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朝鲜燕行使节中华认同观的递嬗

上一篇

下一篇

宋玉波彭卫民. 朝鲜燕行使节中华认同观的递嬗[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40(5): 153-160. doi: 10.13718/j.cnki.xdsk.2014.05.018
引用本文: 宋玉波彭卫民. 朝鲜燕行使节中华认同观的递嬗[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40(5): 153-160. doi: 10.13718/j.cnki.xdsk.2014.05.018
Citation:

朝鲜燕行使节中华认同观的递嬗

  • 摘要: 燕行使节的中华认同观是明清时期中朝关系的风向标。研究以《燕行录》为代表的中朝关系史料,不难发现,奠基于礼学体系的中朝宗藩关系从明末便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朝鲜使节对明代的批判、对中华文化正统性的质疑便时有显现,其中华认同观也渐始减弱。明清易代后,朝鲜已不满足于“小中华”的自我定位,视满清入主中国为“鸠占鹊巢”而予以批判,有意识地区分出“他者”与“自我”并以正朔自居。总体而言,朝鲜中华认同观的变化是一种彼此渐行渐远的双向过程:自我意识日渐强烈,中华认同观因时递减,导致朝贡关系与自我身份认同背道而驰。
  • 加载中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855
  • HTML全文浏览数:  348
  • PDF下载数:  344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朝鲜燕行使节中华认同观的递嬗

  • (西南政法大学民族政治研究院,重庆市401120)

摘要: 燕行使节的中华认同观是明清时期中朝关系的风向标。研究以《燕行录》为代表的中朝关系史料,不难发现,奠基于礼学体系的中朝宗藩关系从明末便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朝鲜使节对明代的批判、对中华文化正统性的质疑便时有显现,其中华认同观也渐始减弱。明清易代后,朝鲜已不满足于“小中华”的自我定位,视满清入主中国为“鸠占鹊巢”而予以批判,有意识地区分出“他者”与“自我”并以正朔自居。总体而言,朝鲜中华认同观的变化是一种彼此渐行渐远的双向过程:自我意识日渐强烈,中华认同观因时递减,导致朝贡关系与自我身份认同背道而驰。

English Abstract

参考文献 (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