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茂景. 论科学中心转移与中国教育的超前发展[J]. 宁夏社会科学, 2013(1): 145-147. doi: 10.3969/j.issn.1002-0292.2013.01.029
|
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 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R].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2020.
|
张家军. 教育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教育学话语权之思考[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4): 112-116. doi: 10.3969/j.issn.1001-733X.2011.04.022
|
余凯, 杨烁. 教育管理研究的范式问题与方法变革——一个技术倡议[J]. 教育学报, 2020(5): 36-42. doi: 10.3969/j.issn.1008-8539.2020.05.008
|
党生翠. 美国标准能成为中国人文社科成果的最高评价标准吗?——以SSCI为例[J]. 社会科学论坛, 2005(4): 62-72. doi: 10.3969/j.issn.1008-2026.2005.04.022
|
朱剑. 重建学术评价机制的逻辑起点——从"核心期刊""来源期刊"排行榜谈起[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1): 5-15.
|
朱剑. 学术评价、学术期刊与学术国际化——对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化热潮的冷思考[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5): 126-137.
|
雷启立, 常冬. 跨文化传播的困境与可能——以孔子学院在全球的发展为例[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4): 63-67. doi: 10.3969/j.issn.1674-2338.2009.04.011
|
金帷, 周曼丽. 来华留学教育事业发展趋势与策略选择[J].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20(4): 21-33. doi: 10.3963/j.issn.1672-8742.2020.04.003
|
鲍东明, 曾晓洁, 张瑞芳. "一带一路"建设核心区对外开展教育交流合作情况调研报告[J]. 比较教育研究, 2016(12): 8-15.
|
朱以财, 刘志民. 从"共建"到"共鸣": "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的价值取向[J]. 教育学报, 2019(5): 70-79.
|
朱以财, 刘志民. "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建设的现状、困境与路径[J]. 比较教育研究, 2019(9): 3-10.
|
项贤明. 比较教育: 话语与权力[J]. 高等教育研究, 2002(2): 95-99.
|
戴晓东. 解读跨文化认同的四种视角[J]. 学术研究, 2013(9): 144-151.
|
邹绍清. 论意识形态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建构[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4): 37-41.
|
焦佩. 海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观点比较及其启示[J]. 探索, 2020(1): 178-188.
|
郑金洲. 教育理论研究的缺失——世纪末我国教育理论的反思[J]. 教育发展研究, 1999(10): 20-24.
|
秦志希, 单波, 王瀚东, 等. "跨国跨文化传播"笔谈[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3(3): 370-380.
|
程军, 姜博. 2012—2014年中国教育学期刊国际影响力现状及思考——基于《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的统计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 2015(7): 41-47.
|
威尔伯·施拉姆. 传播学概论[M]. 何道宽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174.
|
蔡拓, 杨昊. 国际公共物品的供给: 中国的选择与实践[J].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2(10): 95-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