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雪松. 城乡社会学: 观察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个视角[J]. 南京社会科学, 2019(1): 83-88.
|
刘祖云, 李烊. 元治理视角下"过渡型社区"治理的结构与策略[J]. 社会科学, 2017(1): 11-20.
|
王杨. 治理转型何以可能: "过渡型社区"的"过渡"逻辑——对"村居并行"治理模式的案例研究[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4): 61-71.
|
顾永红, 向德平, 胡振光. "村改居"社区: 治理困境、目标取向与对策[J]. 社会主义研究, 2014(3): 107-112.
|
屈群苹. "村改居"社区转型及其治理研究: 基于宋村的调查[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8: 138-165.
|
阿列克斯·英克尔斯, 戴维·H·史密斯. 从传统人到现代人: 六个发展中国家中的个人变化[M]. 顾昕, 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2: 19-46.
|
李棉管. "村改居": 制度变迁与路径依赖——广东省佛山市N区的个案研究[J]. 中国农村观察, 2014(1): 13-25.
|
周孟珂. 国家与社会互构: "村改居"政策"变通式落实"的实践逻辑——基于Z街道"村改居"的案例分析[J]. 浙江社会科学, 2016(5): 93-98.
|
李和中, 廖澍华. 行政主导的"村改居"社区治理困境及其化解——基于深圳市宝安区S街道的个案分析[J]. 社会主义研究, 2017(2): 105-111.
|
王春光. 城市化中的"撤并村庄"与行政社会的实践逻辑[J]. 社会学研究, 2013(3): 15-28.
|
吴莹. 上楼之后: 村改居社区的组织再造与秩序重建[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杨贵华. 转型与创生: "村改居"社区组织建设[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123-170.
|
黄立丰. 断裂、延续与重构: "村改居"后新型农村社区党建模式的适应性转变——一个"双轨制"的分析框架[J]. 社会主义研究, 2017(2): 127-133.
|
黎明泽. "村改居"社区党组织功能"适应性"再造研究——基于18个"村改居"社区的调查[J]. 中州学刊, 2020(5): 25-31.
|
黄立敏. 社会资本视阈下的"村改居"社区治理研究——以深圳市宝安区为例[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3: 73-104.
|
陈柏峰, 李梦侠. 转型社区的自组织及其法治化保障——基于重庆市L社区的个案分析[J]. 社会发展研究, 2018(3): 22-46.
|
许芸. 社会组织参与拆迁安置社区治理的行动研究——以XY社会工作站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6(6): 41-48. doi: 10.3969/j.issn.1671-623X.2016.06.006
|
杨静. 社区关系重建和生活意义重塑——行动研究在村改居社区工作的运用[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1): 8-14. doi: 10.3969/j.issn.1008-7672.2014.01.002
|
黄成亮. 村改居社区治理的现实困境及其破解[J]. 中州学刊, 2019(2): 80-85. doi: 10.3969/j.issn.1003-0751.2019.02.013
|
崔宝琛, 彭华民. 空间重构视角下"村改居"社区治理[J]. 甘肃社会科学, 2020(3): 76-83. doi: 10.3969/j.issn.1003-3637.2020.03.012
|
沈迁. 村改居社区物业治理共同体: 逻辑理路、实践形态与优化路径[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3): 99-109. doi: 10.3969/j.issn.1001-5140.2022.03.013
|
皮埃尔·布迪厄. 实践感[M]. 蒋梓骅, 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03: 124-153.
|
孙立平. 实践社会学与市场转型过程分析[J]. 中国社会科学, 2002(5): 83-96.
|
LATOUR B. Reassembling the social: An introduction to actor-network theory[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9.
|
桂勇. 邻里空间: 城市基层的行动、组织与互动[M].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8: 16-20.
|
徐选国. 嵌入性治理: 城市社区治理机制创新的一个分析框架——基于对国家—社会关系范式的批判性反思[J]. 社会工作, 2015(5): 55-64.
|
王彩艳, 许伟. H区: 用"三事分流"工作法推进社区治理[N]. 重庆日报, 2018-10-22(7).
|
赵童, 李耀辉, 刘钦. H区"三事分流"变政府独唱为全民合唱[N]. 重庆日报, 2019-11-20(7).
|
邹谠. 二十世纪中国政治: 从宏观历史和微观行动的角度看[M]. 香港: 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4: 3.
|
赵定东. 村改居: 城镇化与居民需求[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178-215.
|
吴莹, 叶健民. "村里人"还是"城里人"——上楼农民的社会认同与基层治理[J]. 江海学刊, 2017(3): 88-95.
|
赵欣. 授权式动员: 社区自组织的公共性彰显与国家权力的隐形在场[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6): 13-20.
|
徐选国, 徐永祥. 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三社联动": 内涵、机制及其实践逻辑——基于深圳市H社区的探索[J]. 社会科学, 2016(7): 87-96.
|
黄晓春. 党建引领下的当代中国社会治理创新[J]. 中国社会科学, 2021(6): 116-135.
|
肖泽磊, 常轲, 李怡斐. 乡土性与现代化的融合: 县域社区业主自治的行动逻辑研究[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2): 66-76.
|
孙立平, 郭于华. "软硬兼施": 正式权力非正式运作的过程分析——华北B镇订购粮收购的个案研究//[G]. 清华社会学评论: 特辑1. 厦门: 鹭江出版社, 2000: 21-46.
|
周雪光. 论中国官僚体制中的非正式制度[J]. 清华社会科学, 2019(1): 7-42.
|
吴同, 胡洁人. 柔性治理: 基层权力的非正式关系运作及其实现机制——以S市信访社工实践为例[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2): 137-145.
|
何雪松, 侯秋宇. 城市社区的居民参与: 一个本土的阶梯模型[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5): 33-42.
|
NATHAN A J. Authoritarian resilience[J]. Journal of democracy, 2003(1): 6-17.
|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54.
|
刘春荣. 国家介入与邻里社会资本的生成[J]. 社会学研究, 2007(2): 60-79.
|
陈云龙. 共同富裕背景下乡村治理的道德路径——以当代浙北乡村为例[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1): 156-172.
|