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佳君. 以学习为中心的高校教学评价研究[D].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15.
|
徐全忠. 回归教师发展本位的综合教学评价研究[J]. 中国大学教学, 2018(10): 79-82.
|
斯塔弗尔比姆. 方案评价的CIPP模型[M]//瞿葆奎. 教育学文集: 第16卷.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298.
|
林小英, 宋鑫. 促进大学教师的"卓越教学": 从行为主义走向反思性认可[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4(2): 47-72, 190.
|
周志刚, 杨彩菊. 教育评价范式特征演变的向度分析[J]. 江苏高教, 2014(4): 18-20. doi: 10.3969/j.issn.1003-8418.2014.04.005
|
沃尔博格. 教育评价[M]. 张莉莉, 译. 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6-63.
|
杜瑛. 协商与共识: 提高评价效用的现实选择——基于第四代评价实践的分析[J]. 教育发展研究, 2010(17): 47-51.
|
孙丽芝. 价值理性回归: 大学教师教学发展的必由之路[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8(4): 96-99.
|
刘振天. 推进高校教师教学变革的内在原理与外在方法[J]. 中国高教研究, 2018(6): 22-28.
|
陈明学. 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的反思与实践转向[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7(9): 56-59.
|
赵希斌. 国外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发展趋势[J]. 比较教育研究, 2003(1): 72-75.
|
郑文. 关于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元评价及其机制初探[J]. 现代大学教育, 2002(2): 57-60.
|
戚业国, 杜瑛. 教育价值的多元与教育评价范式的转变[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1(2): 11-18.
|
杨卫东, 张征. 探索回归本真的高校教师教学评价[J]. 教育研究, 2016(12): 130-132.
|
许华琼, 胡中锋. 后现代主义知识教学观及其对课堂教学评价的启示[J]. 当代教育科学, 2011(1): 15-18, 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