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邦本. 早期蜀史诸代的并存、相继关系及其共主秩序考略[C]//四川联合大学历史系. 徐中舒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98: 303-307.
彭邦本. 杜宇王朝的存续年代与农业发展略论[G]//地方文化研究辑刊: 第5辑, 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2: 26-32.
段渝. 先秦蜀国的都城和疆域[J]. 中国史研究, 2012(1): 19-32.
蒙默. 试论古代巴、蜀族及其与西南民族的关系[J]. 贵州民族研究, 1983(4): 46-58.
石硕. 汉代西南夷中"巂"之族群内涵——兼论蜀人南迁以及与西南夷的融合[J]. 民族研究, 2009(6): 72-79.
贾雯鹤. 杜宇考[J]. 社会科学研究, 2013(3): 182-187.
林向. 《蜀王本纪》与考古发现[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5): 5-10.
丁山. 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M].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8: 40, 98.
袁珂. 中国上古神话[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 224.
尹荣芳. 神话求原[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81, 82.
陈晓华. 从《华阳国志》看常璩的史学思想[J]. 史学月刊, 2003(11): 94-100.
杜治文. 《华阳国志》的史学思想[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9): 217-219.
张勇. 论西南方志中的民族思想——以常璩《华阳国志》为例[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6): 29-33.
顾颉刚. 论巴蜀与中原的关系[M].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1: 1-94.
王明珂. 边缘、移动与反思[J]. 青海民族研究, 2014(4): 1-6.
王明珂. 中国古代考古惊人发现的历史人类学研究[C]//北京大学北京论坛学术委员会. 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 "东亚古代文化的交流"考古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21-51.
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3: 142.
范晔. 后汉书[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3.
李昉. 太平御览[M]. 北京: 中华书局, 1961.
陈桥驿. 水经注校释[M]. 杭州: 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9: 580.
任乃强. 华阳国志校补图注[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徐中舒. 论《蜀王本纪》成书年代及其作者[J]. 史学史研究, 1979(3): 19-22.
朱渊清. 朱希祖史学史选集[M]. 上海: 中西书局, 2019: 272-273.
乐史. 太平寰宇记[M]. 王文楚, 点校. 北京: 中华书局, 2007: 1457-1458.
陈寿. 三国志[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3.
司马迁. 史记[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3: 46.
班固. 汉书[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3.
房玄龄. 晋书[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2.
阮元. 十三经注疏[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9.
沈约. 宋书[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3: 923.
干春松. 从天道普遍性来建构大一统秩序的政治原则——董仲舒"天"观念疏解[J]. 哲学动态, 2021(1): 74-83.
丁为祥. 董仲舒天人关系的思想史意义[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6): 35-43.
王利器. 风俗通义校注[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0: 11.
王利器. 盐铁论校注[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2: 180.
王明. 抱朴子内篇校释[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 153-155.
张廷银. 后三国背景下的《华阳国志》向中央文化的突进[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5): 91-100.
浦起龙. 史通通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276.
罗伯特·芮德菲尔德. 农民社会与文化——人类学对文明的一种诠释[M]. 王莹, 译.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 108-109.
施劲松. 成都平原先秦时期的墓葬、文化与社会[J]. 考古, 2019(4): 74-87.
霍巍. 阙分幽明: 再论汉代画像中的门阙与"天门"[G]//巫鸿, 朱青生, 郑岩. 古代墓葬美术研究: 第4辑. 长沙: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7: 7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