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殷周金文集成[M]. 修订增补本. 北京: 中华书局, 2007.
|
刘彬徽. 楚系青铜器研究[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6.
|
邹芙都. 楚系铭文综合研究[M]. 成都: 巴蜀书社, 2007.
|
黄锡全. 湖北出土商周文字辑证[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2.
|
张丹. 南襄盆地出土两周时期铭文研究[D]. 武汉: 武汉大学, 2012.
|
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M]. 修订本. 北京: 中华书局, 2009.
|
顾颉刚. 顾颉刚古史论文集: 第5卷[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
杨宽. 杨宽古史论文选集[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
徐少华. 关于春秋楚县的几个问题[J]. 江汉论坛, 1990(2): 69-72.
|
司马迁. 史记[M]. 北京: 中华书局, 1959.
|
吴镇烽. 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
|
陈奇猷. 吕氏春秋新校释[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
徐元诰. 国语集解[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2.
|
徐少华. 周代南土历史地理与文化[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4.
|
左鹏. 楚国历史地理研究[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12.
|
吴良宝. 战国楚简地名辑证[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0.
|
马超. 叶公臧鼎与叶公子高史事考论[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2): 246-251.
|
徐少华. 邓国铜器及其历史地理与文化[J]. 华夏考古, 1996(1): 58-63.
|
秦嘉谟. 世本八种·王谟辑本[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8.
|
彭铎. 潜夫论笺校正[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4.
|
黄锦前. 晋楚曾霸, 齐鲁燕灭——周代方伯的发展与演变[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1): 207-216.
|
张肇武. 平顶山市出土周代青铜器[J]. 考古, 1985(3): 284-286.
|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5.
|
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3.
|
郭沫若. 郭沫若全集·考古编: 第8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6.
|
石洪运, 洪承越. 荆州记九种·襄阳四略[M]. 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9.
|
陈桥驿. 水经注校证[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7.
|
贺次君. 括地志辑校[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0.
|
石泉. 古代荆楚地理新探[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88.
|
马世之. 中原楚文化研究[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5.
|
石泉. 湖北宜城楚皇城遗址初考[J]. 江汉论坛, 1963(2): 54-61.
|
张正明. 楚都辨[J]. 江汉论坛, 1982(4): 64-68.
|
尹弘兵. 楚国都城与核心区探索[M]. 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9.
|
赵平安. 试释《楚居》中的一组地名[J]. 中国史研究, 2011(1): 73-78.
|
周亚. 楚大师登编钟及相关问题的认识[J]. 上海博物馆集刊, 2008(11): 146-167.
|
刘彬徽. 楚系青铜器研究续论[J]. 湖南省博物馆馆刊, 2010(7): 175-195.
|
吴镇烽. 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续编[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6.
|
刘昌银. 钟祥出土的邓子盘[J]. 江汉考古, 1993(4): 91.
|
荆州博物馆, 钟祥市博物馆. 湖北钟祥黄土坡东周秦代墓发掘报告[J]. 考古学报, 2009(2): 247-294.
|
钟柏生, 陈昭容, 黄铭崇, 等. 新收殷周青铜器铭文暨器影汇编[M]. 台北: 艺文印书馆, 2006.
|
武汉市文物商店. 武汉市收集的几件重要的东周青铜器[J]. 江汉考古, 1983(2): 36-37.
|
徐少华. 荆楚历史地理与考古探研[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