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炯炯. 多元性的融合: 公共艺术的新媒体转向[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17(1): 176-180. |
| 郑靖. 从"非固体"到"非物质"——数字时代公共艺术的媒介拓展[D]. 杭州: 中国美术学院, 2018. |
| 胡蓓蕾. 数字化公共艺术的创意力与互动性[J]. 公共艺术, 2020(3): 76-82. |
| 张钟萄. 数字时代的艺术风险: 公共艺术与大数据资本主义[J]. 公共艺术, 2020(3): 24-29. |
| 张钟萄. 数字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从艺术批判到数据生产中的"参与"[J]. 文艺理论研究, 2020(4): 182-188. |
| 张羽洁. 疫情期间的公共艺术[J]. 公共艺术, 2020(4): 74-80. |
| 张婷. 公共艺术和无人之境[J]. 公共艺术, 2020(3): 88-95. |
| 潘鹏程. 数字化参与: 虚拟空间中的公共艺术[J]. 公共艺术, 2021(3): 103-107. |
| 张鹏程. 一种社会介入性: 新冠疫情期间公共艺术的空间转向[J]. 艺苑, 2021(2): 17-20. doi: 10.3969/j.issn.1673-2545.2021.02.004 |
| 徐毅文, 杨足仪. "互联网+"空间二重交叠及其对公共生活的影响[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1(11): 82-85. |
| 徐苗, 陈芯洁, 郝恩琦, 等. 移动网络对公共空间社交生活的影响与启示[J]. 建筑学报, 2021(2): 22-27. |
| 张钟萄. 公共艺术的新与旧: 价值规定及其不满[J]. 公共艺术, 2020(6): 14-23. |
| 翁剑青. 公共领域及公共性理论的影响与映照——略议中国公共艺术的相关语境[J]. 北方美术, 2015(3): 48-57. |
| 王晓磊. 论西方哲学空间概念的双重演进逻辑——从亚里士多德到海德格尔[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2): 113-119. |
| 陈硕. 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导读: 抽象空间成为统治(上)[EB/OL]. (2017-07-15). https://www.sohu.com/a/157387856_267672. |
| Public Sphere[EB/OL]. (2018-01-11). https://www.oxfordbibliographies.com/view/document/obo-9780199756841/obo-9780199756841-0030.xml. |
| 汉娜·阿伦特. 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G]//汪晖, 陈燕谷. 文化与公共性.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57. |
| 哈贝马斯.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 曹卫东, 等译. 上海: 学林出版社, 1999: 235-236. |
| 汪晖. 导论[G]//汪晖, 陈燕谷. 文化与公共性.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40. |
| 汪波, 赵丹. 中国虚拟公共空间的内在逻辑: 五重效应[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2): 168-171. |
| Shiny Art善怡艺术. 【Shiny Art动森艺术祭】董宇翔: 从公共化到公共性[EB/OL]. (2020-06-20). https://mp.weixin.qq.com/s/iaZaVjV9GG9sA0dWAW2jKg. |
| ShinyArt善怡艺术. 【Shiny Art动森艺术祭】打破次元壁![EB/OL]. (2020-06-09). https://mp.weixin.qq.com/s/5Z9WA2hM69qzIhL_JW-n8Q. |
| 徐怡琛. 从动森艺术祭到公共艺术的跨学科实践[J]. 画刊, 2020(7): 55-58. |
| 张若凡. 公共艺术创作中非物质化倾向研究[D]. 南京: 南京艺术学院, 2020. |
| 翁建青. 局限与拓展——中国公共艺术状况及问题刍议[J]. 装饰, 2013(9): 22-26. |
| 翁建青. 维系多元交往的共同体: 当代艺术的公共性与日常生活[J]. 公共艺术, 2020(1): 54-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