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岗. 转基因小麦抗穗发芽特性的分子鉴定、遗传分析与抗性机理研究[D]. 太谷: 山西农业大学, 2004.
|
尹钧, 李永春. 我国小麦转基因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 中国农业信息, 2009(6): 13-17.
|
于春泉, 阮仁武, 余国东, 等. 小麦抗穗发芽种质筛选与新品系的抗穗发芽性鉴定[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2(4): 36-40.
|
薛香, 茹振钢, 郜庆炉. 黄淮地区小麦品种(系)抗穗发芽性的研究[J]. 麦类作物学报, 1999, 19(3): 8-10.
|
昌小平. 对冬小麦品种穗发芽抗性的初步研究[J]. 作物品种资源, 1997(4): 34-35.
|
张海峰, ZEMETRA R S, LIU C T. 冬小麦穗发芽抗性及其鉴定方法的研究[J]. 作物学报, 1989, 15(2): 116-122.
|
张海峰, 卢荣禾, 王建龙. 冬小麦穗发芽抗性及其遗传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 1992, 12(2): 95-103.
|
李世平, 许钢垣, 王美玲, 等. 山西省冬小麦品种资源对穗发芽的抗性鉴定研究[J]. 山西小麦通讯, 1995(4): 30-33.
|
尹钧, 任江萍, 李志岗, 等. 转基因抗穗发芽小麦的获得[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33(S1): 67-71, 85.
|
任江萍, 郭建军, 王新国, 等. 转反义trxs基因小麦株系01TY18遗传分析及抗穗发芽特性[J]. 西北植物学报, 2008, 28(8): 1549-1553.
|
兰秀锦, 郑有良, 刘登才, 等. 节节麦抗穗发芽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及其抗性机理[J].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1): 12-15.
|
刘登才, 兰秀锦, 杨足君, 等. 远缘杂交不需幼胚培养的节节麦基因型[J]. 植物学报, 2002, 44(6): 708-713.
|
兰秀锦, 颜济. 中国四倍体地方小麦品种矮兰麦与中国产节节麦的双二倍体及其在育种上的利用[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2, 10(4): 581-585.
|
兰秀锦. 小麦新材料RSP的人工合成及其穗发芽抗性研究[D]. 雅安: 四川农业大学, 2005.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小麦抗穗发芽性检测方法: NY/T 1739-2009[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9.
|
杨燕, 张春利, 陈新民, 等. 穗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及STS标记Vp1B3在小麦抗穗发芽基因型鉴定中的应用[J]. 麦类作物学报, 2007, 27(4): 577-582.
|
王瑜, 王晓丽, 孙晓燕, 等. 分子标记Tamyb10D和TaDFR-B的有效性验证及对小麦抗穗发芽基因型的筛选[J]. 华北农学报, 2016, 31(1): 63-70.
|
王翠, 朱展望, 佟汉文, 等. 小麦穗发芽抗性相关基因Tamyb10-D1特异性分子标记开发[J]. 分子植物育种, 2020, 18(9): 2942-2947.
|
黄义文, 代旭冉, 刘宏伟, 等. 小麦抗穗发芽基因挖掘及分子育种进展[J]. 麦类作物学报, 2021, 41(2): 147-156.
|
原亚萍, 陈孝, 肖世和. 小麦穗发芽的研究进展[J]. 麦类作物学报, 2003, 23(3): 136-139.
|
张海峰, 卢荣禾. 小麦穗发芽抗性机理与遗传研究[J]. 作物学报, 1993, 19(6): 523-5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