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WNTREE B S. Poverty: A Study of Town Life[M]. New York & London: Garland Publishing, 1980: 110.
|
TOWNSEND P. Poverty in the United Kingdom: A Survey of Household Resources and Standards of Living[M]. Penguin Books Ltd. 1979: 31.
|
SEN A. Poverty: an ordinal approach to measurement[J]. Econometrica, 1976 (2): 219-231.
|
ALTAMIRANO MONTOYA A J, TEIXEIRA K M D.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in Nicaragua: Are female-headed households better off[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017(3): 1037-1063.
|
童星, 林闽钢. 我国农村贫困标准线研究[J]. 中国社会科学, 1994(3): 86-98.
|
张承, 彭新万, 陈华脉. 我国多维相对贫困的识别及其驱动效应研究[J]. 经济问题探索, 2021(11): 15-29.
|
王小林, 冯贺霞. 2020年后中国多维相对贫困标准: 国际经验与政策取向[J]. 中国农村经济, 2020(3): 2-21.
|
汪三贵, 刘明月. 从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 理论关系、战略转变与政策重点[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6): 18-29.
|
樊增增, 邹薇. 从脱贫攻坚走向共同富裕: 中国相对贫困的动态识别与贫困变化的量化分解[J]. 中国工业经济, 2021(10): 59-77. doi: 10.3969/j.issn.1006-480X.2021.10.004
|
谢华育, 孙小雁. 共同富裕、相对贫困攻坚与国家治理现代化[J]. 上海经济研究, 2021(11): 20-26.
|
郭丹丹, 苏昕. 共同富裕目标下相对贫困治理的逻辑与机制[J].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21(5): 93-106.
|
贾玮, 黄春杰, 孙百才. 教育能够缓解农村相对贫困吗?——基于农村家庭多维相对贫困的测量和实证分析[J]. 教育与经济, 2021(5): 11-19.
|
赵红霞, 许倩文. 多维视角下教育阻隔相对贫困的效应研究——基于A-F多维贫困测度法的实证分析[J]. 教育发展研究, 2021(21): 26-33.
|
TOWNSEND P. The concept of poverty[M]. London: Heinemmann, 1971: 351.
|
刘祖云. 贫困梯度蜕变、梯度呈现与创新贫困治理——基于社会现代化视角的理论探讨与现实解读[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4): 154-161.
|
阿马蒂亚·森, 王燕燕. 论社会排斥[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5(3): 1-7.
|
张瑶. 社会排斥与贫困: 一种分析路径[J]. 科学经济社会, 2019(4): 23-28.
|
王小林. 贫困测量: 理论与方法[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 5-19.
|
王政武. 中国统筹城乡相对贫困治理体系构建的逻辑和路向[J]. 内蒙古社会科学, 2020(6): 126-134.
|
何爱霞, 孙纪磊. 继续教育阻断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作用机理及发展路径[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21(3): 91-99.
|
阿比吉特·班纳吉, 埃斯特·迪弗洛. 贫穷的本质: 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M]. 景芳, 译.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8: Ⅹ.
|
詹一之. 晏阳初文集[M]. 成都: 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0: 37-93.
|
罗伯特·D. 帕特南. 使民主运转起来: 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M]. 王列, 赖海榕, 译.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1: 195.
|
段义德, 郭丛斌. 高等教育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的效应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 2021(2): 50-56.
|
莫雷. 教育心理学[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56.
|
解垩. 贫困代际传递的教育中介效应分析[J]. 经济科学, 2021(1): 134-144.
|
王湘蓉, 孙智明, 王楠, 等. 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大型问卷调查报告[J]. 教育家, 2021(17): 7-23.
|
祁占勇, 何佑石.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城乡个体回报率变动研究——基于2008-2017年CGSS的实证分析[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2): 120-1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