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 (2021-03-13)[2022-05-26]. http://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
李宋昊, 肖正德. 国内大学与中小学伙伴合作研究进展[J]. 全球教育展望, 2010(5): 64-67.
|
杨颖东. 大学与中小学伙伴合作现象的文化学解释[J]. 教育发展研究, 2012(Z2): 90-95.
|
鞠玉翠. 大学与中小学伙伴合作要点分析——基于学校改进的目的[J]. 中国教育学刊, 2012(4): 38-41.
|
杨朝晖. "U-S"伙伴合作关系问题研究述评[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3): 78-82. doi: 10.3969/j.issn.1004-9142.2009.03.014
|
曾本友, 曾茂林. 学科教学知识新突破: 教学策略"U-S"双向共创机理[J]. 教师教育学报, 2022(2): 69-76.
|
赵洁慧. 伙伴合作共同发展——上海教师继续教育的新模式[J]. 教育发展研究, 2007(8): 52-55. doi: 10.3969/j.issn.1008-3855.2007.08.013
|
徐国梁, 郑仲仁. 实践"伙伴合作", 促进教师群体发展[J]. 上海教育科研, 2011(2): 65-68. doi: 10.3969/j.issn.1007-2020.2011.02.021
|
靳玉乐, 樊亚峤. 校本课程发展中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意义和策略[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2): 88-92.
|
吴康宁. 从利益联合到文化融合: 走向大学与中小学的深度合作[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3): 5-11.
|
袁年兴. 共生哲学的基本理念[J]. 湖北社会科学, 2009(2): 100-102.
|
李思强. 共生构建说论纲[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135.
|
杨汉麟. 外国教育实验史[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317-337.
|
赵玉丹. 大学与中小学伙伴合作: 国外研究的现状及述评[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3): 31-34.
|
吴康宁. 教育改革的"中国问题"[M].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290.
|
李莉, 朱志勇. 亲和的权威: 大学本科生课堂中师生互动的个案研究[J]. 教育学术月刊, 2021(04): 11-20, 111.
|
波·达林. 理论与实践: 国际视野中的学校发展[M]. 范国睿, 译.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209.
|
尤尔根·哈贝马斯. 重建历史唯物主义[M]. 郭官义, 译.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12.
|
张辉蓉, 毋靖雨. 融合STEAM教育理念的职前教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2): 118-127.
|
鲍传友, 李鑫. 从"局外人"到"局内人": 中小学教师参与"U-S"合作的角色困境及其转变——基于北京市"U-S"合作项目的调查分析[J]. 教育发展研究, 2019(8): 73-78.
|
FULLAN M, CULLEN E, WATSON N. The learning consortium: a school-university partnership program. an introduction[J].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1995, 6(3): 187-191.
|
吴晓蓉. 共生理论观照下的教育范式[J]. 教育研究, 2011(1): 50-54.
|
任亮宝. 教师教育改革视野中U-S合作的问题与途径探析[J]. 继续教育研究, 2015(4): 39-41.
|
王枬, 王彦. 大学与中小学伙伴协作共同体的构建[J]. 教师教育学报, 2014(1): 76-82.
|
袁纯清. 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8: 8.
|
卢乃桂. 能动者的思索——香港学校改进协作模式的再造与更新[J]. 教育发展研究, 2007(24): 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