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莎士比亚. 皆大欢喜[M]. 朱正豪, 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18: 82.
欧文·戈夫曼.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 冯钢, 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竹内敏雄. 美学百科辞典[M]. 池学镇, 译. 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363.
孙惠柱. 社会表演学[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9.
李政涛. 表演: 解读教育活动的新视角[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52.
维克多·特纳. 戏剧、场景及隐喻: 人类社会的象征性行为[M]. 刘珩, 石毅, 译.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7: 7, 12.
汉斯·蒂斯·雷曼. 后戏剧剧场[M]. 李亦男, 译. 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10: 239.
罗儒国. 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困境与超越[J]. 教育发展研究, 2008(8): 27-32.
高德胜. 表现的学校与教育的危机[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6): 16-26.
黄艳梅. 在表现中生长——剧场空间教育探索[J]. 江苏教育研究, 2019(26): 16-19.
龙红霞. 基于班级生活的个体呈现: 价值意蕴、困境及追寻[J]. 现代大学教育, 2022(2): 16-21.
顾明远. 教育大辞典[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 1228.
吴康宁. 课堂教学社会学[M].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80.
严孟帅, 乔治·贝利尔. 具身认知理论中的教育戏剧: 身体现象学视角[J]. 理论月刊, 2021(6): 154-160.
周格. 戏剧性教学: 试论具身教学的进路[J]. 全球教育展望, 2021(6): 27-38.
王晋. 缩短新手教师到专家教师的成长距离——来自戈夫曼之"拟剧论"的启示[J]. 比较教育研究, 2012(12): 40-43, 80.
郑钢, 杨新援. 教育美学论稿[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6: 59.
广松涉. 存在与意义——事的世界观之奠基: 第2卷[M]. 彭曦, 何鉴, 译.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100.
王晴锋. 戈夫曼拟剧论的内涵、误释与道德性[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4): 183.
张爱琴, 谢利民. 教师角色定位的本质透视[J]. 教育评论, 2002(5): 41-44.
胡卫平, 张晓辉, 张睆. 工作角色与社会身份: 教师职业认同的双重内涵及其价值审视[J]. 教师教育学报, 2018(): 22-30.
帕克·帕尔默. 教学勇气: 漫步教师心灵[M]. 吴国珍, 等译.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10.
李政涛. 教育生活中的表演[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03: 164.
蔡婉怡. 他者伦理视角下教师角色的重构[J]. 教师教育学报, 2021(5): 36-42.
丁福保. 历代诗话续编(下)[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