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547.
|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 等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5: 106.
|
ANDERSON P. English question[M].London:verso, 1992:5.
|
葛兰西.现代君主论[M].陈越, 译.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35.
|
张亮.从激进乐观主义到现实主义——佩里·安德森与《新左派评论》杂志的理论退却[J].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3(2):87-95.
|
刘耀辉.爱德华·汤普森与佩里·安德森:英国新左翼内部的争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6(6):92-101.
|
BLACKLEDGE P. Perry Anderson, Marxism and the new left[M].London:Merlin, 2004:29.
|
ANDERSON P. Socialism and pseudo-empiricism[J].New Left Review, 1966(I/35):2-42.
|
德沃金.文化马克思主义在战后英国[M].李丹凤, 译.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8: 185.
|
李瑞艳.于民族性的社会主义诉求——安德森从英国民族性特征对发达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哲学思考[J].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2012(10):247-262.
|
张文涛.析E·P·汤普森与佩里·安德森之间的争论[J].山东社会科学, 2008(11):55-59.
|
安德森.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M].余文烈, 译.北京: 东方出版社, 1989.
|
乔茂林.斯图亚特·霍尔的撒切尔主义批判[J].国外理论动态, 2014(10):58-63.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519.
|
安德森.交锋地带[M].郭英剑, 郝素玲, 等译.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
鲁绍臣.差异的命定论逻辑——佩里·安德森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探微[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16(5):103-112. doi: 10.3969/j.issn.1008-7621.2016.05.015
|
乔茂林.世界性的真正开端——佩里·安德森后现代性思想研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6(6):102-111.
|
ANDERSON P. The origins of postmodernity[M].London:verso, 1998.
|
张亮."英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道路与理论成就[J].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2(7):123-1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