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 "自然山水园中城, 人工山水城中园"——公园城市规划建设讨论[J]. 中国园林, 2018, 34(10): 16-21.
钟风焕. 城市道路绿化建设问题及优化策略分析[J]. 现代园艺, 2015(2): 135. doi: 10.3969/j.issn.1006-4958.2015.02.107
吴琼, 王如松, 李宏卿, 等.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J]. 生态学报, 2005, 25(8): 2090-2095. doi: 10.3321/j.issn:1000-0933.2005.08.037
周程明. 基于BSC法的城市旅游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以广东省21地市为例[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44(6): 69-74.
王献, 郭英, 田朝阳. 郑州市道路绿化分析、评价及模式构建[J]. 中国园林, 2017, 33(5): 80-85.
赵健. 西安市城市道路建设与道路绿化矛盾探析[D].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
袁婷, 林世平. 城市道路绿化观赏性指标量化研究——以海口城市道路绿化为例[J]. 福建林业科技, 2017, 44(1): 121-128.
张博伦, 闫永庆.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历史街区道路绿化景观重构[J]. 北方园艺, 2019(19): 49-55.
杨琼, 王海洋, 李慧. 永川区道路林带植物多样性研究[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41(3): 120-124.
王崑, 罗垚, 李萍, 等. 城市化背景下滨海城市绿地木本植物物种多样性特征研究——以东营市建成区为例[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41(7): 53-61.
李琬婷, 杨艺宁, 程小毛, 等. 昆明市16种道路绿化树种秋季固碳释氧能力研究[J].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18, 38(4): 76-82.
游良旺. 南京道路绿化景观及交通安全功能研究[D].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 2016.
曹冰冰. 基于生态防护功能的道路绿化植物选择与设计——以北京市为例[D]. 北京: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6.
张欢, 成金华, 冯银, 等. 特大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以武汉市为例[J]. 生态学报, 2015, 35(2): 547-556.
刘晓光.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优化[D].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 2015.
杨赉丽.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3.
林乃锋. 绿色街道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例[D]. 合肥: 安徽建筑大学, 2018.
田梦. 城市道路绿化模式与绿视率的关系探讨——以重庆市为例[D]. 重庆: 西南大学, 2011.
陈秀星. 华侨城社区绿视率对景观评价的影响研究[D]. 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
李军成. 基于绿视率的重庆新建城市道路绿化设计模式研究[D]. 重庆: 西南大学, 2012.
乐音. 长沙市城市道路立体绿化植物景观评价及优化[D]. 长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
胡彬. 安庆市道路绿化提质改造模式研究[D]. 合肥: 安徽农业大学, 2015.
李扬. 基于城市森林建设的道路绿地植物选择及景观营造——以长沙市为例[D]. 长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1.
席永波. 重庆市主城区道路林带的群落学特征分析[D]. 重庆: 西南大学, 2007.
吴菲. 不同比例乔灌草型绿地生态效益差异的研究[A]. 北京园林学会, 2005.
熊祚元. 城市行道树生态环境分析及养护措施[J]. 湖南林业科技, 2008, 35(2): 56-57.
陆晓燕, 肖敦富. 生态透水景观材料在南宁街道树池的应用[J]. 国土绿化, 2008(2): 55.
韦宝伴. 城市道路的人性化空间[D].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 2013.
祖丽君. 城市生态绿道在园林景观规划中的应用[J]. 建材与装饰, 2019(31): 116-117.
于伟. 天津市绿色慢行空间系统规划研究[D]. 天津: 天津大学, 2012.
尹剑慧. 中国草地功能价值核算体系及其退化损耗评价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09.
蔡玉. 北京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北京: 北京建筑大学,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