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润, 崔延强.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学校治理体系的供给障碍与创新路径[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5): 150-158.
李鹏, 朱德全. 职业教育质量监测评估: 英、美、德、澳的经验与启示[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6): 51-58.
高慧, 赵蒙成. 高职教育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中"人"的维度[J].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3): 13-20.
王辉. 校企协作助推产教融合: 美国社区学院校企协作"项目群"的兴起[J]. 高等教育研究, 2015(3): 102-109.
姜大源. 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 译者序[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10): 71-88.
王涛. 三螺旋理论视角下的产学研政策分析[J]. 教育学术月刊, 2018(5): 46-53.
GROLLMANN P, RAUNER F. Exploring innovative apprenticeship: quality and costs[J]. Education & Training, 2007(6): 431-446.
费美扣, 王元生. 基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专业课程改革探索[J]. 职业教育, 2014(8): 45-46.
李玉珠. 产教融合制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 职教论坛, 2017(13): 24-28.
王继元. 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中产教融合研究的元分析[J]. 职教论坛, 2017(3): 26-31.
张令伟, 沙马拉毅. 高职院校产学合作教育质量评价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 (5): 196-200.
姜泽许.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 职教论坛, 2018(5): 34-39.
徐小容, 朱德全. 职业教育质量治理: 公共之"道"与理性之"路"[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1): 90-98.
王丹中, 赵佩华. 产教融合视阈下高职院校协同育人机制探索[J]. 中国高等教育, 2014(21): 47-49.
王延强.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框架下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7(12): 79-82.
周丹. 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动力机制构建[J]. 教育与职业, 2016, (20): 40-41.
卢广巨, 余莎, 胡志敏. 利益分析视角下产业学院的发展逻辑与治理策略[J]. 职业技术教育, 2021(7): 49-53.
丁煌. 政策执行阻滞机制及其防治对策[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2: 59.
付俊文, 赵红. 利益相关者理论综述[J].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6(2): 16-21.
吕路平, 童国通.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 职业技术教育, 2020(30): 31-36.
文益民, 易新河, 韦林. 利益相关者视域下产教融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 2015(9): 58-62.
赵志群. 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现状与展望[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4): 64-70.
邵会婷, 闫志利. 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及其借鉴[J]. 教育与职业, 2014(35): 11-14.
刘冬冬, 崔钰婷.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研究: 现状热点及未来趋势[J]. 重庆高教研究, 2018(5): 82-94.
吴倩, 程宜康. 基于发展性的高职专业质量评价体系构建[J]. 职教论坛, 2019(11): 57-62.
刘建新. 系统评价学[M],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50.
胡晓晖, 韩芳, 董大奎. 基于CIPP模式的高职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5(3): 27-31.
吴倩, 程宜康. 基于发展性的高职专业质量评价体系构建[J]. 职教论坛, 2019(11): 57-62.
赵蒙成, 周川. 高等教育质量: 概念与现实[J]. 江苏高教, 2000(2): 32-35.
沈军, 杨鸿, 朱德全. 论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两效四核"评价模型的构建——基于CIPP评价视角[J]. 职业技术教育, 2016(34): 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