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黎梅. 新时代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意蕴四维解读——兼驳斥"国家治理现代化即资本主义化"论[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3): 49-57.
|
张明楷. 高空抛物案的刑法学分析[J]. 法学评论, 2020(3): 12-26.
|
林维. 高空抛物罪的立法反思与教义学适用[J]. 法学, 2021(3): 38-47.
|
陈兴良. 公共安全犯罪的立法思路嬗变: 以《刑法修正案(十一)》为视角[J]. 法学, 2021(1): 36-50. doi: 10.3969/j.issn.1007-788X.2021.01.004
|
大塜仁. 刑法概说: 各论[M]. 3版. 冯军, 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346.
|
曲新久. 论刑法中的"公共安全"[J]. 人民检察, 2010(9): 17-23. doi: 10.3969/j.issn.1004-4043.2010.09.003
|
胡东飞. 论刑法意义上的"公共安全"[J].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7(2): 52-56. doi: 10.3969/j.issn.1007-9017.2007.02.008
|
邹兵建. 论刑法公共安全的多元性[J].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13(12): 9-19. doi: 10.3969/j.issn.1007-9017.2013.12.002
|
江溯.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认定规则研究[J]. 中国法学, 2021(4): 221-246.
|
现代汉语大词典[M]. 武汉: 崇文书局, 2008: 11.
|
卢恒飞. 网络谣言如何扰乱了公共秩序?——兼论网络谣言型寻衅滋事罪的理解与适用[J]. 交大法学, 2015(1): 118-127.
|
R.M. 昂格尔. 现代社会中的法律[M]. 吴玉章, 周汉华, 译.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4: 200.
|
周德金. 裁判合理性: 法律公众认同的基础——许霆盗窃金融机构案引发的思考[J]. 法治研究, 2008(7): 26-29.
|
郝川, 马媛玲. 抢劫毒品行为的定性与定量分析[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5(7): 74-79.
|
法亨利·莱维·布律尔. 法律社会学[M]. 许钧, 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70-71.
|
陈兴良. 口袋罪的法教义学分析: 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为例[J]. 政治与法律, 2013(3): 2-13.
|
劳东燕.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解释学研究[J]. 政治与法律, 2013(3): 24-35.
|
E. 博登海默. 法理学: 法律哲学和法律方法[M]. 邓正来, 译.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228.
|
苏彩霞. 刑法解释方法的位阶与运用[J]. 中国法学, 2008(5): 97-108.
|
汉斯·海因里希·耶赛克, 托马斯·魏根特. 德国刑法教科书: 总论[M]. 徐久生, 译. 北京: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1: 193.
|
陆诗忠. 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的"危险方法"[J].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7(5): 60-69.
|
陈兴良. 刑法定罪思维模式与司法解释创制方式的反思——以窨井盖司法解释为视角[J]. 法学, 2020(10): 3-16.
|
韩旭. 高空抛物犯罪案件司法证明之难题[J]. 法治研究, 2020(6): 70-79.
|
贺海仁. 免于恐惧的权利: 不幸的哲学及其他[J]. 清华法学, 2009(4): 38-48.
|
彭文华. 《刑法修正案(十一)》关于高空抛物规定的理解与适用[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1): 52-61.
|
郝川, 左智鸣. 冲突量刑情节适用原则的反思[J]. 法学杂志, 2020(4): 52-61.
|
石经海. 故意伤害"轻伤与否"定性共识的刑法质疑——以刑法总分则关系下的完整法律适用为视角[J]. 现代法学, 2017(3): 112-121.
|
黄忠. 论民法典后司法解释之命运[J]. 中国法学, 2020(6): 44-63.
|
张明楷. 增设新罪的观念——积极刑法观的支持[J]. 现代法学, 2020(5): 150-166.
|
前田雅英. 刑法总论讲义[M]. 曾文科, 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2.
|
宋颐阳. 偶然防卫"无罪说"的不足与防卫优势地位的认定[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3): 46-55.
|
陈伟, 王国平. 综合认定准确适用妨害传染病防治罪[N]. 检察日报, 2021-04-2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