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稻赤斑沫蝉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

上一篇

下一篇

李剑泉,赵志模,吴仕源,明珂,侯丽娜. 稻赤斑沫蝉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23(2).
引用本文: 李剑泉,赵志模,吴仕源,明珂,侯丽娜. 稻赤斑沫蝉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23(2).
BIOLOGY AND ECOLOGY OF RICE SPITTLE BUG (CALLITETTIX VERSICOLOR)[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01, 23(2).
Citation: BIOLOGY AND ECOLOGY OF RICE SPITTLE BUG (CALLITETTIX VERSICOLOR)[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01, 23(2).

稻赤斑沫蝉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

BIOLOGY AND ECOLOGY OF RICE SPITTLE BUG (CALLITETTIX VERSICOLOR)

  • 摘要: 稻赤斑沫蝉已由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在重庆地区一年发生一代。一年四季土壤中都有虫卵,5月~9月是若虫期,6月~11月为成虫期,6月下旬~8月为成虫盛发期,6月~8月为产卵期。卵和若虫以稻田为中心呈扇形分布,距田边30m~50m范围的旱地作物根系层最多。若虫5龄,形态特征区分明显,各龄总历期19天~41天,平均274.7天;1~2龄若虫60,~80,分布在土中15cm~20cm范围内,3~4龄若虫75,~85,在土中5cm~15cm内,高龄若虫90,~95,分布在近地5cm~7cm范围内。饲养发现,1~3龄若虫向上移动的频率很快,从薯根上每隔2天~5天迁移1次,达1cm~3cm;7天~9天可迁移到苕茎叶上去;4~5龄常固定在一处,如不受惊动很少转移。成虫羽化后7天~15天、平均11.9天于上午9~11时、下午14~18时交配频繁,持续交配2h~4h;交尾后3天~8天、平均5.7天左右在有缝隙的土表产卵,散产,每处3~5粒,平均单雌产卵量200粒左右。成虫寿命11天~41天,平均19.2天,雌虫稍长。
  • 加载中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81
  • HTML全文浏览数:  205
  • PDF下载数:  2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稻赤斑沫蝉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

  • 西南农业大学植保系,

摘要: 稻赤斑沫蝉已由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在重庆地区一年发生一代。一年四季土壤中都有虫卵,5月~9月是若虫期,6月~11月为成虫期,6月下旬~8月为成虫盛发期,6月~8月为产卵期。卵和若虫以稻田为中心呈扇形分布,距田边30m~50m范围的旱地作物根系层最多。若虫5龄,形态特征区分明显,各龄总历期19天~41天,平均274.7天;1~2龄若虫60,~80,分布在土中15cm~20cm范围内,3~4龄若虫75,~85,在土中5cm~15cm内,高龄若虫90,~95,分布在近地5cm~7cm范围内。饲养发现,1~3龄若虫向上移动的频率很快,从薯根上每隔2天~5天迁移1次,达1cm~3cm;7天~9天可迁移到苕茎叶上去;4~5龄常固定在一处,如不受惊动很少转移。成虫羽化后7天~15天、平均11.9天于上午9~11时、下午14~18时交配频繁,持续交配2h~4h;交尾后3天~8天、平均5.7天左右在有缝隙的土表产卵,散产,每处3~5粒,平均单雌产卵量200粒左右。成虫寿命11天~41天,平均19.2天,雌虫稍长。

English Abstract

参考文献 (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