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洪凯, 林福呈. 稻曲病研究进展[J]. 浙江农业学报, 2008, 20(5):385-390.
|
[2]
|
邓根生. 国内稻曲病研究现状[J]. 植物保护, 1989, 15(6):39-40.
|
[3]
|
王兴国, 汤洪涛, 杨勤莲. 稻曲病病粒形成过程及对健粒的影响[J]. 植物保护, 1989, 15(5):30-31.
|
[4]
|
晁金泉. 稻曲病侵染过程以及水稻响应稻曲菌侵染的转录组变化[D]. 武汉:武汉大学, 2013.
|
[5]
|
杜义, 王疏, 褚茗莉, 等. 水稻稻曲病的研究与进展[J]. 病虫测报, 1991, 11(2):46-49.
|
[6]
|
徐传雨, 谢关林. 稻曲病国内外研究现状[J]. 种子, 2001, 20(6):31-33.
|
[7]
|
QIU J H, MENG S, DENG Y Z, et al. Ustilaginoidea virens:a Fungus Infects Rice Flower and Threats World Rice Production[J]. Rice Science, 2019, 26(4):199-206.
|
[8]
|
王金辉, 陈越华. 湖南省2004年中、晚稻稻曲病流行情况调查[J]. 中国植保导刊, 2005, 25(8):14-15.
|
[9]
|
范滔. 稻曲病菌遗传多样性分析及雅恢2115系列组合对稻曲病的抗性评价[D]. 雅安:四川农业大学, 2016.
|
[10]
|
高俊, 奚本贵, 吴永方, 等. 稻曲病产量损失测定及经济阈值初探[J]. 江苏农业科学, 2001, 29(3):36-37, 43.
|
[11]
|
姜志强, 姜志超, 姜志浩, 等. 稻曲病病粒数对水稻产量影响分析[J]. 北方水稻, 2009, 39(3):53-54.
|
[12]
|
冷其昌, 高俊. 稻曲病菌对家禽和兔毒性试验初报[J]. 江西植保, 1984, 7(3):35-38.
|
[13]
|
高峻. 稻曲病病粒对鸡和兔的毒性[J]. 植物保护, 1987, 13(3):52-53.
|
[14]
|
白元俊, 王疏, 刘晓舟, 等. 水稻稻曲病菌的毒素研究[J]. 辽宁农业科学, 1997(1):30-33.
|
[15]
|
林晓燕, 马有宁, 曹赵云, 等. 水稻稻曲病污染、毒素分析与防控技术研究[J].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20(5):22-28.
|
[16]
|
CHIB H S, TIKOO M L, KALHA C S. Effect of False Smut on Yield of Rice[J]. Indian Journal of Mycology and Plant Pathology, 1992, 22:278-280.
|
[17]
|
张君成, 陈志谊, 张炳欣, 等. 稻曲病菌的形态学观察研究[J]. 植物病理学报, 2003, 33(6):517-523.
|
[18]
|
陈利锋, 徐敬友. 农业植物病理学[M]. 3版.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119-120.
|
[19]
|
陆凡, 陈志谊, 陈毓苓, 等. 稻曲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侵染循环中某些未确定要点的研究[J]. 江苏农业学报, 1996(4):39-44.
|
[20]
|
谭小平. 水稻品种抗稻曲病评价及稻曲病菌遗传多样性研究[D]. 长沙:湖南农业大学, 2008.
|
[21]
|
缪巧明. 稻曲病菌核的研究[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4, 9(2):101-104.
|
[22]
|
姚琳, 叶慧丽, 胡容平, 等. 稻曲病侵染机制的初步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 2012, 25(4):1273-1276.
|
[23]
|
李阳. 稻曲病菌的生物学、侵染特性及遗传多样性研究[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2007.
|
[24]
|
邓根生, 陈嘉孚, 杨治华, 等. 稻曲病菌厚垣孢子在侵染循环中作用的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1990, 6(2):20-22.
|
[25]
|
吕博. 稻曲病菌侵染特性及产孢相关基因UvPRO1的功能分析[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2018.
|
[26]
|
王菲. 水稻稻曲病菌遗传多样性及其抗DMI类杀菌剂分子机理的研究[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2015.
|
[27]
|
韩小霞. 四川水稻主栽品种及种质资源对稻曲病抗性鉴定评价[D]. 雅安:四川农业大学, 2011.
|
[28]
|
郭跃华, 姜慎. 30个水稻品种抗稻曲病的田间抗性评价[J]. 植物医生, 2010, 23(4):32-34.
|
[29]
|
蒋旭翔. 稻曲病菌致病力分化及环境因子对稻曲病的影响[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2014.
|
[30]
|
刘希彦, 王守功, 金凤山, 等. 稻曲病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J]. 植物病理学报, 1993, 23:258-259.
|
[31]
|
费永成, 陈林, 于成, 等. 成都平原2008年水稻稻曲病重发生的气象条件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8):4108-4109, 4111.
|
[32]
|
周永力, 徐建龙, 谢学文, 等. 水稻品种生育期、田块和播种期对稻曲病发生严重度的影响[J]. 植物保护学报, 2010, 37(2):97-103.
|
[33]
|
刘玲玲, 彭显龙, 刘元英, 等. 不同氮肥管理条件下钾对寒地水稻抗病性及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08, 41(8):2258-2262.
|
[34]
|
岑汤校, 张震, 张昌杰, 等. 氮磷钾施肥水平对水稻稻曲病为害的影响[J]. 浙江农业科学, 2014, 55(2):225-226.
|
[35]
|
乌伟刚. 环境因子对稻曲病发病程度的影响[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2012.
|
[36]
|
卢代华, 王剑, 伏荣桃, 等. 水稻稻曲病发生与轻简化防控关键技术对策[J]. 四川农业科技, 2015(9):23-24.
|
[37]
|
焦全爱. 南部县水稻稻曲病严重发生的原因及防控对策[J]. 四川农业科技, 2017(8):56-58.
|
[38]
|
祝剑波, 董涛海. 密穗型杂交水稻稻曲病的防控措施[J]. 中国农技推广, 2013, 29(4):46-47, 16.
|
[39]
|
汪爱娟, 王国荣, 孙磊, 等. 稻曲病防治药剂筛选及防控技术研究[J]. 中国稻米, 2015, 21(6):45-51.
|
[40]
|
李方等. 稻曲病新型绿色防控药剂效果比较试验[J]. 安徽农学通报, 2020, 26(24):125-126.
|
[41]
|
夏宝远, 王林. 我国水稻稻曲病的研究现状[J].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9, 30(1):33-35.
|
[42]
|
陈旭, 邱结华, 熊萌, 等. 稻曲病研究进展[J]. 中国稻米, 2019, 25(5):30-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