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自我构念的个体差异对心理性应激反应的影响

上一篇

下一篇

胡翔, 王妍, 杨娟. 自我构念的个体差异对心理性应激反应的影响[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39(12): 161-169. doi: 10.13718/j.cnki.xdzk.2017.12.023
引用本文: 胡翔, 王妍, 杨娟. 自我构念的个体差异对心理性应激反应的影响[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39(12): 161-169. doi: 10.13718/j.cnki.xdzk.2017.12.023
Xiang HU, Yan WANG, Juan YA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of Self-Construal in Shaping the Psychosocial Stress Response[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7, 39(12): 161-169. doi: 10.13718/j.cnki.xdzk.2017.12.023
Citation: Xiang HU, Yan WANG, Juan YA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of Self-Construal in Shaping the Psychosocial Stress Response[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7, 39(12): 161-169. doi: 10.13718/j.cnki.xdzk.2017.12.023

自我构念的个体差异对心理性应激反应的影响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671123);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15XJC190002);重庆市基础科学与前沿技术研究专项(CSTC2015JCYJB2001);中央高校基本业务费(SWU1709224)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胡翔(1987-), 男, 湖北十堰人, 硕士, 主要从事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 .

    通讯作者: 杨娟, 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 中图分类号: B848

Individual Differences of Self-Construal in Shaping the Psychosocial Stress Response

  • 摘要: 心理性应激是个体内稳态受到社会心理威胁时候的状态,其反应水平可能会受到自我构念个体差异的影响.实验1通过问卷测量,结果发现个体的互依自我构念水平与日常应激水平呈显著正相关,而独立自我构念水平与日常应激水平相关不显著;实验2采用特里尔社会应激任务诱发心理性应激反应,使用文化启动范式作为缓冲策略,考察文化启动在自我构念水平与急性心理性应激反应之间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在个人主义文化突显条件下,个体独立型自我得分越高,心理性应激水平越低.研究结果表明,高互依自我的个体会产生更高水平的应激反应;与自我构念相适应的策略可以有效缓解应激反应.
  • 加载中
  • 图 1  心理性应激的有效性检验结果

    图 2  TSST前和TSST后的状态焦虑水平

    图 3  不同文化启动下带有集体主义含义的句子数

    表 1  独立自我、互依自我与日常应激水平的相关

    平均数(标准差) 独立自我构念 互依自我构念 FERQ SUM AIR
    独立自我构念 56.12(8.43) -
    互依自我构念 60.07(7.43) 0.266** -
    FERQ(发生的应激事件数量) 19.74(11.75) 0.001 0.232** -
    SUM(所有应激事件的评分总和) 55.98(47.22) 0.000 0.232** 0.879** -
    AIR(应激事件的平均应激得分) 2.67(0.99) -0.042 0.137* 0.337** 0.648** -
    注: * * * p<0.001,* * p<0.01.
    下载: 导出CSV

    表 2  实验流程和数据收集

    时间 实验流程和数据收集
    实验前1 d 填写自我构念量表
    到达实验室 佩戴心电仪器,讲解指导语,休息
    0 min 文化启动任务,15 min.
    唾液样本(1)、主观应激报告(1)、心电(1)、状态焦虑(1)
    15 min TSST准备阶段,10 min.
    唾液样本(2)、主观应激报告(2)、心电(2)
    25 min TSST 10 min.唾液样本(3)、主观应激报告(3)、面试心电(3)和口算心电(4)、状态焦虑(2)
    35 min 休息10 min,唾液样本(4)、主观应激报告(4)、心电(5)
    45 min 休息10 min,唾液样本(5)、主观应激报告(5)、心电(6)
    55 min 检测文化启动有效性,10 min.
    唾液样本(6)、主观应激报告(6)、心电(7)
    下载: 导出CSV

    表 3  自我构念问卷得分

    独立型自我 互依型自我 配对检验
    个人主义文化启动(13人) 52.23(7.41) 62(3.29) t(1,12)=3.98,p<0.01
    集体主义文化启动(15人) 57.53(7.75) 62.67(7.37) t(1,14)=3.11,p<0.01
    所有被试 55.07(7.92) 62.36(5.74) t(1,27)=4.92,p<0.01
    下载: 导出CSV

    表 4  独立自我与文化启动对唾液皮质醇AUCg的回归分析结果

    变量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B SE β B SE β B SE β
    独立自我 0.24 0.19 0.24 0.12 0.20 -0.12 0.18 0.18 0.17
    启动 0.33 0.19 0.37† 3.36 1.25 3.41*
    独立自我×启动 0.06 0.02 3.12*
    ΔF 1.52 2.96 5.96*
    ΔR2 0.06 0.10 0.17
    注: † p<0.10,* p<0.05.
    下载: 导出CSV

    表 5  在个人主义启动组中独立自我对AUCg的回归分析结果

    因变量 自变量 β t Sig. ΔR2 F
    AUCg 独立自我 -13.588 -2.469* 0.031 0.357 6.096
    * p<0.05.
    下载: 导出CSV
  • [1] PACÁK K, PALKOVIT M. Stressor Specificity of Central Neuroendocrine Responses Implications for Stress-Related Disorders [J]. Endocrine Reviews, 2001, 22(4): 502-548. doi: 10.1210/edrv.22.4.0436
    [2] DICKERSON S S, KEMENY M E. Acute Stressors and Cortisol Responses: a Theoretical Integration and Synthesis of Laboratory Research [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2004, 130(3): 355-391. doi: 10.1037/0033-2909.130.3.355
    [3] 王妍, 杨娟.人格特质对个体心理性应激反应的调节作用[J].心理科学进展, 2015, 23(8): 1453-1460. doi: http://edu.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Detail/xlxdt201508016
    [4] 严进.应激反应的特异性与非特异性[J].心理科学进展, 2008, 16(3): 363-370. doi: http://www.cqvip.com/qk/80511A/200803/27199920.html
    [5] MARKUS H R, KITAYAMA S. Culture and the Self: Implications for Cognition, Emotion, and Motivation [J]. Psychological Review, 1991, 98(2): 224-253. doi: 10.1037/0033-295X.98.2.224
    [6] COUSINS S D. Culture and Self-Perception in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9, 56(1): 124-131. doi: 10.1037/0022-3514.56.1.124
    [7] 杨宝琰, 万明钢.跨文化心理学中的压力和应对研究[J].心理科学, 2008, 31(4): 925-928. doi: http://www.cqvip.com/qk/95682A/200804/27970731.html
    [8] CROSS S E. Self-Construals, Coping, and Stress in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J].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1995, 26(6): 673-697. doi: 10.1177/002202219502600610
    [9] PEREIRA D B, PENEDO F J. Psychoneuroimmunology and Chronic Viral Infection: HIV Infection [M] //VEDHARA K, IRWIN M R. Human Psychoneuroimmunolog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10] 姚卿, 陈荣, 赵平.自我构念对想象广告策略的影响与分析[J].心理学报, 2001, 43(6): 674-683. doi: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xlxb201106008
    [11] 邹璐, 姜莉, 张西超, 等.自我构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分析自我效能感和关系和谐的中介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4, 12(1): 107-114. doi: http://edu.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Detail/xlyxwyj201401019
    [12] doi: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65260108602294 STEELE C M. The Psychology of Self-Affirmation: Sustaining the Integrity of the Self [J].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988(21): 261-302.
    [13] CRESWELL J D, WELCH W T, TAYLOR S E, et al. Affirmation of Personal Values Buffers Neuroendocrine and Psychological Stress Responses [J].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5, 16(11): 846-851. doi: 10.1111/j.1467-9280.2005.01624.x
    [14] TAYLOR S E, LERNER J S, SHERMAN D K, et al. Are Self-Enhancing Cognitions Associated with Healthy or Unhealthy Biological Profiles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3, 85(4): 605-615. doi: 10.1037/0022-3514.85.4.605
    [15] BAUMEISTER R F, LERAY M R. The Need to Belong: Desire for Interpersonal Attachments as a Fundamental Human Motivation [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5, 117(3): 497-529. doi: 10.1037/0033-2909.117.3.497
    [16] KIRSCHBAUM C, KLAUER T, FILIPP S H, et al. Sex-Specific Effects of Social Support on Cortisol and Subjective Responses to Acute Psychological Stress [J]. Psychosomatic Medicine, 1995, 57(1): 23-31. doi: 10.1097/00006842-199501000-00004
    [17] UCHINO B N, GARVEY T S. The Availability of Social Support Reduces Cardiovascular Reactivity to Acute Psychological Stress [J].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 1997, 20(1): 15-27. doi: 10.1023/A:1025583012283
    [18] COSLEY B J, MCCOY S K, SASLOW L R, et al. Is Compassion for Others Stress Buffering? Consequences of Compassion and Social Support for Physiological Reactivity to Stress [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010, 46(5): 816-823. doi: 10.1016/j.jesp.2010.04.008
    [19] doi: http://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177/1948550615598380 TSAI W, CHIANG J J, LAU A S. The Effects of Self-Enhancement and Self-Improvement on Recovery from Stress Differ Across Cultural Groups [J]. Social Psychological & Personality Science, 2015, 7(1): 145-148.
    [20] SINGELIS T M. The Measurement of Independent and Interdependent Self-Construals [J].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994, 20(5): 580-591. doi: 10.1177/0146167294205014
    [21] BRANTLEY P J, WAGGONER C D, JONES G N, et al. A Daily Stress Inventory: Development,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J].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 1987, 10(1): 61-73. doi: 10.1007/BF00845128
    [22] 张荣娟.中学生自我构念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3, 21(6): 1017-1021. doi: http://www.cqvip.com/QK/97961X/201306/48169654.html
    [23] 刘艳, 邹泓.自我建构理论的发展与评价[J].心理科学, 2007, 30(5): 1272-1275. doi: http://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XLKX200705067.htm
    [24] doi: http://www.oalib.com/references/12155201 SPIELBERGER C D. Assessment of State and Trait Anxiety: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 [J]. Southern Psychologist, 1985, 2(4): 6-16.
    [25] TRAFIMOW D, TRIANDIS H C, GOTO S G. Some Tests of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Private Self and the Collective Self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1, 60(5): 649-655. doi: 10.1037/0022-3514.60.5.649
    [26] 车先伟, 齐铭铭, 关丽丽, 等.大学生心理性应激水平与创造性能力的关系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36(4): 152-155. doi: http://xbgjxt.swu.edu.cn/jsuns/jsuns/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14-04-152&flag=1
    [27] doi: http://press.endocrine.org/doi/full/10.1210/jcem-33-1-14 WEITZMAN E D, FUKUSHIMA D, NOGEIRE C, et al. Twenty-Four Hour Pattern of the Episodic Secretion of Cortisol in Normal Subjects [J].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1971, 33(1): 14-22.
    [28] PRUESSNER J C, KIRSCHBAUM C, MEINLSCHMID G, et al. Two Formulas for Computation of the Area Under the Curve Represent Measures of Total Hormone Concentration Versus Time-Dependent Change [J].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2003, 28(7): 916-931. doi: 10.1016/S0306-4530(02)00108-7
    [29] HEINE S J. Constructing Good Selves in Japan and North America [C]. Ontario: Culture and Social Behavior: The tenth Ontario Symposium, 2005.
  • 加载中
图( 3) 表( 5)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665
  • HTML全文浏览数:  352
  • PDF下载数:  18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6-11-20
  • 刊出日期:  2017-12-20

自我构念的个体差异对心理性应激反应的影响

    通讯作者: 杨娟, 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作者简介: 胡翔(1987-), 男, 湖北十堰人, 硕士, 主要从事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
  • 西南大学 心理学部,重庆 400715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671123);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15XJC190002);重庆市基础科学与前沿技术研究专项(CSTC2015JCYJB2001);中央高校基本业务费(SWU1709224)

摘要: 心理性应激是个体内稳态受到社会心理威胁时候的状态,其反应水平可能会受到自我构念个体差异的影响.实验1通过问卷测量,结果发现个体的互依自我构念水平与日常应激水平呈显著正相关,而独立自我构念水平与日常应激水平相关不显著;实验2采用特里尔社会应激任务诱发心理性应激反应,使用文化启动范式作为缓冲策略,考察文化启动在自我构念水平与急性心理性应激反应之间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在个人主义文化突显条件下,个体独立型自我得分越高,心理性应激水平越低.研究结果表明,高互依自我的个体会产生更高水平的应激反应;与自我构念相适应的策略可以有效缓解应激反应.

English Abstract

  • 心理性应激是个体的内稳态受到社会心理威胁时候的状态[1].在新异、无法预测或者不可控的情境中,对自我有潜在伤害或者损失的刺激能够引起个体的心理性应激反应[2].如果应激源持续过强作用于人体,可引起生理活动紊乱,最终引发身心疾病[3].

    研究者们意识到应激反应也存在着特异性[4],即相同的心理性应激源作用于不同个体时,应激反应程度可能存在重要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与人格特质和自我概念等因素有关[3].自我构念属于一种人格特征,反映个体看待自己的方式[5].按照Markus等[5]的主张,文化影响个体在他们自己的社会背景中自我定义的方式.个人主义文化倾向于培养独立型自我构念,即将自我定义为与他人和集体分离开的完整个体,独立自我构念的人坚持自己的重要特质、能力、爱好或态度[6];而集体主义文化倾向于培养互依型自我构念,即依据重叠的人际关系、社会角色和情境特点把自我定义为一个与他人相关联的人[7],为了保持与他人的和谐关系,互依自我构念的个体努力满足他人的要求,达成集体的目标.

    已有研究针对自我构念对于心理性应激反应的影响进行了一些探索. Cross[8]以美国校园的东亚留学生为研究对象,发现在跨文化适应中,互依型自我构念水平高的东亚留学生感受到更强的心理性应激,然而这个研究结果是基于跨文化适应这一特殊的背景,对于个体的自我构念如何影响日常应激反应还鲜有研究.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在日常生活中一直处于慢性应激状态的个体更容易患有抑郁症、免疫系统相关的疾病以及心血管疾病[9],因此对于日常心理性应激反应个体差异的研究非常有必要.由于独立型自我构念强调保持独特并且表达自我[10],因此不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相对而言,互依型自我构念强调个体随着情境改变自身行为以适应集体,调节情绪以维持集体的和谐[11],但在日常生活中却伴随着很多与他人产生冲突、受到他人负面评价或遭受到社会拒绝的应激情境.因此笔者提出假设,互依型自我构念的个体会比独立型自我构念的个体产生更高水平的心理性应激反应.

    持续过强的心理应激反应不利于身心健康,因此找到缓解应激的策略非常重要.前人针对如何缓解心理性应激反应做了很多研究,有研究结果强调自我肯定(self-affiration)和自我提升(self-enhancement)能够缓解应激反应以及伴随的不良影响[12]. Creswell等[13]以自我价值感肯定任务作为缓解策略,发现对自己最重视的自我价值进行肯定能够缓解应激反应. Taylor等[14]发现,与同龄人相比,逐渐提升个人品质的个体基础皮质醇水平较低,并且在急性应激反应中心电指标水平较低.另一方面,也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于缓解心理性应激反应的重要作用. Baumeister等[15]提出社会支持能够满足个体的归属感以及与他人的关联感,有益身心健康.不仅如此,在实验室的急性心理性应激任务中,社会支持能够降低唾液皮质醇的反应水平[16]以及心血管系统相关指标的反应水平[17].然而,也有研究指出无论是突出自我相关特质或是突出与他人的联系作为缓解应激的策略,都会受到个体人格特质[18]或文化背景[19]等因素的影响.

    结合互依型/独立型个体本身自我构念的特点以及两类缓冲策略的特点,笔者猜测,在面临心理性应激情境时,互依型/独立型自我构念个体可能需要不同类型的缓冲策略,然而前人针对此问题却鲜有报道.因此笔者在实验二中以文化启动作为缓冲策略,通过个人主义启动来突显个人特点和愿望,通过集体主义启动来突显重要他人的关系和愿望,进一步探讨文化启动在自我构念与个体心理性应激水平之间的调节作用.笔者假设,在集体主义文化启动组,互依型自我构念高的被试会产生更低水平的应激反应;而在个人主义文化背景启动组,独立型自我构念高的被试会产生更低水平的应激反应.

  • 采用整班抽样的方法对西南大学30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删除回答不完整的7份问卷,最终获得有效被试295名,其中男生42人,平均年龄为(20.31±3.64)岁;女生160人,平均年龄为(19.79±1.47)岁.所有被试均没有严重的生理疾病、头部受伤、酗酒或者心理失调.

  • 1) 自我构念量表(Self-construal scale,SCS[20]),分独立自我和互依自我2个维度,每个维度各12个项目.每个项目采用7点评分,1代表非常不同意,7代表非常同意.

    2) 日常应激量表(The daily Stress Inventory,DSI[21]),共58个项目,例如“我无法完成工作”,“其他人对我产生误解”.被试需要判断自己是否在过去的24小时内遭遇过这些事件,并对其造成的压力程度进行7点评分,1代表发生过但无压力,7代表非常有压力.最终统计3个得分: ①发生的事件数量FERQ;②这些事件应激评分的总和,SUM;③应激事件的平均评分,AIR

  • 问卷调查的实施过程严格按照心理学测验的程序,数据处理采用SPSS 20.0统计分析.

  • 独立型自我构念、互依型自我构念与日常应激水平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情况见表 1.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互依自我构念显著高于独立自我构念,t(1,294)=7.03,p<0.001.相关分析发现,个体独立自我构念与互依自我构念呈显著正相关(r=0.266,p<0.001).个体互依自我构念得分与主观应激得分呈显著正相关,例如FERQ(r=0.232,p<0.001),SUM(r=0.232,p<0.001),AIR(r=0.137,p<0.05).但日常应激量表得分均与独立自我相关不显著.

  • 实验1结果发现互依自我和独立自我得分呈显著正相关,这与以往研究结果基本一致[22],2种自我构念同时存在于个体中,说明独立自我与互依自我对于整个人格结构有不同的权重和贡献,而非1个维度的2级[11].与笔者假设一致,结果表明自我构念水平对日常应激有重要影响.互依型自我得分与个体日常应激水平呈正相关,说明个体越认同互依型自我构念,则越强调“融洽”、“归属”、“履行义务”及“变成各种社会单元中的一部分”[22],其日常应激水平越高.互依自我构念把自我定义为一个与他人相关联的人[7],为了维持人际联系,个体特性的表达需要被压抑或控制[23],这也可能是互依型自我构念个体日常应激更强烈的1个重要原因.此外,互依型自我构念个体关注和在意的事件和信息更加广泛和多元,而外在的很多事件并非自我能控制,不可控性又是诱发应激的重要因素[2],再加上日常生活中常有人际冲突和社会拒绝等风险,因此互依型自我构念高的个体,会感受到更高水平的日常应激.然而,研究结果表明独立自我与日常应激水平无显著相关,笔者有2点推测: ①本实验中的被试均处于中国集体主义文化下,互依型自我构念与文化背景一致,即越认同互依自我构念的个体一定程度上也越赞同这种文化,因此越担心自己无法达到社会环境的要求,则感受到应激强度更大,而独立自我在其中的作用不大;②在中国被试中互依型自我构念与独立型自我构念呈正相关关系,说明互依型和独立型并非1个维度的2极,应激水平与互依自我构念呈正相关的同时,很难又要与独立自我构念呈负相关.

    实验1以主观的应激指标说明了自我构念对心理性应激的影响,发现互依自我构念水平更高的个体应激水平更高,说明了日常应激中自我构念对心理性应激反应的影响.为了进一步考察文化启动在自我构念与个体心理性应激水平之间的调节作用,我们进行了实验2.

  • 通过张贴广告的方式选取30名在校大学生被试,其中男性8名,女性22名.要求所有被试的抑郁得分在14分以下,不抽烟、不饮酒、右利手、身体健康、无急慢性疾病.其中女性被试都处于月经期前10 d左右(黄体期),并且没有服用避孕药,在实验前1 h之内不能吃东西、做剧烈运动,实验结束后给予一定报酬.其中有2名女性由于数据缺失被剔除,剩余28名被试被随机分配到集体主义文化启动组[共15名, 男性4名, 平均年龄为(20.2±0.8岁)]和个人主义文化启动组[共13名, 男性4名, 平均年龄为(19.9±1.3岁)].

  • 1) 自我构念量表(Self-construal scale,SCS),同实验1.

    2) 状态焦虑量表(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I[24]),共40个项目,采用4点评分,用来测量个体在当前情境中的焦虑程度.

    3) 主观应激报告,评价此刻感受到的压力程度,7点评分: 1为完全放松;7为非常紧张.

  • (1) 集体主义启动

    被试被告知“你现在有10 min时间,请写下你与家人和朋友的相同之处,并写下他们希望你做的事情”(SDFF[25]).然后有5 min时间阅读故事,“一名将军曾辅佐国王立下汗马功劳,如今国家又出现新的危机,国王命令将军推选一名士兵来统帅军队,将军推选了一名士兵,因为这名士兵是他家族中的一员,这样做会为其家族带来荣誉”(SWST[25]).阅读结束后对主人公进行评价(1.欣赏;2.不确定;3.不欣赏).实验结束后,采用“Who am I”测验来检测文化启动有效性.要求被试用10 min的时间写下20个以“我是…”开头的肯定句.

    (2) 个人主义启动

    被试首先被告知“你现在有10 min的时间,请写下你与家人和朋友的不同之处,并写下你希望自己做的事情有哪些”.然后给被试5 min的时间阅读故事,“一名将军辅佐国王立下了汗马功劳,现如今国家又出现了新的危机,国王命令将军推选出一名士兵来统帅军队,将军推举一名士兵,是因为这名士兵很有能力,这样做能为自己带来荣誉”.阅读结束后要对主人公进行评价(1.欣赏;2.不确定;3.不欣赏).实验结束后,采用“Who am I”测验来检测文化启动有效性.要求被试用10 min的时间写下20个以“我是…”开头的肯定句.

  • TSST是一个标准化的心理性应激任务,具体操作过程已于另文叙述[26].

  • 被试被随机分为2组,首先分别完成集体主义启动和个人主义启动,然后完成心理性应激任务.由于人体皮质醇水平清晨高,随后平稳下降,凌晨至最低点后又开始升高[27].为避免唾液皮质醇自身节律性分泌的影响,实验统一在下午3: 00开始,具体实验流程见表 2.

  • 使用美国Biopac公司的MP150多导生理记录仪采集心电信号,使用ACQknowledge 4.2软件记录分析心率指标.

  • 使用专门的收集器(salivette,SARSTEDT),先把其中的棉条倒入口中咀嚼1 min,然后直接吐回收集管中,经过离心得到1 mL左右的唾液样本,放置在-20 ℃冰箱中低温保存.采用酶联免疫测定法(ELISA)分析唾液中皮质醇的质量浓度(试剂盒: IBL,产地:德国).

  • 采用SPSS 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 2组被试在自我构念问卷上的平均分和标准差见表 3.配对t检验结果发现,2组被试互依自我构念得分显著高于独立自我构念得分,p<0.01.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集体主义启动组被试的独立自我得分显著高于个人主义启动组,F(1,26)=3.39,p=0.07,ηp2=0.139;而2组被试在互依型自我得分上差异不显著,F(1,26)=0.09,p>0.05.对两个量表得分的方差进行差异检验,结果发现独立型自我构念的方差显著大于互依型自我构念的方差,t=1.844>t0.05,说明被试在独立型自我构念上得分的离散性程度更高.

  • (1) 主观应激报告

    对所有被试的主观应激报告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时间点主效应显著F(5)=18.283,p<0.001,ηp2=0.404.被试在TSST准备时刻(M=4.11,SD=1.20)和TSST结束时刻(M=4.07,SD=1.51)的主观应激报告都显著高于其他时间点(p<0.001),说明TSST引发了个体主观感受到的压力(图 1左).

    (2) 唾液皮质醇

    对被试的唾液皮质醇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时间点主效应显著F(5)=20.992,p<0.001,ηp2=0.437. TSST结束(M=0.907,SD=0.46)显著高于启动时刻(M=0.562,SD=0.376;p<0.001)和TSST准备时刻(M=0.495,SD=0.242;p<0.001);TSST结束后10 min(M=1.188,SD=0.134)显著高于启动时刻(p<0.001)、TSST准备(p<0.001)和TSST结束(p=0.005);TSST结束20 min(M=1.079,SD=0.97)后的唾液皮质醇质量浓度显著高于启动时刻(p<0.001)、TSST准备(p<0.001)、TSST结束(p=0.023);并且在TSST结束后10 min皮质醇质量浓度达到了最高水平,说明TSST任务有效诱发了个体的唾液皮质醇水平(图 1中).

    (3) 心率

    对被试的心率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时间点主效应显著,F(5)=46.829,p<0.001,ηp2=0.634. TSST准备阶段(M=86.56,SD=11.82)显著高于启动阶段(p=0.002)以及TSST结束后10 min,20 min和30 min(p<0.001),TSST阶段心率(M=95.05,SD=2.39)显著高于其他时间点(p<0.001).说明TSST任务显著提高了被试的心率水平(图 1右).

    (4) 状态焦虑

    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在TSST结束后的状态焦虑水平(M=90.18,SD=20.25)显著高于TSST准备前的状态焦虑水平(M=73.86,SD=15.81),t(27)=-4.336,p<0.001,Cohen's d=0.643,说明TSST任务显著地提高了被试的焦虑水平(图 2).

  • 对2种启动下被试在“Who am I”测试中写下带集体主义含义的句子数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如我是我父母的孩子),发现2组被试写出带集体主义含义句子数量的差异边缘显著,t(26)=2.054,p=0.069,Cohen's d=0.72.与个人主义启动组(M=3.30,SD=2.65)相比,集体主义启动组(M=5.27,SD=2.79)写下了更多的带有集体主义含义的句子(图 3).

  • 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2组被试在独立型自我构念得分上差异显著,个人主义启动组被试的独立型自我构念低于集体主义启动组.为了进一步考察文化启动与自我构念对心理性应激反应的影响,笔者以文化启动和独立自我得分作为预测变量,以唾液皮质醇(曲线下面积AUCg)[28]作为结果变量进行分层回归分析,考察文化启动是否调节独立自我构念对被试在实验时间内皮质醇分泌的总体水平的影响.结果如表 4所示,独立自我与文化启动的交互项(β=3.118,t=2.441,p=0.023)效应显著,说明文化启动在独立自我构念与皮质醇反应中起调节作用.为进一步分析独立自我对皮质醇水平的预测作用,对数据以文化启动进行拆分,发现独立自我构念得分更低的个体,其心理性应激反应越强,但仅出现在个人主义文化启动组(表 5).

    按照同样的方法,笔者考察文化启动是否调节互依自我构念对被试在实验时间内皮质醇分泌的总体水平的影响,统计结果显示回归方程不成立.

  • 为了探究文化启动策略是否能够调节自我构念对个体心理性应激反应的影响,实验2采用2种文化启动范式进行个人主义启动或集体主义启动[29].操作性检验发现集体启动组写出带有集体主义意义的句子显著高于个人主义启动组,说明文化启动有效地激活了2组被试不同的文化背景.其次,主观和客观应激指标都说明TSST任务有效地引起了被试的心理性应激反应,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26].

  • 虽然有少量研究探讨了自我构念对于个体主观应激的影响[8],但还没有研究去考察自我构念对慢性应激和急性应激的影响,以及针对不同自我构念个体的缓解策略.在本研究中,实验1以日常心理性应激水平作为观测变量,发现互依型自我水平越高的被试其日常应激水平更高.实验2以急性心理性应激水平作为结果变量,以文化启动作为调节变量,发现在个人主义文化下,独立型自我构念水平越低则心理性应激反应越高.

    社会评价威胁(Social-evaluative threat)和不可控性(Uncontrollability)被看成是有效激活下丘脑-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导致心理性应激反应的重要因素[2].在日常生活中,互依型自我高的个体为了维护自己、家人或朋友的“面子”,常常以他人的标准来评价自己[29],感受到的社会评价威胁和不可控性更高,应激水平更强.而独立自我构念高的人,在启动了个人独特性和目标感之后,能进一步增强对应激环境的可控感,降低社会评价威胁的水平,从而缓解心理性应激水平;与假设不同的是,当以互依型自我构念水平为自变量,文化启动为调节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的时候,模型不成立.笔者猜测与实验2中的样本选择以及样本量有关系.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这组被试的互依型自我构念的得分离散性显著小于独立型自我构念,被试的互依自我构念的得分都集中偏高.在本研究中均选取中国大学生被试,在集体主义文化影响下,个体互依自我水平整体偏高,并且样本集中且样本量小,导致在集体主义启动中互依型自我不能有效地预测个体的心理性应激反应.

    总体来说,互依型自我构念水平越高其日常应激水平越高,并且针对不同自我构念的个体采取的应激缓解策略应与其自我构念的特点一致,但该结论还需要未来更多数据的验证.首先在日常应激水平上,是否个人主义文化背景下的个体,独立型自我构念越低,其应激水平越弱,这需要以西方人为被试进行调查研究;其次,未来的研究可以考察在集体主义文化环境下,高互依自我构念与高独立自我构念个体的急性心理性应激反应差异.

参考文献 (29)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