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灿龙. 名词时体范畴的研究[J]. 当代语言学, 2019(3): 317-332.
|
蔡维天. 汉语的语气显著性和隐性模态范畴[J]. 语言科学, 2019(1): 1-12.
|
陈振宇. 统一时体理论中的参照时间——兼论复杂句的时间结构[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21(1): 54-70.
|
COMIR B. Tens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
REICHENBACH H. Elements of symbolic logic[M].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 London: Collier-Macmillan, 1966: 288.
|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节选)[M]//季羡林, 郭锡良. 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 王力选集.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21-223.
|
高名凯. 汉语语法论[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1: 212.
|
戴耀晶. 现代汉语时体系统研究[M].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
|
朴珉娥, 袁毓林. 汉语是一种"无时态语言"吗?[J]. 当代语言学, 2019(3): 438-450.
|
张济卿. 汉语并非没有时制语法范畴——谈时、体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 语文研究, 1996(4): 27-32.
|
胡建华. 论元的分布与选择[J]. 中国语文, 2010(1): 3-20.
|
曹道根. 汉语中的格标效应[J]. 外国语, 2012(3): 51-58. doi: 10.3969/j.issn.1674-6414.2012.03.012
|
曹道根, 许凌春. "真"无时态语言研究[J]. 当代语言学, 2017(1): 93-121.
|
曹道根, 许凌春. 汉语是一种"(半)时态语言"吗?[J]. 当代语言学, 2019(3): 451-465.
|
罗天华. 汉语是作格语言吗——作格格局是什么和不是什么[J]. 当代语言学, 2021(1): 114-129.
|
朱兆明. "没有……之前"小议[J]. 语文学习, 1980(4): 53.
|
唐光辉. 说"未(没, 没有)……前(以前, 之前)"[J]. 语文知识, 1992(1): 18-20.
|
江蓝生. 概念叠加与构式整合——肯定否定不对称的解释[J]. 中国语文, 2008(6): 483-497.
|
曾少波. "未至之前"句式溯源[J].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1): 110-113. doi: 10.3969/j.issn.1671-7864.2012.01.046
|
张福通. 形式对应与词汇兴替——"未+动词性结构+前"的演变机制[J]. 汉语学报, 2017(3): 27-34.
|
VINOGRADOV I. The prospective construction in Q'EQCHI'[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19(2): 247-269.
|
邵敬敏. 语义语法与中国特色的语法理论创建[J]. 汉语学报, 2020(3): 23-32.
|
王灿龙. 说"VP之前与"没(有)VP之前"[J]. 中国语文, 2004(5): 430-439.
|
郭锡良, 唐作藩, 何九盈, 等. 古代汉语[M]. 修订本.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9: 316-317.
|
邢公畹. 《论语》中的否定词系[M]//邢公畹语言学论文集.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0: 174.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研究室. 古代汉语虚词词典[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9: 602.
|
吴福祥. 敦煌变文12种语法研究[M]. 开封: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4: 93.
|
张玉金. 出土战国文献中的否定副词"未"[J]. 语言研究, 2013(1): 32-40.
|
蔡淑美. 现代汉语"前、后"时间指向的认知视角、认知机制及句法语义限制[J]. 当代语言学, 2012(2): 129-144.
|
王灿龙. "前、后"的时间指向问题新探[J]. 当代语言学, 2016(2): 176-193.
|
李向农. 时点时段的内涵及构成与汉语社会的时间观念[J]. 世界汉语教学, 1995(2): 1-9.
|
BYBEE J, PERKINS R, PAGLIUCA W. The evolution of grammar: tense, aspect and modality in the languages of the world[M]. Chicago: The Universtiy of Chicago Press, 1994: 176.
|
张谊生. 汉语否定的性质、特征与类别—兼论委婉式降格否定的作用与效果[J]. 汉语学习, 2015(1): 3-12.
|
石毓智. 肯定与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M]. 北京: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1: 204-214.
|
梅祖麟. 汉语语法史中几个反复出现的演变方式[G]//郭锡良. 古汉语语法论集. 北京: 语文出版社, 1998: 20.
|
沈家煊. 不对称和标记论[M]. 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5: 119-122.
|
戴浩一, 黄河. 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J]. 国外语言学, 1988(1): 10-20.
|
张敏. 时间顺序原则与像似性的"所指困境"[J]. 世界汉语教学, 2019(2): 166-188.
|
黄珊. 古汉语副词的来源[J]. 中国语文, 1996(3): 220-228.
|
邵敬敏. 关于汉语虚词研究的几点新思考[J]. 华文教学与研究, 2019(1): 1-6, 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