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 王介勇, 刘彦随. 陕西秦巴山区地域功能转型与高质量发展路径[J]. 自然资源学报, 2021, 36(10): 2464-2477.
马雯秋, 朱道林, 姜广辉. 面向乡村振兴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转型研究[J]. 地理研究, 2022, 41(10): 2615-2630.
廖梓均, 闵婕, 翁才银. 秦巴-武陵山区重庆段乡镇域多维贫困测度及类型划分[J]. 农业工程学报, 2022, 38(7): 282-290.
杨晴青, 刘倩, 尹莎, 等. 秦巴山区乡村交通环境脆弱性及影响因素——以陕西省洛南县为例[J]. 地理学报, 2019, 74(6): 1236-1251.
李文青, 赵雪雁, 杜昱璇, 等. 秦巴山区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福祉耦合关系的时空变化[J]. 自然资源学报, 2021, 36(10): 2522-2540.
李红波. 韧性理论视角下乡村聚落研究启示[J]. 地理科学, 2020, 40(4): 556-562.
邱明丽, 刘殿锋, 刘耀林. 乡村韧性理论框架与测度体系[J]. 中国土地科学, 2021, 35(8): 107-114.
邹亚锋, 谷香香, 罗艺婷, 等. 采用安全韧性理论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J]. 农业工程学报, 2021, 37(12): 271-279.
陈梦远. 国际区域经济韧性研究进展——基于演化论的理论分析框架介绍[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11): 1435-1444.
杨新军, 石育中, 王子侨. 道路建设对秦岭山区社会—生态系统的影响——一个社区恢复力的视角[J]. 地理学报, 2015, 70(8): 1313-1326.
岳俞余, 彭震伟. 乡村聚落社会生态系统的韧性发展研究[J]. 南方建筑, 2018, 187(5): 4-9.
林超, 郭彦君. 农村宅基地功能研究述评及对乡村振兴启示[J]. 经济体制改革, 2020, 223(4): 194-199.
毕国华, 杨庆媛, 王轶, 等. 城乡统筹视角下农村居民点整治分区与模式——以重庆市两江新区为例[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38(12): 83-88.
屠爽爽, 龙花楼. 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的理论解析[J]. 地理科学, 2020, 40(4): 509-517.
杨馗, 信桂新, 蒋好雨, 等. 基于"扩展源"的丘陵山地区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3(9): 102-114.
张瑞頠, 杨庆媛, 范垚, 等. 村域功能分区与农村居民点空间优化模式研究——以潼南区中渡村为例[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38(8): 107-112.
王威, 胡业翠, 张宇龙. 三生空间结构认知与转化管控框架[J]. 中国土地科学, 2020, 34(12): 25-33.
孙阳, 张落成, 姚士谋. 基于社会生态系统视角的长三角地级城市韧性度评价[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7, 27(8): 151-158.
王成, 任梅菁, 胡秋云, 等. 乡村生产空间系统韧性的科学认知及其研究域[J]. 地理科学进展, 2021, 40(1): 85-94.
安显楼. 美丽乡村视域下传统村落景观改造策略研究[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3(5): 9-17.
刘玥, 王江萍, 任亚鹏. 双视角下农村基础设施配置评价——基于武汉市21个村庄的调查数据[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6(6): 75-82.
冯应斌, 郭元元, 欧阳庆. 易地扶贫搬迁农户宅基地复垦利益诉求分析[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44(3): 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