结果如表 4所示.

    表 4  主要物种间的整体关联性分析
    群落 δT2 ST2 方差比率 检验统计量 χ2临界值 测度结果
    2.63 0.89 2.96 739.56 (214.39,287.88) +**
    6.91 1.15 6.00 149.94 (14.61,37.65) +**
    1.32 0.63 2.08 416.62 (168.28,233.99) +**
    1.70 1.33 1.28 31.99 (14.61,37.65) +
    14.06 1.15 12.24 514.05 (28.14,58.12) +**
    5.56 0.70 7.90 789.24 (77.93,124.34) +**
    5.43 0.72 7.55 679.83 (69.13,113.15) +**
    注:*(p < 0.05),**(p < 0.01)
     | Show Table
    DownLoad: CSV

    结果表明,缙云秋海棠所在7个群落的方差比率(VR)均大于1,即多物种间呈正相关关系,群落演替已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其中除群落Ⅳ(雷氏A栋Ⅲ)之外,其余6个群落检验统计量W均未落入χ2临界值范围内,即VR值显著偏离1,多物种间整体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

    缙云秋海棠与主要伴生物种种对间关联性检验如表 5所示.

    表 5  各群落缙云秋海棠与伴生物种种间关联性χ2统计检验和关联指数
    群落 物种对 关联性 χ2 χ2连续校正值 关联指数
    OI DI JI
    1-2 + 0.679 2 0.303 1 0.179 1 0.179 1 0.098 4
    1-3 - 1.483 8 1.047 8 0.163 3 0.144 0 0.077 6
    1-4 +** 11.032 5 9.677 0 0.356 7 0.330 1 0.197 7
    1-5 + 3.598 8 2.871 7 0.295 7 0.270 3 0.156 3
    1-12 + 0.459 6 0.146 9 0.130 6 0.122 4 0.065 2
    1-3 + 2.706 8 1.501 9 0.623 6 0.608 7 0.437 5
    1-6 + 1.417 8 0.585 9 0.527 0 0.526 3 0.357 1
    1-7 + 0.184 9 0.114 2 0.235 7 0.181 8 0.100 0
    1-8 - 0.694 4 0.097 7 0.149 1 0.142 9 0.076 9
    1-9 - 0.529 1 0.074 4 0.239 0 0.235 3 0.133 3
    1-2 - 0.882 0 0.219 0 0.076 2 0.060 6 0.031 3
    1-10 + 0.887 9 0.309 3 0.259 9 0.135 6 0.072 7
    1-11 + 1.197 4 0.178 5 0.218 4 0.152 2 0.082 4
    1-2 + 0.446 4 0.012 4 0.338 1 0.333 3 0.200 0
    1-6 -* 5.468 8 3.513 9 0 0 0
    1-10 + 0.005 2 0.142 0 0.404 1 0.381 0 0.235 3
    1-11 - 1.989 6 0.896 0 0.126 0 0.125 0 0.066 7
    1-15 + 1.143 2 0.213 2 0.378 0 0.363 6 0.222 2
    1-3 - 1.493 3 0.749 3 0.333 3 0.307 7 0.181 8
    1-10 - 2.670 4 1.590 5 0.248 1 0.222 2 0.125 0
    1-13 + 0.597 9 0.163 4 0.442 7 0.400 0 0.250 0
    1-14 + 0.148 2 0.004 1 0.326 6 0.258 1 0.148 1
    1-2 + 2.150 8 1.489 2 0.693 0 0.683 8 0.519 5
    1-13 - 0.275 4 0.552 7 0.457 9 0.449 4 0.289 9
    1-10 -** 1.550 5 22.653 5 0.353 2 0.352 9 0.214 3
    1-12 + 1.500 1 0.724 9 0.272 8 0.200 0 0.111 1
    注:*(p < 0.05),**(p < 0.01)
     | Show Table
    DownLoad: CSV

    结果表明,在26对物种对中,呈正关联的有16对,其中仅1对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呈负关联的有10对,其中1对负相关有统计学意义,1对负相关极有统计学意义.正关联的种对多于负关联的种对,与物种间总体为正关联的结果一致. 26个种对间有23个关联无统计学意义,说明缙云秋海棠群落主要伴生种种间联结相对松散,物种分布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群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OIDIJI 3个指数均能表征种间关联程度的大小且彼此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取OI值进行关联程度分析.对于正关联而言,关联指数越大,关联性越紧密,正关联性越强.负关联则相反,关联指数越小,负关联性越强[26].

    在缙云秋海棠群落主要草本植物组成的16个正关联种对中,种间关联测度值均小于0.7.其中OI>0.6的种对有2对,占正关联总对数的12.5%,0.4≤OI < 0.6的种对有3对,占正关联总对数的18.7%,其余的11对物种的OI值均在0.4以下,占正关联总对数的68.8%.说明多数正关联种对间的关联性不强,联结相对较弱,物种趋于独立分布,与χ2检验所得结果一致.在10个负关联种对中,种间关联测度值均小于0.5.其中,0.4≤OI < 的种对仅1对,占负关联总对数的10.0%,0.2≤OI < 0.4的种对有5对,占负关联总对数的50.0%,OI值在0.2以下的有4对,占负关联总对数的40.0%.负关联种对对数较正关联少,但种对间联结性相对较强.其中群落Ⅳ中竹叶草和缙云秋海棠的OI值为0,表明竹叶草和缙云秋海棠的负相关性极强,不在同一个样方中出现.

    多物种间总体关联性分析表明,缙云秋海棠所在群落表现为正相关,群落处于动态演替的稳定阶段;成对物种间关联性检验表明,正关联种对数多于负关联种对数,大多数种对间关联性无统计学意义,呈现独立分布格局;物种间关联程度分析表明,正关联种对间联结性较弱,负关联种对间联结相对较紧密,总体而言种间联结仍较为松散.

    从种间关联性看,大部分群落物种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群落内各种群间联结紧密,已形成多物种共存复杂而稳定的群落,利于缙云秋海棠的生存;同时,缙云秋海棠和其主要伴生种虽然有大体一致的生境需求,但相似的资源利用策略并未导致种对间强烈的竞争,目前物种间相容性良好,群落稳定发展.即群落中物种间的相互作用不是导致缙云秋海棠濒危的主要原因.

    研究发现,缙云秋海棠喜阴湿,仅与异药花、蝴蝶花等少数物种间关联性极有统计学意义.群落Ⅰ中缙云秋海棠和异药花正相关极有统计学意义.异药花多生活在海拔600~1 100 m林下,沟边或遮阴灌木丛等较为潮湿的地方[27],与缙云秋海棠有着相似的生境需求和生态习性.但群落Ⅰ郁闭度较大,人为干扰程度较小,环境资源相对丰富,二者尚未出现竞争而呈现出正向关联性.群落Ⅶ的样方取样不连续,故参考χ2连续校正值进行判断.其中,蝴蝶花与缙云秋海棠负相关极有统计学意义,其生境[28]与缙云秋海棠相似,但蝴蝶花在弱光下即可很好地生长,生存能力较强.此外,群落Ⅶ有践踏的小路,遭到较为严重的人为干扰,因而在环境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二者之间产生激烈竞争,表现为负相关极有统计学意义.可见人为干扰不仅直接威胁其生存,使其数量骤减,也加剧了其与伴生物种间的竞争.群落Ⅳ中竹叶草也与缙云秋海棠表现出极强负相关,竹叶草多生长在山地、丘陵、疏林下阴湿处,与缙云秋海棠的生境具有一定相似性.可能在资源不充足的情况下,两者产生了较激烈的竞争,或是他感作用使两者相互排斥最终形成此种分布格局.

    此外,同一种对在不同群落中的相关性和联结性均有所差异.以缙云秋海棠和斜方复叶耳蕨为例,二者在群落Ⅱ中二者呈正相关关系,且联结性较强;在群落Ⅰ、Ⅵ中则表现为负相关.原因是不同群落中温度、光照、水分、土壤等诸多环境因子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影响了物种间的相互作用[29].在群落Ⅱ中,缙云秋海棠的生长状况良好,重要值为17.4%,优势度较高,分布范围相对较广;而群落Ⅰ、Ⅵ中的缙云秋海棠的重要值分别为4.7%和8.4%,优势度相对较低,分布较为局限.笔者认为,物种间的正负关联性并不完全是生境偏好差异或种间排斥的结果,在特定的空间资源条件下,物种本身生长状况和扩散能力也会影响种间关联性结果的测定.

    缙云秋海棠作为重庆缙云山发现的特有珍稀植物,研究并探索其濒危原因有重要意义.经调查发现,其目前仅在缙云山青龙寨、石华寺、园艺场等以及一些阴湿沟谷两边有居群,分布地狭窄.花期在7月份[30],仅为2周左右,自然繁殖能力较弱.调查结束时,发现群落Ⅶ的破坏程度进一步加剧,样地中缙云秋海棠的数量急剧减少.因此,缙云秋海棠种群极有可能会因为自身繁殖特性的限制和人为破坏进一步衰退.该物种亟待加强保护,一方面,建议相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进一步展开实地考察,统计现存数量,对其生存现状和濒危状态进行评估,加大宣传和保护力度,对主要群落加强管理,严禁游客采挖;另一方面,采用多种手段展开种群扩繁研究,如探索组织培养、种子萌发的适宜条件等,以利于种群的更新和扩繁.

  • 图 1  1992-2017年国内古镇学术论文数量统计图

    图 2  1992-2017年国内古镇研究发文作者图谱

    图 3  1992-2017年国内古镇研究发文机构图谱

    图 4  1992—2017年国内古镇研究关键词时区图谱

    图 5  1992—2017年国内古镇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表 1  国内古镇研究核心作者统计表

    序号 作者 发文量
    1 阮仪三 10
    2 赵逵 10
    3 张捷 7
    4 汪永平 6
    5 黄震方 5
    6 王建波 5
    7 陈春花 5
    8 袁菲 4
    9 朱晓明 4
    10 葛亮 4
    11 杨载田 4
    12 周波 4
    13 刘沛林 3
    14 詹洁 3
    15 姜辽 3
    下载: 导出CSV

    表 2  国内古镇研究发文机构统计表

    序号 频次 机构
    1 48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 11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
    3 9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4 9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5 9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6 4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7 4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8 4 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
    9 4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学院
    10 4 衡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系
    下载: 导出CSV

    表 3  国内古镇研究关键词统计表

    序号 关键词 频次 起始年份
    1 古镇 152 1994
    2 保护 32 2003
    3 旅游开发 24 2002
    4 周庄 17 1995
    5 古镇旅游 16 2003
    6 历史文化村镇 15 2006
    7 可持续发展 13 2005
    8 古镇保护 12 1999
    9 江南水乡古镇 11 2003
    10 水乡古镇 10 2002
    11 旅游 9 1999
    12 历史文化名镇 7 2011
    13 历史街区 6 2007
    14 影响因素 5 2011
    15 文化传承 5 2013
    16 发展 5 2010
    17 大运河 4 2007
    18 江南古镇 4 2001
    19 民居建筑 4 2003
    20 街巷 4 2007
    下载: 导出CSV
  • [1] 李倩, 吴小根, 汤澍.古镇旅游开发及其商业化现象初探[J].旅游学刊, 2006, 21(12):52-57.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lyxk200612014
    [2] 吴丽敏, 黄震方, 曹芳东, 等.旅游城镇化背景下古镇用地格局演变及其驱动机制——以周庄为例[J].地理研究, 2015, 34(3):587-598.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dlyj201503016
    [3] 陈可石, 李静雅, 朱胤琳, 等.文化景观视角下"四态合一"的古镇复兴方法与路径——以黔东南下司古镇概念性城市设计为例[J].规划师, 2014, 30(5):48-53.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ghs201405008
    [4] 李储林, 霍晓丽.贵州土司古镇旅游文化产业开发探析——以敖溪土司古镇为例[J].贵州社会科学, 2016(3):163-168.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gzshkx201603028
    [5] 赵柯涛, 周晓刚, 张建国.枫桥古镇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探析[J].湖北农业科学, 2012, 51(12):2648-2652.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hbnykx201212068
    [6] 江文焜, 谢德体, 王三, 等.文化遗产保护区景观格局演变及驱动因子研究——以丽江市核心区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0(3):133-142.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xnnydxxb201803020
    [7] 王敏菡, 周建华.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环境设施应用探讨——以重庆磁器口古镇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41(11):107-114. doi: http://xbgjxt.swu.edu.cn/jsuns/jscnuhhse/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x201611018&flag=1
    [8] CHEN C M.CiteSpace Ⅱ: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 57(3):359-377.
    [9]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10.1002/asi.21694 CHEN C M.Predictive Effects of Structural Variation on Citation Count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2, 63(3):431-449.
    [10] 陈悦, 陈超美, 胡志刚.引文空间分析原理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4.
    [11] 李杰, 陈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7.
    [12] 陈悦, 陈超美, 刘则渊, 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 2015, 33(2):242-253.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kxxyj201502009
    [13] 谭雪兰, 欧阳巧玲, 于思远, 等.基于CiteSpace中国乡村功能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J].经济地理, 2017, 37(10):181-187.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jjdl201710023
    [14] 卢世菊, 张咪.基于Citespace Ⅲ的国内近10年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研究的可视化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 38(8):230-236.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zgnyzyyqh201708036
    [15] 张洪, 孙雨茜, 司家慧.基于知识图谱法的国际生态旅游研究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 2017, 32(2):342-352.
    [16] 罗星华, 田苍林.近十年我国图书馆学科服务研究趋势与热点分析——基于内容分析法和文献计量学定律[J].新世纪图书馆, 2017(11):59-64, 69.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xsjtsg201711015
    [17] 刘琨, 李春利, 白福春.我国图情领域名称规范文献计量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7(12):66-71.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tsggzyyj201712011
    [18] 赵勇, 张捷, 李娜, 等.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评价体系及方法研究——以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村)为例[J].地理科学, 2006, 26(4):4497-4505.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dlkx200604019
    [19] 赵勇, 张捷, 卢松, 等.历史文化村镇评价指标体系的再研究——以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为例[J].建筑学报, 2008(3):64-69.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jzxb200803016
    [20] 郭文, 黄震方.基于场域理论的文化遗产旅游地多维空间生产研究——以江南水乡周庄古镇为例[J].人文地理, 2013, 28(2):117-124.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rwdl201302019
    [21] 郭文, 黄震方, 王丽.文化旅游地空间生产背景下居民社会空间感知模型与实证研究——基于对周庄古镇的调查[J].地理研究, 2015, 34(4):762-774.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dlyj201504014
    [22] 白桦琳, 杨忆妍, 郝君, 等.黄河边即将消失的活遗址——碛口古镇的保护与和谐再生[J].中国园林, 2010, 26(11):39-42.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fjyl201003004
    [23] 杨载田, 刘沛林, 刘天曌.草市古镇的保护及其乡村旅游开发初探[J].广东农业科学, 2011, 38(8):154-156.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gdnykx201108059
    [24] 刘天曌, 杨载田, 刘沛林.湖南省衡东县吴集古镇的保护及其乡村旅游开发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17):10572-10574.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ahnykx201117166
    [25] 王云才, 韩丽莹.基于景观孤岛化分析的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保护模式——以江苏苏州市甪直镇为例[J].地理研究, 2014, 33(1):143-156.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dlyj201401013
    [26] 卢济威, 杨春侠, 耿慧志.新旧共生的水乡古镇复兴探索——以杭州塘栖城镇中心区城市设计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 2013(4):109-113.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csghhk201304017
    [27] 阮仪三, 黄海晨, 程俐聰.江南水乡古镇保护与规划(摘登)[J].建筑学报, 1996(9):22-25.
    [28] 杨庆.黑井古镇历史保护与开发[J].思想战线, 2002, 28(2):49-52.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sxzx200202012
    [29] 陈建中.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J].现代经济探讨, 2001(11):57-59.
    [30] 熊侠仙, 张松, 周俭.江南古镇旅游开发的问题与对策——对周庄、同里、直旅游状况的调查分析[J].城市规划汇刊, 2002(6):61-63, 80.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csghhk200206013
    [31] 闫喜琴.论古村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3):1194-1195, 1228.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ahnykx200903114
    [32] 张满生, 朱承强, 周利方.我国古城镇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J].商业时代, 2009(22):125-126.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sysd200922066
    [33] 陈晟, 曹昌智.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与可持续发展[J].城市发展研究, 2009, 16(6):125-128.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csfzyj200906022
    [34] 刘炜, 李百浩.湖北古镇的空间形态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8, 30(3):99-102.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whgydxxb200803028
    [35] 李红, 周波, 陈春华.历史古镇空间整合分析——以福宝古镇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20):10963-10964.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ahnykx201020178
    [36] 屈德印, 黄利萍.浙江古镇聚落空间类型分析[J].装饰, 2006(6):22-23.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zhuangshi200606015
    [37] 李建伟, 朱菁, 尹怀庭, 等.历史古镇空间格局的解读与再生——以华阳古镇为例[J].人文地理, 2008, 23(1):43-47.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rwdl200801008
    [38] 全利.中山古镇山地民居建筑特色[J].文艺争鸣, 2010(12):118-120.
    [39] 王金平, 杜林霄.碛口古镇聚落与民居形态初探[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2007, 38(2):160-164.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tylgdxxb200702020
    [40] 周浩明, 冯道刚.江南水乡古镇"灰空间"解析[J].装饰, 2007(1):85-87.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zhuangshi200701033
    [41] 季松.江南古镇的街坊空间结构解析[J].规划师, 2008, 24(4):75-78.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ghs200804018
    [42] 刘炜.湖北古镇的街巷功能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8, 30(8):161-164.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whgydxxb200808043
    [43] 杨国胜, 龙彬.重庆洪安古镇保护利用及文化传承研究[J].中国园林, 2013, 29(3):71-75.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zgyl201303015
    [44] 王德刚.空间再造与文化传承——栖霞古镇都村"非遗"保护工程实验研究[J].民俗研究, 2014(5):13-25.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minsyj201405002
    [45] 张晓, 姜劲松, 牛元莎, 等.文化规划视角下的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 2017, 24(2):15-23.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csfzyj201702003
    [46] 张侃.生态文明视野下的文化保护与传承机制——基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宏观思考[J].东南学术, 2015(2):4-14, 246.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dnxs201502001
    [47] 尹丹, 陈春华.文化生态学视角下古镇保护与开发策略研究——以绵阳市三台县郪江古镇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42(11):84-92. doi: http://xbgjxt.swu.edu.cn/jsuns/jscnuhhse/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x201711014&flag=1
    [48] 赵逵, 詹洁.四川广安市顾县古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J].城市规划, 2012, 36(5):97-98.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csgh201205015
    [49] 赵逵, 唐典郁, 刘兴华.湖北利川凉雾纳水溪古村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J].城市规划, 2013, 37(11):97-98.
    [50] 阮宋庆, 汪静, 罗言云.四川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与发展建议[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9, 25(10):957-960.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zykfysc200910029
    [51] 王雪梅.论四川古镇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及其开发、保护与利用[J].中华文化论坛, 2004(3):37-41.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zhwhlt200403007
    [52] 胡小海, 黄震方.旅游地居民文化保护行为影响机制研究——以周庄古镇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 2016, 31(10):116-120.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xdcsyj201610017
    [53] 吴骁骁, 苏勤, 姜辽.旅游商业化影响下的古镇居住空间变迁研究——以周庄为例[J].旅游学刊, 2015, 30(7):26-36.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lyxk201507009
    [54] 赵磊, 方成.社区居民参与古镇旅游经营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朱家角和西塘古镇为例[J].财贸经济, 2011(8):113-121.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cmjj201108017
    [55] 钟士恩, 章锦河, 丁蕾, 等.江南水乡游客满意度的多维度影响因素测量模型[J].地理科学, 2016, 36(11):1715-1721.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dlkx201611014
    [56] 张宏, 黄震方, 琚胜利.水乡古镇旅游者低碳旅游行为影响因素分析——以昆山市周庄、锦溪、千灯古镇为例[J].旅游科学, 2017, 31(5):46-64.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lvykx201705004
    [57] 唐春媛, 刘明, 黄东海, 等.古镇保护与更新模式探析——以闽北和平古镇为例[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7, 29(6):1-4.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cqjzdxxb200706001
    [58] 陈静, 闫文君, 常淼.河南道口运河古镇历史地段保护及更新设计[J].工业建筑, 2018, 48(3):52-56.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gyjz201803011
    [59] 葛丹东, 徐威, 高宁.基于主客体原真性的古镇更新策略与机制研究——以浙江乾元古镇为例[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8, 45(2):251-260.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zjdxxb201802016
    [60] 王若冰, 陈春华.基于自组织理论的传统古镇聚落保护与更新——以自贡市仙滩区仙市古镇为例[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2016, 38(S1):159-165.
    [61] 刘婷, 张阳生, 高连海, 等.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搜救保护与活力复兴——以山西大阳古镇为例[J].人文地理, 2009, 24(3):97-100.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rwdl200903020
    [62] 钟士恩, 章锦河, 孙晋坤.基于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综合评价的古镇型旅游目的地差异化发展路径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地理研究, 2015, 34(7):1380-1393.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dlyj201507016
    [63] 梁明珠, 杨剑.历史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研究[J].商业研究, 2012(1):168-171.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syyj201201029
    [64] 孙艺惠, 陈田, 张萌.乡村景观遗产地保护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浙江龙门古镇为例[J].地理科学, 2009, 29(6):840-845.
    [65] 张晓林.黄龙溪古镇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中国商贸, 2011(11):181-182.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zhonggsm201111114
    [66] 陈可石, 马捷, 任子奇, 等.旅游开发视角下古镇的人文主义复兴路径研究——以黔东南下司古镇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 2016, 23(7):64-69, 81, 29.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csfzyj201607011
    [67] 鞠廷英, 饶世权.川西古镇以特质文化打造品牌的研究[J].天府新论, 2011(1):67-70.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tfxl201101013
    [68] 饶世权, 鞠廷英.论特质文化与古镇文化旅游产品品牌建设[J].中国发展, 2011, 11(1):33-38.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zhongguofz201101008
    [69] 邓学芬, 柯丽芳.古镇旅游开发研究——以成都周边古镇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23):10083-10085.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ahnykx200823116
    [70] 郑世卿, 王大悟.乌镇旅游发展模式解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2, 31(5):85-88, 94.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dyyjykf201205017
    [71] 卞显红.江浙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模式比较[J].城市问题, 2010(12):50-55.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cswt201012009
    [72] 周红, 胡敏.文化生态视角下沅水流域少数民族古镇旅游开发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 2015, 36(9):156-160.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gzmzyj201509039
    [73] 陈琴, 李俊, 张述林.基于文化再生理念的古镇实心化开发模式研究——以走马古镇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25):15518-15520.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ahnykx201125120
    [74] 陈思雨, 曾刚.我国大都市郊区古镇保护性开发模式探索——以上海市浦东新区新场古镇为例[J].世界地理研究, 2017, 26(1):134-145.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sjdlyj201701014
    [75] 孙珍, 秦华, 陈洪醒.偏岩古镇街巷景观空间特征分析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42(9):179-188. doi: http://xbgjxt.swu.edu.cn/jsuns/jscnuhhse/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x201709029&flag=1
  • 期刊类型引用(8)

    1. 谢亮,王珂. 基于Cite Space的徽州建筑装饰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居舍. 2023(23): 68-70+125 . 百度学术
    2. 卜颖辉,田林. 大运河国内研究热点及前沿趋势分析.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2(02): 1-6+26 . 百度学术
    3. 郭欣,刘磊,孙松林,高诗雯. 基于历史诠释的渝西古镇公共空间更新研究——以永川松溉古镇为例.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06): 230-240 . 百度学术
    4. 王俊俊,王玲丽.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绿色基础设施研究可视化分析. 运城学院学报. 2021(03): 41-47 . 百度学术
    5. 朱倩倩,巫程成. 乡村文化旅游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旅游研究. 2021(06): 24-39 . 百度学术
    6. 高菲菲,胡宇橙. 北方历史文化古镇的旅游市场发展研究——以天津杨柳青古镇为例. 城市. 2021(09): 71-79 . 百度学术
    7. 吕璇. 我国旅游扶贫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基于CNKI核心期刊和CSSCI数据. 河池学院学报. 2020(02): 54-67 . 百度学术
    8. 徐立豪.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旅游意象研究分析.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11): 65-73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5)

  • 加载中
    Created with Highcharts 5.0.7访问量Chart context menu近一年内文章摘要浏览量、全文浏览量、PDF下载量统计信息摘要浏览量全文浏览量PDF下载量2024-102024-112024-122025-012025-022025-032025-042025-052025-062025-072025-082025-090Highcharts.com
    Created with Highcharts 5.0.7Chart context menu访问类别分布DOWNLOAD: 0.4 %DOWNLOAD: 0.4 %HTML全文: 80.1 %HTML全文: 80.1 %摘要: 19.4 %摘要: 19.4 %DOWNLOADHTML全文摘要Highcharts.com
    Created with Highcharts 5.0.7Chart context menu访问地区分布其他: 17.8 %其他: 17.8 %其他: 0.2 %其他: 0.2 %Aliso Viejo: 0.2 %Aliso Viejo: 0.2 %Aurora: 0.5 %Aurora: 0.5 %Beijing: 1.3 %Beijing: 1.3 %Boulder: 0.1 %Boulder: 0.1 %Changhongjie: 0.1 %Changhongjie: 0.1 %Chengdu: 0.1 %Chengdu: 0.1 %Chongqing: 0.5 %Chongqing: 0.5 %Coventry: 0.2 %Coventry: 0.2 %Elizabeth City: 0.1 %Elizabeth City: 0.1 %Fengcheng: 0.1 %Fengcheng: 0.1 %Gainesville: 0.1 %Gainesville: 0.1 %Grove City: 0.1 %Grove City: 0.1 %Guiyang: 0.3 %Guiyang: 0.3 %Haidian: 0.8 %Haidian: 0.8 %Hangzhou: 0.2 %Hangzhou: 0.2 %Hanoi: 0.1 %Hanoi: 0.1 %Hollywood: 0.2 %Hollywood: 0.2 %Huai Khwang: 0.1 %Huai Khwang: 0.1 %Kunming: 0.2 %Kunming: 0.2 %Miamisburg: 0.1 %Miamisburg: 0.1 %Minneapolis: 0.1 %Minneapolis: 0.1 %Mountain View: 10.1 %Mountain View: 10.1 %Osaka: 0.2 %Osaka: 0.2 %Overland Park: 0.1 %Overland Park: 0.1 %Quincy: 1.0 %Quincy: 1.0 %Renhe: 0.1 %Renhe: 0.1 %Shapingba District: 0.1 %Shapingba District: 0.1 %Shenzhen: 0.7 %Shenzhen: 0.7 %Taishan: 0.1 %Taishan: 0.1 %Taoyuan District: 0.1 %Taoyuan District: 0.1 %Weifang: 0.1 %Weifang: 0.1 %Xuzhou: 0.1 %Xuzhou: 0.1 %上海: 2.0 %上海: 2.0 %中卫: 3.0 %中卫: 3.0 %九龙: 0.4 %九龙: 0.4 %伊利诺伊州: 0.1 %伊利诺伊州: 0.1 %北京: 11.5 %北京: 11.5 %十堰: 0.5 %十堰: 0.5 %华盛顿州: 0.1 %华盛顿州: 0.1 %南京: 0.1 %南京: 0.1 %南昌: 0.3 %南昌: 0.3 %南通: 0.5 %南通: 0.5 %合肥: 0.1 %合肥: 0.1 %吉林: 0.1 %吉林: 0.1 %吉隆坡: 0.1 %吉隆坡: 0.1 %嘉兴: 0.7 %嘉兴: 0.7 %大连: 0.1 %大连: 0.1 %天津: 1.7 %天津: 1.7 %太原: 0.2 %太原: 0.2 %威尔明顿: 0.1 %威尔明顿: 0.1 %宣城: 1.3 %宣城: 1.3 %密蘇里城: 0.2 %密蘇里城: 0.2 %常州: 0.7 %常州: 0.7 %平顶山: 0.2 %平顶山: 0.2 %广州: 0.1 %广州: 0.1 %库比蒂诺: 0.3 %库比蒂诺: 0.3 %张家口: 1.0 %张家口: 1.0 %德州: 0.1 %德州: 0.1 %德罕: 0.1 %德罕: 0.1 %成都: 0.4 %成都: 0.4 %扬州: 3.7 %扬州: 3.7 %无锡: 0.2 %无锡: 0.2 %杭州: 2.0 %杭州: 2.0 %株洲: 0.1 %株洲: 0.1 %武汉: 0.1 %武汉: 0.1 %汕头: 0.1 %汕头: 0.1 %泉州: 0.1 %泉州: 0.1 %洛杉矶: 0.3 %洛杉矶: 0.3 %洛阳: 0.1 %洛阳: 0.1 %淄博: 0.3 %淄博: 0.3 %淮安: 0.1 %淮安: 0.1 %深圳: 2.0 %深圳: 2.0 %温州: 2.5 %温州: 2.5 %湖州: 0.1 %湖州: 0.1 %漯河: 8.7 %漯河: 8.7 %益阳: 0.2 %益阳: 0.2 %石家庄: 0.2 %石家庄: 0.2 %罗奥尔凯埃: 0.3 %罗奥尔凯埃: 0.3 %芒廷维尤: 10.6 %芒廷维尤: 10.6 %芝加哥: 1.5 %芝加哥: 1.5 %苏州: 0.1 %苏州: 0.1 %西宁: 0.5 %西宁: 0.5 %邯郸: 1.1 %邯郸: 1.1 %郑州: 0.2 %郑州: 0.2 %都伯林: 0.1 %都伯林: 0.1 %鄂州: 0.1 %鄂州: 0.1 %锡拉丘兹: 0.1 %锡拉丘兹: 0.1 %镇江: 0.1 %镇江: 0.1 %长沙: 1.1 %长沙: 1.1 %雷宁根: 0.1 %雷宁根: 0.1 %香港: 0.1 %香港: 0.1 %马鞍山: 0.1 %马鞍山: 0.1 %黎逸府: 0.1 %黎逸府: 0.1 %其他其他Aliso ViejoAuroraBeijingBoulderChanghongjieChengduChongqingCoventryElizabeth CityFengchengGainesvilleGrove CityGuiyangHaidianHangzhouHanoiHollywoodHuai KhwangKunmingMiamisburgMinneapolisMountain ViewOsakaOverland ParkQuincyRenheShapingba DistrictShenzhenTaishanTaoyuan DistrictWeifangXuzhou上海中卫九龙伊利诺伊州北京十堰华盛顿州南京南昌南通合肥吉林吉隆坡嘉兴大连天津太原威尔明顿宣城密蘇里城常州平顶山广州库比蒂诺张家口德州德罕成都扬州无锡杭州株洲武汉汕头泉州洛杉矶洛阳淄博淮安深圳温州湖州漯河益阳石家庄罗奥尔凯埃芒廷维尤芝加哥苏州西宁邯郸郑州都伯林鄂州锡拉丘兹镇江长沙雷宁根香港马鞍山黎逸府Highcharts.com
图( 5) 表( 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489
  • HTML全文浏览数:  2459
  • PDF下载数:  114
  • 施引文献:  13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8-09-16
  • 刊出日期:  2020-01-20

基于知识图谱法的国内古镇研究可视化分析

    通讯作者: 张建国, 博士, 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作者简介: 唐笛扬(1994-), 男, 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研究
  • 浙江农林大学 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 旅游与健康学院, 浙江 临安 311300
基金项目:  浙江省科技厅公益技术研究农业项目(2016C32107);浙江省农业软科学研究项目(ZJNYRKXYJKT201604)

摘要: 以中国知网(CNKI)核心期刊与CSSCI库收录的1992—2017年我国研究古镇的682篇相关论文为数据,通过引文分析软件(Citespace V)对其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出国内古镇研究的知识图谱,描述和分析国内古镇研究的现状与热点.结果表明:发文作者核心团队不明显,呈现出“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特点,核心作者之间缺乏学术交流;同济大学处于核心地位,与较多机构存在合作关系,而其他机构科研能力与其相差较大;古镇领域主题随时间变化分为古镇资源研究、古镇保护与发展和古镇文化传承3个阶段,但近些年缺乏理论创新;古镇研究大致沿4个方向发展,研究内容与方法趋于多元化与多学科交叉.并从理论、视角和方法3个方面对国内古镇研究的趋势进行展望,为今后本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English Abstract

  • 古镇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社会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人类长期聚居形成的结果[1].其古建筑群、古街巷和古迹等存量丰富,民俗风情和传统手工艺等保存完整,既承载中国的传统文化,又充分反映各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与生产水平,体现出较强的历史价值、经济价值和旅游价值.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古镇旅游化也向纵深处发展,大量的古镇遭受严重破坏,包括古建筑样式的改变、古建筑群空间格局的变动、古镇自然环境的恶化、土地无序混乱的开发以及古镇文化景观的退化[2],引起了政府与广大学者的密切重视.自2003年以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文物局开展了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的审核与评选工作,加强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管理与保护.国内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对古镇开发进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如陈可石等[3]从文化景观角度研究用“四态合一”方法复兴古镇的可行性;李储林、霍晓丽[4]研究敖溪土司古镇,讨论古镇内部文化资源整合及周边文化资源集群发展的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赵柯涛等[5]在保护和更新的原则上,深入探讨枫桥古镇历史街区实现复兴的方法与策略;江文焜等[6]对丽江市核心范围进行景观分类与计算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丽江市文化遗产保护区的景观格局演变过程及驱动因子;王敏菡、周建华[7]研究分析磁器口古镇六大类公共环境设施的地域特征和文化特征,为历史街区的公共环境设施提供设计参考.但现有研究绝大多数是对具体一个或多个古镇开展研究,进而总结出古镇保护与开发的存在问题与对应的策略和模式.基于此,本研究运用Citespace软件对1992—2017年古镇研究的学术成果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关于国内古镇研究的发文作者、研究机构和关键词的知识图谱,整体把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古镇研究发展进程,客观地呈现出研究现状,对古镇研究成果开展归纳和总结,分析古镇研究领域的研究态势与发展方向,为后续的古镇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 为获得古镇研究领域最全面、最可靠的研究成果,本研究选用中国知网数据库核心期刊与CSSCI的论文为数据来源,对古镇研究进行期刊文献高级检索.检索条件选用“古镇”“文化名镇”和“历史名镇”,三者之间关系为“或含”,以“主题”为检索要求,检索时间选择1992—2017年,进行精确检索,对检索结果筛选整理,删除新闻、会议通知、报纸报道、书评等与主题无关的内容,最后得到有效论文682篇,且用Refworks格式导出.

  • Citespace软件是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运用作者合作网络、关键词共现等功能,绘制某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图谱,显示此学科领域的热点动向和发展趋势[8-11].该软件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的学者陈超美教授引入国内后,便在国内蓬勃兴起并获得广泛的应用,现已成为科学研究的新手段和新趋势[12],如谭雪兰等[13]利用Citespace软件分析中国乡村功能存在问题与发展动向;卢世菊、张咪[14]通过对Citespace软件可视化功能的使用,分析民族区域乡村旅游的关注焦点和研究前沿;张洪等[15]运用知识图谱法,研究国际生态旅游的核心、发展阶段以及发展趋势.本研究运用Citespace V软件,利用可视化功能,绘制发文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时区与共现的知识图谱,通过图谱中节点的大小、节点之间的连接程度直观表达国内古镇研究的研究态势与发展方向.

  • 图 1显示国内古镇研究领域学术论文的发表状况.从总发表量看,我国古镇的学术论文年总发表量先逐步增加后略有下降且趋于稳定,尤其是2003年以后学者逐渐加强了对我国古镇研究的重视,相关的学术论文显著增加,至2012年古镇研究力度有所下降,学术论文年发表量趋于稳定.从发展阶段看,可将我国古镇研究总结成缓慢发展、快速发展和平稳发展3个阶段,且在各个阶段中存在较小的波动.自20世纪90年代初起,国内古镇研究刚处于起步阶段,部分学者开始关注此领域,其中建筑学与规划学领域的学者占多数,但因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及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研究发展缓慢.即使1994年与1995年古镇研究学术论文数量激增,但研究力度不够且文章深度不足,关注度便随之减弱.古镇研究的第2阶段是2003—2011年,2003年11月27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文物局联合审核公布首批历史文化名镇(村),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管理与保护提供了政策支持,也为学者提供了典型的研究对象. 2003年11月15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审议通过《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并于2004年2月1日开始施行,以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于2006年通过并施行、2008年颁布《关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使国内古镇的保护和发展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此同时,国内学者开始利用地理信息软件GIS、数学评价模型等方法进行古镇研究,加强了研究的科学性与说服力,提升了古镇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2008年下半年由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波及到古镇的旅游业,研究对象受到巨大冲击,学术研究有所下降,因此后一年的学术论文数量减少较为明显,经过一年休整,古镇研究回到上升趋势. 2011年至今,古镇研究进入第3阶段. 2011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对非遗保护工作影响深远,保持古镇非遗研究的一定热度.但十二五期间,美丽乡村建设兴起,全国各地正在掀起美丽乡村建设的新热潮,其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代名词,并且2016年中央提出《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特色小镇发展迅速.因此部分学者转而研究美丽乡村与特色小镇,虽古镇研究力度下降,但学术论文仍维持一定数量上下波动,学术研究转为平稳发展,论文发表数量趋于稳定.从研究深度及影响力看,发表在复合影响因子大于1和2期刊的论文皆逐年增多,并在15~26篇上下稳定波动,表明国内古镇研究正持续深入,论文数量在增加的过程中,论文质量亦提升,高水平、高质量论文不断涌现,学术影响力增大,影响国内古镇研究方向.

  • 利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将682篇有效论文数据导入,参数选择“Author”,进行发文作者及合作网络分析,得到古镇研究的发文作者合作网络图谱(图 2).图中节点大小体现学者发文量,节点连线情况与线段粗细程度体现学者之间的合作关系与合作频率.

    核心作者是一个学科领域重要的研究者和领头人,对这一学科领域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意义[16].根据普赖斯定律,核心作者发文数量为N0.749×nmax,其中N为核心作者最少的发文量,nmax为发文数量最多的作者所发表的论文数量[17].根据Citespace软件统计,发文量最多的作者为阮仪三与赵逵,数量皆为10篇,即nmax=10,得出核心作者发文数量为0.749× 10 ≈2.4,即发文量超过3篇的作者为核心作者,统计共15人(表 1).

    从发文量看,由表 1可知,15位核心作者的发文量占总发文量的11.3%,奠定了国内古镇研究领域的学术基础,其中阮仪三、赵逵并列第1,发文量为10篇.阮仪三研究主题包括古镇保护、规划与合理发展;赵逵研究主题包括古镇资源研究.张捷排名第3,发文量为7篇,研究主题包括古镇评价体系研究与旅游形象定位.从合作网络看,结合表 1图 2,发文作者的核心研究团队尚不明显,呈现“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特点,不利于古镇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各核心作者之间缺乏学术交流、合作强度不足,尤其是排名前3的核心作者未有学术联系. 4人及以上的研究团队有4个,即张捷、赵勇、李东和与刘泽华团队;黄震方、郭文、吴丽敏与王丽团队;杨载田、刘沛林、邓运员与刘天曌团队;杨忆妍、白桦琳、郝君、王南希与王乐君团队.进一步分析这4个团队的研究方向,主要有: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评价体系研究[18-19]、古镇用地格局演变及驱动机制[2]、文化旅游地空间生产研究[20-21]、古镇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探索[22-24]等.

  • 运用Citespace软件将682篇论文进行发文机构分析,参数选择“Institution”,得出古镇研究的发文机构统计表(表 2)与合作网络图谱(图 3).从发文数量看,同济大学的发文量为48篇,占排名前10的机构发文总数的45.2%,远超排名第2的四川大学,表明在古镇研究领域中,同济大学处于领先地位,其他机构科研能力与其相比差距较大.同济大学凭借自身建筑学与城乡规划学的优势,优越的地理条件与经济条件,易于开展江南古镇的保护与发展研究,在孤岛化的古镇文化景观保护[25]、新旧水乡古镇共同发展[26]等方向的研究较为深刻.从二级机构看,排名前10的二级机构主要为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其次为地理科学学院,较为缺乏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古镇研究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从合作网络看,发文机构知识图谱显示出同济大学的核心地位,具体来看,同济大学与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存在较深的合作关系,积极推动古镇领域的发展,有助于古镇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其他大多数研究机构较为分散,少数机构有合作关系,如清华大学与南京大学、云南大学与昆明理工大学等,但合作的机构数量少,合作强度不足,因此独自研究的机构需增加与其他机构的合作,广泛开展交流,促进资源共享,使古镇研究朝多元化发展.

  • 关键词是一篇文章高度凝练的核心词汇,可以直观地反映这一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发展方向,运用Citespace软件将682篇论文进行关键词图谱分析,参数选择“Keyword”,得出国内古镇研究关键词统计表(表 3)、关键词时区图谱(图 4)与关键词共现图谱(图 5).

  • 国内古镇研究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Citespace可视化软件生成的关键词时区图谱清晰直观地显示古镇研究的主题结构发展进程.图 4显示1992—2017年古镇研究领域的主题结构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即第1阶段为1992—2002年,第2阶段为2003—2010年,第3阶段为2011—2017年.这也与图 1的发文数量分析结果相吻合,更有力地说明古镇研究的主题结构变化为此3个阶段.

    结合表 3图 4,第1阶段中我国古镇研究频次前20的关键词有古镇、旅游开发、周庄、古镇保护、水乡古镇、旅游和江南古镇.这一阶段古镇的研究主要以古镇资源研究为主,一些学者调研以周庄为首的江南水乡古镇,涉及古镇资源的概念、特征、分布、价值、发展等方面,初步探讨古镇旅游开发的模式和方向,挖掘古镇所具有的旅游价值与经济价值,并且在进行古镇旅游开发的同时也开始认识到旅游容量饱和、商业化过度给古镇资源带来破坏[27-30].第2阶段中我国古镇研究频次前20的关键词有保护、古镇旅游、历史文化村镇、可持续发展、江南水乡古镇、历史街区、发展、大运河、民居建筑和街巷.这一阶段古镇的研究主要以古镇保护与发展为主,许多学者对古镇旅游的产品开发、旅游开发模式与经营模式进行深入研究,但古镇旅游在促进发展的同时,也破坏了当地的自然与文化景观,因此部分学者提出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在保护古镇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发展旅游产业,提高古镇居民的生活水平,且旅游产业收入回馈古镇的保护工作,从而达到良性循环[31-33].与此同时,一些学者对上一阶段的研究成果展开延伸,不再局限于古镇整体保护与发展的研究,深入分析研究对象,研究集中为古镇空间结构形态的分析[34-37]、民居建筑特色及灰空间解读[38-40]、街巷的空间结构与功能研究[41-42],通过对空间结构的解读与整合,让古镇空间格局再生,焕发新的生命力,从而提高古镇对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第3阶段中我国古镇研究频次前20的关键词有历史文化名镇、文化传承与影响因素.这一阶段古镇的研究主要以古镇文化传承为主,随着对古镇保护的深入研究,古镇这一“非遗”集聚社区则可通过文化空间再造来实现现代环境下的生存和发展,而文化空间的营造则需要广大公众的参与,让公众产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从而使古镇注入文化灵魂和经济血液[43-47].

  • 通过图 5的古镇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研究分析关键词的主要节点以及聚合程度,可将古镇研究分为4个发展方向,这4个发展方向清晰地呈现出研究热点与发展情况,即第1个发展方向为“古镇-旅游资源-文化传承-影响因素-历史文化名镇”,第2个发展方向为“保护-可持续发展-历史文化村镇-古镇保护”,第3个发展方向为“旅游开发-江南水乡古镇-古镇旅游”,第4个发展方向为“周庄-民居建筑-历史街区-建筑-旅游”.通过参照以上的4个发展方向,对中国知网中古镇的相关文献以及本文中核心作者与核心机构的研究方向进行整理分析,得到第1个发展方向主要集中为古镇旅游资源研究[48-51],包括对古镇历史、古镇风貌、古镇建筑和古镇文化等资源的调查与分析;古镇旅游对当地居民影响的研究[52-54],包括当地居民参与古镇旅游发展的研究以及古镇旅游对当地居民产生影响研究;古镇旅游影响游客行为与感知的研究[55-56],包括研究游客古镇旅游体验的形象感知与满意度,为古镇的改进提出建议;历史城镇文化传承与发展等[44-47],包括研究古镇文化空间再造来实现现代环境下的生存和发展,激励、推动、引导社区民众参与历史文化保护.第2个发展方向主要集中为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32-34],包括研究古镇文化保护与旅游产业平衡,旅游产业收入回馈古镇的保护工作,达到古镇可持续发展;古镇保护及更新策略与机制的探析[26, 57-60],包括在整体保护古镇的基础上,采用小规模、渐进式和微循环的动态更新模式,分阶段对古镇进行有机更新;古镇空间结构与格局的解读与分析[34-37],包括运用地理信息技术、空间句法等分析研究古镇空间形态与类型;旅游目的地遗产保护研究[61-64],包括研究非遗环境保护、非遗层级保护和传承人保护、社区参与等保护方式,促进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景观孤岛化下的古镇景观保护模式探究[25],包括研究古镇传统文化景观孤岛化现象、特征及形成过程,通过确定保护圈层、构建文化景观遗产廊道和景观生态网络格局,实现传统文化景观与缓冲空间的结合.第3个发展方向主要集中为古镇旅游产品开发研究[65-69],包括研究古镇的特色,摆脱单一、同质旅游产品,对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突显古镇自身独特品质;古镇旅游开发模式与策略探讨[70-74],包括综合分析各成功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模式,为今后古镇的合理开发和发展模式创新提供借鉴.第4个发展方向主要集中为古镇民居建筑特色及建筑灰空间解读[38-40],包括研究古镇民居建筑的形态特征与空间结构体系;古镇街巷的空间结构与功能研究[41-42, 75],包括研究街巷建筑布局、沿街建筑群体的空间形态以及街巷交通联系、商业经济、休闲交往和生活辅助等功能.

  • 本研究以1992—2017年中国知网数据库的核心期刊及CSSCI中关于国内古镇研究的682篇论文为数据来源,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解读古镇研究的发文作者、研究机构和关键词的知识图谱,呈现古镇研究领域的热点动向和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我国古镇研究在经历了2003—2011年的快速发展时期后,研究热度有所下降.从发文作者看,阮仪三、赵逵等15人为核心作者,但是发文作者的核心研究团队尚不明显,呈现出“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特点,各核心作者之间缺乏学术交流,不利于古镇研究的可持续发展.从发文机构看,同济大学处于领先地位,与较多大学存在合作关系,积极推动古镇领域的发展,而其他机构科研能力与同济大学相比差距较大,且多为独自研究缺乏机构间的合作.从关键词时区图谱看,古镇研究领域的主题结构变化分为1992—2002年的古镇资源研究、2003—2010年的古镇保护与发展和2011—2017年的古镇文化传承这3个阶段,但近些年新颖的研究主题较少,缺乏理论创新.从关键词共现图谱看,我国古镇研究分为四大发展方向,清晰呈现研究热点与发展情况,研究内容与方法趋于多元化与多学科交叉.

  •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逐步推进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的大力建设,我国古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在这新背景与新形势下,从旅游学、规划学、建筑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视角看,古镇研究需要新的主题与创作空间,今后的古镇领域进一步研究则可从理论、视角和方法3个方面展开.

    第一,加强古镇研究的理论创新.从论文内容来看,古镇的研究大多为对现有的个案进行分析与评价,从而总结得出相应的结论,且发文学者与研究机构独自研究,使得结论较为散乱,具有较强的地域局限性与个体局限性,缺乏对相应理论的归纳总结,也很少将已有理论应用到实际中来,因此需要加强各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古镇研究理论体系.在目前古镇的研究都是指向保护和发展这个目标,因此研究可将保护和发展作为目标层,将古镇建筑、街巷、民俗和文化等主体资源、古镇周围自然环境等附属资源以及古镇周围旅游地等外围支持资源作为要素层进行展开,有助于古镇研究更具有系统性与前瞻性,从而不同于案例研究的滞后性,且要素层涉及不同的学科,在进行古镇研究时可多学科交叉,如研究古镇建筑本体时,从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与文化内涵等方面切入研究;古镇外部自然环境与周围旅游目的地对古镇旅游形象感知影响的研究.

    第二,拓展古镇领域的研究视角.现阶段的古镇研究视角多为以各学科为主的研究视角,如文化景观视角下古镇复兴、网络游记视角下消费者偏好研究等,但这些研究视角过于杂乱,并不能涵盖整个古镇的研究视角,而古镇的建设与发展是与人紧密相关的,因此可从不同主体视角下开展古镇研究,将其分为旅游者视角、古镇社区居民视角、旅游经营管理者视角以及政府视角下的古镇研究.

    第三,加强古镇研究的方法创新.现阶段古镇研究的方法分为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两种方法,其中定性分析主要为实地考察、问卷调查、文献查阅等方法,定量分析主要为大数据获取与分析、数学评价模型建立、地理信息技术等方法.因此将传统的定性方法与现代数字化方法进行逻辑性地结合使用将是突破现阶段单一研究手段的瓶颈.在当今大数据信息的潮流下,获取有关古镇的大数据并对其筛选,确保每个数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则尤为重要,同时对大数据进行分析也需选择具有科学性的数学模型或数字化技术,研究得出的结论才具有科学性.

参考文献 (7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