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成, 潘肖澎, 周梅.我国旅游资源和景区研究的十个前沿问题[J].旅游学刊, 2003, 18(6): 54-56.
谢春山, 贾玉云.异地的休闲:旅游的起源探析[J].旅游论坛, 2010, 3(2): 127-130.
陈晓磬.旅游景区的概念及相关学术语境构建[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2, 28(1): 100-105.
陈才, 龙江智.旅游景区管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8.
帕特里克·贝尔特(Patrick Baert).二十世纪的社会理论[M].瞿铁鹏, 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4.
张进福, 黄福才.景区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HOLLOWAY J C.论旅游业[M].孔祥义, 译.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2.
MIDDLETON V TC. Marketing in Travel and Tourism[M]. 2nd ed. London: Heinemann, 1988.
张凌云.旅游景区景点管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3.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GB/T 17775-2003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4.
董观志.景区经营管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7.
吴忠军.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罗浩, 冯润.论旅游景区、旅游产品、旅游资源及若干相关概念的经济性质[J].旅游学刊, 2019, 34(11): 116-123.
谭益民, 吴楚材, 吴章文.生态旅游区分类分级指标体系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09, 29(5): 25-33.
廖卫华, 梁明珠.旅游区(点)分类体系研究——兼析对旅游资源与产品开发管理的意义[J].南方经济, 2007, 24(6): 32-34.
厉新建, 张凌云, 崔莉.全域旅游: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创新——以北京为例[J].人文地理, 2013, 28(3): 130-134.
刘德鹏, 张晓萍.关于旅游景区概念的再思考[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2, 22(4): 70-72.
李金早.从景点旅游模式走向全域旅游模式[J].紫光阁, 2016(3):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