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 2022-10-26 (1).
邵青. 我国惠农政策的框架体系及政策执行影响因素分析[J]. 甘肃理论学刊, 2012(2): 131-134.
邹兵. 从"均衡发展"转向"重点建设"──对上海市郊区"三集中"战略的再认识[J]. 城市规划汇刊, 2000(3): 68-72. doi: 10.3969/j.issn.1000-3363.2000.03.015
何静. 村庄兼并: 实现农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J]. 经济问题, 1996(10): 50-53.
叶继红, 庄晓丹.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民集中居住问题研究述评[J]. 贵州社会科学, 2011(1): 94-97. doi: 10.3969/j.issn.1002-6924.2011.01.019
伽红凯, 王思明, 王树进. 中国农民集中居住的演进过程与经验借鉴[J]. 农村经济, 2016(12): 21-25. doi: 10.3969/j.issn.1007-7103.2016.12.011
贺雪峰.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逻辑与谬误[J]. 学术月刊, 2019(1): 96-104.
周飞舟, 王绍琛. 农民上楼与资本下乡: 城镇化的社会学研究[J]. 中国社会科学, 2015(1): 66-83.
HALFACREE K. Trial by space for a"radical rural": Introducing alternative localities, representations and lives[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07 (2): 125-141.
李红波, 胡晓亮, 张小林, 等. 乡村空间辨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5): 591-600.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全文)[EB/OL]. (2023-01-02)[2023-02-13]. http://www.lswz.gov.cn/html/xinwen/2023-02/13/content_273655.shtml.
LEFEBVRE H. The production of space[M]. Blackwell Publishing, 1991: 26-45.
HARVEY D. Spaces of capital: Towards a critical geography[M]. New York: Routledge, 2001: 284-311.
HARVEY D. The urbanization of capital: Studies in the history and theory of capitalist urbanization[M]. Baltimore: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5: 148-152.
MOLOTCH H. The city as a growth machine: Toward a political economy of place[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76(2): 309-329.
张京祥, 申明锐, 赵晨. 超越线性转型的乡村复兴——基于南京市高淳区两个典型村庄的比较[J]. 经济地理, 2015(3): 1-8.
朱晓翔, 乔家君. 乡村旅游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空间生产理论三元辩证法视角的分析[J]. 经济地理, 2020(8): 153-164.
张彬, 熊万胜. 治理性发展: 政府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径[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6): 66-75.
王庆日, 张冰松, 陈美景, 等. 2022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2023年展望[J]. 中国土地科学, 2023(3): 101-113.
贾大猛, 张正河. 以城乡要素流动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J]. 国家治理, 2020(36): 3-6.
叶敏, 马流辉, 罗煊. 驱逐小生产者: 农业组织化经营的治理动力[J]. 开放时代, 2012(6): 130-145.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指南[EB/OL]. (2021-12-17)[2023-03-07].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1/12/5667815/files/a84ca3d812e54074a43e332f3cc18eca.pdf.
徐菊芬. 中国传统与现代居住空间形态对比研究——兼论现代居住区的社区性不足[J]. 住宅科技, 2012(10): 1-5.
熊万胜, 王阳. 当代农民集体: 一个四维分析框架的讨论[J]. 社会发展研究, 2015(2): 62-85.
尹翠娟, 任大鹏. 社区性与专业性: 组织差异化背景下的合作社再合作——基于贵州遵义的案例研究[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3): 94-106.
LEFEBVRE H. 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 Introduction[M]. London: Verso, 1991: 21.
肖泽磊, 常轲, 李怡斐. 乡土性与现代化的融合: 县域社区业主自治的行动逻辑研究[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2): 66-76.
熊万胜. 聚落的三重性: 解释乡村聚落形态的一个分析框架[J]. 社会学研究, 2021(6): 23-44.
陈辉. "过日子"与农民自杀[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1): 130-132.
吴晓燕, 陈权科. 空间再造: 治理融合发展的社区平台构建实践——以成都市清源社区为例[J].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2): 58-69.
王德福. 社区人格化自治及其逻辑——兼论社区自治体系重构[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1): 43-53.
熊万胜, 李宽, 戴纯青. 个体化时代的中国式悖论及其出路——来自一个大都市的经验[J]. 开放时代, 2012(10): 13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