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云波.论金庸小说的"中国道路"[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1):1-12.
|
苏静, 韩云波.金庸小说"走出去"与英汉交流语境中的接受与反思[J].外国语文, 2019(3):73-79.
|
王景.学位体制下的金庸小说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1):92-106.
|
苏静, 韩云波.中国文化"走出去"视野下金庸小说英译研究现状与思考[J].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3):61-68.
|
吴双.异域与想象:论金庸武侠小说在日本的文化景观[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1):134-142.
|
张乃禹.论金庸小说在韩国的译介、传播与接受[J].浙江学刊, 2020(4):51-64.
|
《英雄门》作者金庸生平[N].新东亚, 2018-11-25.
|
汤哲声, 张乃禹.影响与创新——论韩国武侠小说[J].江汉论坛, 2012(5):121-125. doi: 10.3969/j.issn.1003-854X.2012.05.022
|
文学新书: 射雕英雄传[N].京乡新闻, 2003-12-26.
|
西嶼定生.東アジア世界の形成——総説[G]//岩波講義: 世界歴史.東京: 岩波書店, 1970.
|
汤哲声.金庸小说的文化解读与文化人格的建构[J].上海文化, 2019(8):31-39.
|
韩云波.武侠类型知识体系与武侠小说研究模型——以还珠楼主武侠小说为核心[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1):115-126.
|
张乃禹."朝天"、"燕行"与文化博弈——兼论明清与朝鲜半岛间的"书籍之路"[J].社会科学, 2019(12):175-185.
|
孙卫国.大明旗号与小中华意识——朝鲜王朝尊周思明问题研究(1637—1800)[M].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7: 1.
|
禹康植.金庸武侠小说中"江湖"的类型和特征[J].中国语文学, 2014(67):133-154.
|
禹康植.金庸武侠小说的死亡观研究[J].中国学, 2004(23):241-260.
|
禹康植.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和作用[J].中国小说论丛, 2008(27):251-263.
|
禹康植.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恶人形象研究[J].中国小说论丛, 2011(34):189-206.
|
安金英.金庸《笑傲江湖》中医学的阴阳五行论研究[J].文化与融合, 2018(40):77-100.
|
郑东补.金庸的武侠世界[J].中国文学论译丛刊, 2000(6):128-152.
|
林春城.中国近现代文学中的大众化与金庸作品中人物的实用性[J].中语中文学, 2003(33):659-678.
|
刘京哲.金庸武侠小说的"中国想象"研究[D].首尔: 首尔大学, 2005.
|
韩云波.主流化的创造性转换——论金庸对中国武侠小说的贡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1):84-97.
|
全炯俊.武侠小说的文化意义[M].首尔:首尔大学出版部, 2003.
|
林春城.中国近现代武侠小说的近现代性[J].中国现代文学, 2004(29):163-193.
|
林春城.通过金庸小说看"伪君子"与"真小人"的实用理性[J].中国现代文学, 2002(22):363-384.
|
金镇空.金庸武侠小说研究的争议点[J].中国文学, 2005(43):197-208.
|
黎慧."后金庸"武侠研究的历时发展与问题聚焦[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3):68-77.
|
金竝总.刀与露[M].首尔:甲寅出版社, 1986:1.
|
金竝总.大剑子[M].首尔:甲寅出版社, 1986:3.
|
李致洙.中国武侠小说的翻译现状及其影响[J].大众叙事研究, 2001(6):67-96.
|
陆洪陀.从市场角度看韩国武侠小说的历史[G]//武侠小说是什么.首尔: 大众文化研究会, 2001: 1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