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厚. 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 北京: 东方出版社, 1987: 267-269.
|
宋志明. 试论熊十力"新唯识论"思想的形成[J]. 学术月刊, 1987(8): 37-41.
|
李维武. 20世纪中国哲学本体论问题[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1: 187-190.
|
郭美华. 熊十力本体论哲学研究[M]. 成都: 巴蜀书社, 2004.
|
李祥俊. 性智、量智与涵养——熊十力量论的思想内涵与理论推衍[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3): 1-7.
|
张学智. 六经与禅宗知论简析——兼论熊十力的量论[J]. 中国哲学史, 2018(1): 104-110.
|
张庆熊. 从对"致知在格物"的不同诠释看新儒学的问题意识: 从朱熹和王阳明到熊十力[J]. 社会科学, 2015(11) : 135-142.
|
王巧生. 熊十力本心论的逻辑、特征与创获[J]. 周易研究, 2020(5): 104-112.
|
张睿明. 熊十力"量论"思想研究综述[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1(5): 91-97.
|
丁文江文集: 第1卷[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11.
|
熊十力全集: 第2卷[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
|
牟宗三. 才性与玄理[M]. 长春: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0: 106.
|
熊十力全集: 第5卷[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
|
梁漱溟全集: 第7卷[M].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3.
|
马一浮集: 第3册[M].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6: 969.
|
马一浮集: 第1册[M].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6: 519.
|
熊十力全集: 第3卷[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
|
熊十力. 十力语要初续[M]. 长沙: 岳麓书社, 2013.
|
熊十力全集: 第7卷[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
|
熊十力全集: 第8卷[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 136.
|
熊十力. 十力语要[M]. 长沙: 岳麓书社, 2011.
|
熊十力全集: 第6卷[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
|
李雅萍. "致良知"与"格物"关系的体用论新解——论熊十力《大学》释义对阳明心学的补阙[J].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 42-49.
|
熊十力. 新唯识论[M]. 壬辰删定本.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260.
|
宋立道. 佛教量论中的认识论哲学含义——从因明的现量观看晚期大乘佛教的本体观[J]. 五台山研究, 2020(1): 10-19.
|
郭齐勇. 熊十力哲学研究[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1: 78.
|
张庆熊. 熊十力的"量论"规划及其续补思路[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3): 49-57.
|
景海峰. 熊十力哲学研究[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张睿明. "量论"心学的本体论——熊十力的"内圣"开出"新外王"[J]. 现代外国哲学, 2020(2): 360-377.
|
熊十力. 原儒[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
包佳道, 陈永杰. 直觉与理智的不悖并行——熊十力的哲学方法论考察[J]. 理论月刊, 2015(1): 51-55.
|
刘元青. 熊十力体用论及对科学知识的安顿——以《新唯识论》为中心[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1(6): 112-117.
|
韩立坤. 儒学本体论如何统摄科学——以良知坎陷为中心[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4): 20-25.
|
韩立坤. 良知"附套"与"纳方于圆": 唐君毅对儒学与科学关系之型塑[J]. 哲学动态, 2020(8): 25-33.
|
刘爱军. 熊十力"性智"统领"量智"下的新儒家知识论[J]. 哲学研究, 2018(3): 67-74.
|
刘元青. 熊十力"致知格物"新训及其意义——以《读经示要》为中心[J]. 孔子研究, 2020(6): 98-104.
|
唐君毅. 哲学概论: 上册[M]. 北京: 九州出版社, 2016: 159-1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