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近代以来中国文学的海洋书写
-
摘要: 进入近代以后,中国人有了远渡重洋横绝四海的生活经验,海洋才真正穿透“蓬莱”迷雾,作为“真实”的“具象”,成为中国文学的观照和书写对象。近代以来中国文学的海洋书写包含感时忧国、海上生活和战斗、滨海地域文化景观和意象呈现等四种主题类型。从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之中寻找中西民族国民性差异的思路,是近代以来在中国思想学术界非常流行的理论模式,直到1980年代仍然在学术专著和电视政论片中老调重弹,并在受众中产生较大反响。身处中西强弱对比极其悬殊、中国饱受凌辱的时代洪流之中,论者对中西国民性的观察和论断也就难免失之偏颇,海洋在此成为救世的“乌托邦”,成为国民性批判的“高势位”的“他者”。贯穿于近代以来中国文学海洋书写的文化价值取向,是对于“复数的人”的关注和对于陆地家园的眷怀。海洋书写呈现出多元性的美学形态,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审美经验表达。
-
-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091
- HTML全文浏览数: 612
- PDF下载数: 853
- 施引文献: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