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可泓. 论语直解[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陈祥道. 钦定四库全书论语全解[M]. 北京: 线装书局, 2012: 27.
雷永强. 先秦儒家乐教传统何以形成[J]. 甘肃社会科学, 2014(1): 112-115. doi: 10.3969/j.issn.1003-3637.2014.01.036
王顺然. "自卫反鲁"之后: 孔子对"乐"的重建与提拔[J]. 孔子研究, 2019(2): 49-56.
刘铁芳.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从《关雎》看中国古典教育的蕴含[J]. 教师教育研究, 2020(2): 20-26.
雷永强. 荀子乐教思想新论[J]. 东岳论丛, 2018(7): 12-18.
陈建美. 嵇康与乐教[J]. 中国哲学史, 2017(3): 75-81.
王顺然. 从"曲"到"戏"——先秦"乐教"考察路径的转换[J]. 哲学动态, 2017(5): 44-49.
余开亮. 《乐记》人性论新诠与儒家乐教美学理论体系[J]. 哲学动态, 2014(12): 101-107.
王楷. 早期儒家乐教传统的演进及其当代价值[J]. 道德与文明, 2018(2): 22-29.
吴祖刚. 荀子论乐教的可能性[J]. 中州学刊, 2019(3): 107-111.
杨柳新. 礼乐教化: 古典儒家人文主义教育理念诠释[J]. 孔子研究, 2015(5): 12-19.
张小雨. 儒家乐教本义——释"广博易良"[J]. 孔子研究, 2020(5): 37-46.
孙希旦. 礼记集解: 下[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9.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刘师培. 经学教科书·伦理学教科书[M]. 扬州: 广陵书社, 2013: 150.
徐复观. 徐复观文集: 第4卷·中国艺术精神[M]. 李维武, 编. 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9.
王先谦. 荀子集解[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2.
夏剑钦. 十三经今注今译[M]. 长沙: 岳麓书社, 1999.
徐洪兴. 孟子直解[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李零. 郭店楚简校读记[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137.
程树德. 论语集释[M]. 程俊英, 蒋见元, 点校. 北京: 中华书局, 1990.
雷永强. 论孔子乐论的情感世界[J]. 中国哲学史, 2013(1): 32-36.
沈顺福, 赵玫. 思: 思维还是生存——论中国传统哲学中"思"的概念[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2): 28-35.
李泽厚. 美学三书[M]. 天津: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 214.
嵇康集校注[M]. 戴明扬, 校注. 北京: 中华书局, 2015: 130.
王弼. 周易注校释[M]. 楼宇烈, 校释. 北京: 中华书局, 2012: 256.
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M]. 郑玄, 注; 贾公彦, 疏. 北京: 中华书局, 1990: 352.
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 真理与方法: 上[M]. 洪汉鼎, 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14.
陈立. 白虎通疏证: 上[M]. 吴则虞, 点校. 北京: 中华书局, 1994: 382.
戴震集[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张自慧. 情理融通: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之特质——兼论中国特色伦理话语体系之建构[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2): 26-35.
国语译注[M]. 薛安勤, 王连生, 注译. 长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1: 662-663.
吕氏春秋[M]. 刘生良, 评注.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5: 109.
韩婴. 韩诗外传集释[M]. 许维适, 校释. 北京: 中华书局, 1980: 127.
米盖尔·杜夫海纳. 美学与哲学[M]. 孙非, 译.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 3.
魏冰娥. 儒家成人视阈中的"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J]. 孔子研究, 2021(1): 7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