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铁铮. 如何和学生的形式主义的学习作斗争[J]. 物理通报, 1957(8): 480-483.
|
张克永, 李宇佳, 杨雪. 网络碎片化学习中的认知障碍问题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 2015(2): 88-94.
|
王冬冬, 王怀波, 张伟, 等. "停课不停学"时期的在线教学研究——基于全国范围内的33240份网络问卷调研[J]. 现代教育技术, 2020(3): 12-18.
|
王继新, 韦怡彤, 宗敏. 疫情下中小学教师在线教学现状、问题与反思——基于湖北省"停课不停学"的调查与分析[J]. 中国电化教育, 2020(5): 15-21.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J].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19(6): 7-11.
|
张志坤. 仪式教育审视: 教育人类学仪式研究视角[J]. 中国教育学刊, 2011(12): 24-26.
|
吴德群. 福柯的话语实践理论及其价值——《知识考古学》解读[J]. 经济研究导刊, 2012(6): 279-281. doi: 10.3969/j.issn.1673-291X.2012.06.116
|
叶波. 课程改革作为话语实践[D]. 重庆: 西南大学, 2014: 19.
|
余清臣. 教育理论的话语实践——通达教育实践之路[J]. 教育研究, 2015(6): 11-18.
|
陈信泰, 孙振东. 对近年来教育主体问题论争的意见[J]. 齐鲁学刊, 1992(3): 65-70.
|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J].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19(11): 24-26.
|
陈先哲. "学习者为中心"呼之欲出[N]. 中国教育报, 2018-01-05(2).
|
石中英. 主体教育的文化透视[J]. 教育研究与实验, 1997(1): 5-8.
|
陈文斌. 主体, 自我, 身份——关于符号自我的考察[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1): 89-94.
|
杜秀莲. EFL学习者文化身份认同与文化身份焦虑的研究[J]. 当代教育科学, 2015(13): 53-56.
|
李慧敏. "本体安全"——解读安东尼·吉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J].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3): 4-6.
|
叶菊艳.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教师身份认同的建构及其类型——基于历史社会学视角的案例考察[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5(4): 143-161, 188.
|
崔藏金. 教师教育者身份认同的困境与出路——基于2000—2017年SSCI核心文献的分析[J].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8(3): 89-95.
|
李晓博. 外语教师质性研究的主体间阐释思路[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9): 49-56.
|
戴桂玉. 西方主体身份理论的嬗变[J]. 求索, 2016(7): 138-143.
|
佐藤学. 学校的挑战: 创建学习共同体[M]. 钟启全, 译.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45.
|
黄振中, 张晓蕾. 自主学习能力对在线学习效果的影响机制探究——兼论在线学习交互体验的中介作用[J]. 现代教育技术, 2018(3): 66-72.
|
李政涛. 后疫情时代, 基础教育向何处去?[J]. 基础教育, 2020(3): 94-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