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周作人致鲁迅[G]//北京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鲁迅研究资料(4).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0: 155.
鲁迅.鲁迅全集:第15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475.
许广平.略谈鲁迅先生的笔名[G]//鲁迅博物馆, 鲁迅研究室, 《鲁迅研究月刊》.鲁迅回忆录: 专著上册.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97: 327.
周海婴.鲁迅与我七十年[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2001:73.
俞芳.我记忆中的鲁迅先生[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1.
许广平.所谓兄弟[G]//鲁迅博物馆, 鲁迅研究室, 《鲁迅研究月刊》.鲁迅回忆录: 专著下册.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97.
孙郁文.周作人恶语讽刺鲁迅的爱情[G]//张秀枫.历史的伤口.呼和浩特: 远方出版社, 2010: 173.
探寻鲁迅文学外形象——传记作者论其生活和个性[N].南国早报, 2011-05-24.
杜圣修.鲁迅、周作人"失和"原委探微[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3(3):41-54.
林分份."权威"的陷落与"自我"的确立——对周氏兄弟失和的另一种探讨[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9(4):20-32.
荣挺进.《晨报副镌》上有关周氏兄弟失和的几则材料[J].鲁迅研究月刊, 2002(11):31-37. doi: 10.3969/j.issn.1003-0638.2002.11.004
王宗凡, 徐续红."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从《孤独者》看"兄弟失和"对鲁迅的影响[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0(3):75-80. doi: 10.3969/j.issn.1004-3926.2010.03.015
张永辉.劫波度尽, 恩仇难泯——鲁迅作品中的兄弟关系探微[J].鲁迅研究月刊, 2013(5):11-17.
周作人.知堂回想录:下册[M].香港:香港听涛出版社, 1970:427.
张钊贻.《伤逝》是悼念弟兄丧失之作?——周作人强解的真意揣测[J].上海鲁迅研究, 2015(1):17-30.
邢程.旧历年、团圆、仪式及其他——再读《祝福》[J].文学评论, 2018(2):137-144.
郭谦.走进世纪文化名门(四):闪耀百年中国的文化星座[M].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6:20.
周建人.鲁迅和周作人[J].新文学史料, 1983(4):1-6.
郭沫若.少年时代[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204.
郁达夫.沉沦[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 2010:63.
巴金.探索[M]//探索与回忆.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5: 398-399.
巴金.《灭亡》作者底自白[M]//巴金全集: 第12卷.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9: 241.
殷夫, 等.别了, 哥哥[G].黄伟林, 李咏梅, 编选.桂林: 漓江出版社, 1996: 71-73.
李宗刚.民国时期山东文学教育综论[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6):12-31.
鲁迅.随感录四十[M]//鲁迅全集: 第1卷.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337-338.
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谭爽, 译.北京: 京华出版社, 2000: 21.
张福贵.鲁迅形象的历史演化与思想的当代价值——在常熟理工学院"东吴讲堂"上的讲演[J].东吴学术, 2017(1):5-19.
鲁迅.《呐喊》自序[M]//鲁迅全集: 第1卷.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439.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M]//鲁迅全集: 第3卷.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294.
鲁迅.死[M]//鲁迅全集: 第6卷.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635.
新文学巨子鲁迅先生之公开演讲[N].民国日报, 1927-07-16.
李宗刚.民国教育体制下的鲁迅兼课及新文学传承[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5):20-32.
陈漱渝.鲁迅与周作人失和前后[G]//朱正, 陈漱渝, 等.鲁迅史料考证.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 206.
许广平.鲁迅回忆录(手稿本)[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0:72-73.
鲁迅.《故事新编》序言[M]//鲁迅全集: 第2卷.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354.
周作人.谈虎集[M].上海:上海书店, 1987:183.
周作人.苦竹杂记·日本人的衣食住[M]//周作人自编文集.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 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