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 雷开春. 中学生学习效能感的结构与测量[J]. 心理科学, 2003(4): 717-719.
|
张玲. 论中学生学习效能感及培养策略[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4): 175-178.
|
刘伟芳, 葛明贵. 学业不良学生学习效能感及其发展[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5(2): 61-64.
|
魏源. 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测量与干预研究[J]. 心理科学, 2004(4): 905-908. doi: 10.3969/j.issn.1671-6981.2004.04.035
|
袁艳, 王红晨. 论学生的学习效能感[J].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3): 118-120.
|
靳玉乐. 中小学生学习效能的现状及提升策略[J]. 中国教育学刊, 2015(8): 34-39.
|
赵琨. 论学习效能感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培养策略[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2): 20-23.
|
范春林. 学习效能感的功能及培养策略[J]. 教育科学论坛, 2007(10): 5-9.
|
储楠, 王敏. 提高学生学习效能心理技术的初步探究[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1(2): 53-55.
|
余前利. 运用归因训练改善学生化学学习效能的研究[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03.
|
袁雅楠. 提高高中英语课堂合作学习效能的研究[D].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 2012.
|
BOYLE D. 为什么数字使我们失去理性[M]. 黄治康, 李蜜, 译. 成都: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3.
|
马凤岐. 教育学的论证问题[J]. 教育研究, 2016(3): 19-27.
|
周海银. 扎根理论: 学校课程管理研究的生长点[J]. 全球教育展望, 2007(3): 50-53.
|
周兴国. 教育哲学的人论基础及其嬗变[J].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5(3): 39-46.
|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中国哲学年鉴[M]. 北京: 哲学研究杂志社, 2011: 76.
|
曾文婕. 走向文化学习——学习文化的历史嬗变与当代重建[J]. 课程·教材·教法, 2011(4): 29-34.
|
BANDURA A.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M]. New York: PrenticeHall, 1986: 90.
|
A·班杜拉. 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 社会认知论(上册)[M]. 林颖, 等译; 皮连生, 审校.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17.
|
郭本禹, 姜飞月. 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应用[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 33.
|
罗生全. 学业负担与学习效能的关系及优化[J]. 中国教育学刊, 2015(8): 40-44.
|
皮埃尔·布迪厄, 华康德. 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 李猛, 李康, 译; 邓正来, 校.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 214.
|
杨文登. 循证实践: 一种新的实践形态?[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0(4): 106-110.
|
邹逸, 黄晓. 美国教学实践的循证化变革[J]. 比较教育研究, 2022(9): 76-83, 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