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西藏飞蝗生物学、生态学特征及综合治理研究进展与展望

上一篇

下一篇

普琼, 尼玛次仁. 西藏飞蝗生物学、生态学特征及综合治理研究进展与展望[J]. 植物医学, 2023, (5): 24-32. doi: 10.13718/j.cnki.zwyx.2023.05.003
引用本文: 普琼, 尼玛次仁. 西藏飞蝗生物学、生态学特征及综合治理研究进展与展望[J]. 植物医学, 2023, (5): 24-32. doi: 10.13718/j.cnki.zwyx.2023.05.003
PU Qiong, Nimaciren. Research Status and Prospects of Tibetan Migratory Locust Locusta migratoria tibetensis Chen[J]. PLANT HEALTH AND MEDICINE, 2023, (5): 24-32. doi: 10.13718/j.cnki.zwyx.2023.05.003
Citation: PU Qiong, Nimaciren. Research Status and Prospects of Tibetan Migratory Locust Locusta migratoria tibetensis Chen[J]. PLANT HEALTH AND MEDICINE, 2023, (5): 24-32. doi: 10.13718/j.cnki.zwyx.2023.05.003

西藏飞蝗生物学、生态学特征及综合治理研究进展与展望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普琼,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作物植物保护技术推广工作. .

  • 中图分类号: Q969.26+5.2

Research Status and Prospects of Tibetan Migratory Locust Locusta migratoria tibetensis Chen

  • 摘要: 西藏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tibetensis Chen)是影响青藏高原藏族群众农牧业生产的重要害虫,具有取食量大、繁殖力强和迁飞力强等特点.为了解西藏飞蝗的发生特点、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进展,本文对西藏飞蝗的形态学特征、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征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梳理;并借鉴国内外对飞蝗类害虫的防控技术研究成果,提出了西藏飞蝗综合治理技术措施.
  • 加载中
  • [1] 陈永林. 飞蝗新亚种——西藏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tibetensis subsp.n.[J]. 昆虫学报, 1963, 6(4):463-475.
    [2] 姚小波. 西藏飞蝗对青稞危害损失与防治指标初步探讨[J]. 西藏农业科技, 2014, 36(4):42-44.
    [3] 匡健康, 杨刚, 封传红, 等. 甘孜州西藏飞蝗发生为害状况及综合治理对策[J]. 中国植保导刊, 2008, 28(7):31-32.
    [4] 张龙, 游银伟. 中国特色蝗灾治理技术体系及应用成效[J]. 植物保护学报, 2022, 49(1):118-124.
    [5] CHENY L, ZHANGD E. Historical Evidence for Population Dynamics of Tibetan Migratory Locust and the Forecast of Its Outbreak[J]. Insect Science, 1999, 6(2):135-145.
    [6] 朱恩林. 中国东亚飞蝗发生与治理[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9.
    [7] 陈永林. 中国的飞蝗研究及其治理的主要成就[J]. 昆虫知识, 2000, 37(1):50-59.
    [8] 王向向, 顾亚欣, 任丽娜, 等. 西藏飞蝗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 广西农学报, 2022, 37(3):69-74, 92.
    [9] 陈淋, 王廷萱, 李婵, 等. 西藏飞蝗研究进展[J]. 植物保护学报, 2021, 48(1):46-53.
    [10] 陈俐. 西藏飞蝗的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J]. 西藏农业科技, 2007, 29(3):9-11.
    [11] 封传红, 张梅, 马利, 等. 西藏飞蝗蝗蝻群集迁移特性及其群集效应[J]. 生态学报, 2020, 40(20):7534-7542.
    [12] 尚玉昌. 昆虫的感觉和通讯[J]. 生物学杂志, 1986, 3(3):43-46.
    [13] 王思忠, 李庆, 张敏等. 西藏飞蝗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研究[J]. 农业生物灾害预防与控制研究, 2008, 34(1):576-578.
    [14] 李庆, 吴蕾, 杨刚, 等. 温度和紫外辐射胁迫对西藏飞蝗抗氧化系统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2, 32(10):3189-3197.
    [15] 吴蕾. 环境胁迫对西藏飞蝗成虫取食生长和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D]. 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0.
    [16] DUNCANF D, BYRNEM J. Respiratory Airflow in a Wingless Dung Beetle[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 2002, 205(16):2489-2497.
    [17] 邓晓悦, 朱昱翰, 蒋春先, 等. 不连续气体交换循环呼吸模式下西藏飞蝗和东亚飞蝗的呼吸特征参数[J]. 植物保护学报, 2021, 48(1):129-135.
    [18] 王冬梅, 李爽, 张永军, 等. 意大利蝗不连续气体交换循环(DGC)呼吸周期历时对高温胁迫的响应[J]. 昆虫学报, 2016, 59(5):516-522.
    [19] 邓晓悦, 朱昱翰, 蒋春先, 等. 不连续气体交换循环呼吸模式下西藏飞蝗和东亚飞蝗的呼吸特征参数[J]. 植物保护学报, 2021, 48(1):129-135.
    [20] 封传红, 王思忠, 蒋凡, 等. 温度对四川省甘孜州西藏飞蝗分布的影响[J]. 植物保护, 2008, 34(1):67-71.
    [21] 张瑞, 马纪. 昆虫过冷却点的影响因素概述[J]. 天津农业科学, 2013, 19(11):76-84.
    [22] 李庆, 王思忠, 封传红, 等. 西藏飞蝗(Locustamigratoriatibetensis Chen)耐寒性理化指标[J]. 生态学报, 2008, 28(3):1314-1320.
    [23] 王茹琳, 李庆, 封传红, 等. 基于MaxEnt的西藏飞蝗在中国的适生区预测[J]. 生态学报, 2017, 37(24):8556-8566.
    [24] 段安民, 肖志祥, 吴国雄. 1979-2014年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特征[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6, 12(5):374-381.
    [25] 白月明, 刘玲, 乐章燕, 等. 20世纪以来中国蝗虫监测预测研究动态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12, 28(26):281-290.
    [26] 季荣. 东亚飞蝗灾害的遥感监测及早期预警研究[D]. 北京:中国科学院, 2004.
    [27] 刘欣. 基于无人机遥感平台的蝗虫灾害检测技术研究[D]. 长春:吉林农业大学, 2017.
    [28] SMITHD I, LOCKWOODJ A. Horizontal and Trophic Transfer of Diflubenzuron and Fipronil among Grasshoppers (Melanoplus sanguinipes) and between Grasshoppers and Darkling Beetles (Tenebrionidae)[J]. Archives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 2003, 44(3):377-382.
    [29] UMBERSK D L, BYATTL J, HILLN J, et al. Prevalence and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of Nematode and Dipteran Parasites in an Australian Alpine Grasshopper (Kosciuscola tristis)[J]. PLoS One, 2015, 10(4):e0121685.
    [30] 王振平, 严毓骅. 蝗虫天敌可利用性分析及研究进展[J]. 中国草地, 1999, 21(6):54-58.
    [31] 石旺鹏, 谭树乾. 蝗虫生物防治发展现状及趋势[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9, 35(3):307-324.
    [32] LOMERC J, BATEMANR P, GODONOU I, et al. Field Infection of Zonocerus variegatus Following Application of an Oil-Based Formulation of Metarhizium flavoviride Conidia[J]. Biocontro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3, 3(3):337-346.
    [33] 刘世贵, 朱文, 杨志荣, 等. 一株蝗虫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J]. 微生物学报, 1995, 35(2):86-90.
    [34] LANGEC E. The Host and Geographical Range of the Grasshopper Pathogen Paranosema (Nosema) locustae Revisited[J]. Journal of Orthoptera Research, 2005, 14(2):137-141.
    [35] 任程, 蒋湘, 石旺鹏. 蝗虫微孢子虫防治青藏高原蝗虫对主要天敌种群数量的影响[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4(4):11-13.
    [36] 陈永林. 中国主要蝗虫及蝗灾的生态学治理[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37] 毛连纲, 涂雄兵, 刘新刚, 等. 我国蝗虫防治用药登记变化规律分析及趋势展望[J]. 现代农药, 2021, 20(3):1-6, 12.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864
  • HTML全文浏览数:  842
  • PDF下载数:  705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3-06-07

西藏飞蝗生物学、生态学特征及综合治理研究进展与展望

    作者简介: 普琼,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作物植物保护技术推广工作.
  • 1. 西藏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拉萨 850000;
  • 2. 西藏拉萨市农技推广总站, 拉萨 850000

摘要: 西藏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tibetensis Chen)是影响青藏高原藏族群众农牧业生产的重要害虫,具有取食量大、繁殖力强和迁飞力强等特点.为了解西藏飞蝗的发生特点、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进展,本文对西藏飞蝗的形态学特征、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征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梳理;并借鉴国内外对飞蝗类害虫的防控技术研究成果,提出了西藏飞蝗综合治理技术措施.

English Abstract

参考文献 (37)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