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文武. 师生主体间性建构的哲学基础和实践策略[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4): 15-21. doi: 10.3969/j.issn.1002-0209.2005.04.002
靳玉乐. 现代教育学[M]. 成都: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11: 127-131.
冯建军. 他者性: 超越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J]. 高等教育研究, 2016(8): 1-8.
柴楠. 为他者负责的教学交往——列维纳斯"他者"理论的教学论意义[J].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5(5): 111-116. doi: 10.3969/j.issn.1674-5779.2015.05.023
郭菁. 列维纳斯对布伯对称的主体间性的批判[J]. 人文杂志, 2014(11): 15-21. doi: 10.3969/j.issn.0447-662X.2014.11.003
张广君, 宋文文. 教师"为他责任"伦理: 言说与批判[J]. 高等教育研究, 2019(2): 27-33.
吴晓蓉, 罗谦. 和合故能谐: 重构当代教师的师生交往观[J]. 教师教育学报, 2019(3): 1-7.
孙向晨. 面对他者: 莱维纳斯哲学思想研究[M].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2015.
周杰. 论教师的"他者"意识及其提升[J]. 全球教育展望, 2012(3): 63-67.
刘要悟, 柴楠. 从主体性、主体间性到他者性——教学交往的范式转型[J]. 教育研究, 2015(2): 102-109.
田龙菊, 邓达. 儿童精神成长的教育对话方式: 基于他者伦理视角[J]. 教育科学研究, 2014(5): 20-25, 30.
孙庆斌. 勒维纳斯: 为他人的伦理诉求[M]. 湘潭: 湘潭大学出版社, 2009: 27.
周杰, 张良. 倾听教学的师生观: 对"他者"的关切[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29): 11-13.
李义胜, 叶牡丹. 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与教师的道德主体性[J]. 教师教育研究, 2014(1): 17-21.
郭菁. 基于他者伦理的关怀[J]. 哲学动态, 2011(1): 6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