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卫平.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史[M].济南:明天出版社, 1993.
|
王泉根.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0.
|
朱自强.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化进程[M].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0.
|
吴其南.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文化阐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
|
李利芳.中国发生期儿童文学理论本土化进程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
杜传坤.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
王黎君.儿童的发现与中国现代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
吴翔宇.百年中国儿童文学演进史的研究述评[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1):90-101.
|
王本朝.白话如何成为新文学:语言与思想的双向发力[J].探索与争鸣, 2019(5):13-15.
|
王富仁.把儿童世界还给儿童[J].读书, 2001(6):13-20.
|
刘晓东.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1.
|
姜瑀."无恩有爱":新文化运动亲子伦理再考察[J].文学评论, 2020(1):111-119.
|
高玉.论文学伦理学的实践形态及路径[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3):113-120.
|
孙郁.五四新文化人的话语方式——以1918、1919年的《新青年》为例[J].文艺争鸣, 2019(5):23-29.
|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
丰子恺.关于儿童教育[M]//丰子恺文集: 艺术卷二.杭州: 浙江文艺出版社,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2: 237.
|
李玮.在东/西之间"发明儿童"——论民族政治与鲁迅的儿童观[J].鲁迅研究月刊, 2018(11):39-46.
|
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学[J].张京媛, 译.当代电影, 1989(6): 45-57.
|
吴翔宇.鲁迅小说"主奴共同体"的话语表达与拆解[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9(6):187-194.
|
胡适.我的儿子[N].每周评论, 1919-08-03(1).
|
胡适.再论"我的儿子"[N].每周评论, 1919-08-17(1).
|
周作人.人的文学[J].新青年, 1918(6):30-39.
|
周作人.周作人散文全集:第1卷[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周作人.儿童的文学[J].新青年, 1920(4):54-60.
|
安德鲁·琼斯.儿童如何变成历史的主题: 论民国时期发展话语的建构[J].王敦, 郑怡人, 译.东亚观念史集刊, 2013(5): 53-84.
|
颜健富.发现孩童与失去孩童——论鲁迅对孩童属性的建构[J].汉学研究, 2002(2):249-276.
|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第2卷[M].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5: 794.
|
佩里·诺德曼, 梅维丝·雷默.儿童文学的乐趣[M].陈中美, 译.上海: 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8: 125.
|
孙毓修.《童话》序[J].东方杂志, 1908(12):178-179.
|
赵景深, 周作人.童话的讨论三[N].晨报副镌, 1922-03-29(1).
|
郭沫若.儿童文学之管见[J].民铎杂志, 1921(4):1-9.
|
郑振铎.《儿童世界》宣言[N].时事新报, 1921-12-28(1).
|
郑振铎.儿童文学的教授法[N].时事公报, 1922-08-10(1).
|
圣陶.文艺谈八[N].晨报副镌, 1921-03-23(1).
|
作人.儿童剧[N].晨报副镌, 1923-03-08(3).
|
周作人.周作人散文全集:第6卷[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432.
|
周作人.周作人散文全集:第2卷[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周作人.周作人散文全集:第3卷[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赵景深.研究童话的途径[N].文学旬刊, 1924-02-11(1).
|
贺玉波.现代中国作家论:第1卷[M].上海:光华书局, 1932:180.
|
郑振铎.《稻草人》序[J].文学旬刊, 1923-01-15(1).
|
鲁迅.鲁迅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437.
|
梁实秋.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N].晨报副镌, 1926-03-25(1).
|
江.关于"儿童文学"[J].文学, 1935(2):273-276.
|
郜元宝.走出百年文学的两极摇摆——也算是一种"五四""记念"[J].探索与争鸣, 2019(5):5-8.
|
周仁政.中国新文学的学术化及其影响[J].长江学术, 2019(2):73-85.
|
范智红.平凡生活的复现及其叙事功能——四十年代小说艺术论之一[J].文学评论, 1997(2):114-128.
|
严家炎.世纪的足音[M].北京:作家出版社, 1996:21.
|
吴翔宇.边界、跨域与融通——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文学"一体化"的发生学考察[J].文学评论, 2020(1):140-148.
|
文学研究会宣言[J].小说月报, 1921(1): 136-137.
|
王超.比较文学变异学与世界文学史新建构主义[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3):163-171.
|
雷·韦勒克, 奥·沃伦.文学理论[M].刘象愚, 译.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4: 44.
|
郑振铎.第三卷的本志[J].儿童世界, 1922(13):46-47.
|
吴翔宇."五四"儿童文学接受外国资源的机制、立场与路径[J].学术月刊, 2015(9):127-134.
|
尤里·鲍列夫.文化范式的流变与世界文学的进程[J].周启超, 译.文学评论, 2003(3): 176-185.
|
邱焕星.错位的批判:鲁迅与"青年必读书"论争[J].文学评论, 2011(3):151-157.
|
周作人.童话研究[J].教育部编纂处月刊, 1913(7):1-13.
|
周作人.童话略论[J].绍兴县教育会月刊, 1913(2):2-9.
|
温儒敏."五四"辩证:传统的颠覆与赓续[J].文史哲, 2019(5):13-18.
|
郑振铎.新文学之建设与国故之新研究[J].小说月报, 1923(1):130-132.
|
西谛.寓言的复兴[N].文学周报, 1925-07-26(3).
|
张梓生.论童话[J].妇女杂志, 1921(7):36-40.
|
沈雁冰.最近的儿童文学[J].小说月报, 1924(1):262-265.
|
吴翔宇.传统资源的创化与中国儿童文学范式的确立[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6):86-93.
|
叶圣陶, 等.我和儿童文学[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0:13-15.
|
刘勇.五四新文学何以"现代"[J].探索与争鸣, 2019(5):16-19.
|
谈凤霞.启蒙思想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之发生[J].南京社会科学, 2008(8):70-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