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运冬. 以"批判"的名义——20世纪70年代英国《银幕》杂志对社会艺术史研究的促动与改变[J]. 文艺研究, 2013(9): 100-110.
段运冬. 新千年来艺术史的争论与演进[J]. 美术观察, 2019(1): 79-84.
STEPHEN J. A companion to 20th-century America[M]. Malden: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2004.
迈克尔·莱杰. 重构抽象表现主义: 20世纪40年代的主体性与绘画[M]. 毛秋月, 译. 南京: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2014.
FOERTSCH J. American culture in the 1940s[M].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8: 135-16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中央档案馆.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 第15册[G].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1.
毛泽东选集: 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习近平. 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21-12-15(2).
李书磊. 1942: 走向民间[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8: 序言1.
刘建勋. 延安文艺史论稿[M].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2: 2.
ROSENTHAL N. American art: a view from Europe[G]//CHRISTOS M, et al, ed. American art in the 20th century painting and sculpture 1913-1993. Munich, Germany: Prestel-Verlag, 1993: 14-15.
FOSTER H, KRAUSS R, BOIS Y, et al. Art since 1900: modernism, antimodernism, postmodernism[M]. London: Thames & Hudson Ltd., 2011.
张敢. 绘画的胜利?美国的胜利?[D]. 北京: 中央美术学院, 1999: 27.
安德烈·布勒东. 超现实主义宣言[M]. 袁俊生, 译.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0.
ANDREW H. Meyer Schapiro and Marxism in the 1930s[J]. Oxford art journal, 1994(1): 13-29.
迈耶·夏皮罗. 绘画中的世界观: 艺术与社会[M]. 高薪, 译.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CLARK T J. The painting of modern life: Paris in the art of Manet and his followers[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9: 8.
GREENBERG C. Avant-garde and kitsch[M]//Art and culture: critical essays. Boston: Beacon Press, 1961.
冯乃超. 他们怎样地把文艺底一般问题处理过来?[J]. 思想, 1928(4): 2.
乃超. 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文献[J]. 文艺讲座, 1930(1): 305-313.
鲁迅全集: 第4卷[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238.
周扬文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马克·赛尔登. 革命中的中国: 延安道路[M]. 魏晓明, 冯崇义, 译.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尼尔·哈丁. 列宁主义[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13-14.
徐天新.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苏联史: 第4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3: 2.
苏联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苏联历史[M]. 北京: 天下图书公司, 1950.
杨铿.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文艺批评[G].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3: 102.
斯大林. 在联共(布)莫斯科机关积极分子会议上关于中国大革命形势的讲话(一九二七年四月五日)[J]. 党的文献, 2001(6): 66-74.
中国文艺协会的发起[N]. 红色中华(红中副刊), 1936-11-13(1).
孙科. 发刊辞[J]. 中苏文化, 1936(1): 1-3.
鲍格莫洛夫. 中苏文化的使命[J]. 中苏文化, 1936(1): 1-3.
罗果夫. 编者的话[J]. 苏俄文艺, 1942(1): 1-2.
朱辉军. 西风东渐: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M]. 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4: 14-54.
理查德·H·佩尔斯. 激进的理想与美国之梦——大萧条岁月中的文化和社会思想[M]. 卢允中, 严撷芸, 吕佩英, 译.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2.
PHILIP R, PHILLIPS W. A statement[J]. Partisan review, 1934 (1): 2.
CHASE S. A new deal[M].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32: 156, 164.
陈慧. 正视美国左翼文学的复杂性[J]. 读书, 2016(8): 69-76.
BAKER S. Surrealism, history and revolution[M]. New York: Peter Lang, 2007: 311.
曾艳钰. 西方文论关键词纽约知识分子[J]. 外国文学, 2014(2): 118-127.
朱鸿召. 延安: 日常生活中的历史(1937-1947)[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1.
张闻天文集: 第3卷[M]. 北京: 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4: 37.
毛泽东选集: 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847.
冯雪峰全集: 第12卷[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 253.
斯大林论文学与艺术[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2: 37.
刘林. 美国"红色三十年代"左翼小说论[J]. 文史哲, 2011(4): 130-138.
CLARK T J. Clement Greenberg's theory of art[J]. Critical inquiry, 1982(1): 139-156.
GREENBERG C. Towards a Newer Laocoon[J]. Partisan review, 1940 (7): 296-310.
TERRY A. The rise of the New York intellectuals partisan review and its circle[M]. Madison: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86: 150.
孙书文.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建构的积极尝试——论周扬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文艺理论贡献[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5): 67-74.
SULIVAN M. The meeting of Eastern and Western art: from the Sixteenth Century to present day[M]. Greenwich, Connecticut: New York Graphic Society Ltd., 1973: 250.
李军. 跨文化的艺术史: 图像及其重影[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21.
李晶. 跨文化艺术史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苏立文到中国学者的多路径推进[J]. 美术观察, 2022(1): 7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